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地球和宇宙期末复习卷
一、单选题
1.首次用自制望远镜观察月球和星空的科学家是( )
A.哥白尼 B.祖冲之 C.伽利略 D.张衡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规律。形成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月球的自转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肉眼可见的太阳层次为光球层,因此它是太阳外部唯一发出可见光的层次
B.由于耀斑和日珥都可能导致色球层增温,所以色球层是太阳外部层次中温度最高的层次
C.因为极光是太阳大气中带电粒子流高速碰撞地球高层大气所产生的,所以只有太阳活动极大年时,地球两极地区看见极光机会就多
D.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温度较低的斑块,所以人们用肉眼就可看到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的黑子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地球公转由②向③运动的过程中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B.清明节会出现在地球公转由④向①运动的过程中
C.地球公转到④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
D.一年中同一地点冬季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夏季最小⑥
5.3月24日至25日,强烈的太阳活动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特大地磁暴。受此影响,黑龙江漠河等地出现极光现象。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处于银河系中心 B.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C.是一个气态球体 D.它的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6.下列关于2023年4月13日太阳直射点运动方向、杭州市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地球公转轨道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从②处向南运动,杭州市昼变短,地球处于甲→乙
B.太阳直射点从③处向南运动,杭州市昼变短,地球处于乙→丙
C.太阳直射点从①处向北运动,杭州市昼变长,地球处于丁→甲
D.太阳直射点从④处向北运动,杭州市昼变长,地球处于丙→丁
7.如图是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发回的月面照片,下列与月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较暗部分是海洋或湖泊
B.陨石撞击月面会形成环形山,同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C.月球上的昼夜温差比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大
D.如果你乘坐“嫦娥N号”登上月球,你的质量会是地球上的1/6
8.金星是地球的近邻,是除太阳和月球外全天最亮的天体。我国古代称之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或“晨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或“昏星”。右图是某时刻地球、月球、太阳、金星的运行位置,此刻地球上P点能观察到的是( )
A.晨星、上弦月 B.晨星、下弦月
C.昏星、上弦月 D.昏星、下弦月
9.“火星冲日”就是火星位于日地连线上,并且和地球位于太阳同一侧,此时在地球上可看到火星与太阳“此升彼落”现象。下列能反映当日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图中代表太阳,代表地球,代表火星)( )。
A.B.C. D.
10.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2024年的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比较遗憾的是.此次日全食仅发生在北美地区,我国无法看到本次日全食。关于此次日全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出现日偏食
B.发生日食的的基本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C.当天北美地区的月相是新月,我国的月相是满月
D.发生日全食时,日、月、地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中间
11.在某综艺节目中,有一期的飞花令主题字是“月”,以下含“月”字的诗句中与图示月相对应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D.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12.杭州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测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开展了立竿测影活动。图甲表示测量的方法,箭头所指方向为该地的正午竿影朝向;图乙为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的正午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的数字编号分别代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中的某一个节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为所测太阳高度角
B.据图乙可知,数字②对应的是夏至日
C.图甲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正南方
D.一一年中正午竿影长度会发生变化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13.下列有关太阳和月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日珥是在太阳光球层上产生的一种太阳活动
B.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C.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D.月球表面布满了环形山
14.下列是一位宇航员在月球上生活片段的描述,可能真实的是( )
①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 ②跳过4米高的横杆 ③举起200千克的大石头 ④听大风呼啸
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⑥拍一张照片
⑦袋鼠式走路
A.②③④⑦ B.①④⑤⑥ C.②③⑥⑦ D.②③④⑤
15.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
①太阳东升西落 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季节变化
③正午时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 ④东边总是比西边早看到日出.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16.如图为某地的昼长随季节变化的图像,若图中所示地区昼最长时( )
A.赤道上昼长夜短B.北京唇长夜短
C.宁波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17.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月球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1/49
B.月地距离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C.月球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D.月球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6
18.行星“冲日”是地外行星与太阳、地球形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一般来说,“冲日”时行星最亮,也最适宜观测。某学生利用“冲日”的时机对某行星进行了观测,此时各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的是()
A.B.C. D.
