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9份打包)(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9份打包)(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6-19 09:09:01

文档简介

函数与导数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已知函数为,在R上单调递增,则a取值的范围是( )
A. B. C. D.
2.(2024·全国)已知函数为的定义域为R,,且当时,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4·全国)设函数,,当时,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则( )
A. B. C.1 D.2
4.(2024·全国)设函数,若,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 D.1
5.(2024·全国)曲线在处的切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为( )
A. B. C. D.
6.(2024·全国)函数在区间的大致图像为( )
A. B.
C. D.
7.(2024·全国)设函数,则曲线在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B. C. D.
8.(2024·北京)已知,是函数图象上不同的两点,则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4·天津)下列函数是偶函数的是( )
A. B. C. D.
10.(2024·天津)若,则的大小关系为( )
A. B. C. D.
11.(2024·上海)下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的是( )
A. B.
C. D.
12.(2024·上海)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R,定义集合,在使得的所有中,下列成立的是( )
A.存在是偶函数 B.存在在处取最大值
C.存在是严格增函数 D.存在在处取到极小值
二、多选题
13.(2024·全国)设函数,则( )
A.是的极小值点 B.当时,
C.当时, D.当时,
14.(2024·全国)设函数,则( )
A.当时,有三个零点
B.当时,是的极大值点
C.存在a,b,使得为曲线的对称轴
D.存在a,使得点为曲线的对称中心
三、填空题
15.(2024·全国)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也是曲线的切线,则 .
16.(2024·全国)已知,,则 .
17.(2024·全国)曲线与在上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的取值范围为 .
18.(2024·天津)若函数有唯一零点,则的取值范围为 .
19.(2024·上海)已知则 .
四、解答题
20.(2024·全国)已知函数
(1)若,且,求的最小值;
(2)证明:曲线是中心对称图形;
(3)若当且仅当,求的取值范围.
21.(2024·全国)已知函数.
(1)当时,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
(2)若有极小值,且极小值小于0,求a的取值范围.
22.(2024·全国)已知函数.
(1)求的单调区间;
(2)若时,证明:当时,恒成立.
23.(2024·全国)已知函数.
(1)当时,求的极值;
(2)当时,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24.(2024·北京)已知在处切线为l.
(1)若切线l的斜率,求单调区间;
(2)证明:切线l不经过;
(3)已知,,,,其中,切线l与y轴交于点B时.当,符合条件的A的个数为?
(参考数据:,,)
25.(2024·天津)设函数.
(1)求图象上点处的切线方程;
(2)若在时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3)若,证明.
26.(2024·上海)若.
(1)过,求的解集;
(2)存在使得成等差数列,求的取值范围.
27.(2024·上海)对于一个函数和一个点,令,若是取到最小值的点,则称是在的“最近点”.
(1)对于,求证:对于点,存在点,使得点是在的“最近点”;
(2)对于,请判断是否存在一个点,它是在的“最近点”,且直线与在点处的切线垂直;
(3)已知在定义域R上存在导函数,且函数 在定义域R上恒正,设点,.若对任意的,存在点同时是在的“最近点”,试判断的单调性.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分界点的大小关系即可得到不等式组,解出即可.
【解析】因为在上单调递增,且时,单调递增,
则需满足,解得,
即a的范围是.
故选:B.
2.B
【分析】代入得到,再利用函数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逐渐递推即可判断.
【解析】因为当时,所以,
又因为,
则,



