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8 09: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情境导入
读题质疑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这篇课文是游记。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
双龙洞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去的?
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双龙洞都有哪些景观?
有什么特点?关于双龙洞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
(2)读准字音,圈画生字,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 合作解决,或者做上标记。
(3)读通句子,尤其是带生字的长句子,要求多读 几遍。
(4)在朗读之后,分组学习,重点思考作者游览的 顺序,完成课后练习。
自读要求
路上→(  )→(  )→(  )→(  )→出洞
初读课文
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识读生字
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
是上下结构,下部最后一笔是竖撇。
“乳”的“子”第
三笔横变提。
左右结构,左下“月”中的竖撇要写成竖,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的。作者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片段小结
文本品析
1-3自然段
映山红在大自然的滋润下,呈现出生命特有的活力,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文本品析
1-3自然段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可谓:万紫千红总是春。
想象美景
文本品析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呢?
写出了溪流的形态和声音。形态宽窄变换,声音缓急有致,仿佛一首大自然的音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用“时而……时而……”说话。
文本品析
4-8自然段
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突兀森郁”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文本品析
5自然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
写清楚的?
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说
明小船的小。
(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回忆已知的行船方式,和
课文中的行船方式做对比,
来体会孔隙的窄小。
文本品析
5自然段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
船就慢慢移动。
紧扣“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体会乘船方式的特殊性,凸显孔隙的特点。
文本品析
5自然段
(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 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 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可见孔隙的窄小。这里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文本品析
4-8自然段
(1)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多样,颜色各异,非常壮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景观奇特,值得观赏。
文本品析
4-8自然段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理解“十来进”的大小,想象内洞的大小,感受内洞的大。
说话训练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本次的导游×××,现在我们来到了……
假如你就是当地的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双龙洞呢?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熟读课文,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向小组同学介绍。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游记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当然,像叶圣陶老先生一样按照游览顺序来写,或者像《海上日出》一样按照早晨太阳的变化顺序来写,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能掌握游记的写作方法,那么,就能将你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介绍给大家。
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想一想,按什么顺序说,别人才能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