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一、单选题
1.1214年,英国约翰王在布汶战役中大败于法国人,心怀不满的贵族聚集起来反抗国王的统治。1215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约翰王去世以后,各派势力又陆续签署了《1216年宪章》、1217年的《森林宪章》、《1225年宪章》。《大宪章》屡屡“重新颁布”反映了( )
A.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不断完善 B.封建王权逐渐被议会剥夺
C.法治原则确立进程曲折复杂 D.国王与贵族力量相互制衡
2.12世纪初,运用扳机、滑轮等制造的十字弩在西欧流行起来,操作简易的十字弩大有取代需贵族长期专业训练的弓箭的趋势。1139年,教皇英诺森二世宣布,欧洲任何领主都不得将十字弩用于“基督徒之间的战争”,违反者将被开除教籍。以上现象能够反映( )
A.教会倡导和平的人道精神 B.科学革命的先声已经出现
C.欧洲难以调和的宗教矛盾 D.西欧社会将迎来重大变革
3.“瘰疬”(éCrouelles)是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欧洲中世纪文献中多有记载。英法民众认为可以通过国王的触摸而治愈,因此国王以手触摸为患者治病逐渐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到16世纪尤盛。1569年,法国国王就触摸了高达2092名患者。仪式的盛行( )
A.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B.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因行称义的主张 D.促进了世俗王权的加强
4.丘吉尔:“有人说亨利二世时期是法治的开端,其实不然,大宪章才是国王受到法律约束的开始,这是前所未有的。”下列关于《大宪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英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B.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是王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D.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5.8世纪上半叶由查理·马特发起的土地分配制度改革,将原有的无条件赏赐改为了有条件分封,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这一变革使( )
A.天主教会垄断地位不断巩固 B.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得以发展
C.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建立 D.欧洲封建等级制度遭到了冲击
6.在中世纪的西欧,曾出现给予城市的种种“特许状”,甚至出现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确立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原则的《大宪章》以及承载民族文化的教育机构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欧( )
A.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 B.社会孕育着转型的力量
C.封建主的权力已实现让渡 D.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
7.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8.征服西罗马后,一些日耳曼王国颁布的法律虽然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但也大量吸收了罗马法的内容;在铸造的货币上还印着罗马皇帝的头像,袭用罗马的年号;西哥特国王修订法典时,邀请罗马贵族参与进来;东哥特国王还聘任罗马贵族为相,让其协助管理国家。这反映出( )
A.日耳曼人的罗马化趋势 B.罗马法原则适用于西方各国
C.日耳曼人摒弃传统文化 D.日耳曼文明有明显侵略特征
9.16世纪初,英国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仍属于教会体系,大学手中仍掌握着教会所授予的特权。1545年,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大学中的学院都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否则将被解散和改组。1571年,议会又通过了大学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议会的法令。议会的这些法令( )
A.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成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推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10.1356年,德意志皇帝发布“黄金诏书”,明确规定选帝侯制度,萨克森公爵可以在皇位虚悬时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同时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这一诏书( )
A.剥夺了教皇的权力 B.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
C.确立了封君封臣制 D.促进民族教会的形成
11.节庆活动通常是与宗教性节日相联系的,但与此同时,政治统治者往往也会选择一些崇高的教会纪念日作为节庆日,希望其施政活动会因为有教会的仪式相伴而戴上神圣的宗教光环。这反映节庆活动( )
A.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B.维护了教会的权威
C.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2.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水权(通航权和河岸权)冲突加剧,磨坊堰和鱼堰成为阻碍河道通航的主要障碍。河道治理举措主要有两种,一是签发令状经由普通法诉讼,二是权利受损者向国王或议会提交请愿,绝大多数请愿都获得积极回应。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重视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 B.议会主权地位日益提升
C.注重维护下层群众的利益 D.已带有开明专制的色彩
13.1215年,因“失地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们起兵反抗,最终迫使约翰签订《大宪章》。下列关于《大宪章》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调整了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②国王与贵族间达成妥协,矛盾有所缓和
③有助于英国封建统治的稳定 ④“王在法下”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有关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词汇,即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该现象( )
A.说明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 B.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
C.反映欧洲教权与王权对立 D.表明罗马法取代了日耳曼法
15.中世纪的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由此可见,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 )
A.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D.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激烈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从980年到103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制崩坏,社会无序混乱,暴乱频繁发生。为了应付早先的社会动荡及无政府状态,出现了封建时代的权力结构。此外,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不无关系。在封建时代,国王是教会权力机构在神圣的仪式上任命的,他们宣称自己是“承蒙天恩”来统治世人。强大的领主们让“封臣”尽到忠诚和军事上的义务。作为交换,封臣们将获得领主的保护,并能得到世袭的封地的使用权。封臣同意每年将有一段时间为领主作战,若领主被俘,他们还必须缴纳一笔赎金将其赎回。而领主则负责裁决封臣之间的纠纷。倘若一位国王未能履行自身义务,封臣们可以联合起来反抗他。同样,国王或领主也可以惩罚未履行自身义务的封臣。封建制度是一种强大的人从相对较弱的人那里榨取赋税或劳役的体制,而位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是最为弱小的群体。
