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单选题
1.西汉时的“乳舍”是服务于妊娠女子生产的专用公共设施。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中记载有一例关于“富室”“兄弟同居”,两妇皆怀孕而“同到乳舍”生产并引起“争讼”的故事。由此可见,汉代( )
A.百姓就医比较方便 B.政府重视社会救济
C.医疗纠纷事件较多 D.已有公共医疗设施
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所作,全书分三卷,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症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药物学发展成就显著 B.医学理论走向了成熟
C.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D.重视中医的推广普及
3.16世纪,欧洲一名医生宣称,“化学物只有在一定的剂量下才具有毒性”,即“毒物与药物的区别仅在于剂量”。其与中国古代俗语中的“万物皆毒唯量也”不谋而言。这些理念( )
彰显了中医智慧 B.体现了理性思维
C.刺激了化工生产 D.助推了中西交流
4.汉代中医学成就突出,以至于正统中医学被称为汉传中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是这一时期中医学的突出成果。这些著作( )
A.记载了青蒿抗疟的方法 B.反映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C.展现了中医实践的经验 D.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5.中医强调治未病,要注意养生,强调人体养生要应时节而动,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与自然是有机联系的。下列医学典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6.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基帛书。秦汉时期文献出土( )
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
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展现了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7.晋朝太医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评价某书:“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材料所评价的医书( )
A.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B.大约著成于西汉中期
C.奠定了中医理论学基础 D.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8.《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等学说,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下列记述最能体现《黄帝内经》的这一特征的是( )
A.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B.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C.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
D.炼松脂十二过易汤。不能者,五六过亦可服之
9.因“一县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为此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该医学人物及其著作是( )
A.吴有性《温疫论》 B.李时珍《本草纲目》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孙思邈《千金方》
10.东晋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里曾经记录天花的发病过程“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决随生”,同时给出药方“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棉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上述记载( )
A.实证了人痘接种法起源于中国 B.明确了青蒿对天花的治疗作用
C.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原则 D.体现了对治疗天花的积极探索
11.有资料显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沿海通商口岸,西医院门前摩肩接踵、门庭若市,排在大街上候诊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每天清晨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车马轿子”,“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的”。由此可见,当时( )
A.国人对西医有一定认可 B.沿海中西文化融合加快
C.传统中医遭到人们质疑 D.西方对华侵略不断加深
12.《睡虎地秦简》中某一爰书(司法审判笔录)中载有:“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五(伍)丙,告曰:‘疑疠(麻风病)。’来诣……令医丁诊之”。此外,在该简《法律答向》篇中还载道:“城旦、鬼薪疠,可(何)论 当迁疠迁所。”这说明,秦朝( )
A.社会防疫形势异常严峻 B.社会力量是疫病防治的核心
C.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D.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力较强
13.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留下《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他们都( )
A.注重总结前代经验 B.医疗技术水平高超
C.建立独特理论体系 D.强调医德的重要性
14.青海一带的“瘴气”在唐以前史书中屡有所见,但两宋时期很少见,两宋时期,官方文献所载瘴疾多集中两 广岭南地区;唐之前贵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州县,文献中很少有贵州瘴疾的记载,及至元代,记载明显增多。官方文献关于瘴疾的记载( )
A.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 B.折射出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
C.有利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 D.反映了华夏文化漫润的深浅
15.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及《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材料说明( )
A.中医药是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
B.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C.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D.中医学典籍为现代科研提供有益经验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始于此书。西方近代医学在整体系统思维方面远不及中国,中国医学不仅认为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者的统一、还特别强调天人之际即机体与整个宇宙大系统之间的和谐。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在诊断学和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临床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对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之学的集大成著作。全书52卷,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2幅,载有药方11096个。李时珍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分类的基础上,依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分为62类。而且每药首标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此后依集解、释疑、正误、气味、主治、附方为序,次第展开。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摘编自王锦贵主编《中国文化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特点,概括指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本草纲目》对中国传统中药学的意义。
2.中西医学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立产生的,西医在其东渐过程中与中医必然发生“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欧洲早期殖民主义者的东侵,一些天主教传教士陆续抵达中国。西方医学在中国有一定范围的传播,但其社会影响有限。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中国日益走向半殖民地社会。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传教士又充当了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的主要角色,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全面进入中国。
