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单选题
1.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9年前后提出二进制数学方法,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这促使他将二进制的论文送交巴黎科学院要求公开发表。由此可见( )
A.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B.《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C.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D.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2.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时,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18世纪晚期,英国有人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饮茶,同时搭配以面包、蛋糕等食品,这一做法在19世纪进一步得到丰富,并最终定型为举世闻名的英国下午茶,成为日常生活中和社交必不可少的内容。这反映了( )
A.地域差异影响文化形态 B.中国茶文化推广的艰难
C.不同文化交融的渐进性 D.英国文化的包容性较弱
3.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得以发展 B.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逆转
4.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亚历山大·卡莱尔在自传中谈到1763年在哈罗门的时髦生活时说:“那些贵妇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交流
5.中国古代有以茶助文思的说法,18世纪的英国作家约翰逊,每日必饮茶40杯,以此启迪灵感。英国首相格莱斯顿(1809-1898)曾说:“如果你发冷,茶会使你温暖;如果你发热,茶会使你凉快;如果你抑郁,茶会使你欢快;如果你激动,茶会使你平静。”由此可见( )
A.英国大众消费生活趋于奢侈 B.文化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C.中国文化影响英国人的生活 D.中外文化在互鉴中发展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设计师不但继承了传统服装造型的简洁流畅、宽松飘逸等特点,而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当时,中山装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而旗袍则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这( )
A.营造了追求西方时尚的社会风气 B.彰显了社会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
C.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D.表明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
7.近代中国,西式钟楼、标准时与标准钟最初多是在由西人主导的市政、海关、教会、铁路、邮政、学校等机构中采用。但民国建立后,广州、上海、北平等城市主动装设全球标准钟,为此后国家时间的统一提供重要的示范。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统一时钟利于彰显政治权威 B.地方市政效率高于中央政府
C.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D.沿海城市率先普及标准时间
8.17世纪初,茶叶作为“馈赠宫廷高官的礼品”在英国上层社会逐渐流行,并形成一套繁杂、攀比的“下午茶”礼仪。18~19世纪时,“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成为英国家庭接待客人的常用语;此外,小说中也大量出现反映市井生活的“非正式的英国茶会”。这一变化( )
A.得益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B.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C.折射出政治民主化影响社会生活 D.根源于殖民扩张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9.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除《饮茶皇后》之外,还有《绿茶女神》《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中国茶》等著名的咏茶诗以及《序中之茶》《一滴茶》《双重买卖人》等戏曲。这反映了( )
A.商业革命扩大茶叶的贸易范围 B.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
C.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普遍认同 D.茶文化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
10.17世纪中期,伦敦的茶叶售价昂贵,茶的社会影响力较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和查理二世联姻的凯瑟琳喜好饮茶,很快使得饮茶在宫廷之中流行起来。光荣革命后玛丽也爱好饮茶,经常在宫廷举办中国式茶会,由此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中逐渐传播开来。这表明( )
A.贵族喜好客观上助力了茶文化的传播 B.政局变动促进了妇女地位提高
C.饮茶的本土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 D.中英商品贸易的状况得到改善
11.有学者指出:“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和联系;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想象空间。”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 )
A.实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 B.改变了输入区的意识形态
C.助推了西方文化扩展传播 D.不利于世界文化整体发展
12.茶叶进入欧洲初期,人们习惯在茶馆喝茶,但不久后,荷兰人召集其朋友在家里品尝各种茶。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荷兰妇女走出了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当时的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表明( )
A.中国与荷兰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荷兰已成为茶叶销售的主要市场
C.荷兰积极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 D.商业贸易带来社会风俗的变化
13.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这一时期亚非国家的原料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额均出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 )
A.工业发达国家占据多数市场份额 B.商品生产者和文化传播者逐渐融合
C.亚非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渐趋重要 D.国家间经济往来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14.17~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英国社会出现了下午饮茶并配以少量进食的做法。至19世纪,该做法逐渐演变为讲究社会礼仪的“下午茶”:女士身着飘逸的茶袍、男士身着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壶、滤匙、小碟、茶杯、茶叶罐、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与茶匙、个人点心盘与沙漏、茶刀以及夹子等。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贸易扩大推动社会消费升级 B.茶叶贸易加速茶文化大众化转型
C.英国的社会方式日益东方化 D.文化伴随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15.18世纪中叶,谢金銮《台湾竹枝词》载:“豆荚花开落地生,铜缸膏火万家明。秸灰犹作春畦粪,广注《周官》土化名。”落花生,台中盛产,并秸粕(花生饼)贩卖大陆,舟航不绝载。大陆近山人,买其秸以粪田。该竹枝词( )
A.证实了花生是由台湾传入大陆 B.表明大陆花生种植落后于台湾
C.是研究作物传播的第一手史料 D.可用于研究台海两岸经贸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英]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英]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
