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2023·沈阳市高三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
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
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
2.[2023·金华十校高三模拟]为推动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用德语翻译了《圣经》,路德也因此成为“德语规则的起草人”。德国诗人海涅对此评价:“这种书面语言今天仍盛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这表明( )
A.宗教信仰的统一有利于语言的统一
B.宗教改革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C.德语《圣经》加强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3.[2023·济宁市高三模拟]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C.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4.[2023·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下表摘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 )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
2014年 北京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6年 杭州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
2017年 北京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7年 厦门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2018年 青岛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
2018年 北京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得到落实
B.新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D.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主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5.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6.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7.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8.右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9.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时期,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部分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10.有学者认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的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11.1934年法国外交部部长和南斯拉夫国王在马赛遇刺身亡后,国际联盟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负责起草反恐法案。1937年国际联盟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这表明国际联盟( )
A.促成了国际社会的有序发展 B.触及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
C.消除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D.集体安全机制得到充分发挥
12.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其意义在于( )
A.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B.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9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10分)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2023·沈阳市高三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
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
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
解析:题干提到唐王朝在羁縻州“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体现了唐王朝看到羁縻州与内地州县的不同之处,“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现了唐王朝也注意加强对羁縻州的管理,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给予羁縻州及其首领的自治权力,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羁縻州的风俗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对羁縻州的政策的成效,排除D项。
2.[2023·金华十校高三模拟]为推动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用德语翻译了《圣经》,路德也因此成为“德语规则的起草人”。德国诗人海涅对此评价:“这种书面语言今天仍盛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这表明( )
A.宗教信仰的统一有利于语言的统一
B.宗教改革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C.德语《圣经》加强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解析:马丁·路德用德语翻译《圣经》推动了德意志语言上的统一,而这有利于推动政治上和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走向统一,所以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推动了民族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宗教信仰的统一有利于语言的统一,排除A项;德语《圣经》推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而不是加强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宗教改革对德国的影响,而不是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项。
3.[2023·济宁市高三模拟]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C.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解析: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阁下’”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独立原则,彰显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故选B项;自由指不受限制和阻碍,民主指人民所享有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欧洲国家至上与“瑞典……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不符,排除C项;当时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封建国家,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D项。
4.[2023·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下表摘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 )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
2014年 北京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6年 杭州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
2017年 北京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7年 厦门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2018年 青岛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
2018年 北京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得到落实
B.新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D.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主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解析: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可知,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等外交活动,这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故选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表格材料中,中国领导人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这不是与西方大国关系,排除B项;表格材料中的合作内容,不仅涉及经贸关系,还有军事安全领域的关系,故“发展经贸关系”与材料范围不符,排除D项。
5.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汉族人民普遍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
6.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解析: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项;“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两项。
7.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解析:张序言也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处理外交事务有重大意义,所以D项正确;从张的序言中“中华为首善之区”“诸国为春秋时大列国”“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的字句中,可以看出张仍具有很强的“天朝大国”观念,故排除A项;从其天朝大国的观念来看,也没有融入国际社会的取向,故排除B项;材料中张的观点只是强调《万国公法》即国际公法对中国处理外交事务的价值,并没有明确指出要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故排除C项。
8.右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
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在苏联漫画中美国为导弹装上和平鸽的头像和尾巴,反映了当时苏联讽刺美国的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说明当时美苏双方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对峙主要以冷战的形式进行,排除A项;图片中美国人为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美苏双方并未突破冷战的界限,排除C项;苏联漫画中将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对峙相对缓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国的冷战政策,排除D项。
9.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时期,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部分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推理可得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故选C项。
10.有学者认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的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解析】材料“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说明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获得发展,故选D项。
11.1934年法国外交部部长和南斯拉夫国王在马赛遇刺身亡后,国际联盟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负责起草反恐法案。1937年国际联盟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这表明国际联盟( )
A.促成了国际社会的有序发展 B.触及了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
C.消除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D.集体安全机制得到充分发挥
【解析】国际联盟成立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负责起草反恐法案,通过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说明国际联盟在利用国际力量来反对恐怖主义,解决世界公共问题,故B项正确; A项夸大了国联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逐渐走向战争,排除A项;国联操纵在英法手中,欧洲仍然处于中心地位,排除C项;国联的国际和平保障机制以集体安全观念为基础,但集体安全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排除D项。
12.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其意义在于( )
A.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B.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可知,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排除B项;材料这一说法的提出并不代表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已经被解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9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10分)
【答案】(1)列举: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9分)
(2)举措:设置都督府、羁縻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4分)
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政策。(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