,则依次下去可知,则B正确;
且无证据表明ACD一定正确.
故选:B.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再利用题目所给的函数性质,代入函数值再结合不等式同向可加性,不断递推即可.
3.D
【分析】解法一:令,分析可知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结合偶函数的对称性可知该交点只能在y轴上,即可得,并代入检验即可;解法二:令,可知为偶函数,根据偶函数的对称性可知的零点只能为0,即可得,并代入检验即可.
【解析】解法一:令,即,可得,
令,
原题意等价于当时,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
注意到均为偶函数,可知该交点只能在y轴上,
可得,即,解得,
若,令,可得
因为,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可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则方程有且仅有一个实根0,即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
所以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
解法二:令,
原题意等价于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因为,
则为偶函数,
根据偶函数的对称性可知的零点只能为0,
即,解得,
若,则,
又因为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可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即有且仅有一个零点0,所以符合题意;
故选:D.
4.C
【分析】解法一:由题意可知:的定义域为,分类讨论与的大小关系,结合符号分析判断,即可得,代入可得最值;解法二: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分析的符号,进而可得的符号,即可得,代入可得最值.
【解析】解法一:由题意可知:的定义域为,
令解得;令解得;
若,当时,可知,
此时,不合题意;
若,当时,可知,
此时,不合题意;
若,当时,可知,此时;
当时,可知,此时;
可知若,符合题意;
若,当时,可知,
此时,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即,
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小值为;
解法二:由题意可知:的定义域为,
令解得;令解得;
则当时,,故,所以;
时,,故,所以;
故, 则,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小值为.
故选:C.
【点睛】关键点点睛:分别求、的根,以根和函数定义域为临界,比较大小分类讨论,结合符号性分析判断.
5.A
【分析】先求出切线方程,再求出切线的截距,从而可求面积.
【解析】,所以,故切线方程为,
故切线的横截距为,纵截距为,故切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为
故选:A.
6.B
【分析】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可排除A、C,代入可得,可排除D.
【解析】,
又函数定义域为,故该函数为偶函数,可排除A、C,
又,
故可排除D.
故选:B.
7.A
【分析】借助导数的几何意义计算可得其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即可得其与坐标轴交点坐标,即可得其面积.
【解析】,
则,
即该切线方程为,即,
令,则,令,则,
故该切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故选:A.
8.A
【分析】根据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基本不等式分析判断AB;举例判断CD即可.
【解析】由题意不妨设,因为函数是增函数,所以,即,
对于选项AB:可得,即,
根据函数是增函数,所以,故A正确,B错误;
对于选项C:例如,则,
可得,即,故C错误;
对于选项D:例如,则,
可得,即,故D错误,
故选:A.
9.B
【分析】根据偶函数的判定方法一一判断即可.
【解析】对A,设,函数定义域为,但,,则,故A错误;
对B,设,函数定义域为,
且,则为偶函数,故B正确;
对C,设,函数定义域为,不关于原点对称, 则不是偶函数,故C错误;
对D,设,函数定义域为,因为,,
则,则不是偶函数,故D错误.
故选:B.
10.B
【分析】利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因为在上递增,且,
所以,
所以,即,
因为在上递增,且,
所以,即,
所以,
故选:B
11.A
【分析】根据辅助角公式、二倍角公式以及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并结合三角函数的性质一一判断即可 .
【解析】对A,,周期,故A正确;
对B,,周期,故B错误;
对于选项C,,是常值函数,不存在最小正周期,故C错误;
对于选项D,,周期,故D错误,
故选:A.
12.B
【分析】对于ACD利用反证法并结合函数奇偶性、单调性以及极小值的概念即可判断,对于B,构造函数即可判断.
【解析】对于A,若存在 是偶函数, 取 ,
则对于任意 , 而 , 矛盾, 故 A 错误;
对于B,可构造函数满足集合,
当时,则,当时,,当时,,
则该函数的最大值是,则B正确;
对C,假设存在,使得严格递增,则,与已知矛盾,则C错误;
对D,假设存在,使得在处取极小值,则在的左侧附近存在,使得,这与已知集合的定义矛盾,故D错误;
故选:B.
13.ACD
【分析】求出函数的导数,得到极值点,即可判断A;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判断B;根据函数在上的值域即可判断C;直接作差可判断D.
【解析】对A,因为函数的定义域为R,而,
易知当时,,当或时,
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故是函数的极小值点,正确;
对B,当时,,所以,
而由上可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所以,错误;
对C,当时,,而由上可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
所以,即,正确;
对D,当时,,
所以,正确;
故选:ACD.
14.AD
【分析】A选项,先分析出函数的极值点为,根据零点存在定理和极值的符号判断出在上各有一个零点;B选项,根据极值和导函数符号的关系进行分析;C选项,假设存在这样的,使得为的对称轴,则为恒等式,据此计算判断;D选项,若存在这样的,使得为的对称中心,则,据此进行计算判断,亦可利用拐点结论直接求解.
【解析】A选项,,由于,
故时,故在上单调递增,
时,,单调递减,
则在处取到极大值,在处取到极小值,
由,,则,
根据零点存在定理在上有一个零点,
又,,则,
则在上各有一个零点,于是时,有三个零点,A选项正确;
B选项,,时,,单调递减,
时,单调递增,
此时在处取到极小值,B选项错误;
C选项,假设存在这样的,使得为的对称轴,
即存在这样的使得,
即,
根据二项式定理,等式右边展开式含有的项为,
于是等式左右两边的系数都不相等,原等式不可能恒成立,
于是不存在这样的,使得为的对称轴,C选项错误;
D选项,
方法一:利用对称中心的表达式化简
,若存在这样的,使得为的对称中心,
则,事实上,

