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随堂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随堂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09:0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2024·湖北恩施校考)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削弱了秦对社会的控制
C.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
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2024·陕西宝鸡期中)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3.(2024·陕西宝鸡统考)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
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
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4.(2024·山东临沂期中)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这些章程颁布(   )
A.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
B.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C.缓解了清朝统治危机
D.实现了普通话普及
5.(2023·全国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6.(2024·湖南名校联考)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明确规定将使用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置”。改革后(   )
A.推动了农业生产迭代升级
B.取消了长期征收的农业税
C.出现了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D.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
7.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8.《时报》谴责清廷“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黄遵宪也批评说:“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材料中的变法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9.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4 1578 2253 4761 5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4283 6280 15781 17175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0.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1.《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深化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2.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影响,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
(2008年12月7日《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2024·湖北恩施校考)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削弱了秦对社会的控制
C.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
D.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可知,商鞅变法的这一措施促进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在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中确立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秦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2.(2024·陕西宝鸡期中)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在若干重要城市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这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库收入。同时,市易务还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加大了政府
对工商业的干预,C项正确;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政府与商人、地主的矛盾,排除A项;市易法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但与“强兵”没有直接关联,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市易法不能直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陕西宝鸡统考)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
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
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解析:根据材料“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等信息可知,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反映了其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D项正确;材料是说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相通,排除A项;材料是倡导儒学,不是单纯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家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相通之处,不是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山东临沂期中)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这些章程颁布(   )
A.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
B.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C.缓解了清朝统治危机
D.实现了普通话普及
解析:根据材料“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可以看出政府通过开设国语课程,推动全国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语言统一,并未提及政治民主化,排除B项;教育上的措施,并没有缓解清朝的统治危机,排除C项;“实现了普通话普及”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全国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1910 年” “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强化清廷权威,排除A项;根据材料“上奏朝廷” “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谘议局并未架空了督抚权力,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6.(2024·湖南名校联考)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明确规定将使用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置”。改革后(   )
A.推动了农业生产迭代升级
B.取消了长期征收的农业税
C.出现了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D.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到使用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置”,反映了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出现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并非农业生产的迭代升级,排除A项;材料与取消农业税无关,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解析】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说明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鹜,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打击,故C项正确。
8.《时报》谴责清廷“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黄遵宪也批评说:“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材料中的变法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反映的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对本国民众带有欺骗性的清末新政,故C项正确。
9.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4 1578 2253 4761 5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4283 6280 15781 17175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析】由时间“1978—2009年”及表格数据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应当高于农村,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
10.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为了解决兵士粮食不足问题,地方官员李参在青黄不接之际发放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粮食后偿还本息,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可知,青苗法源自青苗钱,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李参推行青苗钱是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排除D项。
11.《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深化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在思想领域起到的作用,即这一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并未改革封建体制,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2.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共沙市市委放宽政策并以实际行动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表明中国不再坚持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并且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有利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影响,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
(2008年12月7日《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答案】(1)不同认识: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作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影响: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