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茂名一中)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C.边疆地区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2024·山东青岛期中)唐高祖曾下诏书说:“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祇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这一政策(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D.避免了唐朝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3.(2023·山西阳泉一中)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5.(2024·河南周口期中)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统治者去黄帝陵祭祀30次,平均8.9年祭祀一次。这体现了清朝(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
C.有效治理边疆地区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6.(2023·江苏校联考)在唐后期150年中,对外交往虽有高潮出现,但持续时间短,缺乏前期的持久性。从交往的规模看,这一时期的规模较前期小,很少出现前期外国来使成群结队的场面。这体现了( )
A.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B.北方陆路交通完全阻隔
C.国家实力制约对外交往
D.朝贡贸易体制不复存在
7.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物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8.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还在边疆地区设立都督府、羁縻州等,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上统于中央政府。唐代的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9.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隋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10.西汉初年,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七日之久,后来匈奴单于甚至致信吕后要其嫁往匈奴,行政风格强硬的吕后不得不采取隐忍措施,而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却主动对匈奴采取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B.汉武帝个性更加强硬
C.汉朝的忍耐不起作用 D.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11.《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的发饰有明显的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12.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北宋到南宋,赵氏王朝一直面临严峻的外来威胁,其立足点始终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方面。所谓“欲理外,先理内”,正反映了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内在心态。因此,宋政府不仅对北方政权采取守势,而且在外交上也遵循收缩、内敛的原则,并不积极追求宗主国的地位和万国朝拜的荣耀,而是平淡地,有时甚至是放任地处理外交关系。这种外交政策和态度固然无法带来唐王朝那种崇高的国际威望,却使中外关系更多地呈现出平等、平常的状况。……与以往历代政权在对外交往中极力表现天朝威严和华夷有别的情况不同,宋政府更多的是从追求实利的角度来看待对外关系,对海外贸易,尤其是民间对外贸易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不仅大幅度放宽对国内民众参与海外贸易的限制,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招徕外商前来贸易。与此相联系,对于带来虚名的贡赐贸易,则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由此促成了对外关系的重心由官方向民间的转移。
——摘编自陈国灿《江南与宋代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政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茂名一中)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铭文“子孙长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 )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C.边疆地区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铜镜明显属于中原地区的样式,出现在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等地,体现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B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交流,不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边疆和内地的经济联系,不涉及边疆地区手工业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当时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山东青岛期中)唐高祖曾下诏书说:“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祇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这一政策(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D.避免了唐朝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解析:材料引文大意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与内地不同,应该采取羁縻的政策,与这些地区保持良好的关系。结合所学,唐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设置了羁縻府、州,以各族首领为府州长官,统治当地人民。这种制度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项正确;唐朝中央政权与实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不是并立政权的关系,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羁縻政策加强了边疆管理,有其积极作用,“削弱了对地方的统治力度”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避免战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山西阳泉一中)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解析:据题意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反映出唐朝时期新罗接受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子玉因“曾入大唐为学生”得到重用,反映出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曾入大唐为学生”可知,子玉到大唐学习,能够受到大唐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学习的内容可能很广泛,不能说一定就是选官制度,B项之说无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子玉终得重用”可知,国君最终重用了子玉,但是无法明确国君是受到“有人”的影响还是其自身心慕中华文化,所以D项说法同样无依据,排除D项。
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州,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2024·河南周口期中)清朝初期,位于晋蒙边界的重要关隘“杀胡口”被康熙皇帝赐名改为“杀虎口”。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统治者去黄帝陵祭祀30次,平均8.9年祭祀一次。这体现了清朝(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
C.有效治理边疆地区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解析:从清朝时期对边境地区关隘名字变更情况和祭祀黄帝陵频率之高来看,这些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体现了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D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控制力,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专注于提升少数民族的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江苏校联考)在唐后期150年中,对外交往虽有高潮出现,但持续时间短,缺乏前期的持久性。从交往的规模看,这一时期的规模较前期小,很少出现前期外国来使成群结队的场面。这体现了( )
A.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B.北方陆路交通完全阻隔
C.国家实力制约对外交往
D.朝贡贸易体制不复存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力受损,因此“这一时期的规模较前期小,很少出现前期外国来使成群结队的场面”,C项正确;当时对外关系仍然是朝贡体制,并未转型,排除A项;完全阻隔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仍然存在朝贡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物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解析】材料表明,在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物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项正确。
8.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还在边疆地区设立都督府、羁縻州等,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上统于中央政府。唐代的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解析】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给予少数民族地区高度的自治权,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故A项正确。
9.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隋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品上出现体现外国文化的图案,这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A项正确。
10.西汉初年,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七日之久,后来匈奴单于甚至致信吕后要其嫁往匈奴,行政风格强硬的吕后不得不采取隐忍措施,而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却主动对匈奴采取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B.汉武帝个性更加强硬
C.汉朝的忍耐不起作用 D.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解析】西汉初期由于国力较弱,对匈奴采取隐忍措施。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大胜,故D项正确。
11.《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的发饰有明显的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解析】根据材料“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杨贵妃的发饰有明显的契丹风格”可知,绘画体现了辽宋民族交融的特点,即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故B项正确;此画以杨贵妃为绘画对象,而非市井民众,所以不是世俗画,排除A项;辽宋关系是在11世纪澶渊之盟后逐步缓和的,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0世纪,排除C项;辽的疆域在东北和北方,与“西域”不符,排除D项。
12.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
【解析】材料“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说明我国古代对边疆民族地区采用怀柔拉拢和军事震慑并用的手段,体现民族政策“恩威并施”的特点,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北宋到南宋,赵氏王朝一直面临严峻的外来威胁,其立足点始终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方面。所谓“欲理外,先理内”,正反映了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内在心态。因此,宋政府不仅对北方政权采取守势,而且在外交上也遵循收缩、内敛的原则,并不积极追求宗主国的地位和万国朝拜的荣耀,而是平淡地,有时甚至是放任地处理外交关系。这种外交政策和态度固然无法带来唐王朝那种崇高的国际威望,却使中外关系更多地呈现出平等、平常的状况。……与以往历代政权在对外交往中极力表现天朝威严和华夷有别的情况不同,宋政府更多的是从追求实利的角度来看待对外关系,对海外贸易,尤其是民间对外贸易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不仅大幅度放宽对国内民众参与海外贸易的限制,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招徕外商前来贸易。与此相联系,对于带来虚名的贡赐贸易,则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由此促成了对外关系的重心由官方向民间的转移。
——摘编自陈国灿《江南与宋代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政策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守内虚外;注重利益;外交重心由官方转移到民间;中外关系相对平等。
(2)影响:有利于宋朝在对外交往中形成和谐平等的国际外交关系;促进了海外贸易(或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民生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朝贡体制和华夷之辨的观念;不利于宋政权对外政治上的进取及国家大一统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