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时练习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时练习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09: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1955年7月,我国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规定发现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在城市不超过12小时,在农村不超过次日,同时应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卫生防疫的规范化 B.城市卫生状况恶劣
C.现代医疗体系建立 D.疫病防治技术提高
2.1951年,我国成立卫生宣传处,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各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山西在1952~1955年间训练群众性卫生防疫人员14万人、乡村卫生员5032名。山东德州平原县组织17个剧团下乡宣传,使得全县84%的人口都受到卫生教育。据此可知,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 )
A.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B.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C.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 D.为强化民众卫生意识创造了条件
3.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指示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作了具体规划,在农村中着重培养三种卫生员,即不脱产、半脱产的卫生员和专职医生,并在农村普遍推行“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这有助于( )
A.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B.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
C.将农村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
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A.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B.推进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C.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D.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的方针,在广大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普遍建立起基层卫生组织,以及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同时,全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上述卫生防疫举措体现了( )
A.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B.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C.人民生活状况根本性改善 D.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成熟
6.造成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的“1918年流感”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促进了此后对流感病毒的相关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科学家成功分离出流感病毒,随后早期的流感疫苗研发成功。这说明( )
A.战争是使流感爆发的主要诱发性因素
B.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
C.科学技术发展有赖于社会危机的出现
D.人口的大量迁移易导致病毒快速传播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金、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据此可知,乡村医生( )
A.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 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D.使乡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快速增加
8.截至2024年3月,河北省81家省级三甲医院与204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三级医院共向县级医院派出737人开展驻点帮扶,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卫生技术297项,涵盖县级医院所有学科领域。省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
A.体现科技进步助力远程医疗 B.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
C.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D.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9.20世纪60年代,活跃在全国农村大地的乡村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他们响应中央号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白天务农,晚上给农民送医送药,被农民群众亲切的称呼为“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活跃( )
A.反映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走向完善 B.极大降低了农村新生儿的死亡率
C.说明农民群众的健康开始受到重视 D.缓解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10.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了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 “团结中西医”,并做出了《关于发展医学教育大量培养卫生人才》《建立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调整卫生部门中公私关系》等决议。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加速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B.消除了危害人民的流行性疾病
C.搭建起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D.有利于夯实人民政权社会基础
11.2018年,世界权威医学期刊《刺针》在《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中对世界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其中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其次是阿拉伯地区、东亚、东欧以及拉美;非洲、东南亚、南亚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一现象( )
A.源于国际医疗卫生互动机制不健全 B.折射出国际医疗失衡状况的日益加剧
C.深受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影响 D.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医疗服务质量
12.1958年,苏联率先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根除天花的理念。1962年开始,美国、苏联的政府与科学家团结合作,在非洲、印度等地持续进行疫苗接种,使得20世纪70年代末天花在全球范围内被根除。天花成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完全消灭的人类传染病。据此反映( )
A.合作共赢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B.美苏关系的缓和
C.美苏对抗本质是国家利益冲突 D.苏联实力的衰退
13.“内镜精灵”是全球首创、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消化内镜下质量控制和辅助诊断系统。截至2023年10月,“内镜精灵”在全国累计发现早癌1006例……协助发现早癌及癌前病变24816国家和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还让基层医生也具备一定的“专家”水平。该材料可用来说明科技发展( )
A.丰富了医疗卫生资源 B.优化了医疗产业结构
C.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D.转变了医疗机构职能
14.中国农村医疗“守门人”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赤脚医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乡村医生,再到如今的全科医生。其中,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提升了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 B.彻底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难题
C.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的不足 D.提升了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
15.2014年,西非暴发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并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多个国家的民航采取禁飞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中、美、英、日加等国迅速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以及医疗技术支持,使疫情得到很好控制。这表明( )
A.疫情防控成败有赖于技术交流 B.世界卫生组织的运作效率较高
