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初中化学计算型选择题型强化提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茶叶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下列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维生素C分子中有20个原子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4:3
D.相对分子质量为176
2.猕猴桃中含有苯丙氨酸()等十多种氨基酸,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下列关于苯丙氨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丙氨酸属于有机物 B.苯丙氨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
C.苯丙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苯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5g
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完成下面小题。
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 资料卡片 时,的溶解度为; 时,的溶解度为。
的质量/g 6 16 26 36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3.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的溶液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A. B. C. D.
5.下列关于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向④中加水,溶液的质量变大
C.将④加热至,溶质的质量变大
D.向④中加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6.将7.3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只含Zn和ZnO),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8.05g
B.7.3g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
C.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15g
D.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0%
7.某校化学项目研究小组对含有、、的混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探究,经测定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1%,则含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6% B.46% C.32% D.23%
8.以下四种含钠、氯、氧元素的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高氯酸钠(NaClO4) B.氯酸钠(NaClO3)
C.亚氯酸钠(NaClO2) D.次氯酸钠(NaClO)
9.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将6.5g某锌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9g,若该样品中只含有一种杂质,则该杂质可能为
A.铝 B.铁 C.镁 D.铜
10.同学们在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时,进行了如下实验(不考虑水蒸发),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A.①中溶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4%
C.③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0 D.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1.9g
11.四氟化硅主要用于水泥和人造大理石的硬化剂。四氟化硅中氟元素为价,则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 B. C. D.
12.中国古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了色彩,又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桃红、凝脂、群青、沉香……,如桃红: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代的桃红胭脂可由红花花汁制成,红花的染色成分为红花素。在红花()分子中,氢、氧两元素质量之比为
A. B. C. D.
13.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一个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天平平衡,将8g氧化铜放入左边烧杯,右边放入8.2g铜和锌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混合物中铜和锌的质量比为
A.65:17 B.17:65 C.17:130 D.65:34
14.某金属混合粉末由Mg、Al、Zn、F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6g该金属混合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得到0.3g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粉末的组成不可能的组合是
A.Al和Fe B.Mg和Zn C.Mg和Fe D.Fe和Zn
15.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常见的盐,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3.7g,置于敞口容器内加热至充分反应,记录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加热时间 t0 t1 t2 t3 t4 t5 t6
剩余固体质量/g 13.7 12.8 12.4 11.8 11.1 10.6 10.6
A.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4.6g
B.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53∶84
C.实验过程中共产生二氧化碳3.1g
D.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将混合物充分加热
16.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掌握了湿法炼铜的技术。某实验小组模拟湿法炼铜,向50.0gCuSO4溶液中加入10.0g铁粉(铁粉过量),待溶液中CuSO4反应完全后,过滤,所得滤渣的质量为10.4g。则原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A.20% B.16% C.10% D.8%
17.某实验小组用一定量大理石(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3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将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不考虑溶质损失),向滤液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测得滤液的pH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0.88g
B.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34g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三种溶质
D.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已知:,。现将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剩余31.8g固体。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产生20.0g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混合物中和NaOH的质量比为21:2
B.原固体加热共生成7.2g
C.剩余固体为混合物
D.取两份等质量的原混合物,一份直接与盐酸反应,另一份加热后再与盐酸反应,消耗HCl的质量不相等
19.当氧气不足时,甲烷燃烧会生成CO2、CO和H2O,若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生成CO2和CO的质量比为11:21,则生成CO与H O的质量比为
A.3:8 B.4:9 C.7:9 D.7:12
20.现有一定质量的和的混合物,与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 B. C. D.
