课时练习: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自古以来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目前就大连出土的古代文物而言,汉代文物是大宗。除了主要用于宫廷赏赐的马蹄金外,大连还出土过带有明显中原特征的金质“十龙带扣”、“临秽丞印”、“千秋万岁”瓦当以及大量精美的陶器和不计其数的汉墓花纹砖。这反映出汉代时( )
A.大连开始成为中原与东北连接的枢纽 B.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频繁
C.各地区文化发展各自成章又有所交融 D.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十分广泛
3.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条中国境内最长的跨洲商贸路线繁荣起来,一片东方树叶在武夷山被轻轻摘下,途经今福建、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穿越今蒙古国后直达边贸城市恰克图。这条国际古商道( )
A.从中国一路向西抵达欧洲腹地 B.向俄国人民传播了中华茶文化
C.历史上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D.受益于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推广
4.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通具有历史必然性
C.张骞为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D.中西方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5.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6.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用罗马数字标注的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此可推测,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希腊式城市 B.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
C.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海通道 D.融合亚洲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7.从汉代起,中原汉地便开始形成一股强烈的“西域胡文化”热。到了唐代,西域文化影响之所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宫廷贵人穿胡服,学胡俗,食胡饼,听胡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 B.汉胡间的民族冲突消解
C.中原文化衰落和倒退 D.统治者对胡文化的喜好
8.三国时期的《魏略·西戎传》记载:“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氏,为南道。”上述“道”的开通( )
A.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形成 B.缩短了西域与中原的旅程
C.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D.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9.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一隅伫立着“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上面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镌刻着对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颂扬和敬献。这块石碑由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带至斯里兰卡。该石碑可用于佐证( )
A.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明朝与南亚存在文化交流
C.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紧密 D.斯里兰卡是当时的贸易中心
10.20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克尔特人首领墓葬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在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的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这反映出( )
A.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C.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 D.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11.3世纪时,有史书记载:“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诺羌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氏,为南道。”上述“道”的开通( )
A.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形成 B.密切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C.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D.缩短了西域与大月氏的距离
12.公元751年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恒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战,双方动用庞大兵力苦战数月,唐军由名将高仙芝率领,尽管作战表现出色,但最终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战败,这场战争给当时的中亚乃至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
A.造成了东西两个帝国的衰落 B.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
C.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交流 D.中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
13.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时期,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赞誉道:“黑茶—何美,羌马—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A.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C.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D.开辟了中西交流的新通道
14.列班·扫马是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1992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莫里斯·罗沙比的《来自上都的旅行者:列班·扫马及中西的首次旅程》一书,对扫马的西行进行了翔实的描述。罗沙比是“美国蒙元史学界权威学者”,在欧美学界影响巨大。撰写该书时,罗沙比在散佚的史料中发现了关于列班·扫马的只言片语。扫马曾用波斯文描述自己的西行历程,可惜原稿已佚,仅存叙利亚语节译本。罗沙比根据这一节译本,并结合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史料,生动再现了“逆向的马可·波罗”之旅。据此可知( )
A.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B.权威史学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全面客观
C.史学研究需搜寻多元史料来进行综合论述
D.史学研究应该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15.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 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赛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二 以下《张骞出使西域围》壁画(部分)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富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骞凿空的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张骞出使西域图的史料价值。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能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来证明“黑石号”的真实性,请至少列出两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处近海”的交趾、日南(今越南),“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另外,书中还记述了一条中国商船从东南沿海去南海和印度洋西沿岸一带的航线。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了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等物。越南中南部以及泰国南部,是中国汉朝文物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高辉《中国海洋历史: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远航,一般由63艘大、中号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携带大批货物。其中尤以丝绸、瓷器数量最多。船队所到各国,对中国的货物都非常喜爱和欢迎,都希望能够普遍地得到供应。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2)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的主要原因。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宋朝的市舶立法,“诸市舶纲首(船长),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对沿海港口进出口贸易征收的实物税),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绍兴年间(1131—1162年),海商蔡景芳因成功“招诱舶货”使政府收到98万缗的市舶税,大食蕃商蒲啰辛因在华“贩乳香直(值)三十万缗”,分别获赠“承信郎”的官衔。蒲啰辛后来归国,宋廷拜托他回去“说喻蕃商广行搬贩乳香前来。如数目增多,依此推恩。余人除犒设外,更与支给银、彩”。绍兴年间还有一位叫蒲亚里的阿拉伯富商,在广州定居。宋高宗指示广州官员“劝诱亚里归国”,希望他回国招揽蕃商,“往来干运蕃货”。
——摘编自吴钩《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促进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加以说明。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把茶法、马政视为军国要政,形成了完整的茶法和庞大的榷茶官僚机构。政府除制定茶课、引岸制以控制产销外,设巡茶御史以惩办私茶;设茶课司、茶马司以办征课易马;设茶仓以利储备等。明朝政府对西北、西南边境地区走私茶叶防范极严,定期派遣官员巡查关隘,捕捉私茶。对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都处罚极重。康熙初,官营茶马互市日渐萧条,雍正十三年(1748)停止易马,茶马司变为管理民族贸易的机构。之后,汉藏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更为发展和繁荣,大批的茶叶和内地出产的生产生活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往藏区,藏区的各种土特畜产品,特别是药材和黄金都大批销往内地,双方交换的数额远远超过历史上茶马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十九世纪末叶,英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将印茶打入西藏市场,妄图以经济渗透为领土占领开拓道路,遭到藏族人民的坚决抵制。
——摘编自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
