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随堂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随堂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7 20: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政府统治秩序更加稳定
C.中央集权弱化趋势明显
D.国家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2.(2023·河北张家口尚义一中)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之灾,百姓生活困难,奏令民间设立义仓以资赈给,因上书曰:“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与民争利现象较严重
B.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
C.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D.义仓具有备荒自救性质
3.(2023·福建名校联盟联考)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2024·江苏南京月考)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其亲弟。这表明,黄册(   )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
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
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
5.(2024·福建福州)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即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C.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6.(2023·贵州黔西南兴义八中)乾隆年间彝陵陈氏“家范”规定:“凡同宗有衅,无论事之大小,皆当先请族正、族长来祠问明理处,万难解释,然后可白于官。倘未经评,率先控告,公同议罚。”清康熙年间《萧山新田施氏族谱》规定,族内发生纠纷,须“就宗长宗贤调停处息,毋得执拗,毋相结讼”。以上史实反映了当时(   )
A.宗法族规利于地方治理
B.基层治理缺乏制度保障
C.地方宗族势力威胁统治
D.法律与教化的高度结合
7.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科举制度改革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理学的发展
8.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9.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还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0.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11.《明会典》记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
——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3·湖北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政府统治秩序更加稳定
C.中央集权弱化趋势明显
D.国家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解析:据材料“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可知东汉魏晋以来,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寺院经济规模扩大,人口大量依附于豪强地主与寺院,成为隐匿人口,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兵役来源;地方势力发展壮大,易形成割据势力,危及中央集权,C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的依附人口,说明人身依附关系增强,排除A项;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政府统治,排除B项;社会上出现大量的隐匿人口,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财政负担更重,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河北张家口尚义一中)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之灾,百姓生活困难,奏令民间设立义仓以资赈给,因上书曰:“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与民争利现象较严重
B.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
C.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D.义仓具有备荒自救性质
解析:据材料信息“令民间设立义仓以资赈给”“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可知,当时义仓由民间设立,其主要功能是在受灾之年赈济饥民,D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对受灾百姓救济,而没有反映政府与民争利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信息,排除A、C项;“全国各地”说法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3.(2023·福建名校联盟联考)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籍帐”制度,政府自下而上编制各地户籍和计帐,掌握各地户口、土地等情况,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A项正确;“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B项;“籍帐”制度不是为了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也没有体现阶层流动因此受到限制,排除C项;“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对包括农民在内的百姓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江苏南京月考)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其亲弟。这表明,黄册(   )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
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
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徽州府根据黄册记载做出判断,将户名改为“李阿谢”,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表明黄册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C项正确;据材料,改户名没有加速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中是通过政府变动人口,不属于民间基层自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税收,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福建福州)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即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C.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代政府任用地方富户轮流出任里长、甲首,管理基层税收等事务,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便于国家对基层的治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乡村税收来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基层实行里甲制并非明朝开创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项;富户轮流担任里长和甲首减轻而非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贵州黔西南兴义八中)乾隆年间彝陵陈氏“家范”规定:“凡同宗有衅,无论事之大小,皆当先请族正、族长来祠问明理处,万难解释,然后可白于官。倘未经评,率先控告,公同议罚。”清康熙年间《萧山新田施氏族谱》规定,族内发生纠纷,须“就宗长宗贤调停处息,毋得执拗,毋相结讼”。以上史实反映了当时(   )
A.宗法族规利于地方治理
B.基层治理缺乏制度保障
C.地方宗族势力威胁统治
D.法律与教化的高度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凡同宗有衅,无论事之大小,皆当先请族正、族长来祠问明理处,万难解释,然后可白于官。倘未经评,率先控告,公同议罚”“就宗长宗贤调停处息,毋得执拗,毋相结讼”可知,宗法族规有利于协调宗族成员的矛盾,进而维护社会稳定,A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法族规的积极性,未体现基层治理缺乏制度保障,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宗法族规利于地方治理,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反映了宗法族规利于地方治理,未涉及教化,排除D项。
7.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科举制度改革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理学的发展
【解析】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客户的比例下降,主户的比例上升,故选A项。
8.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
9.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还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梁武帝下诏要求地方郡县长官设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
10.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到三国时期伦理纲常逐渐渗入基层户籍管理中,从而出现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的现象,故C项正确。
11.《明会典》记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户籍管理严格,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故C项正确。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可知,古代中国的基层管理体现了乡里制度与宗族组织的相互结合,从横向到纵向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
——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
(2)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