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设计中,初步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尤其是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的思考和指导下,让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实施中。
二、教学内容分析
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从课标上来看是在继世界上古代史后(1.16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17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1.18 大航海时代) 人类文明在近代世界史中(1.19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上的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1.20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1.2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22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23 改变国际秩序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大里程碑,而在史学定义上区别于旧教材的处理,新教材中更是把以前大家熟知的两次工业革命合称为工业革命的两个阶段,这可以说是全新界定了工业革命的的史学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全新了解工业革命的全貌,也使得这一篇课文的时空跨度非常宏大。
从新教材历史必修课程的设计要求来看,中外历史纲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共同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通过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5.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全面体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的结合。
三、学情分析
本课试教年级为高二级。
从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在高一下学期学习了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近代政治、科学、世界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下,相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的储备,但也可能是由于现阶段正在上文化史部分,对于经济史的内容又有一定程度的模糊。
从学科能力上,文科班的分班教学后学生也有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和对史料分析的学科基本能力和素养。但学生仍然缺乏对世界历史的宏观认识,历史的因果关系清晰把握,在面对通史体例下编写的新教材上,对于学生而言在的思维要求,学法要求上又是新的挑战。
四、教学目标设定
探寻历史真相,体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同时在课程实施上,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更是进一步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此,笔者以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下尝试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其基本观点有: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中通常认为(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3)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于是基于构建主义教育理论和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下
1、以蒸汽机发明故事为线索,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在历史学科独特的时空观引领下,归纳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历史微观背景,并宏观迁移、细化、创造、整合建构出 “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大潮流和推动力,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等等唯物史观。
2、综合利用图片、材料等历史相关资料,在问题的层层深入探讨下,以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为依托,带动学生自己去判断、辨别、证明、展开对工业革命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下的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3、以体验为线索,鼓励学生自主创设历史情境,初步能列举、说明、理解和建构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并在于与同学的相互讨论,交流中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理解工业革命与政治、经济、思想等等的相关关系,以反思为线索,带动学生对中国第四次工业化的思考,培养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创设历史情境,以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为依托,带动学生自己去判断、辨别、证
明、理解与构建对工业革命原因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以体验为线索,鼓励学生自主创设历史情境,初步能列举、说明、理解和建构两次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设计思路和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有支架式教学和情境性教学,尤其是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环节往往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其理论指导下,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激情导入,整合教材
下面我们首先观看一段视频,引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视频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节选4分钟)
教师:这个场景描绘了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工业革命
教师 :你为何有这样的判断?
学生:(蒸汽,机器,。。。。。等)
教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
英国,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奥林匹克舞台上,用工业革命述说着英国的骄傲,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场伟大的工业革命去感受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设计说明:课前播放相关主题的视频来烘托渲染气氛是一种不错的手段。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具体的工业革命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时,重新整合教材主题,确立“科技改变世界”的新课题,并设定三个学习任务,开启学生全新的学习视角和学习思维。
(二)任务驱动,层层建构
任务一 :从小故事走进工业革命原因与发展
第一环节:问题引领,感受“理所应当却又值得思考的问题”
设问:为什么是瓦特蒸汽机才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呢?
教师:你知道吗?大家都非常熟悉,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然而,人类利用和使用蒸汽的历史却是非常久远的。
早在
●公元1世纪左右,古希腊数学家希罗就意识到了蒸汽的力量。
●而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蒸汽动力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
●1606年,意大利工程师詹巴蒂斯塔·德拉·波尔塔制造了一台利用蒸汽从一个密闭容器内抽水的装置。
●1658年,到中国传教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约在中国,康熙十七至十八年(1678-1679),他曾试制出一台蒸汽动力模型车。
教师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思考问题。
设计说明:打破以往似乎既定的答案呈现,在宏大的历史的时空观下,启发学生思考瓦特蒸汽机的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的伟大意义,构建学生对人类动力追求的历史观,
第二环节:故事铺垫,在历史的具象中感受时代的召唤
探究1:
阅读思考历史学者李宏图,通过他的亲身探访和对历史的收集整理写出的历史小故事《小人物大发明》,思考:瓦特蒸汽机是如何诞生的?