于是
即,解得,即存在使得是的对称中心,D选项正确.
方法二:直接利用拐点结论
任何三次函数都有对称中心,对称中心的横坐标是二阶导数的零点,
,,,
由,于是该三次函数的对称中心为,
由题意也是对称中心,故,
即存在使得是的对称中心,D选项正确.
故选:AD
【点睛】结论点睛:(1)的对称轴为;(2)关于对称;(3)任何三次函数都有对称中心,对称中心是三次函数的拐点,对称中心的横坐标是的解,即是三次函数的对称中心
15.
【分析】先求出曲线在的切线方程,再设曲线的切点为,求出,利用公切线斜率相等求出,表示出切线方程,结合两切线方程相同即可求解.
【解析】由得,,
故曲线在处的切线方程为;
由得,
设切线与曲线相切的切点为,
由两曲线有公切线得,解得,则切点为,
切线方程为,
根据两切线重合,所以,解得.
故答案为:
16.64
【分析】将利用换底公式转化成来表示即可求解.
【解析】由题,整理得,
或,又,
所以,故
故答案为:64.
17.
【分析】将函数转化为方程,令,分离参数,构造新函数结合导数求得单调区间,画出大致图形数形结合即可求解.
【解析】令,即,令
则,令得,
当时,,单调递减,
当时,,单调递增,,
因为曲线与在上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所以等价于与有两个交点,所以.
故答案为:
18.
【分析】结合函数零点与两函数的交点的关系,构造函数与,则两函数图象有唯一交点,分、与进行讨论,当时,计算函数定义域可得或,计算可得时,两函数在轴左侧有一交点,则只需找到当时,在轴右侧无交点的情况即可得;当时,按同一方式讨论即可得.
【解析】令,即,
由题可得,
当时,,有,则,不符合要求,舍去;
当时,则,
即函数与函数有唯一交点,
由,可得或,
当时,则,则,
即,整理得,
当时,即,即,
当,或(正值舍去),
当时,或,有两解,舍去,
即当时,在时有唯一解,
则当时,在时需无解,
当,且时,
由函数关于对称,令,可得或,
且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令,即,
故时,图象为双曲线右支的轴上方部分向右平移所得,
由的渐近线方程为,
即部分的渐近线方程为,其斜率为,
又,即在时的斜率,
令,可得或(舍去),
且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故有,解得,故符合要求;
当时,则,
即函数与函数有唯一交点,
由,可得或,
当时,则,则,
即,整理得,
当时,即,即,
当,(负值舍去)或,
当时,或,有两解,舍去,
即当时,在时有唯一解,
则当时,在时需无解,
当,且时,
由函数关于对称,令,可得或,
且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同理可得:时,图象为双曲线左支的轴上方部分向左平移所得,
部分的渐近线方程为,其斜率为,
又,即在时的斜率,
令,可得或(舍去),
且函数在上单调递减,
故有,解得,故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
故答案为:.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关键点在于将函数的零点问题转化为函数与函数的交点问题,从而可将其分成两个函数研究.
19.
【分析】利用分段函数的形式可求.
【解析】因为故,
故答案为:.
20.(1)
(2)证明见解析
(3)
【分析】(1)求出后根据可求的最小值;
(2)设为图象上任意一点,可证关于的对称点为也在函数的图像上,从而可证对称性;
(3)根据题设可判断即,再根据在上恒成立可求得.
【解析】(1)时,,其中,
则,
因为,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故,而成立,故即,
所以的最小值为.,
(2)的定义域为,
设为图象上任意一点,
关于的对称点为,
因为在图象上,故,
而,

所以也在图象上,
由的任意性可得图象为中心对称图形,且对称中心为.
(3)因为当且仅当,故为的一个解,
所以即,
先考虑时,恒成立.
此时即为在上恒成立,
设,则在上恒成立,
设,
则,
当,,
故恒成立,故在上为增函数,
故即在上恒成立.
当时,,
故恒成立,故在上为增函数,
故即在上恒成立.
当,则当时,
故在上为减函数,故,不合题意,舍;
综上,在上恒成立时.
而当时,
而时,由上述过程可得在递增,故的解为,
即的解为.
综上,.
【点睛】思路点睛:一个函数不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函数不等式对应的解,而解的端点为函数对一个方程的根或定义域的端点,另外,根据函数不等式的解确定参数范围时,可先由恒成立得到参数的范围,再根据得到的参数的范围重新考虑不等式的解的情况.
21.(1)
(2)
【分析】(1)求导,结合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切线方程;
(2)解法一:求导,分析和两种情况,利用导数判断单调性和极值,分析可得,构建函数解不等式即可;解法二:求导,可知有零点,可得,进而利用导数求的单调性和极值,分析可得,构建函数解不等式即可.
【解析】(1)当时,则,,
可得,,
即切点坐标为,切线斜率,
所以切线方程为,即.
(2)解法一:因为的定义域为,且,
若,则对任意恒成立,
可知在上单调递增,无极值,不合题意;
若,令,解得;令,解得;
可知在内单调递减,在内单调递增,
则有极小值,无极大值,
由题意可得:,即,
构建,则,
可知在内单调递增,且,
不等式等价于,解得,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
解法二:因为的定义域为,且,
若有极小值,则有零点,
令,可得,
可知与有交点,则,
若,令,解得;令,解得;
可知在内单调递减,在内单调递增,
则有极小值,无极大值,符合题意,
由题意可得:,即,
构建,
因为则在内单调递增,
可知在内单调递增,且,
不等式等价于,解得,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
22.(1)见解析
(2)见解析
【分析】(1)求导,含参分类讨论得出导函数的符号,从而得出原函数的单调性;
(2)先根据题设条件将问题可转化成证明当时,即可.
【解析】(1)定义域为,
当时,,故在上单调递减;
当时,时,,单调递增,
当时,,单调递减.
综上所述,当时,在上单调递减;
时,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2),且时,,
令,下证即可.
,再令,则,
显然在上递增,则,
即在上递增,
故,即在上单调递增,
故,问题得证
23.(1)极小值为,无极大值.
(2)
【分析】(1)求出函数的导数,根据导数的单调性和零点可求函数的极值.
(2)求出函数的二阶导数,就、、分类讨论后可得参数的取值范围.
【解析】(1)当时,,
故,
因为在上为增函数,
故在上为增函数,而,
故当时,,当时,,
故在处取极小值且极小值为,无极大值.
(2),
设,
则,
当时,,故在上为增函数,
故,即,
所以在上为增函数,故.
当时,当时,,
故在上为减函数,故在上,
即在上即为减函数,
故在上,不合题意,舍.
当,此时在上恒成立,
同理可得在上恒成立,不合题意,舍;
综上,.
【点睛】思路点睛:导数背景下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往往需要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有时还需要对导数进一步利用导数研究其符号特征,处理此类问题时注意利用范围端点的性质来确定如何分类.
24.(1)单调递减区间为,单调递增区间为.
(2)证明见解析
(3)2
【分析】(1)直接代入,再利用导数研究其单调性即可;
(2)写出切线方程,将代入再设新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其零点即可;
(3)分别写出面积表达式,代入得到,再设新函数研究其零点即可.
【解析】(1),
当时,;当,;
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则的单调递减区间为,单调递增区间为.
(2),切线的斜率为,
则切线方程为,
将代入则,
即,则,,
令,
假设过,则在存在零点.
,在上单调递增,,
在无零点,与假设矛盾,故直线不过.
(3)时,.
,设与轴交点为,
时,若,则此时与必有交点,与切线定义矛盾.
由(2)知.所以,
则切线的方程为,
令,则.
,则,
,记,
满足条件的有几个即有几个零点.