C.国际治理需有命运共同体意识 D.各国公共卫生治理日趋国际化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导致公共卫生问题恶化,从而促发了城市公共卫生改革。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1871年,圣路易斯市组建完成一支从正规部队中招募人员组成的卫生监督部队。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期间,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由数万城市儿童组成的“青年街道清洁联盟”在改善城市居民不良生活习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878年国会通过《国 家防疫法》进一步扩大了海军医院服务部在海事检疫方面的权力。90年代纽约、波士顿等港口城市开始对来自国外的猪和羊进行检疫处理。建立在细菌理论基础上,改善儿童健康、纯净牛奶、灭蚊等改善大 众健康的系列社会行动接踵出现。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国民健康指标极其恶劣,公共卫生体系将近于无。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在传染病防治方面,除一般性的卫生防疫体系之外,国家还建立起如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等各级专科防治所。新中国初期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1952年中共中央设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随后自上而下各级政府都成立相应机构,动员群众开展卫生运动。70年代后期,全国公共卫生机构发展到4千多家,卫生防疫人员9万多人,基本形成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国境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组成的全面的公共卫生体系。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3)谈谈上述材料对我国当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地区一直没有专业的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民众的医疗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19世纪60年代,英国乡村医院兴起。乡村医院一般位于某个小镇或大村庄中,处于附近几个村舍的中心地带,以扩大辐射面积、方便周围民众就诊。从人员配备来看,乡村医院除主治医生外,通常配有1名护士,若干名女佣,她们通常来自周边农村,经培训上岗,工资较为低廉。乡村医院配有专门组织机构对财务收支、日常事务、病人准入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这些乡村医院中,有的向受感染劳工打开了大门,有的为因生产事故受伤的工人提供紧急医疗救助,还有的则是为了应付火车开通后频发的交通事故。随着20世纪中期国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英国乡村医院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材料二 1952年,卫生部规定自然村设卫生室,配有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这实际上是乡村医生的雏形。1968年,《文汇报》首次提到“不拿工资”“亦工亦农”的“赤脚医生”这一名词。1981年,国务院规定,“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国家决定将“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1998年,我国通过了《执业医师法》,其中明确了乡村医生的性质和职责,并规定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要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管理。从1980—2007年,我国乡村医生年平均增长1.39%。据统计,我国农村53.5%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医看病。乡村医生运用中草药以及针灸等手段治疗疾病,深受农民欢迎。同时,许多国家也将中国乡村医生模式作为发展本国卫生体系的样板。
——摘编自任苒《中国乡村医生的发展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医生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食品立法肇始于16世纪都铎王朝。都铎对食品安全涉及的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深入的干预,体现出明确的非经济的旨向——追求社会稳定,都铎像一位大家长,视社会每一个阶层的生存为己任。在立法方式上,都铎国家重要的是都铎公权力的出现及对当时问题的解决,至于是否通过议会,是都铎至尊权力的自由选择,都铎因此有着(立法和行政之间)权限模糊的立法权。“尽管亨利八世在御用议会的协助下推行了他的所有重大改革,但都铎王朝大多数国王都未经议会同意而进行立法”。作为原生型现代化国家,英国专制王权相对薄弱,更多依赖于都铎社会和传统的支持。在都铎的统治下,议会下院地位上升、权利得以保证、程序规范化,议会实现了向现代的转变。
——摘编自蔡蕾《16世纪英国食品立法的肇始及特征——兼论立法在近代英国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材料二 1921年广州市卫生局成立后,通过报刊舆论的宣传、电台和公共场所的演讲等方式,使市民开始接触了解一些食品卫生的新名词、新概念,逐渐加强了食品卫生的意识。卫生局各种食品卫生条例的制定和卫生行政人员的巡查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广州市民及商家不讲饮食卫生的旧有陋习。经常性的检查和各种卫生处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规范了商家的行为。在流行疫病易发季节,还重点进行一些大扫除,加强食品卫生检查,组织市民进行免费防疫注射等。虽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疫病的暴发,但在疫情发生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民国时期广州市在食品卫生方面能取得一定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文化的传播,为广州本身所有封建腐朽的市民心态乃至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带来清新的空气。1921年广州市卫生局统管全市的卫生事务,使公共卫生的建设成为新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自办《卫生年刊》和《广州卫生》等刊物,专门刊登本局的工作情况和关于卫生常识的各种文章,专供市民阅读,对于加强民众的食品卫生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黄玉珊《民国时期广州食品卫生监管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食品卫生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广州食品监管取得的成绩及原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材料二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6年,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提出重建和恢复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发布,同年8月,《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颁布。明确界定了乡村医生的执业注册、执业规则、培训考核、法律责任等。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2017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城市、农村参保人员不再一分为二。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更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支持并推动乡村医生申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019年,国家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扩大农村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2021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大大提升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
——摘编自孙红英《新中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践历程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建设的成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建设的积极影响。
答案:
一、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55年卫生部颁布的《传染病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传染病的分类以及发现后的报告制度,这表明当时中国在传染病管理和防疫方面有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制度,A项正确;“在城市不超过12小时,在农村不超过次日”是和信息传递快慢有关,而不是当时城市卫生状况恶劣,排除B项;现代医疗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而材料中未涉及到药品供应体系等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疫病防治技术,无法得出“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卫生宣传处,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各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训练群众性卫生防疫人员”“剧团……人口都受到卫生教育”可知,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中,政府、群众积极参与宣传工作,为强化民众卫生意识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的说法夸大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培养三种卫生员""推行‘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3