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新课导入】1844 年6月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纺织业。这个地区从事棉麻纺织的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受到工场主、包买商以及地主的残酷剥削。由于资本家把英国机器纺织品冲击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工人,加剧了他们的贫困。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的起义。起义队伍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镇压。这次织工起义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解说:①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在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产品日益丰富的同时,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他们的政治权利也极其有限。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首次发生经济危机。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1825到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严重。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
马克思是第一位研究经济危机的思想家,他认为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生产过剩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就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2、阶级基础: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解说: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工人阶级进行了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的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解说: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他们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但是,他们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设想和实践都无法真正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活动设计:为什么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材料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在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前,欧洲社会已经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流派,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当属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社会主义是人类永恒正义的体现,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受苦最深的社会群体。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始终幻想通过思想宣传、典型示范、社会劝导等方式来实现他们的救世方案。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局限于道德上的谴责,对社会主义的论证局限于价值上的判断。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阐释和论证不仅依赖哲学反思还根据自身的实践,并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立论基础,由此马克思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让“空想社会主义”变革为“科学社会主义”。
——秦刚:《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思想武器》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04月27日
点拨:两者最根本的不同是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根源,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因而找不到实现美好理想的真正动力和正确途径,他们实现的手段——依靠社会改良、个人力量、富人发慈悲的途径,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现实的,只能是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则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并且探索出了创造新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斗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1848 年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论探索)
解说: 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来到巴黎。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运动及法国历史,并最终导致其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不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内容: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
④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摘自《共产党宣言》的史料,提炼材料的观点。
材料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共产党宣言》
材料2: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 ——《共产党宣言》
材料3: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
材料4: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宣言》
材料5: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
(2)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发展:
(1)革命实践:参加1848 年革命。
解说: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他们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当革命失败时,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新莱茵报》也被迫停刊。在最后一期的《新莱茵报》上,马克思用利剑一样的语言警告当局:“我们铁面无情,但也不向你们要求任何宽恕。当轮到我们动手的时候,我们不会用虚伪的词句来掩饰恐怖手段。”并向读者表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将始终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2)理论探索: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解说:剩余价值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这种观点认为,“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利润即“剩余价值”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这就是资本家日益富裕的秘密。
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并没有为商品价值的实现做出贡献,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对工人的剥削,根据这种理论进一步推理,就是要消灭资本家阶级,消灭私营企业,你赞成这个观点吗?
(3)理论探索:创立唯物史观。
解说: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 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①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②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解说:其实,就像有人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成长阶段出现的众多新思想新理论中的一个思想流派而已。它曾起到有利于鼓励工人起来维护自身的权益的作用,但其鼓动的方式以及它对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必然性的偏执性判断早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而且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此它也早已随着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在十九世纪晚期就逐渐式微了。后来要不是列宁极及其侥幸成功血腥夺权的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很可能早就消亡了。”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资料,提取材料的观点。
材料1:马克思同情劳动者,反对压迫和剥削,充满着人道主义的情怀,这是它吸引我们的地方。但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主张建立计划经济。在他设想的这个制度下,老百姓的生活资料必须仰承政府分配,权力控制了每一个人的食品和衣着,人生而有之的个人权利也就被政府收缴了。搞计划经济,全社会按照一个指令工作,就得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长官的指示就是命令,不同的意见就会被当作“杂音”和“噪声”加以“格式化”。所以,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政治制度必然是极权制度。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写过,马克思的人道精神只是停留在理念上,而他的“革命精神”却落实在制度上:一旦建立了国家所有制的计划经济,这个制度就吞噬了人道精神。——杨继绳:《周有光的现代世界眼光》
材料2:在当今的西方,无产阶级其含义就像所意味的那个术语,工业中被组织起来的工人——并不是革命的力量,或许甚至是反动的力量——卡尔:《历史是什么》
材料3: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冯 米塞斯在1967年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稿中说:“卡尔 马克思终其一生只是在一个影响力微弱的小圈子里才为人所知。而在他活动于其中的这个革命鼓吹者的圈子里,他的政敌反而要多于他的朋友。1883年,当他去世的时候,很多报纸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报道此事。”(马克思生前影响并不大)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的成立
概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2)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
学术情境:巴黎公社是一个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由于评价者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标志当代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
背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社会矛盾激化。
措施:
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②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④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
⑤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站在21世纪的高度,如何看待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材料1: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的基调是,批判议会清谈官,推崇人民当家做主的直接民主,并据以把“法兰西政制”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政治图景。顾准认为,这是“复共和罗马之古,亦即复直接民主之古”。——张曙光 顾准的探索和贡献
材料2:乌托邦式的民主思想代表一种高调的政治观。就任何政治制度而言,采取这种高调的态度,都有其危险性。因为他低估了人性的阴暗面,他忽略了:任何一种制度,无论构想多么完美,只要通过人的运用,皆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弊病,即使民主制度也不例外。
——张灏《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
材料3:在国家和经济管理中不仅需要借鉴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而且需要借鉴整个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这是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摸索换来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应轻易否定和摒弃。——郑异凡:《苏联春秋:十月革命理论与实践》P113
(4)败因:
① 根本: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还不具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解说:巴黎公社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激化的产物,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如马克思就认为巴黎公社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时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恩格斯在1895年也表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
② 客观:普法联合镇压,反动势力太过于强大。
③ 主观: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上陷入被动;没有乘胜追击,给临时政府以喘息之机。(主要的经验教训)
解说:1871年3 月26 日,有22 万9 千人参加了选举巴黎公社委员的投票,选进公社的有86人,除去尚在牢中的布朗基外,余下的85 人中,17人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但他们在公社活动的最初几天就退出了。其他的68人就其政治见解来说,19人是新雅各宾党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18 人是布朗基主义者,13 人是蒲鲁东主义者,10 人是左翼蒲鲁东主义者,3 名是巴枯宁分子,2人是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有几名公社委员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派别。经过一段时间后,新雅各宾党人和布朗基派的联盟构成了公社的“多数”,蒲鲁东派在公社中居于“少数”。马克思的学说那时在法国还很少为人所知。
【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包括了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