当时,,此时单调递减;
当时,,此时单调递增;
当时,,此时单调递减;
因为,

所以由零点存在性定理及的单调性,在上必有一个零点,在上必有一个零点,
综上所述,有两个零点,即满足的有两个.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第二问的关键是采用的是反证法,转化为研究函数零点问题.
25.(1)
(2)
(3)证明过程见解析
【分析】(1)直接使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2)先由题设条件得到,再证明时条件满足;
(3)先确定的单调性,再对分类讨论.
【解析】(1)由于,故.
所以,,所以所求的切线经过,且斜率为,故其方程为.
(2)设,则,从而当时,当时.
所以在上递减,在上递增,这就说明,即,且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设,则
.
当时,的取值范围是,所以命题等价于对任意,都有.
一方面,若对任意,都有,则对有

取,得,故.
再取,得,所以.
另一方面,若,则对任意都有,满足条件.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知的取值范围是.
(3)先证明一个结论:对,有.
证明:前面已经证明不等式,故,
且,
所以,即.
由,可知当时,当时.
所以在上递减,在上递增.
不妨设,下面分三种情况(其中有重合部分)证明本题结论.
情况一:当时,有,结论成立;
情况二:当时,有.
对任意的,设,则.
由于单调递增,且有

且当,时,由可知
.
所以在上存在零点,再结合单调递增,即知时,时.
故在上递减,在上递增.
①当时,有;
②当时,由于,故我们可以取.
从而当时,由,可得
.
再根据在上递减,即知对都有;
综合①②可知对任意,都有,即.
根据和的任意性,取,,就得到.
所以.
情况三:当时,根据情况一和情况二的讨论,可得,.
而根据的单调性,知或.
故一定有成立.
综上,结论成立.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第3小问中,需要结合的单调性进行分类讨论.
26.(1)
(2)
【分析】(1)求出底数,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可求不等式的解;
(2)存在使得成等差数列等价于在上有解,利用换元法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的取值范围.
【解析】(1)因为的图象过,故,故即(负的舍去),
而在上为增函数,故,
故即,
故的解集为.
(2)因为存在使得成等差数列,
故有解,故,
因为,故,故在上有解,
由在上有解,
令,而在上的值域为,
故即.
27.(1)证明见解析
(2)存在,
(3)严格单调递减
【分析】(1)代入,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
(2)由题得,利用导函数得到其最小值,则得到,再证明直线与切线垂直即可;
(3)根据题意得到,对两等式化简得,再利用“最近点”的定义得到不等式组,即可证明,最后得到函数单调性.
【解析】(1)当时,,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故对于点,存在点,使得该点是在的“最近点”.
(2)由题设可得,
则,因为均为上单调递增函数,
则在上为严格增函数,
而,故当时,,当时,,
故,此时,
而,故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而,故,故直线与在点处的切线垂直.
(3)设,

