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20: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单选题
1.4世纪中后期,匈奴在与两汉征战失败后转而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同于同时期中国五胡乱华后的内部整合,进入罗马的日耳曼族群纷纷选择“去罗马化”,最终只能依靠“普世教会”作为精神统一的力量。这表明匈奴西迁( )
A.直接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B.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
C.利于维护欧洲统一局面 D.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2.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B.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C.津巴布韦文明受到东非文明的影响巨大 D.张謇在江苏建立南通博物苑
3.自公元前2千纪初起,印欧人向西亚、南亚和南欧各地迁徙,创建赫梯、波斯、印度、希腊等文明。到了公元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式微,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人发起大规模的民族迁徙,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奠定了封建国家的基础 B.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C.决定了亚欧人口分布格局 D.终结了各大洲的孤立状态
4.送王船是15至17世纪流行于中国闽南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该民俗活动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成为当地华人社群的传统活动。多年来,当地众多的印度裔和马来原住民也乐于参与其中。据此可知( )
A.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
C.区域文化取向趋于一致 D.商业贸易助推文化交融
5.图1所示是大月氏人在中亚铸造的银币,刻在银币正面戴头盔的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半身像,背面是站立的狮子像,两边分别是用希腊文书写的“NANAIA半德拉克马(希腊货币单位)”。由此可推知( )
A.亚历山大帝国统一了币制 B.希腊语成为丝绸之路的通用语
C.大月氏人控制了丝路贸易 D.民族迁徙促进希腊化文化传播
6.农业革命后欧亚大陆和北非先后出现诸古代文明。到了公元前第二个千年,诸古代文明大部分开始衰落,并且在周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纷纷崩溃。取代这些古代文明的则是数百年后所掀起的诸位古典文明。在公元200至600年之间,古典文明的崩溃同样归咎于游牧部落的入侵,世界文明格局又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下列项中与材料不符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B.古典文明包括赫梯、西亚、希腊和印度文明
C.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替代了古印度文明
D.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7.许多早期的观察者曾经对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予以浪漫化夸张,认为他们生活在平等、友爱的黄金时代,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后来,考古学家在美国东南部一些印第安人墓葬遗址中发现,早在3000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分层的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这表明( )
A.研究立场决定研究结果 B.考古实物史料真实可信
C.历史认识不断更新发展 D.历史研究无法客观真实
8.从公元前2000年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波斯人、雅利安人、希腊人等。据此推断,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9.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10.北魏时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士流亡北方,如柳远“时有文咏,为肃宗挽郎”,其堂弟柳谐亦“颇有文学”。这些南士的创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贵族所欣赏、学习,如南士袁跃“言辞甚美”,清河王“(元)怿之文表多出于跃”。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 B.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
C.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 D.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
11.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12.公元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13.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旨在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D.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开发
14.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
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
15.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满人生活水平提高 B.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C.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D.传统思想文化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机。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婆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苏跨江临海,地处东南,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吴地人民有航海、贩海的传统,自春秋吴国遗民东渡日本,吴越地区的造船业“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居领先地位”。秦汉以来,江苏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在六朝期间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北人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与江淮及江南地区的吴楚等文化相互融合。历史上江苏先民对日本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有学者指出:“诸如稻谷、干栏式建筑、玉、漆器等物的发现,均证明吴越农耕文化东传日本的事实。”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药书、佛经移居日本,促使日本兴起“吴门医派”,对日本佛教文化影响最大的当属鉴真一行。清代东渡日本的吴兴画家伊孚九和沈南苹,对日本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渡吴人“凭借技术和文化上的优势,逐步争得政治地位和接近权力中枢,对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江苏海外移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文化输出的历史影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之际,天下纷争,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整顿风气,打击豪强,实力迅速提升,“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曹魏名臣刘晔指出“(辽东)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更是越海收东莱诸县,自立为辽东侯。曹操平定北方后,东部鲜卑开始大量进入辽河以西地区,并不断向东迁徙,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
——摘编自张天放《汉末至东晋初期人口迁徙对辽东地区的影响》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总的来看,汉末的人口流向是由青州(今山东东北)、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向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迁移;由山东半岛渡海向辽东迁移。今天的辽宁等地是当时主要的人口迁移区域。学者对比两汉辽东户数,统计出其增长率为14.625%。对照全国户口负增长的形势,这一数字相当可观。迁入人口多来自周边的幽、冀二州和渤海海峡对岸的山东半岛,幽冀民众大多由“卢龙塞”和“傍海道”进入辽东,而山东半岛居民则大多“浮海”至辽东,其中不乏时之名士:如东莱人太史慈,北海朱虚人邴原、管宁,乐安盖人国渊,平原人王烈,等等。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末涌向辽东的人口构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末辽东移民大量涌入的原因。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北方移民建立的政权东晋和南朝,将中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带到了南方,并给北方的非汉族政权带来示范作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朝仪的两位主持者,都是熟悉南朝典章制度的人物,改革的参照物也是南朝;秦朝至三国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游离于汉族政权之外。永嘉之乱后,南迁的政权为了延续统治,不断扩大开发地区和设置新的行政区,汉族政权的实际疆域进一步扩大;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和迅速繁衍,使得汉族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材料二 陕南原以种植小麦为主,移民的到来,使汉中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米逐渐成为汉中、安康河川地带的主食,但远离汉江沿岸的很多地方仍然是米面共存或者更偏向面食。面食兼具南北,其中蒸面、热干面等具有荆楚色彩。米食除了米饭,以米制面也是一个特色,汉中著名的热米皮就是以大米粉蒸制而成,这是大米的面条化吃法。陕南山区在明清以前主要种植大麦、小麦、燕麦、荞麦和豆类,移民的到来导致苞谷和洋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改写了传统的五谷种植结构,其中苞谷糊汤是商州人的最爱,爱用辣椒、生姜、花椒、酿造醋、酸菜、泡菜等,汉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泡菜坛子,这和湖南、四川人极其相似。汉中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在西南及两湖也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弯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等说法,说明汉中与巴蜀、湖湘在饮食文化上有相通之处。