学生合作、交流回答:1、瓦特的个人努力 ;2、前人蒸汽机技术的积累 ;3、发明专利制度的保障 ;4、商人对蒸汽机的投资 ;5、市场对蒸汽机的需求 。
探究2:
从瓦特蒸汽机发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蒸汽机改良的微观环境,那么通过以下图片和所学知识,大家一起说说又是怎样大时代成就着瓦特的改良呢?
学生1回答: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力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提供的制度前提。
学生2回答:18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大规模的暴力圈地运动和英国手工工场水平高,说明英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水平高
学生3回答:牛顿,1687经典力学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保障,还有1705年纽可门蒸汽机,英国早期采煤业 ,都说明英国科学技术发展
学生4回答: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教师总结:非常好。当我们去看瓦特生活的大时代时,不难发现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庞大的市场发出了巨大的需求信号,正如恩格斯说的,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而这时制度,农业、思想、技术等相关方面也做好了准备。就在这时,一场伟大的革命再酝酿爆发中
设计说明:两个探究环环相扣,在历史故事和历史图片中,学生走进瓦特这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里,走进瓦特生活的那个时代,走进18世纪的英国社会与世界。在教师的问题带动下,学生独立去思考和构建他们看到,想到、思考到的“历史”,并通过课堂中与同学间的交流中表达,整合,最终形成对工业革命历史大背景的建构——正如在新版《课标》中所叙述的: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三环节:层层追问,带领学生自主建构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1:有谁告诉我,工业革命是在哪一个部门最早开始的?
学生回答:棉纺织部门
教师总结补充:英国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部门,为了打开市场,急需要进行技术革新,1733年,英国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的普遍使用,造成了纺纱和织布之间的严重不协调,发生“纱荒”,这又迫切的要求纺织机器的变革,于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请大家观察图片和英国纺织业的发明线索,
教师提问2:思考,为什么是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这说明这场工业革命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呢?
学生回答:机器代替手工
教师追问3:为了进一步解放手工劳动,1768年,阿克莱特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还建立起来工厂生产,他也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那么这样说明工业革命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呢?
学生回答:工厂取得工厂
教师追问4:纺织业的所有变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机器革命,然而在技术的革新中始终存在动力的弊端,那就是——
学生回答:人力、水力
教师追问5:人力和水力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各种弊端
教师总结:对了,纺织业出现的问题,这就回到了小故事里,回到了博尔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纺织厂主迫切的需要瓦特的改良成果,积极的支持瓦特工作!就这样,在大时代下成就了瓦特,瓦特也给我们开创了新的大时代——蒸汽时代!
英国科学史家曾这样 归纳过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技术成就是:
第一,用机器取代了工具。
第二,引入新的原动力。
第三,普遍适用的原动力。
第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想象一下,当炼铁厂用它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煤矿用它来排除矿井积水,纺织行业用它来作为动力纺织布料时。在交通部门里,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成功地将蒸汽机安置在运行的车辆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铁路建筑的狂热随之风速掀起。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逊河航行令世界注目。蒸汽机的使用带给了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发展与全面展开,产生了新的行业—— 机械制造业。于是,更多的用机器被制造出来,形成了许多集中的工业基地,完成了手工工场向工厂制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并对社会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宣告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所以,正如《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因为它让人类第一次感受到了机械化的力量,一种远远胜过一切传统动力的无比巨大的生产动力。而这,就是“发明、创造,给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
设计说明:本处设计了一连串的5个追问,尝试象“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那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去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中建构得出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的相关知识,并结束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
第四环节:深度学习,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能力
历史史料呈现1:
历史史料呈现2:
教师补充: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台巨大的蒸汽机,望着它庞大的身躯,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发出惊叹!哇!但惊叹过后呢?是否有一些新的思考呢?