而,

若对任意的,存在点同时是在的“最近点”,
设,则既是的最小值点,也是的最小值点,
因为两函数的定义域均为,则也是两函数的极小值点,
则存在,使得,
即①

由①②相等得,即,
即,又因为函数在定义域R上恒正,
则恒成立,
接下来证明,
因为既是的最小值点,也是的最小值点,
则,
即,③
,④
③④得
即,因为
则,解得,
则恒成立,因为的任意性,则严格单调递减.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第三问的关键是结合最值点和极小值的定义得到,再利用最值点定义得到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计数原理与概率统计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某农业研究部门在面积相等的100块稻田上种植一种新型水稻,得到各块稻田的亩产量(均在之间,单位:kg)并部分整理下表
亩产量 [900,950) [950,1000) [1000,1050) [1100,1150) [1150,1200)
频数 6 12 18 24 10
据表中数据,结论中正确的是( )
A.100块稻田亩产量的中位数小于1050kg
B.100块稻田中亩产量低于1100kg的稻田所占比例超过80%
C.100块稻田亩产量的极差介于200kg至300kg之间
D.100块稻田亩产量的平均值介于900kg至1000kg之间
2.(2024·全国)甲、乙、丙、丁四人排成一列,丙不在排头,且甲或乙在排尾的概率是( )
A. B. C. D.
3.(2024·北京)的二项展开式中的系数为( )
A.15 B.6 C. D.
4.(2024·天津)下列图中,相关性系数最大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
5.(2024·全国)为了解推动出口后的亩收入(单位:万元)情况,从该种植区抽取样本,得到推动出口后亩收入的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已知该种植区以往的亩收入服从正态分布,假设推动出口后的亩收入服从正态分布,则( )(若随机变量Z服从正态分布,)
A. B.
C. D.
三、填空题
6.(2024·全国)甲、乙两人各有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有一个数字,甲的卡片上分别标有数字1,3,5,7,乙的卡片上分别标有数字2,4,6,8,两人进行四轮比赛,在每轮比赛中,两人各自从自己持有的卡片中随机选一张,并比较所选卡片上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人得1分,数字小的人得0分,然后各自弃置此轮所选的卡片(弃置的卡片在此后的轮次中不能使用).则四轮比赛后,甲的总得分不小于2的概率为 .
7.(2024·全国)在如图的4×4方格表中选4个方格,要求每行和每列均恰有一个方格被选中,则共有 种选法,在所有符合上述要求的选法中,选中方格中的4个数之和的最大值是 .
8.(2024·全国)的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最大值是 .
9.(2024·全国)有6个相同的球,分别标有数字1、2、3、4、5、6,从中不放回地随机抽取3次,每次取1个球.记为前两次取出的球上数字的平均值,为取出的三个球上数字的平均值,则与差的绝对值不超过的概率是 .
10.(2024·天津)五种活动,甲、乙都要选择三个活动参加.(1)甲选到的概率为 ;已知乙选了活动,他再选择活动的概率为 .
11.(2024·上海)在的二项展开式中,若各项系数和为32,则项的系数为 .
12.(2024·上海)某校举办科学竞技比赛,有3种题库,题库有5000道题,题库有4000道题,题库有3000道题.小申已完成所有题,他题库的正确率是0.92,题库的正确率是0.86,题库的正确率是0.72.现他从所有的题中随机选一题,正确率是 .
13.(2024·上海)设集合中的元素皆为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正整数,且元素中任意两者之积皆为偶数,求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最大值 .
四、解答题
14.(2024·全国)设m为正整数,数列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若从中删去两项和后剩余的项可被平均分为组,且每组的4个数都能构成等差数列,则称数列是可分数列.
(1)写出所有的,,使数列是可分数列;
(2)当时,证明:数列是可分数列;
(3)从中一次任取两个数和,记数列是可分数列的概率为,证明:.
15.(2024·全国)某投篮比赛分为两个阶段,每个参赛队由两名队员组成,比赛具体规则如下:第一阶段由参赛队中一名队员投篮3次,若3次都未投中,则该队被淘汰,比赛成员为0分;若至少投中一次,则该队进入第二阶段,由该队的另一名队员投篮3次,每次投中得5分,未投中得0分.该队的比赛成绩为第二阶段的得分总和.某参赛队由甲、乙两名队员组成,设甲每次投中的概率为p,乙每次投中的概率为q,各次投中与否相互独立.
(1)若,,甲参加第一阶段比赛,求甲、乙所在队的比赛成绩不少于5分的概率.
(2)假设,
(i)为使得甲、乙所在队的比赛成绩为15分的概率最大,应该由谁参加第一阶段比赛?
(ii)为使得甲、乙,所在队的比赛成绩的数学期望最大,应该由谁参加第一阶段比赛?
16.(2024·全国)某工厂进行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从该工厂甲、乙两个车间的产品中随机抽取150件进行检验,数据如下:
优级品 合格品 不合格品 总计
甲车间 26 24 0 50
乙车间 70 28 2 100
总计 96 52 2 150
(1)填写如下列联表:
优级品 非优级品
甲车间
乙车间
能否有的把握认为甲、乙两车间产品的优级品率存在差异?能否有的把握认为甲,乙两车间产品的优级品率存在差异?
(2)已知升级改造前该工厂产品的优级品率,设为升级改造后抽取的n件产品的优级品率.如果,则认为该工厂产品的优级品率提高了,根据抽取的150件产品的数据,能否认为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后,该工厂产品的优级品率提高了?()
附:
0.050 0.010 0.001
k 3.841 6.635 10.828
17.(2024·北京)已知某险种的保费为万元,前3次出险每次赔付万元,第4次赔付万元
赔偿次数 0 1 2 3 4
单数
在总体中抽样100单,以频率估计概率:
(1)求随机抽取一单,赔偿不少于2次的概率;
(2)(i)毛利润是保费与赔偿金额之差.设毛利润为,估计的数学期望;
(ⅱ)若未赔偿过的保单下一保险期的保费下降,已赔偿过的增加.估计保单下一保险期毛利润的数学期望.
18.(2024·上海)为了解某地初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长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从该地区29000名学生中抽取580人,得到日均体育锻炼时长与学业成绩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范围学业成绩
优秀 5 44 42 3 1
不优秀 134 147 137 40 27
(1)该地区29000名学生中体育锻炼时长不少于1小时人数约为多少?
(2)估计该地区初中学生日均体育锻炼的时长(精确到0.1)
(3)是否有的把握认为学业成绩优秀与日均体育锻炼时长不小于1小时且小于2小时有关?
(附:其中,.)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计算出前三段频数即可判断A;计算出低于1100kg的频数,再计算比例即可判断B;根据极差计算方法即可判断C;根据平均值计算公式即可判断D.
【解析】对于 A, 根据频数分布表可知, ,
所以亩产量的中位数不小于 , 故 A 错误;
对于B,亩产量不低于的频数为,
所以低于的稻田占比为,故B错误;
对于C,稻田亩产量的极差最大为,最小为,故C正确;
对于D,由频数分布表可得,亩产量在的频数为,
所以平均值为,故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分类讨论甲乙的位置,得到符合条件的情况,然后根据古典概型计算公式进行求解.
【解析】当甲排在排尾,乙排第一位,丙有种排法,丁就种,共种;
当甲排在排尾,乙排第二位或第三位,丙有种排法,丁就种,共种;
于是甲排在排尾共种方法,同理乙排在排尾共种方法,于是共种排法符合题意;
基本事件总数显然是,
根据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丙不在排头,甲或乙在排尾的概率为.
故选:B
3.B
【分析】写出二项展开式,令,解出然后回代入二项展开式系数即可得解.
【解析】的二项展开式为,
令,解得,
故所求即为.
故选:B.
4.A
【分析】由点的分布特征可直接判断
【解析】观察4幅图可知,A图散点分布比较集中,且大体接近某一条直线,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值相比于其他3图更接近1.
故选:A
5.BC
【分析】根据正态分布的原则以及正态分布的对称性即可解出.
【解析】依题可知,,所以,
故,C正确,D错误;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而,B正确,A错误,
故选:BC.
6./0.5
【分析】将每局的得分分别作为随机变量,然后分析其和随机变量即可.
【解析】设甲在四轮游戏中的得分分别为,四轮的总得分为.
对于任意一轮,甲乙两人在该轮出示每张牌的概率都均等,其中使得甲获胜的出牌组合有六种,从而甲在该轮获胜的概率,所以.
从而.
记.
如果甲得0分,则组合方式是唯一的:必定是甲出1,3,5,7分别对应乙出2,4,6,8,所以;
如果甲得3分,则组合方式也是唯一的:必定是甲出1,3,5,7分别对应乙出8,2,4,6,所以.
而的所有可能取值是0,1,2,3,故,.
所以,,两式相减即得,故.
所以甲的总得分不小于2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将问题转化为随机变量问题,利用期望的可加性得到等量关系,从而避免繁琐的列举.
7. 24 112
【分析】由题意可知第一、二、三、四列分别有4、3、2、1个方格可选;利用列举法写出所有的可能结果,即可求解.
【解析】由题意知,选4个方格,每行和每列均恰有一个方格被选中,
则第一列有4个方格可选,第二列有3个方格可选,
第三列有2个方格可选,第四列有1个方格可选,
所以共有种选法;
每种选法可标记为,分别表示第一、二、三、四列的数字,
则所有的可能结果为:




