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8 13: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风乎舞雩 B. 赤也为之小 C. 曾皙后 D. 端章甫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B.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作品形象诡谲奇特,文风汪洋恣肆。
C. “庖丁”的“庖”指的是厨师,就是这个人的职业,“丁”是壮年男子。这种称呼在先秦很普遍。
D. 文惠君是梁惠王,“惠”是其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如会同,端章甫 B.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 风乎舞雩 D. 鼓瑟希
4.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风乎舞雩
A. 如会同,端章甫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5.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喟(kuì)然 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
B. 浴乎沂(yí) 莫(mù)春 比(bǐ)及 曾皙(xī)
C. 千乘(chèng) 率(shuái)尔 摄(shè)乎 饥馑(jǐn)
D. 侍(shì)坐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哂(shěn)笑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 冉有为人谦虚,说话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 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 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未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侍坐》)
A. 技经肯綮之未尝 B.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C. 盛以锦囊 D. 臣之所好者道也
8.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 浴乎沂,风乎舞雩 B. 不吾知也 C. 则何以哉 D. 毋吾以也
9.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B.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
C. 因之以饥馑(接续)
D. 千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10.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 良庖岁更刀 B. 以无厚入有间 C. 风乎舞雩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它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春秋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提醒我们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其三,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孔子对生死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对祭祀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孔子认为,要想懂得死,首先得懂得生,他对鬼神是否存在未置可否,但却强调行祭的时候必须设想祖先(鬼神)是存在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关怀之中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
“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之间从物质到精神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只能自己依靠自己,相互依靠,彼此团结,因此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乐群”的生存智慧。
“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虽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悲观失望,反而体现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
“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乐群”和“乐观”的完满呈现。这是一种审美结构的呈现,更是一种内在心灵的形上超越。通读《论语》可发现,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此即孔子理想的“成人之道”,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
“乐感文化”包含以上多重内涵,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其讨论问题域的格局使后人感到陌生。好比已然成为金融行业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时候“想成为”或是后来“差点就成为”的科学家、画家的故事,虽然无补于改变既成的人生轨迹,但一来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与过去和解,二来也能比较什么更重要,为后人提供更全面而审慎的建议。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读古书,更重要的意义大概在这里。
阅读《孟子》的过程中,不妨在孟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想法之间不断切换,让自己穿梭于《孟子》里的各色人等,辨析观念和诉求的异同,还原思想的碰撞和互动:与孟子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的诉求会是什么?如果我们身处孟子的角色,我们会怎么做、出什么样的主意?通过这样的沉浸和推演,兴许可以看到“迂远而阔于事情”之外更完整的孟子。
但“迂阔”的孟子确实没能劝成大多数焦虑的诸侯,这些经历都记载在《孟子》中,联想到《孟子》由其本人与弟子叙定,说明晚年的孟子对此并不为意,他仍希望后人在必要的时候能像他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的坚持或正是源于顺受正命的心安,以及他发掘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后者强化了华夏文明中勇的基因,激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后人。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读古书也是如此。日常生活里的体验,往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味孟子的心绪。今天的读书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更好地应对明日的起起落落、承担机运可能赋予的更多责任做好准备。
有位学者曾这么描述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英国人称之为“品质”的东西:“责任先于权利;荣誉先于利益;……与其背弃信任你的人,毋宁死。”拥有这样的品质也为包含孟子在内的青春期华夏人所钦佩。希望通过阅读《孟子》,大家能够体认到,当一个这样的好人“难且值得”。古代的哲人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亲手抛下的漂流瓶种子历经数千年长成参天大树,继续荫蔽着更多人追求勇敢而自由的生活,虽然生前颠沛流离,也会深感欣慰。
(摘编自李劭凯《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孟子〉》)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高度概括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总结了中国人的诗性智慧。
B. “乐生”的生命精神,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及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C. 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所以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也更重视人际交往。
D. 在没能劝成大多数诸侯的时候,孟子却并不在意,他希望后人能有像他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谈《论语》中体现的“乐感文化”多重内涵,层次清晰;材料二论述孟子思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语言精炼。
B. 《论语》中“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C. 培养“君子”,就要进行“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这样就能将中国“乐感文化”内在的诗性智慧呈现出来。
D. 读古书的意义往往在古书之外,现在的阅读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好准备。
1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B.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C.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方法论述“乐感文化”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15.《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阅读《论语》《孟子》这样的古书仍有着积极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6.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答题: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 上联: 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
