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7 21: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书所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夜书所见》。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课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等语言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句子分析,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古诗文的韵味。
2. 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理解诗人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二、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生字生词的理解与运用
1.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萧萧”、“客情”、“挑”等。
2. 通过实际语境,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这些词汇。
三、教学难点
(一)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反衬手法,如儿童捉蟋蟀的乐景与诗人思乡之情的对比。
2. 帮助学生领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技巧。
(二)诗歌的鉴赏与创作
1.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所见所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建立情境
(1)同学们,晚上你们有没有听到过一些特别的声音,比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或是远处传来的狗吠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夜晚的古诗《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叶绍翁是如何用文字捕捉夜晚的声音和景象的。
(2)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秋风中,梧桐叶轻轻飘落,远处江边传来阵阵风声,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是秋天的夜晚,也是诗人叶绍翁笔下的夜晚。
2. 观察图片,引导想象
(1)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老师展示的这幅秋天夜晚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是有树叶飘落,有灯光闪烁?这些都是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场景。
(2)通过这幅图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所描述的“萧萧梧叶送寒声”,“夜深篱落一灯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想象,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当时的环境。
(二)新课呈现
1. 课文朗读与感受
我们来一起朗读课文《夜书所见》。同学们要注意,这首诗的朗读要带有感情,语调要随着诗歌的意境起伏。例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我们可以读得稍微低沉一些,体现出秋风带来的寒意;而“夜深篱落一灯明”,则可以读得稍微明亮一些,表现出深夜中的一抹温暖。通过朗读,同学们要能感受到诗人在秋夜中的那份思乡之情。
2. 生字生词解析与运用
我们要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比如“萧萧”,在这里是形容风声,给人一种秋天的凉意;“客情”指的是诗人作为旅客的思乡之情;“挑”在这里是挑弄的意思,用来形容孩子们捉蟋蟀的动作。我们要通过这些词汇,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词汇,让文章更加生动。
3. 诗歌意象与情感体验
我们要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比如“萧萧梧叶送寒声”,这里通过“萧萧”和“寒声”两个词,就勾勒出了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那份寒意和孤独。而“夜深篱落一灯明”,则通过“夜深”和“一灯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深夜中的宁静和温馨。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意象,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1)意象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含义。比如问:“为什么诗人会用‘萧萧梧叶’来形容秋风?”“‘夜深篱落一灯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2)情感体验
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自己置身于诗人的位置,想象自己在一个秋夜,听到风声,看到远处的灯光,感受那份思乡之情。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感分享,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诗人的情感。
(3)课堂互动
(三)深入理解
1. 意象与修辞的分析
(1)意象的引入
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在《夜书所见》中,诗人叶绍翁用“萧萧梧叶送寒声”来描绘秋天的景象,这里的“萧萧”和“送寒声”就是典型的意象,它们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还传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修辞手法的探讨
我们看看诗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萧萧梧叶送寒声”,这里的“送寒声”就是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把秋风比作能够传递寒意的使者,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秋夜的寂静和寒冷。
2. 反衬手法的运用
(1)儿童捉蟋蟀的乐景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知有儿童挑促织”,这里的“挑促织”就是儿童捉蟋蟀的游戏,这是一个充满童趣和欢乐的场景。通过这个乐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童年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
(2)诗人孤独情感的对比
然而,当我们读到“夜深篱落一灯明”,就能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寂寞。深夜里,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陪伴着诗人,这种孤独感与儿童捉蟋蟀的乐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
3. 课文原句的互动解析
(1)原句引用与讨论
我们可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的原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然后,让学生们思考:这里的“动客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诗人会用“动”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互动与角色扮演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诗人、秋风、梧桐叶和儿童,通过他们的表演来体验和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4. 情感与创作结合的实践
(1)情感体验的引导
在学习了这首诗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让他们想象自己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独自一人在外,会有什么感受?
(2)创作实践的鼓励
然后,鼓励学生们尝试写一首小诗或者一段文字,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思乡的情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拓展延伸
1. 情感体验与创作引导
(1)情境模拟: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秋夜,周围是瑟瑟的风声和落叶声,感受那份寒意和寂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在这样的夜晚,会有什么感受,会想念家里的什么。
(2)情感表达:让学生用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感到有点冷,想念妈妈做的热汤。”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2. 诗歌创作实践
(1)创作启发: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结构,如押韵、对仗等,并展示一些简单的诗歌例子。然后,鼓励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可以是四行、八行,不拘泥于形式。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共同创作一首诗。每组成员轮流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句子,最后整合成一首完整的诗。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3)作品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创作的诗歌在班上朗读,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通过分享和反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4)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指出创作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强调诗歌创作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五)课堂小结
1. 课文内容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诗人通过秋风、落叶、儿童捉蟋蟀等细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我们学习了诗中的生字生词,如“萧萧”表示风声,“客情”指思乡之情,以及“挑”字在古文中的多种用法。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言文知识,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夜书所见》以其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秋夜的宁静画面。诗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凉意,更通过“送寒声”这样的表达,传递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此外,诗中的反衬手法,如儿童捉蟋蟀的欢乐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
3. 情感表达与语言运用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夜书所见》。
2. 写一篇日记,描述一个让你感到思乡的夜晚,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关键词:思乡、秋、反衬
生字生词:萧萧、客情、挑、促织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是否能够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二)教学方法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2. 对于难点,考虑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