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绛先生的《老王》选编在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他们身上又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本单元的目标就是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懂得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老王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命苦心善。作者通过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来体现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精读能力,能在通读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段、品味词句含义,基本理解文章感情。但本篇散文,情感含蓄深沉,学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用关键问题来撬动思维,反复走进文本,沉入语句,读懂人物,体悟感情。因此,特设计如下目标:
【学习目标】
1、细读文本,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的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平凡人物推介会”活动为情境,细读文本,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学习难点: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的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杨绛(1911—2016),中国女作家、翻译家。原名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文系。1935年与钱锺书自费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38年回国。1940年在上海“孤岛”任女中校长、家庭教师和小学代课教师。1946年至1949年初,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1949年9月自沪迁京,任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55年文学研究所改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1964年后)研究员。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初期作品主要为散文。1942年开始话剧创作,相继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风絮》等问世。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译作有西班牙的《小癞子》《堂吉诃德》,法国的《吉尔·布拉斯》等。《堂吉河德》曾获西班牙政府奖。80年代以后,致力于散文和小说的创作,先后有长篇纪实散文《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长篇纪实散文《我们仨》等。《干校六记》曾获全国优秀散文奖。长期的创作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其中矣。”(李健吾语)有《杨绛作品集》(3卷)和《杨绛译文集》出版。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文集》8卷。
2.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初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谬动荡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不过,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交往深深刻在了作者脑海之中——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经历过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
【核心任务】
郑州市第五十二中学开展“平凡人物推介会”活动,今天我们以《老王》为例,闲聊老王,大家说说从哪些方面入手设计呢?
(提示:人物形象、主要故事、推介语------)
二、任务一:通读文本——闲话重千钧
了解一个人物,首先要会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以为“闲聊”的方式走进“我”与老王的故事。
1.读课文开始的闲话,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
这篇文章就是从说闲话开始的。同学们看看,文章中具体写两个人说闲话的是哪个段落?
生:第二段。(生朗读第二段。)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运用转述来表达?直接描写不是更简单吗?
师:作者很冷静,轻描淡写,不想透露自己的感情。但实际上所有的感情又都蕴含到文字中了。这就是杨绛写文章的风格。本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叹惋和感伤。
三、任务二:精读文本——对话悟愧怍
1.课文当中有没有直接写对话的地方?(聚焦送香油鸡蛋部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杨绛先生为什么不像第二段一样,也写成转述?
4.双方好像都收着话来说,没有全部说尽。如果当时情况下,说话者还原再说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什么?
补写: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他只说:“我不吃。( )”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老王拼着余生的力量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是把善良、温暖、渴望做最后一次传递。“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此时此境下唯有的这句最朴实的表达让我们唏嘘于浑浊天地间仅有的善良与温暖,也会让我们渐渐读出日后想来的自责与惭愧。
5、老王最想要的是什么?
理解“愧怍”——第一,自己以为对不幸的人有所同情、有所宽容是很高雅的,却对一个不幸者的高贵品行难以觉察,相反,只对人家的外貌病态感到“害怕”。第二,本以为自己的“抱歉”足以自慰,但日后却日益感到“不安”。第三,自己往日之所以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只不过习惯于享有优厚待遇,这只能称为“幸运”!
四、任务三:细读文本——闲笔拓深意
除了闲话闲聊外,这篇散文还有一些句子看上很“闲”,感觉可有可无,轻描淡写的。你能找出一些吗?
如:“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
这两句中都隐有对“文革”这个特殊时代的荒谬残酷的贬讽,也寄寓着作者对社会责任缺失的自我反省,对社会道德现状的忧虑和批判。
这些语句,“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细细读来,反复咀嚼,我们方能在这些叙述中捕捉到作者潜隐着的时代针砭,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高贵的人生境界和道德良知。
这些闲话,也叫闲笔,其实是越读越有味道。同学们,作者的愧怍,其实也是在为我们那个社会,为曾经的那个时代而愧怍。
聊完老王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的人物,也有高贵的灵魂,让我们为老王写下推介语吧。
要求:
1.结合老王故事、品行展开。
2.紧扣主题、贴合情境。
3.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闲聊”的方式,完成了“平凡人物推介会”的活动设计,其实,我们看似闲聊,实则认识了一颗平凡而高贵的灵魂。这份高贵,既属于老王这样的底层人物的人性光辉,也属于杨绛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反省与担当!同时,也给我们的成长启迪了方向:无论身处何种境界,应努力求真向善,勇于自省,保有人性之光!
六、作业设计
1、请依据你对老王临终赠送香油和鸡蛋的理解,揣摩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的心理。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一段作者回家沉思的内心独白。
2、拓展阅读杨绛散文《我们仨》,进一步了解作者。
七、板书设计
老 王
不幸 真情依恋
愧怍——高贵
幸运 怜悯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