(2)第二副 上联: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B项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丁’是壮年男子”的说法错,这里指的是那个厨师的名字。ABD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略
4.【答案】C
【解析】略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才能准确作答。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受到夫子哂笑”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孔子哂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而是他轻率鲁莽的态度。
故选A。
7.【答案】A
【解析】例句:宾语前置,不知吾;译文:不了解我。
A.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译文:我的刀从不去碰筋骨盘结的地方。
B.定语后置,万户邑;译文:我听说汉朝用千金和万户封邑悬赏我的头。
C.介词结构后置,以锦囊盛。译文:用锦囊盛放。
D.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我所喜欢的是“道”啊。
故选: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对几种文言句式了然于胸,并能较好地分辨其用法。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A为状语后置句。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B.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故B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例句: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老人。
A.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B.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度;
C.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D.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故选B。
11~15.【答案】C、C、C、【参考答案】①通过列举“乐感文化”的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内涵和各个内涵的具体含义。
②运用了道理论证,通过人们公认的儒家的理论等来证明“乐感文化”的内涵。
③举例论证,列举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来论证“乐感文化”。
④引用论证,引用《子罕》《先进》等篇中的名言来阐释“乐感文化”。、【参考答案】①阅读《论语》可以理解民族性格之成因。
②阅读《论语》让现代人更重视生命和荣誉;重视依靠自己和群体的力量;对生活更积极乐观;更懂得通过艺术来陶冶自己。
③阅读《孟子》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预计未来。
④阅读《孟子》可以吸收先人优秀的品质,激励后人奋发有为。
【解析】1. C选项“不提倡宗教信仰,所以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也更重视人际交往”强加因果。原文“……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之间从物质到精神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可知,由于没有彼岸世界的理念,儒家强调自我的奋斗和人际和谐,并无选项的因果关系。
2. C选项“就要进行……这样就能……”过于绝对。原文“通读《论语》可发现,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可知,原文是说“重视”,而不是“就要”。并原文没有说受到艺术熏陶后就能展示出“乐感文化”的智慧。
3. A选项意思是: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符合“乐感文化”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B选项意思是: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符合“乐感文化”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C选项意思是: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淘金可以看做是追求真理,而淘金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故选项不符合“乐感文化”诗性智慧的表现。
D选项意思是:弟子进父母门就要孝顺,出自己门就要敬兄长,谨慎而有信用,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符合“乐感文化”的“乐群”的生存智慧。
4. 由材料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春秋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可知,通过列举“乐感文化”的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内涵和各个内涵的具体含义。
由材料一“《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之间从物质到精神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可知,运用了道理论证,通过人们公认的儒家的理论等来证明“乐感文化”的内涵。
由材料一第二段“在春秋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可知,这里使用举例论证。
由材料一第二段“‘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对祭祀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等可知,这里使用引用论证。
5. 由材料一“《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阅读《论语》可以理解民族性格之成因。
由材料一“这就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关怀之中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只能自己依靠自己,相互依靠,彼此团结”“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悲观失望”“所谓人性完满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乐群’和‘乐观’的完满呈现”可知,阅读《论语》让现代人更重视生命和荣誉;重视依靠自己和群体的力量;对生活更积极乐观;更懂得通过艺术来陶冶自己。
由材料二“一来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与过去和解,二来也能比较什么更重要,为后人提供更全面而审慎的建议”“今天的读书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更好地应对明日的起起落落、承担机运可能赋予的更多责任做好准备”可知,阅读《孟子》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预计未来。
由材料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后者强化了华夏文明中勇的基因,激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后人”可知,阅读《孟子》可以吸收先人优秀的品质,激励后人奋发有为。
16~17.【答案】①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你们各自的志向)。
②暮春三月,穿上了春装,跟五六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六七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唱着歌儿回家。、 ①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②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③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怀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关键词:(1)句中,“以”“长”。(2)句中,“莫”“风”“咏”。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曾点志趣高远,胸怀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18.【答案】戏水沐风咏歌回;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解析】参考答案:
(1)上联内容主要是对应文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下联应对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上联结构:呼朋引伴是由两个动宾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踏春是动宾短语,去是动词.据此撰写即可.
(2)下联内容主要对应“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上联可对应“冠者五六人,风乎舞雩”.下联结构:童子是名词,六七是数词,童子六七是定语后置;沂水是名词,濯衣是动宾短语,沂水濯衣是偏正短语;犹香是偏正短语,衣犹香是主谓短语.据此撰写即可.
参考答案:
(1)下联:戏水沐风咏歌回 (形式1分,内容1分,共2分)
(2)上联: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形式2分,内容1分,共3分)
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时要注意内容来自材料,形式对仗,上下联相同部位不要重字.一般要求上联结尾字要平声,下联结尾字要仄声.
对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要求,最主要表现在它的“对偶”,因此,创作对联时必须做到以下六点,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