材料二 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城镇是自治的,因为那里的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为领主承担各种义务。当时的人认为:“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的城镇居民无一是农奴。但是,城市的自治权首先必须从贵族领主那儿获得。城镇通过购买免税特许状来获取其他方面的收入。城市寡头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城市的独立,对抗急于获得更多的收入并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的贵族和统治者。在某些情况下,国王积极与城市形成同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贵族,城市也会贷款给国王,让他们发动战争对抗那些不服从国王统治的封臣或是其他统治者,如教皇。城市自由这一传统,是西欧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遗产,宪政时代最终也由此产生。尽管在当时的乡村,农民与领主之间的义务依旧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城镇,集体权利通过行会和其他协会取代了这种封建义务关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简要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世纪的城市自治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1世纪,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的全体成员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其职责是为人类的拯救而祈祷;第二等级是贵族,其职责是用刀剑保护其他社会成员;第三等级是普通民众,其职责是劳动,从事物质生产及养活前面两个等级。这是封建社会初期政治格局的理论反映。然而,随着市民经济力量和政治影响的增长,随着领土的逐渐统一和封建国家机器的发展,财政问题日益成为封建政权存亡悠关的大事,王权对市民的依赖日趋严重。社会现实需要赋予市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定的席位。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三级会议是腓力四世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了争取法国各阶层的支持于1302 年首次召开的。会议召开时,国王的发言人首先解释了大会召开的目的,由各等级分别讨论,各自起草一份符合国王意愿的文件。一般没有大会讨论,会议一天就结束。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批准新税,对王权没有起多大的限制作用,国王往往利用第一、二等级和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分化三级会议,以到自己的目的。
——摘编自张芝联《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三级会议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法国中世纪的三级会议。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宪章》规定
(14)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数量的共识……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阅读上述史料,想一想《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关键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据韩亚辉《西方文化评析》等
史料二 1215年,封建贵族乘机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各方力量反对约翰王。5月17日,封建贵族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占领了伦敦。在强大压力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大宪章》。其中主要反映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6月19日,贵族则重申对约翰效忠。
——《欧洲政治史研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史料二,指出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的原因,这一法律文件的签署体现西欧封建政治的哪一特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城市的重新兴起,市民阶级形成,他们提出了财产安全的要求。12世纪的英国国王为打击封建地方势力及同罗马教皇争夺统治权,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仗就要用钱,而钱则来自于对贵族和市民的征税。国王漫无止境地征税引起各阶层的不满,于是,贵族、诸侯、骑士、市民联合起来,强迫国王签署“自由大宪章”,保护贵族、骑士、市民、自由民的利益。1265年英国正式召开议会,不仅贵族僧侣参加,而且从每个郡邀请两名骑士、每个大城市邀请两个市民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议定国王的一切措施需经过他们的同意,大臣、大法官、财政大臣等一切高级官吏需经他们同意才能任命。1295年召开的议会,安排贵族、主教在一起开会,而骑士、市民代表则在另一个地方开会。到1343年正式分为两院,上院贵族院由僧俗大封建主组成,下院众议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以后议会经常开会,相继取得了颁布法律、批准征税、处理政治案件的权力。在法国,国王一方面要同各地的封建主争夺地方控制权,另一方面要同罗马教廷争夺地方宗教控制权和财产支配权,战争频仍。国王在1302年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第一等级是高级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市民。各等级分别开会,主要职能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1614年以后再未召开。由于英国议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主要的领导机构,革命后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并有许多启蒙思想家像霍布斯和洛克、弥尔顿等人对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关系结构进行思考,提出了社会契约和分权的思想。而法国三级会议对国王的依附性较强,在停开的一百多年间,市民力量获得很大发展,当1789年三级会议重新召开时,第三等级抛开前两个等级独立行动,革命爆发后形成一院制议会,而一院制议会容易出现一边倒的决策,没有制约和牵制,因而出现了革命恐怖,导致以后法国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
——张书林、杨理新:《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的异同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异同的原因。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为了限制王权,英国颁布《大宪章》,并在此之后屡次“重新颁布”,这反映了法治原则的确立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C项正确;君主立宪政体此时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议会信息,排除B项;国王与贵族力量并未达成制衡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十字弩操作简单,普通平民也可使用,不需要如同贵族一般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这势必会降低平民参与战争的门槛,削弱贵族地位。平民阶层地位上升预示着西欧社会将迎来重大变革,D项正确;教会强调不准在基督徒之间使用十字弩,并非倡导和平,排除A项;欧洲科学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12世纪的十字弩技术并非科学革命的先声,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教会对十字弩的态度,与宗教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世纪到16世纪,国王通过触摸治病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神圣性和权威,增强了民众对王权的认同和尊重,这种仪式不仅体现了国王的仁慈和关怀,也加强了国王在民众心中的地位,D项正确;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和权威,而这种仪式与宗教改革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推动关系,排除A项;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是通过加强社会治理来实现,如加强法制建设等,而不是靠国王触诊这一办法,排除B项;“因行称义”是基督教的一种教义,主张一个基督徒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修为,如积功行善、购买赎罪券等,才能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材料与因行称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英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宪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D项正确;等级君主制是法国的制度,英国的是议会君主制,排除A项;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使得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首脑,排除B项;《大宪章》限制了王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上半叶(世界)。