2.茶马交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考古文化遗迹看,40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地区就已经存在大型古人类聚落遗址,其中包含着部分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因素和特,点,与周边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融。唐朝时吐蕃政权不断向周边部族扩张,公元7世纪,吐蕃势力逐渐深入和影响滇西北和西洱河地区,并于唐调露二年(680年)在塔城设立神川都督府。在此背景下,佛教沿滇藏茶马古道由吐蕃传入南诏统治地区,并以南诏传统宗教文化为基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吃力教、东巴教等等。明初,中央王朝视木氏统治势力为防御和抵抗吐蕃势力的依托而大力扶持,木氏历征战而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滇西北、藏东南和川西等广大藏区,并实施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政策。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在滇藏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深入推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主流,其程度与范围远大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材料二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皆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滇藏茶马古道下民族交融的条件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发生的变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思想及其典籍传入欧洲各国后,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及欧洲思想界对中国认识的分歧,在西方世界形成了所谓“颂华派”和“贬华派”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对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伏尔泰是典型的“颂华派”,在他的《风俗论》中对中国的制度赞赏有加,他指出中国的体制比同时期的亚洲很多国家都要优秀。孟德斯鸠则是“贬华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中国的制度在孟德斯鸠看来没有明确的限制君主的法律和机构,但在伏尔泰看来,中国君主自身大都是道德高尚之士,他们都会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也就不再需要实际的制度限制了。其实,两派都是借助中国和儒家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摘编自何岩峩《儒家思想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颂华派”和“贬华派”对中国认识的分歧。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播的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戚、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人对茶的爱好开始于17世纪,至19世纪达到顶峰。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简述16世纪后中国茶文化在欧洲传播的表现。一句话概述中国茶的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厦门进口茶叶。1658年9月23日,英国《信使政报》刊登了第一个茶叶广告。1834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委员会秘书乔治·戈登,受委派前往中国执行盗窃茶树茶籽任务。1848—185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茶叶大盗——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多次进入中国,窃取了中国的种茶技术、制茶技术。19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量种植茶树,并引入机械加工。到1888年,英国人已经成为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者。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材料二 17世纪末,珍贵稀少的中国茶在英国属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1663年,英国政治家和诗人埃德蒙·沃勒发布《饮茶皇后之歌》,是英国的第一首茶诗。在18世纪的英国,民主、饮茶、咖啡馆是三位一体的东西……有茶水供应的咖啡馆成了公众的讨论地点,在那里既能闻到茶水的芬香,又可听到丰富多彩的演说。18世纪中期,茶、面包和黄油成了英国人早餐的“标配”。18世纪后期,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而走进英国民众的生活。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叶成为英国人的国民级饮料。自1860年开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每年召开近万人的皇家传统茶宴,将英国饮茶文化及下午茶风俗推至普及。英国大肆渲染茶叶的保健和医疗功能,饮茶之风盛行,中国的饮茶瓷器流行,并出现了诸多关于茶的文章,丰富了英国文学。
——摘编自《人类茶简史》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中国茶在英国传播的历程。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茶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至18世纪的中国、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易经图启发了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说明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易经图对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的启发,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易经图对莱布尼茨解释二进制数表的启发,并非《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教士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这一做法在19世纪进一步得到丰富,并最终定型为举世闻名的英国下午茶,成为日常生活中和社交必不可少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后,中国茶文化在英国的逐渐被接受并且与英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C项正确;题目中并没有提及中英两国的地域差异,而是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和接受过程,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中国茶文化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没有提及中国茶文化在其他地区的传播情况,只凭借中国茶文化在英国的传播,无法得出“中国茶文化推广的艰难”的结论,排除B项;英国下午茶的形成恰恰说明了英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够接受并吸收外来文化,“英国文化的包容性较弱”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65年至1815年(中国、菲律宾、墨西哥等)。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丝绸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反映出当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B项正确;朝贡贸易体现了进贡和回赐的不平等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朝贡贸易,排除A项;C项中“开启了“表述不准确,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前后中国对外贸易都处于出超地位,对外贸易格局没有发生逆转,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说明茶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往来的频繁,在英国流通并衍生为英国特色文化,反映了商品流通促进了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根据“那些贵妇”说明与大众消费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有茶助文思的传统,近代英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茶叶和饮茶习惯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说明古代中国的茶文化影响近代英国人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大众消费生活趋于奢侈,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文化在传播中发生变异,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茶叶文化对近代英国人生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茶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涉及英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设计师在继承传统服装特点的同时,也汲取了西方服饰的剪裁特点,中山装作为当时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旗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B项正确;虽然材料也提到了西方时尚,但其强调的重点是中西合璧,而非单纯追求西方时尚,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民众思想解放的情况,无法得出“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的结论,且“彻底”表达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中山装”被学生喜欢,“旗袍”被一部分妇女接受,不能说明其“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西式钟及标准时最初是在西人主导的机构使用到民国建立后,一些城市主动使用,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C项正确;材料讲述中国的一些城市主动装设全球标准钟,为此后国家时间的统一提供重要的示范,并非为了彰显政治权威,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地方市政效率高于中央政府的论断,排除B项;北平并不是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率先普及标准时间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从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茶叶消费仅在英国上层社会流行;至18~19世纪,茶叶消费日趋平民化,并形成符合平民阶层的更具“随意性”的茶文化习惯,结合新航路开辟与全球贸易发展等相关知识可知,英国茶叶消费和文化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当时茶叶贸易规模扩大,推动茶叶售价的降低,使其能够走进平常百姓家,A项正确。