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体积很大,很耗煤,不利于安装
教师引导:很明显,正如同学们看到的随着由于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工业动力的蒸汽机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其局限性明显地暴露出来: 蒸汽机三大弊端:1、单一能问题;2、体积大问题;3,制约工厂规模问题
教师追问:于是人们在思考——
能不能有更多的能或者能源转化为机械能呢?而且成本更低廉?
能不能有一种更强大的动力能更快的推动机械的运动呢?
能不能在更轻便的动力机适应更大规模的工厂发展呢?
学生回答:有,电
教师设问:有没有可能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表,思考19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有什么关系?
1752 年 富兰克林 验证闪电是电
1826 年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欧姆定律
1841~1842 年 焦耳和楞次 焦耳——楞次定律
1831 年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53年 焦耳和威廉·汤姆孙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
1887 年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864 年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为光的电理论奠定了基础
类别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成果
能源 1866年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年 英国 帕森斯 多级式汽轮机
电信 1837年 美国 莫尔斯 有线电报
1876年 美国 贝尔 电话机
1894—1896年 意大利 马可尼 无线电报
学生1回答: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学生2回答: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
教师追问:从物理学的发展到电的相关发明的出现,我们清晰的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显著的不一样,那是什么?
学生回答——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教师补充:现代科学技术不同于19世纪以前的近代科学技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到了这个时期已经比较复杂,分科很细很多,靠一个行业已经解决不了生产发展所提出的任务,必须许多行业和科研分科在一起工作;研究和生产设备也需要多种专门力量。而以前,科技工作多采用个体劳动方式,并没有社会化。188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个人投资,在门罗公园建立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其是美国许多巨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原型。在这里,科研工作从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科学知识同工业技术的结合比以前更加密切、更加直接了。
历史史料呈现3:
主要承载部门 纺织业纺织机械炼钢/铸造水力制陶 蒸汽机蒸汽轮船机械工具钢铁工业铁路设施 电气工程电气机械重型工程/武器钢铁轮船化工合成染料 汽车卡车拖车飞机耐用消费品加工工厂合成材料石化产品
基础设施 运河,收费公路 铁路、航运 电力供应及输送 公路,机场/航线
区域重点 英国、法国,比利时 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 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 德国、美国、其他欧共体国家、日本、瑞士、瑞典、其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
——《世界技术史》
根据史料和相关知识:
探究1:与此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什么特点呢?
探究2: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呢?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形成回答:
1、从“承载的部门”看:从一国驱动到多国并发 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 从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
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
2、从“基础设施”看:交通发展更加多元,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从“区域重点”看:从一国驱动到多国并发
教师总结: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电力能源和内燃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在第二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成为了科技革命的中心。甚至逐渐赶超英国。尤其是美国,成为了世界新一轮的霸主。
设计说明: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
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综合利用图片、材料等历史相关资料,在问题的层层深入探讨下,以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为依托,带动学生自己去判断、辨别、证明、展开对工业革命特点与发展的分析,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下的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尝试并鼓励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中的以下要求:
1-3 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2 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3-4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任务二 :从小体验走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过渡:好了,刚刚我们用一个蒸汽机的故事,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特点做了基础的了解下面我们将用体验的方式,一起走进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吧!看看科技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体验活动1设计方案:
学生合作学习呈现:
第一组: A先生早上从他舒适的棉被里起床后,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坐着汽车去上班。
第二组:A先生在 上班途中看见了有轨电车从他身边穿过,有电线杆树立在道路两旁。
第三组:想象A先生处理了几宗航运买卖,打电话给他的客户进行商量。
第四组:圣诞节快到了,A先生坐公司的远洋大船去很远的地方玩,碰见了一个年轻的姑娘,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和点评学生内容总结——
为什么设定的航运公司的老板身份,其实也希望同学们能结合一个时代背景去思考
比如在他的工作方面
作为一个远洋航运的老板,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东方从属于西方。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充满商机。
尤其是,如果他让自己的航运货单里,加入石油贸易和新合成材料贸易,这可能会让A先生大赚一笔。
另对于全球贸易的竞争,他可能会非常关注两个信息,一个是关于世界局势的消息,1913年的巴尔干地区的局势可能不太稳定,两大军事集团已经确立,战争可能一触即发。他的航运公司可能要早打算。
另一个消息是关于证券和股票的信息,黄金交易的信息,证券交易所里各种用电报和电话传递的“行情”充斥大厅。他非常关心自己公司的股价波动。
体验活动2方案: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时期革对英国妇女提出选举权请愿书置之不理
1847年 安妮.耐特最早呼吁给妇女选举权
1851年 安妮.耐特组建起了第一妇女参政协会,向议会争取妇女选举权
1883年 保守党妇女成立“报春花协会”
1887年 自由党妇女组成“全国妇女自由联合会”
1897年 “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联合会”成立,这是妇女政治组织全国性联合团体。
1900年 兰开夏的纺织女工组织请愿运动,要求妇女选举权
1905年 通过了关于妇女选举权的提案
学生1回答: 19世纪是英国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的变革时期,也是妇女开始摆脱束缚、争取独立的世纪,妇女的地位在19世纪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2回答:工业革命促使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同时还有妇女自己的解放意识的提高。
教师引导:19世纪对妇女来说,是一个逐步摆脱依附地位、取得相对独立人格的世纪,因此站在妇女的立场上看,19世纪意味着相当程度的“解放”。同时19世纪妇女地位的改变与整个社会对妇女的看法发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妇女地位提高的重要因素。
举一反三,推动学生继续思考:
除了妇女的民主权利的争取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工业革命促使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诞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例如,还有A工人,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一场更伟大的解放运动在酝酿并等待爆发。(此处简略处理,留待下一节课深入学习)
教师对本次体验活动进行升华总结设问:
通过以上体验,他们们能否感受到工业革命对的影响,工业革命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呢?
学生建构的核心概念——“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层面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生活层面 :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革
世界层面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层面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民主层面 :民主制度和权利的不断完善
结论——工业革命是一场人类文明发展中深刻的革命
设计说明: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围绕着学生自主活动来组织,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学习中心课堂”。
为此在突破本课的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上,重点放在了历史情境的创设。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
并最终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体验中,建构出对工业革命影响的核心概念。
任务三 :中国今天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带着故事、带着体验走进工业革命的原因到影响,有一个终极问题也始终回荡在我的脑海,我们为什么要探讨工业革命?
应该说,对于工业革命的研究,一直没有结束,也还一直没有定论,那么为什么一代又一代学者要去探寻它呢?