19.某地区昼夜长短的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处于北半球
B.A点当日该地区昼长夜短
C.B点当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D.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0.观察者在下列哪个区域能观察到日全食( )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二、填空题
21.某校学生于6月14日到17日在我国甘肃敦煌研学,研学时拍摄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照片,如图所示。
(1)形成图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2)研学期间当地昼夜长短的特点是 。
(3)研学期间阳光直射在 (填“南”或“北”,下同)半球,并向 移动。
22.瓯海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在一年中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正午,拍摄了旗杆影子的四张照片如图甲,则:
(1)旗杆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是沿 传播的。
(2)图甲中④拍摄于夏至日,当天地球处于图乙中公转轨道上的 位置。(填字母)
23.如图所示是某日太阳的东升西落(A.B、C分别表示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人影的长度与 有关。
(2)B点表示该日正午太阳的位置,此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方向,影子朝向 方向。
(3)请据图推测:日落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方向,影子朝向 方向。
(4)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5)一天之中,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
24.甲图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示意图,乙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乙可知,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填“顺”或“逆”)时针,公转周期是 。
(2)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运动,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对应乙图A、B、C、D中的 。
(3)当地球公转到乙图所示D位置,太阳直射点到④点时,我国新疆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A.昼最长,夜最短 B.昼最短,夜最长
C.昼夜等长 D.昼短夜长
(4)当新疆物体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甲图①②③④中的 。
(5)每年的6月中考时,地球位于乙图A,B,C,D中的 附近。
25.如图为观测到的月轮明亮部分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中, (填“甲”或“乙”)是发生月食时的月轮。
(2)出现甲的月轮的时间是农历 ;乙出现的时间是 。
(3)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图中甲、乙可能会出现的是 (填“甲”或“乙”)。
(4)上海学生看到的月食过程与下列图序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26.右图所示为小明同学在做关于演示月食模拟实验中的情景,请你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若表示的是月食模拟实验,则 表示太阳,小球表示 ,大球表示 。
(2)本图中小球的运动方向是由上往下的,该方向是自 向 ,也就是月球 运动的方向,所以该天文现象的过程,是从 (星球名)的 (部位)开始的。
(3)下列节日中哪一个最有可能看到该天文现象?( )
A.中秋节 B.春节 C.重阳节 D.端午节
三、实验探究题
27.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在E处短线上补画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3)图2为北半球某楼房夏至和冬至两天的正午时刻太阳照射示意图,其中表示夏至目的是 (甲或乙),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的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 (甲或乙)的光照情况。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2,该日地球位于图1所示公转轨道中的 (填序号)位置,这一天太阳直射 ,图中A地将迎来 (填“黎明”或“黄昏”)。
(2)如图3,厦门(24.5°N,118°E)湖滨中学科学兴趣小组观测发现,在正午阳光照射下,树影朝向偏 (填“北”或“南”)。
(3)一年中当正午树影最长时,厦门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且比 A点的白昼时间 (填“长”或“短”)。
29.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此时,北半球节气为 。
(2)图中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3)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极昼或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
30.某同学在做模拟月食的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中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亮。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可以观察到的月食类型有 ;当月球从A向B移动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当月球从B向C移动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观察月食时,能否观察到月环食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四、解答题
31.”祝融号”在火星成功降落使火星成为关注热点。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因呈火红色而得名。火星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公转周期约为地球的两倍。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火星相邻的两大行星,除了地球外,另一颗是 。
(2)火星上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在火星上一昼夜时长约为地球上的 小时。
32.2023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五),年度超级大月亮点亮夜空。
(1)这一天的月相最接近下图中____。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2)当天地球处在如图甲中的 位置附近。(填写字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介绍历史上几位科学家的重大贡献。
【解答】A、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A不符合题意;
B、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在圆周率的发现和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B不符合题意;
C、伽利略是第一个把望远镜用于天文学的研究,C符合题意;
D、提出“浑天说”的是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B
【解析】【分析】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自转,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农耕时代的劳动人民白天工作,夜晚休息与此节律有关。
【解答】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规律,它是指白天干活,夜晚休息,日出日落是指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所以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分析】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太阳黑子是指太阳表面光球层温度较暗的区域,肉眼可以观察到,而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通过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解答】A、 地球公转由②向③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南半球的昼长夜短;故A错误;
B、清明节是在4月5日前后,处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即 ④春分和①夏至;故B正确;
C、地球公转到④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故C错误;
D、 一年中同一地点冬季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夏季最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的相关知识。.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
【解答】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位于银河系边缘,故A错误;
B.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故B正确;
C.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故C正确;
D.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6.【答案】C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4月13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即图中的丁→甲,此时太阳直射点从从①北回归线向北运动,昼变长,夜变短。