(1)据材料,概括明代汉藏茶马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茶马贸易的积极影响。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路上丝绸之路,且外来作物多经过西域传入,因此带“胡”字,而宋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路线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外来物种多从海上来,因此叫“番”或者“洋”,这侧面反映了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C项正确;精耕细作到西汉时期便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耕作方式,虽后代多有发展,但与外来物种的传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国天下观念不断发生改变,但农作物的命名自清朝后未发生进一步转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据材料“宫廷赏赐的马蹄金”“带有明显中原特征的 汉墓花纹砖”可知,汉代时大连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B项正确;“开始”由材料无法得出,无明确起始时间,排除A项;“各自成章又有所交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中原地区的物品传播到大连,不能据此说中原文化辐射范围十分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俄国)。材料中的“一片东方树叶”指的是茶,它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连接中俄两国的“万里茶道”繁荣了两个多世纪,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途经今福建、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可知,“万里茶道”整体上从中国一路向北,排除A项;“草原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从漠北草原或西伯利亚西行,经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排除C项;“万里茶道”的繁荣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 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概况可知:题干中指出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最终开通具有促进作用,也就是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A项正确;材料未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的贡献,强调的是在其活动之前,丝绸之路的西段已经开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D项正确;西汉重视农业发展,不会出现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排除A项;材料讲述的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不是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外国农业发展的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材料中提到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了一块石碑,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同时,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多种纺织品,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纺织技术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这些信息表明帕尔米拉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B项正确;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建立,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文化交融的相关遗址,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在材料中无法推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融合亚洲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夸大了帕尔米拉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唐代,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地区,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系,A项正确;汉胡间的民族冲突没有得到消解,排除B项;中原文化衰落和倒退说法错误,排除C项;统治者对胡文化的喜好是众多原因之一,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这条路线连接了西域和大月氏,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只是西域与大月氏之间的交通路线,并没有直接提到全球贸易网络,排除A项;这条“道”不会缩短西域与中原的旅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与大月氏之间的道路信息,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由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随船带至斯里兰卡”并且用三种文字刻了关于宗教的信息,这可以说明明朝时期,南亚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就与中国存在文化交流,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与“陆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斯里兰卡是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以南印度洋上的岛国,中国与它的交流并非中西交流,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不能判定斯里兰卡成为贸易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由题干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等信息可知,早在公元前1000年代,东西方之间即已出现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末,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高超”,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3世纪的中国。材料“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诺羌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氏,为南道”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描述,丝绸之路密切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络形成,排除A项;材料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描述,非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材料与缩短了西域与大月氏距离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51 年(中国)。据题干中唐与大食之间的恒罗斯之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虽然唐军战败,但战争过程中双方人员的接触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的交流,C项正确;恒罗斯之战并未直接导致两个帝国的衰落,排除A项;不能说这场战争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中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茶马》诗中“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的赞誉,说明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文化的认同,这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茶马古道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的道路,并不是中西交流的新通道,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该书在撰写的过程中,罗沙比在散佚的史料中发现了关于列班·扫马的只言片语,罗沙比根据这一节译本,并结合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史料,生动再现了“逆向的马可·波罗”之旅,体现了史学研究需搜寻多元史料来进行综合论述,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史学研究需搜寻多元史料来进行综合论述,“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权威史学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全面客观”说法绝对,权威史学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也可能存在失误,排除B项;“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学研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东南亚国家”“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也来到了中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贸易,进而促进了中外交流,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欧亚之间的交流,还涉及北非的埃及,B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且材料不仅仅涉及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的促进,没有涉及唐朝的商业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
1.(1)含义: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该壁画是壁画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对于研究西汉历史的价值较低,但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和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研究初唐壁画创作的技术与艺术;反映了绘画者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认识;也侧面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影响的深远。透视出中西文化(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丰富历史信息等。
2.史料价值: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史和贸易史提供了新的实物史料;为研究古印度或者阿拉伯地区的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本;为研究唐代我国南北方磁窑生产情况提供了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情况。(任答二点)
史料类型:古代中国历史文献、扬州的地方志、外国档案文献、有关博物馆资料、相关笔记、回忆录等(任答2点)
3.(1)不同:西汉海上丝路贸易范围较小,明代海上丝路贸易范围较广;西汉外贸商品以丝绸、陶器、金属器为主,明代外贸商品以丝绸、瓷器为主;西汉最远可达印度洋西岸,明代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
评述:赞成该学者观点。
理由:西汉: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制瓷业尚不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明代:江南成为经济重心;制瓷业经过唐代以来的积淀,空前发达;造船技术取得进步;指南针自宋代以来已普遍使用于航海事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综上,西汉和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4.(1)特点: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立法管理;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鼓励人员和货物往来。
(2)示例一
补充原因:宋朝科技的进步。
说明:两宋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牵星术”的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宋代制瓷技术有重大改进,出现大量特色瓷器,为对外贸易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答出两点即可)
示例二
补充原因:南宋财政紧张。
说明:南宋初年,抗金战争耗费大量资材。绍兴和议后,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南宋为增加财政收入,进而缓解统治危机,积极支持海外贸易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依据)
5.(1)特点:政府重视;完善立法;设置机构管理;严格监管各个贸易环节;严厉打击私茶。
(2)积极影响:对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发展,形成了“茶马古道”等商路;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