2012年经济史学家葛日科 克拉克曾无可奈何地哀叹:“解释工业革命仍是经济史上的终极大奖。它到目前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穷其一生,但总是无果而终。”
我们经常会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荷兰,而是英国一样,为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又能赶超英国成为新的霸主,人们研究工业革命,就是在寻找一个答案,并试图在答案中回答的是一个后发国家的强国之谜。
今天是否应该到中国了呢?美国媒体,大力宣扬中国将是,下一个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下一个科技强国。
教师设问:那么,中国可以吗?中国今天的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畅所欲言,开放性回答
(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并未充分展开思考和作答,只能留待课后)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大历史的视野认识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构建出本课最深层的哲学命题思考——工业革命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科技改变世界是一个大家现在公认的结论。
众所周知,科技是人文的基础,推动着人文的变化。如果不发明颜料,就不会有绘画;如果不发明乐器,就不会有音乐;如果不发明摄影机,就不会有电影。人们就是在科技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创造着各种各样的人文现象。如果人文是一-个精神世界,那么生活就是一个物质世界,所以说,科技在改变着精神与物质世界,即改变着这个世界。反过来,世界也在选择着科技发展的道路。
科技通过影响人文与生活,改造着世界,使世界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变革;世界通过哲学选择着科技,及时剔除那些不必要的,甚至会危害世界的科技,使科技为世界服务。所以说,科技改变世界,世界选择科技,使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让我们记住: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七、教学评价设计:
必做作业:
1、撰写两次工业革命中任意一项科技成果的发明历史,体会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
选做作业(2选1)
2、了解工业革命时期任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如瓦特、史蒂芬孙、爱迪生、西门子、卡内基等)
3、阅读: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写一篇500字的读书心得。
八、板书设计
板书:
科技改变世界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原因:多因素
进程:蒸汽时代、电力时代
影响:多层面
思考:机遇VS挑战
九、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体检、建构的方法,以“科技改变世界”为视角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影响,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做得有一些心得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科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亟待重新思考。以学定教,大胆变革教师知识观,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石。在这次试教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中,那就是“为了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极易忽视学生的需求。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的,他们是“带着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教室的” 对于历史事物,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认知逻辑,尽管有些比较幼稚。所以教师一定要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建构方法巧妙地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把学生要建构的知识、要掌握的知识、要熟悉的知识了然于胸,以学习者的视角深刻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厘清本课知识目标设计:
学生要建构的知识 工业革命与人类命运发展的思考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 工业革命诞生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与变化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学生熟悉的知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的君主立宪、美国代议制度的建立中国鸦片战争的爆发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牛顿的经典力学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的时代特征
就是在明确了学生的知识定位后,我在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高潮都设定在建构部分,铺垫和爬坡的部分是学生已熟悉和要掌握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次序符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使用教材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进行结合,这样才能使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服务,也才能实现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工具性知识的目的。二是实施基于历史现象的概念教学,多侧重通过情景化创设,丰富学生对内涵的理解。建构概念需要奠基于历史现象,因为个概念包含有 十分丰富的历史现象,有或近或远的历史现象,或明或暗的历史现象,或正面或侧面的历史现象,或内在或外在的历史现象等。只有通过立体化的历史现象建构起来的核心概念,学生才会做到“理性具体”,真知概念的内涵,并让习得的概念处于知识的召唤结构状态,一旦某一现象呈现出来,解释者就会油然而生自我的意义理解。而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将所要学习的中事置于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方面能善于运用时空概念术语,建构史事时序关联,另一方面能获取时空的符号信息和考察时空的史事逻辑”,在一定问题情景中从而获得意义化工具化,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主体具有了课堂主人的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联系与构建,掌握从多元视角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判断、论述、表达的能力。这既是应对高考和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遵循学生认知实际、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最后,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本课需要改进与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工业革命对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的学习材料补充不足;二是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两个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运用上远远不够,学生的能力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对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核心素养的结合上才是初步尝试,教学设计还略显幼稚,重点也不够突出和鲜明,学生课堂生成欠理想,“学而有疑”“构建概念”表现得不充分。我相信唯有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学情,在反思中不断优化教学行为,我们的课堂才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百度——建构主义理论