——摘编自彭益军《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意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医与西医发生了激烈争论。在中西医之争上,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试图通过这样的话语定位分清自己和中医的地位;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试图与民族国家建构联系,占有一定的政治话语力量。
——摘编自姜连堃等《从话语权的争夺透视近代中西医之争》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中西医之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距今五十年前,西洋来华传道的教会机关里的医师,组织了一个“博医会”,由外人主持全中国的医学事宜,如促进医学教育,改良医学设施,灌输卫生知识等等,替吾国奠下了新医的基石。有识之士,便纷纷研究西洋新医学术,民众也渐知延请西医诊治疾病;于是西洋医术便在吾国萌起了嫩芽。当时从外国学成归国的医界先进,认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由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精力和功绩,固然值得感佩,但究非妥善办法,国人应有自己的医学团体,中国的医学事业,应由中国人来主持,于是便组织了中国医学会,到现在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自从中国医学会成立后,外人组织的博医会即形解散,外国医学家仍极力赞助中国医学会的长成。到现在已有三千会员,其中有六百个外国会员。这是全国的医学学术机关,在政府极力赞助之下,对于吾国医学事业贡献良多。
——《申报》1941年4月24日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医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医学会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8年黄热病流行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传染病疫情,造成民众大批死亡、社会恐慌以及工商业瘫痪。根据美国的联邦二元体制,处理多数卫生事务的权力不属于联邦政府。因此面对传染病危机,联邦政府只为灾区提供了少量救助物资,州政府提出黄热病防治建议,不少州政府把卫生职责下放市镇当局,允许后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但是州政府和市镇当局又难以承受疫情防控的经济成本,况且有些南部城市还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因此在防治中,是由民众、慈善机构和教会等社会力量承担了照顾病人和救济贫困者的大部分责任。这场疫情暴露出政府治理的问题与不足,促使联邦政府开展联邦卫生机构改革,推动了国家卫生局的成立。
——摘编自王光伟《传染病疫情下的政府防治与社会救助——以1878年美国黄热病疫情防控为例》
材料二 1902年京津霍乱时,清廷派出大臣设坛焚香以期消除疫疠,任由患病之人来去自由。仅仅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建立了卫生机构,其他地方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卫生部,遍及全国的近代公共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还规定对婴儿和儿童进行预防种痘,仅北京一地,每年种痘人数就在三万人左右。河北省由民政厅主管卫生事宜,在疫灾流行时,本地的卫生机构主动开展防疫治疫工作,采取卫生消毒、隔离病人、防疫注射等措施。社会精英也愈发认识到民众身体强健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和根本,同时指出民众若得不到有效救治,便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他们不忍见民众受传染病侵袭之苦,积极指出卫生建设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冀望政府有所改进,施惠于民众。
——摘编自齐晓钰《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8年美国黄热病疫情防控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京津冀地区疫情防控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大门被强制打开,西方科学、西方文化、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国文化,阻碍了中医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强调西化,还强调抛弃掉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在医学界尤为突出,中医进入浮沉时期。此时,中医的理论体系不符合西方科学思想,于是中医界开始针对中医存废的问题,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医之所以能历经岁月长河至今,就是因为中医一直能够医治疾病挽救生命,而中医之所以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也正是因为中医医治疾病的功能遭遇困境和质疑,主要是遭到来自西医的攻击。
——摘编自张斯靓《建国后的中医存废之争及其反思》等
材料二:中医既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中国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百年以来,中医的发展走过了崎岖之路,包括数次中医的存废之争。每次中医存废之争都由起初的中西医之争,走向了中西文化之争和医学建制之争。……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是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同步开始的,而建制化建设初期的主体力量是海外学习归来的留学生,正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后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对当时主要以民办诊所为主的中医医疗机构形成了建制化冲击。……而每次中医转危为安,都得益于文化和建制力量的庇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问题。
——摘编自张培富《21世纪中医的创新发展—一从文化与建制庇护下中医生存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医之争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生存危机。
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西汉时的‘乳舍’是服务于妊娠女子生产的专用公共设施”可知,汉朝时期已经出现服务于孕妇生产的公共医疗设施,D项正确;受生产力水平影响,当时百姓就医条件并不方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救济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仅是为汉朝的公共医疗设施提供例证,非医疗纠纷事件较多,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症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说明当时医学成就较为显著,A项正确;《神农本草经》并不能证明医学理论走向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中国和其它地区的医学发展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医的推广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无论是欧洲医生的观点还是中国古代的俗语,都是基于对物质性质的理性分析和认识,强调了剂量对于化学物或物质毒性的影响,这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思考方式,B项正确;材料提到了中国的元素,但题目中的欧洲医生并不是中医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主旨“理性思维”,而“化工生产”与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学观念的借鉴与吸收,无法得出“助推了中西交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记载了青蒿抗疟的方法的是东晋《肘后备急方》,反映了中医药学的成就的是《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的是《黄帝内经》。因此,所涉中医著作都总结了中医实践的经验,C项正确;记载了青蒿抗疟的方法的是东晋《肘后备急方》,不能反映其他中医学成果,排除A项;反映了中医药学的成就的是《神农本草经》,不能完全反映材料,排除B项;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的是《黄帝内经》,和材料不完全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的信息是中医的养生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医家经验,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B项正确;《神农本草经》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是我国第一部药典,排除A项;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的是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C项;《千金方》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的一部医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人类的至宝”,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秦代放马滩秦简、周家台秦简等都有较多的疾病记载,甚至有医方专辑出现,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汉代出土的医学著作更多、更广泛,这些可以用于展现时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D项正确;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的是《本草纲目》,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汉医学材料的发现,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排除B项;奠定临床学基础的是东汉《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中“医药”“仲景”等信息并结合时间可知,这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书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再结合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是《本草纲目》,A项正确,排除 