21.用图1装置焙烧(白棕色固体)制取,发生的反应为:,当温度高于300℃时,会分解,固体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热后,可先观察到石英管中白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B.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温度应控制在300℃左右
C.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剩余固体质量为30.2g,则剩余固体的成分是和
D.当温度在600~900℃时,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22.向含有9.5 g MgCl2和3.65g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向a点对应溶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a-b段与b-c段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
C.d点对应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为10.65g
D.b-c段的反应为:
23.某溶液可能含有HCl、Cu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点后,溶液的pH保持不变
B.b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三种溶质
C.c点到d点的过程中,溶液中溶质总质量在减少
D.原溶液含有HCl、CuCl2和CuSO4
24.CO、H2还原Fe2O3的过程相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向4.8gFe2O3中不断通入H2,不断加热,实验测得固体残留率(固体残留率=×100%)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3.36g
B.从a到d点,固体中的含氧量逐渐变小
C.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
D.bc段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Fe3O4+H23FeO+H2O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A说法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一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共含有20个原子,故B说法正确;
C.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故C说法错误;
D.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苯丙氨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符合有机物的特点,属于有机物,选项正确;
B、由化学式可知,苯丙氨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C、苯丙氨酸中C、H、N、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12×9):(1×11):14:(16×2)=108:11:14:3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正确;
D、苯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9+1×11+14+16×2=165,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选项错误,故选D。
3.B 4.A 5.B
【解析】3.A、20°C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0g ,溶液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6g:100g=3:50,不符合题意;
B、溶液②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g:100g=4:25,符合题意;
C、溶液③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6g:100g=13:50,不符合题意;
D、溶液④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6g:100g=9:25,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C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0g ,溶液①中溶的质量为6g,溶剂的质量为100g,故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A;
5.A、20°C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0g ,溶液④中溶质的质量为36g,溶剂的质量为100g,所得溶液恰好为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A说法错误;
B、向④中加水,溶剂增多,故溶液的质量变大,故B说法正确;
C、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50°C时, NaCl 的溶解度为37.0g,将④加热至 50°C ,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④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是溶液的组成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不变,故C说法错误;
D、④恰好为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向④中加 NaCl 固体,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固体,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6.D
【详解】A、由Zn+H2SO4=ZnSO4+H2↑、ZnO+H2SO4=ZnSO4+H2O,则有H2SO4~ZnSO4,所得溶质为硫酸锌,设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有,,解得x=16.1g,故A说法错误;
B、由A可知,得到溶质硫酸锌的质量为16.1g,,则硫酸锌中锌的质量为,即为7.3g固体混合物中锌元素的质量,则7.3g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7.3g-6.5g=0.8g,故B说法错误;
C、由B可知,7.3g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0.8g,则混合物中氧化锌的质量为,混合物中锌的质量为7.3g-4.05g=3.25g,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则有,解得y=0.1g,故C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3g+100g-0.1g=107.2g,则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7.D
【详解】分析Na2SO4、Na2SO3、Na2S三个化学式的特点可知,不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关系如何,其中的钠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始终是2:1;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公式可得,该混合物中钠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2)∶(32×1)=46∶32=23:16;又因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1%,则钠元素和硫元素质量分数一共为1–61%=39%,则该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故选:D。
8.D
【详解】A、高氯酸钠(NaCl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B、氯酸钠(Na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C、亚氯酸钠(NaCl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次氯酸钠(NaCl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次氯酸钠(NaClO);
故选:D。
9.D
【详解】设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则:
现有6.5g某锌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9g,故样品中含有的杂质在同为6.5g时,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应小于0.19g或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
,,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可知,6.5g铝、铁、镁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均大于0.19g,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故该杂质可能为铜。
故选D。
10.B
【详解】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g水最多可溶解硝酸钾为31.6÷2=15.8g,所以在20℃时向50g水中加入10g硝酸钾,形成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20℃,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所以继续加入10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最终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15.8g,溶质质量分数为,选项正确;
C、③中温度为60℃,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为g,选项错误;
D、60℃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50g水最多溶解硝酸钾55g,所以20g硝酸钾全部溶于水,形成60℃的不饱和溶液,10℃硝酸钾溶解度为20.9g,此温度下50g水最多溶解硝酸钾10.45g,故析出晶体20g-10.45g=9.55g,选项错误。
故选B。
11.A
【详解】四氟化硅中氟元素为 1价,设硅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列式为:x+(-1)×4=0,x=+4,所以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12.C
【详解】某物质中AB两种元素的质量比=(A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原子的原子数):(B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的原子数);此题中,,故C正确。
13.B
【详解】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天平仍然平衡,说明左右两盘增重质量相同,左侧加入8g氧化铜,反应无气体产生,故增重8g,右侧增重质量为8g,可知产生氢气质量为8.2g-8g=0.2g。
设锌的质量为x
混合物中铜和锌的质量比为(8.2g-6.5g):6.5g=17:65。
故选B。
14.D
【详解】设生成0.3g氢气需要Mg、Al、Zn、Fe四种金属的质量分别为x、y、z、m。
综上,生成0.3g氢气需要Mg、Al、Zn、Fe四种金属的质量分别为3.6g、2.7g、9.75g、8.4g,某金属混合粉末由Mg、Al、Zn、F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6g该金属混合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得到0.3g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物中一种金属的质量大于6g,另一种金属的质量小于6g,这样两种金属混合与足量盐酸反应才能得到0.3g氢气;
A、Al的质量小于6g,Fe的质量大于6g,则该金属混合粉末可能由Al和Fe组成,不符合题意;
B、Mg的质量小于6g,Zn的质量大于6g,则该金属混合粉末可能由 Mg和Zn组成,不符合题意;
C、Mg的质量小于6g,Fe 的质量大于6g,则该金属混合粉末可能由Mg和Fe组成,不符合题意;