——摘编自田龙过《明清移民与陕南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陕南饮食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答案:
一、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后期(欧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西迁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西罗马帝国,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加剧了欧洲政治上的分裂,B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主要是由于内部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崩溃、军队力量的衰减、经济衰退和财政危机、宗教和文化差异的加剧,以及外部威胁的增加等内外因素,匈奴西迁并未直接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排除A项;匈奴西迁促使了欧洲的分裂,排除C项;“保证了汉朝的长治久安”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今(世界)。根据“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可知最能够体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交流的史实有蒙古西征引发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A项正确;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排除B项;津巴布韦文明受到东非文明的影响巨大,不能说明两者相互学习,排除C项;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也无法体现不同地区和国家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自公元前2千纪初起到公元3世纪(亚洲欧洲)。材料“印欧人向西亚、南亚和南欧各地迁徙,创建赫梯、波斯、印度、希腊等文明。到了公元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式微,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人发起大规模的民族迁徙,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可知,印欧人在迁徙过程中跨越大洲建立了诸多文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B项正确。“奠定了封建国家的基础”说法夸张,排除A项; “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亚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人口迁移到东南亚地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不是在交流中发展,排除A项;区域文化取向是有差异性的,一个活动不能说明趋于一致,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人口迁移的作用,不是商业贸易助推文化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月氏人在中亚铸造的银币,材料呈现希腊国王图像和文字,说明希腊文化影响到了中亚地区,即民族迁徙促进希腊化文化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亚地区的铸币,而非亚历山大帝国的铸币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了铸币内容,未涉及丝绸之路语言使用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大月氏人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并没有替代古印度文明,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印欧人是游牧民族,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典文明,包括赫梯、西亚、希腊和印度文明,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3—6世纪以来,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的观察者认为印第安人没有私产概念,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印第安社会有明显的分层,这说明历史认识在不断发展更新,C项正确;研究立场影响研究结果,而不是决定,排除A项;考古实物史料是否真实可信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排除B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历史研究最终必然无限接近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形成了波斯人、雅利安人、希腊人等。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的建立、希腊化的推行、印度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都能体现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时期,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方士人流亡到北方,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北魏王公贵族的赏识和认可,这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和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王公贵族对于南方士人文化素养的欣赏,并不能体现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的冲击,反而使农耕世界扩大和游牧世界缩小,这反映出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未体现区域文化转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并不是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欧)。从材料信息看,原本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向西迁移,导致了日耳曼人的西迁,日耳曼人西迁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上述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灭亡的,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在日耳曼人推翻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初年,由于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改朝换代,四川人口锐减。所以此时清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增加了四川的人口和劳动力,这样有助于推动四川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清政府此举是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开发,但并不意味着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排除A项;清政府是为了促进四川地区的开发,而不是为了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B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5世纪(欧洲)。由材料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奴隶社会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日耳曼人的迁徙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封建化,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而非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主要是基于气候变迁背景下的生存需要,而不是因为倾慕罗马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族人入关后受中华民族“尊长崇礼”的传统文化及门堂之制的影响,门的地位得到了提高,D项正确;门的地位被提高与生活质量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门的地位提高与农耕经济发展构不成必然的逻辑关系,且满族不以农耕经济为主,排除B项;明清易代是构成满族四合院门地位提高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且明清易代后社会逐渐走向了稳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二、
1.(1)表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北方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汉族由中原向四方迁徙)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
原因:统治者的民族政策;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
(2)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方式、规模)影响: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推进封建化进程。
2.(1)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方式、规模)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推进封建化进程。
(2)原因:出于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任答三点即可)
3.(1)主要因素: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区位优势明显;江苏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又具有海外冒险精神和较强的海洋意识;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经济持续繁荣;江苏自古就是中国文化重地。(任答三点即可)
(2)历史影响:农耕稻作文明的外传,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医药、佛教等文化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东渡吴人促进了日本政治转型;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构建儒家文化圈。(任答三点即可)
4.(1)躲避战火的中原百姓和士人;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
(2)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公孙氏家族割据辽东,统治相对稳定;辽东地理环境屏障作用明显,相对安全;迁往辽东的陆路和水路交通较为便利;曹操统一北方局势相对稳定。
5.(1)主要表现:北方移民将中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带到了南方;北魏等北方政权积极学习南朝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南迁的汉族政权为了延续统治,不断设立新的行政区,实际疆域进一步扩大;汉族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
(2)特点:荟萃南北,多元融合。
原因:自然灾害;政府政策推动;战乱;少数民族政权迁都带动;人民自发性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