据题干可知,查理·马特“将原有的无条件赏赐改为了有条件分封”“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等信息可知,查理·马特改革即“采邑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查理·马特改革强力征用教会的土地,天主教会受到冲击,排除A项;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C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典型地表现为封君封臣制度,查理·马特改革使之开始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特许状”背后的城市自治、《大宪章》背后的限制王权、教会和城市创办大学背后的文化发展都显示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B 项正确;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说法过于绝对,对于救济和社会治理还是有一定作用,排除A项;“权力让渡”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的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摧毁西罗马后,将原来氏族组织变成国家组织,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耳曼人的迁徙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的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日耳曼人大量吸收了罗马法的内容,货币上印有罗马皇帝的头像,用罗马的年号,邀请罗马贵族参与法律的制定,说明了日耳曼人的罗马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耳曼人的罗马化趋势,而非罗马法适用于西方各国,排除B项;材料说明日耳曼人的法律是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的,不是摒弃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日耳曼人向罗马的学习,而非侵略别国,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6世纪议会通过法令大学必须对国王效忠,并遵守议会法令,这有利于摆脱教会的控制,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A项正确;仅仅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英国宗教改革是指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也叫安立甘宗或英国圣公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加强了王权,而材料的主旨是议会加强自身权力,排除C项;当时英国已经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56年(德意志)。据材料可知,黄金诏书从法律上承认了诸侯权力的合法性,加剧了德国分裂的局面,B项正确;教皇的权力只是受到一定限制,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确立于中世纪初期,排除C项;民族教会形成于宗教改革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政治统治者会选择一些崇高的教会纪念日作为节庆日,将王权附加上神权色彩,有利于维护其政治统治,因此,材料反映节庆活动有强烈的政治目的,A项正确;材料反映节庆活动有强烈的政治目的,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节庆活动有强烈的政治目的,C项虽然也属于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节庆活动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未体现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英国)。根据材料“一是签发令状经由普通法诉讼,二是权利受损者向国王或议会提交请愿,绝大多数请愿都获得积极回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通航权和河岸权冲突加剧,对河道治理举措过程中,权利受损者向国王或议会提交请愿,绝大多数请愿都获得积极回应,反映出英国注重维护下层群众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新型生产方式,排除A项;议会主权地位提升是在光荣革命后,排除B项;开明专制,是专制主义或绝对君主制的一种形式,由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所提倡。在思想上否定君权神授,认为人民应该服从君王命令或法律而并非君王本身,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21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1215年,因‘失地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们起兵反抗,最终迫使约翰签订《大宪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在国王、贵族间达成某种妥协,调整了封君和封臣的关系,矛盾有所缓和,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大宪章》确定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有利于议会君主制的建立,而《权利法案》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可知,领主与附庸有着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以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诺言为前提,所以这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B项正确;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洲的教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有罗马法取代日耳曼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材料“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王权和教权的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并未实行三权分立体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体现的是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判定王权与教会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激烈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主要特征:以土地为主要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主臣关系明确,层级间相对独立;权力和义务相结合,具有一定契约关系;神权色彩浓厚。主要原因:蛮族入侵,王国林立;社会动荡,自由农民破产;国王为保证兵源,逐步建立起层层分封的封君封臣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2)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宪政民主的发展;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2.(1)背景:封建社会等级制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增强;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财政压力加重;教权与王权斗争的持续发展。(答出四点即可)
(2)简评:
积极影响:使法国建立起封建等级君主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建立。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局限性:三级会议权力有限;不具有代议机关的性质,无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权;成为加强王权的工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限制国王的军事权、司法权和随意征税的权利。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英国。根据材料“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数量的共识”、“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加以任何其他损害”、“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可分析出限制国王的军事权、司法权和随意征税的权利。
4.(1)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封主和封臣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2)原因:封建贵族与地方势力、市民结成反对国王的联盟。特点: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
5.(1)相同点:①都是在城市兴起和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人们为保护财产进行斗争而出现的;②国王召开这些会议都是为了寻求财政和政治支持;③都为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不同点:①英国议会经常召开,而法国三级会议并不经常召开;②英国议会形成了比较多的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国三级会议没有多少限制国王的权力;③英国议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法国三级会议对国王的依附性较强;④英国议会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主要的领导机构,革命后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法国三级会议中的第三等级级抛开前两个等级独立行动,革命爆发后形成一院制议会,因而出现了革命恐怖,导致以后法国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
(2)出现相同点的原因:①经济上:中世纪城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兴起与自治运动,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壮大;②政治上:国王与宗教的矛盾与斗争,甚至发生战争。
出现不同点的原因:①经济上:城市工商业发展程度不一样,市民阶层力量的差异;②政治上:国王力量对比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