D、Fe和Zn 的质量均大于6g,则该金属混合粉末不可能由Fe和Zn组成,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详解】A、原混合物中钠元素来自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由题干可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使碳酸氢钠中钠元素完全转移到生成物碳酸钠中,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13.7g-10.6g=3.1g,设参加反应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解得
在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选项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由选项B可知,实验过程中共产生二氧化碳为y,
y=2.2g
选项错误,故C符合题意;
D、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则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将混合物充分加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B
【分析】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
x=8g
原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
【详解】故选B。
17.B
【详解】A、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图可知,滤液pH<7,则说明酸过量,则滤液中含有氯化氢和氯化钙,向滤液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后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设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x,则:
解得x=10g
则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30g-10g=20g,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则
解得y=0.88g
该选项分析正确;
B、结合前面分析可知,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再结合氯元素守恒,设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z,则
解得z=3.51g
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结合前面分析可知,a点时溶液中的盐酸还未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氯化钠和氯化氢,则共有三种,该选项分析正确;
D、结合前面分析可知,bc段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B。
18.A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加热,发生反应为:①、②,则剩余的固体为碳酸钠,将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可得关系式:2NaHCO3~Na2CO3~CO2~CaCO3
解:设反应②中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y
x=33.6g
y=21.2g
设反应①中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z,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z=8.4g
m=4g
则原混合物中 NaHCO3 和NaOH的质量比为:(8.4g+33.6g):4g=21:2,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中的氢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则生成水的质量为:,不符合题意;
C、由题干信息可知,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剩余固体为碳酸钠,是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取两份等质量的原混合物,一份直接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加热后再与盐酸反应,即,,,两份等质量的原混合物中含有等质量的钠元素,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与盐酸反应后最终钠元素都转化为氯化钠中的钠元素,与钠元素结合的氯元素的质量相同,而氯元素为盐酸中的氯元素,所以取两份等质量的原混合物,一份直接与盐酸反应,另一份加热后再与盐酸反应,消耗HCl的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D
【详解】解: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x,则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1x。
则碳元素质量=
则甲烷的质量=
则氢元素质量=
则水的质量=
则CO与H O的质量比为21x:36x=7:12。
故选D。
20.B
【详解】本题考查技巧性计算。设分别与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需和的质量依次为、,则:
解得x=2.4g
解得y=4g
由于是和的混合物与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混合物的质量应大于,小于。故选B。
21.C
【详解】A、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锰和二氧化碳,是白棕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故加热后可先观察到石英管中白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2可知,300℃时对应的剩余固体为二氧化锰,当温度高于300℃时,会分解,因此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温度应控制在300℃左右,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46.0g中锰元素的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锰元素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氧化锰的质量为,设开始分解时的质量为x,
故开始分解时的质量为31.6g,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剩余固体质量为30.2g,则剩余固体的成分是和,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当温度在600~900℃时,由图2可知,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才开始分解,因此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当温度到900℃时完全分解为,剩余固体质量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锰元素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当温度在600~900℃时,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B
【详解】由图可知,向含有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酸性减弱pH值增大,因此a-b段表示氢氧化钠先与盐酸的反应;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此时溶液呈中性pH等于7,因此b-c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的反应;c-d段pH大于7溶液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A、由图可知,a点时溶液pH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还未开始,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氯化镁和盐酸,向a点对应溶液滴加AgNO3溶液,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因此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a-b段发生的反应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b-c段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设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m,则a-b段与b-c段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之比为,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d点pH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则d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不变,则d点对应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为氯化镁、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总和,即,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b-c段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B
【详解】由图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就产生沉淀,之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然后沉淀质量增大,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HCl和CuSO4,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氢氧化铜沉淀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ac段是氢氧化钡与HCl反应,沉淀质量不发生变化;c点之后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故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
A、d点后反应停止,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溶液碱性增强,故溶液的pH逐渐增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b点时反应还在进行中,发生的反应是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因此b点对应的溶液中有氯化钡、盐酸和氯化铜三种溶质,其中氯化铜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c点到d点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设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x,
根据、,则,故最终得到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仍为9.8g,说明参加反应的氯化铜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的,因此原溶液中不含有氯化铜,原溶液含有HCl和CuSO4,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C
【详解】A.4.8gFe2O3中铁元素质量为:4.8g××100%=3.36g,d点对应固体质量=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固体残留率=4.8g×70%=3.36g,所以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3.36g,故A正确;
B.CO、H2还原Fe2O3的过程相似,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元素逐渐被氢气夺去,固体中的含氧量逐渐变小,故B正确;
C.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固体中所减少氧元素的质量,不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故C错误;
D.铁的氧化物有Fe2O3、Fe3O4、FeO,氧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0%、27.6%、22.2%,根据从a到d点,固体中的含氧量逐渐变小,第一阶段氢气与Fe2O3反应生成Fe3O4和水,第二阶段氢气与Fe3O4反应生成FeO和水,第三阶段氢气与FeO反应生成Fe和水,所以bc段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