制度”等信息可知,此举有助于缓解当时中国农村“求医难”的状况,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正值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中“合作社”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将农村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均发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知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全民卫生意识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属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这决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必须“面向工农兵”,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这在新中国卫生防疫举措中得到充分体现,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中,人民生活状况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处于初创阶段,“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流感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因此,促进了此后对流感病毒的相关研究并取得成功。材料说明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强调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并非强调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会危机客观上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未体现人口的大量迁移易导致病毒快速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农村缺医少药,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在农村出现了大量无固定薪金、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这有助于提升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是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排除C项;乡村医生薪金不固定,因此并不会使得乡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快速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提高基层治病能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材料无“远程医疗”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医疗方面表现为医疗保险,材料主旨为医疗资源的共享而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县级医院不属于农村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从材料看到,活跃在全国农村大地的乡村医生给农民送医送药,缓解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D项正确;A项“完善”的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C项“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全国卫生会议确定的卫生工作三大原则和做出的相关决议,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从而巩固和加强人民政权的地位,D项正确;“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战略目标,排除A项;流行性疾病不可能消除,B项过于绝对,排除B项;1950年大陆尚未统一,“搭建起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根据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排名越靠前,经济不发达则排名靠后,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排名,没有体现医疗卫生互动机制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排名,没有涉及医疗失衡信息,排除B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为消灭天花,美国苏联跳出冷战思维,进行合作,说明合作共赢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A项正确;二战后美苏一直处于冷战,故美苏关系的缓和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合作消灭人类传染病,未涉及美苏对抗,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苏联实力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通过AI技术,有效提高了病症的检查效率,不仅节约了社会资源,还间接提升了医生的医疗水平,这反映出科技发展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C项正确;仅有“内镜精灵”,无法说明科技丰富了医疗卫生资源,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内镜精灵”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医疗产业结构,不能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科技发展不会转变机构职能,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医疗能力不足,赤脚医生在一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医疗的需要,C项正确;赤脚医生医疗水平有限,不能提升中国医疗技术水平,排除A项;赤脚医生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排除B项;赤脚医生整体医疗水平有限,医疗素质不高,所以没有提升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乡村医生和全科医生提高了农村医生的素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14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面对埃博拉病毒疫情,世界各国通过禁飞的措施防止疫情扩散,通过医疗技术支持控制疫情,这表明国际治理需要世界各国有命运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技术交流在疫病控制中有重要作用,但不是疫情防控成败的关键,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世界卫生组织在疫情控制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是各国对埃博拉疫情的态度,并未反映出各国遇到公共卫生问题就与国际社会产生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意义:建立了全国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公众的卫生意识;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3)启示: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应通过政府立法手段来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
2.(1)原因:英国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工业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医疗科学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推动;医生群体深入乡村等。(任答三点)
(2)特点:呈现阶段性特征;管理日益规范;规模不断扩大;适应国情。
作用:在农村防病治病、保护农民健康和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借鉴。
3.(1)特点:立法内容方面,都铎国家的家长制特征;立法方式方面,议会立法和特权立法并用;立法过程方面,统治者和社会充分合作。
(2)成绩:市民食品卫生意识有了一定的加强;食品卫生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流行病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原因:近代广州是中西文化交汇点,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广州新市政体制的建立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民国时期广州报业发达,为食品卫生消息和卫生常识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4.(1)特点:医保改革历史较早;医保制度比较完备;医保覆盖人群广;以法定医保为主,私营医保为辅;立法先行,强制实施;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答出4点即可)
(2)评价:医保制度完备和覆盖率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医保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限制私营医保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
(3)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决策。
特点:顺应经济发展要求;覆盖范围日渐扩大;政府主导;逐步推进;城乡兼顾。(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5.(1)成果:农村医疗覆盖全国范围;城镇与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乡村医生队伍的壮大及其管理的规范化;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积极影响:使农民病有所医,提升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强化了农村社会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