所以选中的方格中,的4个数之和最大,为.
故答案为:24;112
【点睛】关键点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第一、二、三、四列分别有4、3、2、1个方格可选,利用列举法写出所有的可能结果.
8.5
【分析】先设展开式中第项系数最大,则根据通项公式有,进而求出即可求解.
【解析】由题展开式通项公式为,且,
设展开式中第项系数最大,则,
,即,又,故,
所以展开式中系数最大的项是第9项,且该项系数为.
故答案为:5.
9.
【分析】根据排列可求基本事件的总数,设前两个球的号码为,第三个球的号码为,则,就的不同取值分类讨论后可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解析】从6个不同的球中不放回地抽取3次,共有种,
设前两个球的号码为,第三个球的号码为,则,
故,故,
故,
若,则,则为:,故有2种,
若,则,则为:,
,故有10种,
当,则,则为:


故有16种,
当,则,同理有16种,
当,则,同理有10种,
当,则,同理有2种,
共与的差的绝对值不超过时不同的抽取方法总数为,
故所求概率为.
故答案为:
10.
【分析】结合列举法或组合公式和概率公式可求甲选到的概率;采用列举法或者条件概率公式可求乙选了活动,他再选择活动的概率.
【解析】解法一:列举法
从五个活动中选三个的情况有:
,共10种情况,
其中甲选到有6种可能性:,
则甲选到得概率为:;
乙选活动有6种可能性:,
其中再选则有3种可能性:,
故乙选了活动,他再选择活动的概率为.
解法二:
设甲、乙选到为事件,乙选到为事件,
则甲选到的概率为;
乙选了活动,他再选择活动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1.10
【分析】令,解出,再利用二项式的展开式的通项合理赋值即可.
【解析】令,,即,解得,
所以的展开式通项公式为,令,则,

