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江门期中)“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民主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斯洛伐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2.(2024·陕西榆林联考)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在思想政治方面,党委起到领导责任,但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3.(2024·新疆乌鲁木齐八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至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B.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D.地方人大有权制定法律
4.(2024·贵州毕节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 )
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B.以礼入法仍有现实意义
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D.法律实践讲究刚柔相济
5.(2024·江苏常州期中)下图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女拖拉机手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 )
A.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新风尚
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
D.展现“一五”计划改变农村面貌
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恒昌中学)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 )
A.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
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开拓创新、人民至上
7.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C.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善于改革 B.无私奉献
C.崇尚节俭 D.勇于创新
9.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十九条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10.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11.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12.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
A.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综合题
13.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材料二 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光中《中国法律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江门期中)“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民主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斯洛伐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可以看出“五四宪法”在起草时,借鉴国外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法律文件,说明融合了国际和历史经验,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形势对宪法的影响,排除A项;“五四宪法”颁布后,历经多次修改,并不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陕西榆林联考)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在思想政治方面,党委起到领导责任,但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这些法律( )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促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商标法》等法律”“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等信息可知,这些基本法律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也就是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A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才刚刚开始,属于初始阶段,并非进入“新阶段”,排除B项;材料中列举的是多项法律文件,并未直接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谈不上“规范了”,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略是在1997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新疆乌鲁木齐八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至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B.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D.地方人大有权制定法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多次修订宪法,制定地方法规等,体现了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A项正确;虽然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体系仍处于完善中,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是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故选A项。
4.(2024·贵州毕节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 )
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B.以礼入法仍有现实意义
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D.法律实践讲究刚柔相济
解析:由材料可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以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体现以礼入法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没有提及法律实践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江苏常州期中)下图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女拖拉机手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 )
A.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新风尚
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
D.展现“一五”计划改变农村面貌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光荣的劳动幸福的生活”为主题的宣传画,旨在通过追求农业现代化的农民形象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B项正确;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远未实现机械化,排除A项;材料只用一位女性体现了劳动的光荣,不能说明妇女是工业建设的主力军,排除C项;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材料是在1960年创作,两者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恒昌中学)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 )
A.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
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开拓创新、人民至上
解析:根据“科技型劳模”“工匠型劳模”可得出,强调创新,根据“服务型劳模”可得出,强调人民至上,D项正确;艰苦奋斗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排除A项;材料虽然一定程度体现出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但是没有体现集体至上的时代精神,排除B项;“工匠型劳模”一定程度体现出实干至上的时代精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创先争优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7.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C.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解析】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的法治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要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故选B项。
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善于改革 B.无私奉献
C.崇尚节俭 D.勇于创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都体现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故选B项。
9.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十九条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同时使用“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奠定了新政权的司法基础,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协商民主的结果而不是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这些规定体现了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排除D项。
10.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 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经济领域的法律“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健全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成了时代的要求,材料中我国在经济方面的一系列法治建设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故D项正确。
11.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这些活动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物质文明建设,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
A.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故C项正确;精神文明建设只是治国的一项内容,A项属于对材料过度解读,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群众对社会风气变革的作用,排除B项;之所以要办实事、讲实效,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二、综合题
13.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材料二 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光中《中国法律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1)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2)基本精神: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