B、D 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学基础,非《伤寒杂病论》,排除C 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要清净安闲,摒弃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符合材料中《黄帝内经》“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这一特征,A项正确;“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出自《伤寒杂病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出自《神农本草经》,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炼松脂十二过易汤。不能者,五六过亦可服之”出自《千金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有性是明朝的医学家,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了“疠气”这一新的传染病原的概念,A项正确;李时珍是明朝的药物学家,他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的巨著,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B项;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经典之作,主要论述了伤寒和其他杂病的治疗方法,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C项;孙思邈是唐朝的医学家,他的《千金方》是一部医学方剂书,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东晋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里曾经记录天花的发病过程即解决方案,体现了对治疗天花的积极探索,D项正确;材料的治疗方案未涉及人痘接种的方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使用青蒿治疗,使用的是以蜜煎升麻,排除B项;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医院门前如此热闹的景象,表明当时国人对西医是有一定程度认可的,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前往就医,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国人对西医的态度,对于中西文化融合加快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对传统中医的态度,不能得出传统中医遭到质疑的结论,排除C项;西方对华侵略不断加深与西医院人多的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睡虎地秦简》中记录了秦朝时期的司法审判,以及《法律答向》篇中对疫病的防治,国家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秦朝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当时防疫是否严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防治力量的对比信息,无法判定疫病防治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府重视疫病防治,没有涉及对基层社会控制力加强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和中国。根据“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二者均强调医生要以救治病人为己任,体现了医德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前代经验的总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效果,看不出水平如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医德,没涉及独特的理论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疆域抵达到了青海附近,而两宋的疆域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所以两宋对于青海地区的“瘴气”没有记载,而是着重记载两广和岭南地区;贵州地区在元朝被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与唐朝相比,元朝对贵州地区瘴疾的记载明显多余唐朝。由此可知,这些记载折射出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B项正确;贵州位于西南地区,并不是经济重心转移的地区,因此不能说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仅仅是对瘴疾的记载,无法说明有利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华夏文化的漫润,排除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依据材料“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医学典籍为现代科研提供有益经验,D项正确;“中医药是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B项;“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故选D项。
二、
1.(1)特点:形成早;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理论框架;科学的整体健康观念;系统的综合诊断方式;丰富的自然治疗手段;全面的身心保健康复;医学典籍丰富。
不同:中医学侧重运用中草药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中药学侧重中草药的基本理论和炮制应用。
(2)意义:丰富了中国传统中草药宝库;总结了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创新了中药学药物分类法;成为中国古代中药学留给全人类及后世的一份珍贵遗产,树立了后世中药学典籍编撰的标杆;为后世中药学发展提供借鉴;扩大了中药学国际影响力。
2.(1)伴随殖民侵略;传播范围较小;西方传教士为主体。
(2)我认为中西医之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利于促进医学的发展。中西医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之争),民国时期产生这一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是,西学东渐对中医的冲击,民国政府以西医为本的国家卫生政策的影响,留学生的推动, 中西医之争加强了中医界的团结,推动中医学的发展(走上科学化的道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3.(1)西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博医会推动近代医学发展\近代西方医学学会制度传入;近代中国先进医学家的促进。
(2)推动中外医学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医学学术水平提高;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医疗水平;有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
4.(1)主要特征: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发挥的作用有限,市镇承担着大部分防治领导工作;民众、慈善机构和教会等社会力量是救助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疫情防控过程中隐藏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任答两点即可)原因:美国长期存在的联邦权力和州权力之间的矛盾;地方自治的传统;卫生防疫机制不健全;国家经济实力尚不足。(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政府从少作为到主动防疫;从局部防疫到全面防疫;从封建迷信到科学防疫;社会精英认识到疫病防控关系到国家强盛和经济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认识:政府要发挥疫情防控的主导作用,处理好中央与地方防疫工作的分配;以民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疫体系;人民群众自觉承担防疫责任和义务,筑牢群防群控防线。(言之有理即可)
5.(1)近代西学思想对中医的冲击;中体西用思想影响;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西方科学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差异);东西方文化体系的差异。
(2)加强理论研究,增强中医的科学性;树立文化自信,探究中医的文化和实用价值;建立科学的中医制度和医疗体系(增强中医的建制化建设);继承创新,促进中医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