材料与“物种交流”和“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茶叶贸易扩大,使茶叶价格下降推动其普及,这并不代表民众消费能力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茶文化的传播使英国出现了许多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茶叶的贸易情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排除B项;“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世界)。根据材料“和查理二世联姻的凯瑟琳喜好饮茶,很快使得饮茶在宫廷之中流行起来”“光荣革命后玛丽也爱好饮茶……由此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中逐渐传播开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贵族的喜好客观上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饮茶的本土化是否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中英商品贸易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和联系;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想象空间”可知,该学者的观点认为,西方商品蕴含了相应的文化属性,其销路的扩大也意味着西方文化影响力的扩大,C项正确;商品输出不属于文化扩张,排除A项;B项夸大了商品输出的影响,排除;商品输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利于世界文化整体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荷兰妇女走出了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当时的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知,商业贸易带来社会风俗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只讲述荷兰人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没有讲述中国与荷兰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荷兰已成为茶叶销售的主要市场,排除B项;材料只讲述荷兰人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至于是否积极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的态度不得而知,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至1913年(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大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衡发展,贸易额也在增加,反映出欧美国家和其他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依赖程度逐渐加深,D项正确;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一说法片面,排除A项;文化传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被殖民国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至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发展,英国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饮茶文化——下午茶,不仅注重参与者的着装礼仪,还注重配套的饮茶工具,这反映出在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英国人借鉴中国茶文化,发展出独特的“下午茶”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饮茶文化的发展,这与“消费升级”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饮茶由贵族向平民的转变,这与“大众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饮茶文化在英国的本土化发展,而非英国社会方式东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竹枝词描写了台湾的台中地区盛产花生,用花生榨油,以其油作燃料照明;花生饼被大量贩卖至大陆用于粪田,由此可知,台海两岸在当时有密切的经贸往来,D项正确;台中盛产花生,花生饼被大量贩卖至大陆,并不能说明花生是由台湾传入大陆,A项错误;花生饼被大量贩卖至大陆,说明大陆对花生饼有需求,并不能由此得出大陆花生种植落后于台湾,B项错误;《台湾竹枝词》中没有作物传播的具体信息,C项错误。故选D项。
二、
1.(1)从城市家庭喝午茶的习惯等信息,说明饮茶影响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英国人的用餐时间和用餐习惯。从新娘对茶桌地位的维护及新郎服从茶桌的统治权等信息,说明茶桌礼仪影响着女性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识,体现了追求男女平等的风尚。从茶舞、茶诗、喜剧歌曲等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促进了英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英国文化。从茶蕴含的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等信息,说明茶成为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
(2)材料二、四。两则材料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1)条件:国家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功用和治边需求;滇藏区域内的人口迁移;滇藏民间经济交往的发展和扩大;滇藏域内不同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散布。(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民族交融范围广、影响深,交融要素突出体现在文化层面上;文化交融以滇藏两族为主体,在展示共性的同时仍保持着各自特性;民族文化交融以汉文化为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为主流。(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从不断繁荣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中原输出物品从以丝绸为主变为以茶叶为主;贸易实体从马变成中原的茶;政府管理不断体系化、制度化。(任答两点即可)
3.(1)评价:两派观点体现了欧洲思想家对中国认识的不同看法,但都是借助儒家思想表达政治观点,推动启蒙运动发展。其中,“颂华派”肯定中国的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具有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观念;“贬华派”则批评中国的专制制度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欧洲思想界对中国认识的复杂性。
(2)认识:文化传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性,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同时,文化传播也需要借助适当的媒介和渠道,以便更好地传递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4.(1)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港口城市发展;促进女性解放;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影响欧洲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
表现: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茶具作为最珍贵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并形成了“下午茶”;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价值: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特点: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
原因: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中国茶树和制茶技艺的外传。
5.(1)历程: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贸易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茶叶已经传入英国,受到英国社会的推崇。17世纪末后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 末,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和英国茶叶的本土化,茶叶开始在英国社会普及,成为人们的普通饮品,并进入英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2)影响:茶叶的输入丰富了英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英国的饮食结构, 增强英国人的体质。饮茶促使了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产生。饮茶有助于政治生活 民主化进程。饮茶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活动。茶的普及促进了中国文化特 别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有助于英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茶叶贸易加速了英 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发展。茶叶的引进、种植、加工、贸易等具有鲜明 的殖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