故答案为:10.
12.0.85
【分析】求出各题库所占比,根据全概率公式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由题意知,题库的比例为:,
各占比分别为,
则根据全概率公式知所求正确率.
故答案为:0.85.
13.329
【分析】三位数中的偶数分个位是0和个位不是0讨论即可.
【解析】由题意知集合中且至多只有一个奇数,其余均是偶数.
首先讨论三位数中的偶数,
①当个位为0时,则百位和十位在剩余的9个数字中选择两个进行排列,则这样的偶数有个;
②当个位不为0时,则个位有个数字可选,百位有个数字可选,十位有个数字可选,
根据分步乘法这样的偶数共有,
最后再加上单独的奇数,所以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最大值为个.
故答案为:329.
14.(1)
(2)证明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分析】(1)直接根据可分数列的定义即可;
(2)根据可分数列的定义即可验证结论;
(3)证明使得原数列是可分数列的至少有个,再使用概率的定义.
【解析】(1)首先,我们设数列的公差为,则.
由于一个数列同时加上一个数或者乘以一个非零数后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该数列是等差数列,
故我们可以对该数列进行适当的变形,
得到新数列,然后对进行相应的讨论即可.
换言之,我们可以不妨设,此后的讨论均建立在该假设下进行.
回到原题,第1小问相当于从中取出两个数和,使得剩下四个数是等差数列.
那么剩下四个数只可能是,或,或.
所以所有可能的就是.
(2)由于从数列中取出和后,剩余的个数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共组,使得每组成等差数列:
①,共组;
②,共组.
(如果,则忽略②)
故数列是可分数列.
(3)定义集合,.
下面证明,对,如果下面两个命题同时成立,
则数列一定是可分数列:
命题1:或;
命题2:.
我们分两种情况证明这个结论.
第一种情况:如果,且.
此时设,,.
则由可知,即,故.
此时,由于从数列中取出和后,
剩余的个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共组,使得每组成等差数列:
①,共组;
②,共组;
③,共组.
(如果某一部分的组数为,则忽略之)
故此时数列是可分数列.
第二种情况:如果,且.
此时设,,.
则由可知,即,故.
由于,故,从而,这就意味着.
此时,由于从数列中取出和后,剩余的个数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共组,使得每组成等差数列:
①,共组;
②,,共组;
③全体,其中,共组;
④,共组.
(如果某一部分的组数为,则忽略之)
这里对②和③进行一下解释:将③中的每一组作为一个横排,排成一个包含个行,个列的数表以后,个列分别是下面这些数:
,,,.
可以看出每列都是连续的若干个整数,它们再取并以后,将取遍中除开五个集合,,,,中的十个元素以外的所有数.
而这十个数中,除开已经去掉的和以外,剩余的八个数恰好就是②中出现的八个数.
这就说明我们给出的分组方式满足要求,故此时数列是可分数列.
至此,我们证明了:对,如果前述命题1和命题2同时成立,则数列一定是可分数列.
然后我们来考虑这样的的个数.
首先,由于,和各有个元素,故满足命题1的总共有个;
而如果,假设,则可设,,代入得.
但这导致,矛盾,所以.
设,,,则,即.
所以可能的恰好就是,对应的分别是,总共个.
所以这个满足命题1的中,不满足命题2的恰好有个.
这就得到同时满足命题1和命题2的的个数为.
当我们从中一次任取两个数和时,总的选取方式的个数等于.
而根据之前的结论,使得数列是可分数列的至少有个.
所以数列是可分数列的概率一定满足
.
这就证明了结论.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新定义数列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定义,方可使用定义验证或探究结论.
15.(1)
(2)(i)由甲参加第一阶段比赛;(i)由甲参加第一阶段比赛;
【分析】(1)根据对立事件的求法和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即可得到答案;
(2)(i)首先各自计算出,,再作差因式分解即可判断;(ii)首先得到和的所有可能取值,再按步骤列出分布列,计算出各自期望,再次作差比较大小即可.
【解析】(1)甲、乙所在队的比赛成绩不少于5分,则甲第一阶段至少投中1次,乙第二阶段也至少投中1次,
比赛成绩不少于5分的概率.
(2)(i)若甲先参加第一阶段比赛,则甲、乙所在队的比赛成绩为15分的概率为,
若乙先参加第一阶段比赛,则甲、乙所在队的比赛成绩为15分的概率为,


,应该由甲参加第一阶段比赛.
(ii)若甲先参加第一阶段比赛,数学成绩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5,10,15,




记乙先参加第一阶段比赛,数学成绩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5,10,15,
同理

因为,则,,
则,
应该由甲参加第一阶段比赛.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第二问的关键是计算出相关概率和期望,采用作差法并因式分解从而比较出大小关系,最后得到结论.
16.(1)答案见详解
(2)答案见详解
【分析】(1)根据题中数据完善列联表,计算,并与临界值对比分析;
(2)用频率估计概率可得,根据题意计算,结合题意分析判断.
【解析】(1)根据题意可得列联表:
优级品 非优级品
甲车间 26 24
乙车间 70 30
可得,
因为,
所以有的把握认为甲、乙两车间产品的优级品率存在差异,没有的把握认为甲,乙两车间产品的优级品率存在差异.
(2)由题意可知: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后,该工厂产品的优级品的频率为,
用频率估计概率可得,
又因为升级改造前该工厂产品的优级品率,
则,
可知,
所以可以认为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后,该工厂产品的优级品率提高了.
17.(1)
(2)(i)0.122万元 (ii)万元
【分析】(1)根据题设中的数据可求赔偿次数不少2的概率;
(2)(ⅰ)设为赔付金额,则可取,用频率估计概率后可求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从而可求.
(ⅱ)先算出下一期保费的变化情况,结合(1)的结果可求.
【解析】(1)设为“随机抽取一单,赔偿不少于2次”,
由题设中的统计数据可得.
(2)(ⅰ)设为赔付金额,则可取,
由题设中的统计数据可得,
,,


