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19: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
1.[2023·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由此判断,当时兴隆洼地区(  )
A.雨水稀少,没有森林 B.地势低洼,气候潮湿
C.遵循礼制,等级森严 D.地势较高,聚落而居
2.[2023·张家口市高三三模]右图为南宋《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局部)对御街的描绘。这表明,当时临安(  )
A.城市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B.民间集市日益活跃
C.工商活动摆脱政府监管
D.坊市制度趋向瓦解
3.[2023·武昌区高三质量检测]1833年英国兴起城市公园运动,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C.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D.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4.[2023·葫芦岛市一模]下表是部分年份德国总人口及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材料表明(  )
年份 人口总数(人) 农村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1871 41 059 000 63.9 36.1
1880 45 234 000 58.6 41.4
1890 49 428 000 57.5 42.5
1900 56 367 000 45.6 54.4
1910 64 926 000 40.0 60.0
A.城市化的进程在持续推进
B.城市化进程加快统一步伐
C.农业改革是城市化的保证
D.城市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
5.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
表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8.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9.宋初逐渐承认“镇”是介于县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建制。镇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C.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城市的经济功能渐趋增强
10.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在帕洛阿托创建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一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1.1933年杭徽公路通车后,皖南、浙西北之间实现直接快速连接,沪杭的近代产业和经营方式由此可以快速传播到徽州,徽州也可将聚集的山区物产运至区域内各地的市场,或经过杭州运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到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  )
A.推动了城市功能转变 B.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C.引发了交通方式变革 D.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
12.《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写道:“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与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材料的主旨是(  )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
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面对大量在圈地运动中失地而进城“打工”的农民,英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在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取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摘编自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材料二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 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市”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人”字写得太小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举措。(8分)
(2)材料二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4分)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
1.[2023·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由此判断,当时兴隆洼地区(  )
A.雨水稀少,没有森林 B.地势低洼,气候潮湿
C.遵循礼制,等级森严 D.地势较高,聚落而居
解析:据材料“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可知,兴隆洼遗址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而半地穴房屋主要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兴隆洼遗址人文历史,而雨水稀少,没有森林属于自然地理的特征,排除A项;如果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半穴式房屋无法居住,排除B项;周代才出现礼制,而兴隆洼遗址处于国家形成之前,排除C项。
2.[2023·张家口市高三三模]右图为南宋《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局部)对御街的描绘。这表明,当时临安(  )
A.城市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B.民间集市日益活跃
C.工商活动摆脱政府监管
D.坊市制度趋向瓦解
解析:由材料信息御街本为京城中皇帝出行的街道,而南宋时临安御街的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说明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选A项;民间集市是位于乡村的集市贸易,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而非乡村,排除B项;“摆脱”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北宋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
3.[2023·武昌区高三质量检测]1833年英国兴起城市公园运动,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C.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D.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内容体现出英国对城市建设由不管到开始治理的过程,是城市治理提高的表现,故选A项;“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材料并没有说明这项法案的通过是谁的功劳,也没有工人阶级斗争的信息,排除B项;“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的治理并不意味着城市放弃扩张,排除C项;“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这个诉求属于城市治理,而不是自然环境的恢复,排除D项。
4.[2023·葫芦岛市一模]下表是部分年份德国总人口及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材料表明(  )
年份 人口总数(人) 农村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1871 41 059 000 63.9 36.1
1880 45 234 000 58.6 41.4
1890 49 428 000 57.5 42.5
1900 56 367 000 45.6 54.4
1910 64 926 000 40.0 60.0
A.城市化的进程在持续推进
B.城市化进程加快统一步伐
C.农业改革是城市化的保证
D.城市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1871~1910年德国总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反超农村人口且达到60%,结合此时正值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城市化进程,故选A项;“加快统一步伐”不合史实,1871年德国已经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无法知晓德国农业在改革,排除C项;“不利于”不合逻辑,城市化使农村人口减少,利于德国农业推行机械化,排除D项。
5.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解析: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和房屋建造过程,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项;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D项。
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65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
表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解析:据材料“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故选A项;“形成”说法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也没有形成齐全的门类,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单凭博览会的展品,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
8.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1957年,西安人口激增三倍,国营纺织厂的机器都由中国自造,这表明“一五”计划使西安城市化、工业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变化,故选A项;1992年,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且“完全”说法错误,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9.宋初逐渐承认“镇”是介于县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建制。镇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C.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城市的经济功能渐趋增强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于人口稠密的居民处设镇,并设置监镇官管理商业,故B项正确;由材料判断不出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专业分工问题,无法得出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主体是介于县和乡村之间的镇,而非城市,排除D项。
10.1846年,由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1886年,美国铁路巨头斯坦福捐款250万美元,在帕洛阿托创建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一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这些史实说明(  )
A.科技进步带来城市类型多样 B.美国城市深受殖民文化影响
C.慈善事业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D.文教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纽敦镇因哈佛与麻省理工两所大学而升格为剑桥市”“在帕洛阿托创建斯坦福大学,后来这一地区汇聚一批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硅谷的核心区”可知,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D项正确。
11.1933年杭徽公路通车后,皖南、浙西北之间实现直接快速连接,沪杭的近代产业和经营方式由此可以快速传播到徽州,徽州也可将聚集的山区物产运至区域内各地的市场,或经过杭州运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到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  )
A.推动了城市功能转变 B.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C.引发了交通方式变革 D.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杭徽公路的开通,密切了徽州与沪杭之间的经济联系,聚集在徽州山区的物产,也可以通过杭徽公路“运至区域内各地的市场,或经过杭州运输至省内外及出口到国外”,这表明杭徽公路的开通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故选D项。
12.《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写道:“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与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材料的主旨是(  )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
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工业革命会给劳动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经历,但随着城市和工厂的发展,他们的处境将会大大改善,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面对大量在圈地运动中失地而进城“打工”的农民,英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在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取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摘编自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材料二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 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市”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人”字写得太小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举措。(8分)
(2)材料二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4分)
【答案】(1)相同举措: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8分)
(2)着眼点:缩小城乡差距;调整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潜力。(8分)
(3)问题: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内涵,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