故答案为:C。
7.【答案】C
【解析】【分析】(1)月面表面有环形山,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月球表面周围没有空气。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传播。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A、图中较暗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A不符合题意;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因此声音不能在月球上传播,B不符合题意;
C、与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因此月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C符合题意;
D、质量不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质量是不变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B
【解析】【分析】金星是地球的近邻,我国古代称之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或“晨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或“昏星”。通常情况下,金星是除太阳和月亮外全天最亮的天体,亮度最大时可达-4.9等。结合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知识解答。
【解答】根据图示某时刻地球、月球、太阳、金星的运行位置,P点为早晨。故看到的是晨星。
根据三者位置分析可知,月相是下弦月。
故选B。
9.【答案】A
【解析】【分析】火星冲日,就是火星位于日地连线上,并且和地球同位于太阳的一侧。
【解答】火星冲日时,火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两边,就会出现太阳刚一落下,火星就从东方升起,而等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时,火星才在西方落下的奇观。A符合条件,正确。B、C太阳和火星没有位于地球的两侧,错误。D项中火星、太阳、地球不在一直线上,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解析】【分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也叫天狗吞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解答】A. 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出现日偏食 ,A正确;
B. 发生日食的的基本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B正确,当月球挡住了太阳找到地球的光;
C.当天北美地区的月相是新月,我国的月相是新月,发生在农历的初一,C错误;
D. 发生日全食时,日、月、地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中间 ,D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解析】【分析】图中所示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相应为满月。
【解答】A、图示中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写的是满月时的月亮,与图中月相相同,A正确;
B、蛾眉月时日、地、月三者不在同一直线上,与图示位置不同,B错误;
C、像钩似的月亮不是满月,与图示位置不同,C错误;
D、“来时月上弦”描写的时上弦月,地、月三者不在同一直线上,D排除。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解析】【分析】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A、图甲中∠A为所测太阳高度角,故A错误;
B、根据图乙可知,数字②所对应的日期是夏至日,此时影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大,故B正确;
C、图甲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正东方,故C错误;
D、一年中正午竿影长度会发生变化是由于地球在公转,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答案】A
【解析】【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是11年。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昼夜温差大,月球表面布满了环形山。
【解答】A.太阳黑子是在太阳光球层上产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故A错误;
B.太阳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故B正确;
C.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故C正确;
D.月球表面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解析】【分析】 月球特点:月球的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月球的引力较小,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受到重力的1/6。据此可以判断选项。
【解答】①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月球上没有生命,不真实;
②跳过4米高的横杆,由于月球的引力较小,所以人能轻松的跳得很高,真实;
③举起一块200千克重的大石头,月球上200千克的石头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1/6,所以月球上这块石头的重力是200千克×10牛/千克×1/6=333.3牛,相当于地球上30千克的物体产生的重力,所以可以举起,真实;
④听到大风呼啸,月球上没有空气,不会有大风,不真实;
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月球上温差大,没有空气,人在月球上需要穿宇航服,不真实;
⑥拍了一张照片,照片利用的光,光能在真空中传播,真实;
⑦“袋鼠式”走路,宇航员在月球上采用跳跃的方式进行行走,真实。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考查地球自转的现象,要理解记忆.
【解答】解: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而人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四季冷暖差异、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如图在冬至日昼长为24小时,夏至日昼长为0小时,说明位于南极圈上。图中所示地区昼最长时,我国处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A、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故A错误;
B、冬至日,北京昼短夜长,故B错误;
C、冬至日,宁波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故C正确;
D、冬至日,北极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出现极昼现象,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解析】【分析】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绕地球一周的公转周期为273个地球日;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之一,绕着太阳转。
【解答】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体积的1/49;日地距离约为月地距离的400倍;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是太阳直径的1/400;月球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故AB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解析】【分析】水星、金星处于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地外行星。
【解答】读材料可知“冲日”行星属于地外行星,图中只有火星属于地外行星,四幅图中只有D图地球、火星位于同一直线上,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D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A、读图可得,该地6、7、8月白昼时间明显比黑夜时间长,该地位于北半球,故A叙述正确。
B、A点当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故B叙述正确。
C、B点当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该地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C叙述正确。
D、昼夜长短年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运动,故D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D。
20.【答案】A
【解析】【分析】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日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遮挡住,从而产生日食现象。由于月球的公转轨道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所以日食不是每月都会发生。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D 区可以看到日偏食,在 A 区看到日全食,在C区看到日环食。
故答案为:A。
21.【答案】(1)风力(作用)
(2)昼长夜短
(3)北;北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1)图中所示的是沙漠景观,形成图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风力侵蚀。
(2)6月14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我国甘肃省敦煌昼长夜短。
(3)6月14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并且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即向北移动。
22.【答案】(1)直线
