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赤壁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希沃一体机、PPT课件等辅助工具
教材内容 分 析 从单元教学上来看,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选择了朱自清、史铁生、苏轼等人的散文,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作者都处于人生低谷时期,面对自然景物有感而发,并寻求自我治愈的途径。 《赤壁赋》是一篇主客问答形式的文赋,这篇课文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文章景情理融合,呈现了较强的思辨性,传达了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情怀。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平等对待挫折,培养思辨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
设计理念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 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 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还不能深刻体会散文背后所表达的哲理。同时学生尚未拥有完整的思辨能力,还不能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辩证认识作品表达的思想。挫折教育的缺失,又让学生普遍不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遇到问题逃避、退缩甚至产生焦虑心理。 所以本课的学学习在围绕梳理文本线索、分析背后隐含的哲理的同时,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平等对待挫折,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行文逻辑,把握作品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作品的哲学性与思辨性,解析苏轼疗愈自我的方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梳理景情以及情理关系,体会苏轼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古代文人自我精神治愈的本质,学习并体会其背后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看疗效、找病因、开药方的角度梳理文章线索,探讨苏轼自我治愈的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学性和思辨性,理解中国古代文人自我精神治愈的本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师生一齐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 利用希沃白板5中的学科教学资源——《赤壁赋》 配乐朗读,让学生读懂文本,并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课堂讨论: 阅读课文,找出直接表达情绪的词语,(乐甚,客喜而笑)画出苏轼的情绪变化的曲线(明确:乐——悲——喜) 比较《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情绪变化,分析两者异同(明确:朱自清的情感起伏较大) 按照苏轼的情绪曲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体现表现他自我疗愈的过程的段落并分析。明确:(第一段用出游寻求治愈,三四五使用思考的方式治愈)
设计意图 从情绪变化的角度把握散文是散文的阅读方法之一,《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学生刚刚学过,举一反三,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课文,目的在于强化学习任务,苏轼的病是什么?怎么给自己治病?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从“疗效”找“病因” 研读第一段,想象你此时此刻也在夜游赤壁,本段七个句子,哪些句子描绘的情景会让你感受到“乐甚”? 在这七句话后,真正让苏轼快乐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美景也不是朋友而是自由和超越尘世) 为什么这些可以让苏轼“乐甚”? 学生回答:和个人在黄州的经历有关,渴望自由等等。 (4)文章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客的悲伤,这个客其实就是另一个苏轼,研读第三段,找出客悲伤的原因 吾生须臾(为个体生命短暂而悲伤) 学生可能会有历史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等答案,但吾生须臾是最主要的原因。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以及情境想象的方式体会本文情景相生、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文章的哲理性与思辨性。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从“病因”开“药方” 面对客人的悲,苏轼开出了了哪些“药方”? 明确:物我无尽、物各有主、共适风月 讨论:你认为真正能让客“喜而笑”的药方是哪个?为什么?小组讨论分享。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探讨的方面很多,比如这三个药方内涵是什么,表现是什么,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认可的“药方”阐发,开放式的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 (五) 布置作业 我会选取网易云音乐中几个热评,让学生来评价这些评论所表达的共同特质:消极、焦虑、压抑。这种现象被称为“网抑云” 作业: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何让“网抑云”变成“网愈云”呢?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设计意图 作业的设计目的在于联系生活,让学生从寻求文人治愈自我的方式来思考自己治愈自己的方式可以有哪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板书设计 病因 药方 疗效 (个人境遇) 出游 乐甚 (吾生须臾) 物我无尽、物各有主、共适风月 客喜而笑
课件设计 本课件充分利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性上,该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形成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在过程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存在预设问题偏难、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等等问题,这也是需要改进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