《历史现象与解释的教学意蕴》郭子其——《历史教学》2018年第21期
《深度:在功利与价值之间》冯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8月
《透视学科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师角色定位》付文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10月
附录:阅读材料——
蒸汽机:小人物的大发明(节选)
在迈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一直公认,詹姆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成为最为重要的基石,没有瓦特的蒸汽机,也就没有后来的工业革命。正如美国学者赫尔曼在《苏格兰人如何发明现代世界》一书中历数苏格兰人对现代世界形成的贡献时,将瓦特的蒸汽机看作是建构现代世界的物质力量。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瓦特是苏格兰人,曾长期就职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并列为这所大学的骄傲。
瓦特1736年出生在苏格兰的Greenock这个港口城市,瓦特年轻的时候就去了伦敦当学徒,学习手艺。由于一位商人捐给了格拉斯哥大学一批天文仪器,于是瓦特便在格拉斯哥大学谋到了一个职位,负责组装调试这批仪器,并且学校给了他一间单独的工作室。利用这间工作室,瓦特在工作之余通过出售自己复制的古旧地图,以及修理各种物品来赚取一些生活费用。当然在此期间,浸染于大学的科学研究氛围,瓦特勤奋学习,不仅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还关注科学发展的动态,经常向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们请教以及交流科学问题。当时的罗比森教授曾这样夸赞只有二十二岁的瓦特:我希望找到一个工人,但我却遇到了一位哲学家。
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物理学教授希望瓦特修理一台已经废置的纽可门动力机,以便用于物理课的实习。接到任务后,瓦特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无法修好。为了修理这台机器,学校花费了五点五英镑,包括购置材料的费用,和付给瓦特的人工费用。在档案馆里,也可以查阅到瓦特亲笔签收的一张纸条,上面可见关于“修理废置蒸汽机”的说明,还有瓦特自己列出的器材购置清单。看着这些两百年前一笔一笔的“流水账”,你会觉得很亲切,也饶有意义。
正如有些历史学家所说,蒸汽机发明出来固然可喜,但这还只是第一步,如何运用于实践,却是一大问题。大约在1765年,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介绍瓦特认识了企业家罗巴克,因为罗巴克知道了瓦特的发明和其价值,他想将瓦特的蒸汽机运用于自己的煤矿抽水。但在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罗巴克因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无力继续投入资金支持,同时已初步改进的蒸汽机也还未完全成型。就在此时,另外一位企业家博尔顿出现了。马修·博尔顿是伯明翰著名的企业家,为了扩大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他需要改善动力系统,而瓦特的蒸汽机如果能够得到应用则刚好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在博尔顿的邀请下,瓦特来到了伯明翰,终于在1774年,成功地完成了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瓦特在改进了蒸汽机之后,立即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了专利权,这一行为也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解析为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在英国率先发生,就是因为建立起了对财产权有效保障的制度性安排。
瓦特生活和成长的十八世纪正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法国启蒙运动不同,法国启蒙运动诞生在贵族的沙龙里,而在同一时期的苏格兰,大学则是这一启蒙运动的中心。正由于此,才使瓦特这样的“小人物”也创造出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发明”,从此蒸汽机成为现代世界形成的推动力。瓦特晚年亦有感于自己所有的发明皆受惠于大学的科学氛围,以及自由的科学探索与交流,故在身后捐赠三百英镑专款专门设立了一个科学奖励基金,用于资助科学研究。
阅读思考:
根据文章归纳瓦特蒸汽机是如何诞生的? 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瓦特生活的时代背景。
情景接龙“远洋航运公司老板A先生的一天” 体验1913年的人们生活
(每组时间1分钟内)
观察评价表
情景主题 语言表达 情景逻辑 史实运用 时间控制 总体评价
第一组 家居
第二组 路上
第三组 工作
第四组 假期
任务要求: 合理想象,尽可能的用上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发明和科技,
如果可能欢迎正确拓展表格中没有的发明。
表格评价说明:语言表达流畅,声音洪亮:A+, 略不足:A
情景逻辑合理,正面体验生活,:A+, 略不足:A
史实运用正确,还有一定正确拓展:A+, 正确但无拓展:A
时间控制按要求:A+, 略不足:A
任务参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类别 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发明成果
能源 1866年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年 比利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82年 美国 爱迪生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年 英国 帕森斯 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 1885年 德国 卡尔·本茨和戴姆勒 汽车
1879年 德国 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94年 美国 福特 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年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石油化工 1859年 美国 埃德温·德雷克 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0年 德国 建立第一家苯胺厂和第一家品红厂
1867年 瑞典 诺贝尔 发明炸药
电信 1837年 美国 莫尔斯 有线电报
1876年 美国 贝尔 电话机
1894—1896年 意大利 马可尼 无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