(2)A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解答】(1)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2)夏至日是图乙中的A位置;
故答案为:(1)直线;(2)A。
23.【答案】(1)太阳高度
(2)正南;正北
(3)西南;东北
(4)先变大后变小
(5)先变短后变长
【解析】【分析】(1)一天中由于太阳高度的变化,人的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2)由图中方位,可确定正午时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朝向;
(3)太阳东升西落,日落时太阳在西面,影子朝向与太阳方向有关;
(4)太阳高度日变化:日晨日出时太阳高度较小,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傍晚日落时太阳高度又变小;(5)影子的长短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变化有关,太阳高度小影子长,太阳高度大影子短,据此可得出变化规律。
【解答】(1)该图反映的是人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B点反映的是该日的正午,此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方向
(3)从图中可知,日落时太阳位于观察者的西南方向,影子朝向东北方向;
(4)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大后变小;
(5)根据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知,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后变长。
24.【答案】(1)逆;一年
(2)地球的公转;C
(3)B
(4)④
(5)B
【解析】【分析】乙图中A是春分(3月22日左右);B是夏至(6月22日);C是秋分(9月22日);D是冬至(12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的地方,昼长夜短;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地方昼最长,也最短;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
【解答】(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公转周期是一年,时间为365.2422天;
(2) 因为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和赤道之间的夹角是23.5°,所以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回归运动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运动,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此时是秋分日,时间为每年的9月22日,乙图中B点是夏至日,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又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动,所以C是秋分日,所以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对应乙图A、B、C、D中的C 。
(3)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地方昼最短,夜最长,所以B正确;
(4) 当新疆物体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时,太阳直射点离新疆最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在④位置;
(5)A是春分(3月22日左右);B是夏至(6月22日);C是秋分(9月22日);D是冬至(12月22日);所以 每年的6月中考时,地球位于乙图A,B,C,D中的B附近。
故答案为:(1)逆;一年(2) 地球的公转 ; C (3) B (4) ④ (5) B
25.【答案】(1)甲
(2)十五、十六;初七、初八
(3)甲
(4)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月相的变化。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
【解答】(1)图中甲、乙中,甲是发生月食时的月轮。
(2)月食出现满月时,故出现甲的月轮的时间是农历十五、十六。
乙为上弦月,出现的时间是 初七、初八。
(3)月食是地球上所见到的地影遮没月球的一种天文现象。当日、地、月三者接近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被地球的阴影所挡住,从而产生月食现象。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图中甲、乙可能会出现的是甲。
(4)月食是东边开始,正式的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故选C。
26.【答案】(1)灯泡;月球;地球
(2)西;东;公转;月球;东部
(3)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月食的形成过程,结合地图解答即可。
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解答】(1)在该实验中,若表示的是月食模拟实验,则灯泡表示太阳,小球表示月球,大球表示地球。
(2)本图中小球的运动方向是由上往下的,该方向是自西向东,也就是月球公转运动的方向,所以该天文现象的过程,是从月球的东部开始的。
(3)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A:中秋节,八月十五;
B:春节,正月初一;
C:重阳节,九月初九;
D:端午节,五月初五;
故选A。
27.【答案】(1)
(2)春分
(3)乙;甲
【解析】【分析】(1)地球绕日公转情况如下图:
(2)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夏季大,冬季小。因此,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解答】(1)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故E处表示的箭头方向如下:
(2) 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位置时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且将要向北回归线移动,所以是春分。
(3)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大,故为乙;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小,物体的影子长,所以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的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冬至日,即甲 。
故答案为:(1)见上图;(2)春分;(3)乙;甲
28.【答案】(1)④;南回归线;黎明
(2)北
(3)昼最短夜最长;短
【解析】【分析】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解答】(1)读图2可知,该日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可判断,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位于图1所示公转轨道中的④位置;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可知,图中A点位于晨线上,将迎来黎明。
(2)如图3,厦门(24.5°N,118°E)湖滨中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在正午阳光照射下,树影朝向偏北。
(3)一年中当正午树影最长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厦门昼最短夜最长,A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比A点的白昼时间短。
29.【答案】(1)夏至
(2)A>B>C>D
(3)昼变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变小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1)读图可知,图示显示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
(2)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B>C>D。
(3)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此后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变小。
30.【答案】(1)月全食、月偏食;月偏食向月全食变化;月全食向月偏食变化
(2)不能;地球比月球大,地球阻挡阳光产生的阴影总比月球大
【解析】【分析】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解答】(1)在模拟月食实验时,可以观察到月全食、月偏食;当月球从A向B移动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月偏食向月全食变化;当月球从B向C移动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月全食向月偏食变化。
(2)观察月食时,不能观察到月环食,原因是地球比月球大,地球阻挡阳光产生的阴影总比月球大。
31.【答案】(1)木星
(2)24
【解析】【分析】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解答】(1)与火星相邻的行星为地球和木星;
(2)由于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故均为24小时。
32.【答案】(1)C
(2)B
【解析】【分析】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峨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
【解答】(1)根据材料,该日是农历七月十五,形成的月相是满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当天是8月30日,图甲中地球位于左侧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6月22日前后的夏至;右侧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是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根据公转方向,下方是秋分,上方是春分,因此当天地球大致位于图中的B位置附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