故(万元).
(ⅱ)由题设保费的变化为,
故(万元)
18.(1)
(2)
(3)有
【分析】(1)求出相关占比,乘以总人数即可;
(2)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到答案;
(3)作出列联表,再提出零假设,计算卡方值和临界值比较大小即可得到结论.
【解析】(1)由表可知锻炼时长不少于1小时的人数为占比,
则估计该地区29000名学生中体育锻炼时长不少于1小时的人数为.
(2)估计该地区初中生的日均体育锻炼时长约为

则估计该地区初中学生日均体育锻炼的时长为0.9小时.
(3)由题列联表如下:
其他 合计
优秀 45 50 95
不优秀 177 308 485
合计 222 358 580
提出零假设:该地区成绩优秀与日均锻炼时长不少于1小时但少于2小时无关.
其中.

则零假设不成立,
即有的把握认为学业成绩优秀与日均锻炼时长不小于1小时且小于2小时有关.
答案第1页,共2页解析几何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已知曲线C:(),从C上任意一点P向x轴作垂线段,为垂足,则线段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
A.() B.()
C.() D.()
2.(2024·全国)已知双曲线的上、下焦点分别为,点在该双曲线上,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4 B.3 C.2 D.
3.(2024·全国)已知b是的等差中项,直线与圆交于两点,则的最小值为( )
A.2 B.3 C.4 D.
4.(2024·北京)求圆的圆心到的距离( )
A. B.2 C. D.
5.(2024·天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是双曲线右支上一点,且直线的斜率为2.是面积为8的直角三角形,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
A. B. C. D.
二、多选题
6.(2024·全国)造型可以做成美丽的丝带,将其看作图中曲线C的一部分.已知C过坐标原点O.且C上的点满足横坐标大于,到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积为4,则( )
A. B.点在C上
C.C在第一象限的点的纵坐标的最大值为1 D.当点在C上时,
7.(2024·全国)抛物线C:的准线为l,P为C上的动点,过P作的一条切线,Q为切点,过P作l的垂线,垂足为B,则( )
A.l与相切
B.当P,A,B三点共线时,
C.当时,
D.满足的点有且仅有2个
三、填空题
8.(2024·全国)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过作平行于轴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若,则C的离心率为 .
9.(2024·北京)已知双曲线,则过且和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
10.(2024·北京)已知抛物线,则焦点坐标为 .
11.(2024·天津)的圆心与抛物线的焦点重合,为两曲线的交点,则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
12.(2024·上海)已知抛物线上有一点到准线的距离为9,那么点到轴的距离为 .
四、解答题
13.(2024·全国)已知和为椭圆上两点.
(1)求C的离心率;
(2)若过P的直线交C于另一点B,且的面积为9,求的方程.
14.(2024·全国)已知双曲线,点在上,为常数,.按照如下方式依次构造点,过作斜率为的直线与的左支交于点,令为关于轴的对称点,记的坐标为.
(1)若,求;
(2)证明: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3)设为的面积,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
15.(2024·全国)设椭圆的右焦点为,点在上,且轴.
(1)求的方程;
(2)过点的直线与交于两点,为线段的中点,直线交直线于点,证明:轴.
16.(2024·北京)已知椭圆方程C:,焦点和短轴端点构成边长为2的正方形,过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A,B,,连接AC交椭圆于D.
(1)求椭圆方程和离心率;
(2)若直线BD的斜率为0,求t.
17.(2024·天津)已知椭圆椭圆的离心率.左顶点为,下顶点为是线段的中点,其中.
(1)求椭圆方程.
(2)过点的动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在轴上是否存在点使得恒成立.若存在求出这个点纵坐标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8.(2024·上海)已知双曲线左右顶点分别为,过点的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
(1)若离心率时,求的值.
(2)若为等腰三角形时,且点在第一象限,求点的坐标.
(3)连接并延长,交双曲线于点,若,求的取值范围.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设点,由题意,根据中点的坐标表示可得,代入圆的方程即可求解.
【解析】设点,则,
因为为的中点,所以,即,
又在圆上,
所以,即,
即点的轨迹方程为.
故选:A
2.C
【分析】由焦点坐标可得焦距,结合双曲线定义计算可得,即可得离心率.
【解析】由题意,、、,
则,,,
则,则.
故选:C.
3.C
【分析】结合等差数列性质将代换,求出直线恒过的定点,采用数形结合法即可求解.
【解析】因为成等差数列,所以,,代入直线方程得
,即,令得,
故直线恒过,设,圆化为标准方程得:,
设圆心为,画出直线与圆的图形,由图可知,当时,最小,
,此时.

故选:C
4.C
【分析】求出圆心坐标,再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即可.
【解析】由题意得,即,
则其圆心坐标为,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故选:C.
5.C
【分析】可利用三边斜率问题与正弦定理,转化出三边比例,设,由面积公式求出,由勾股定理得出,结合第一定义再求出.
【解析】如下图:由题可知,点必落在第四象限,,设,
,由,求得,
因为,所以,求得,即,
,由正弦定理可得:,
则由得,
由得,
则,
由双曲线第一定义可得:,,
所以双曲线的方程为.
故选:C
6.ABD
【分析】根据题设将原点代入曲线方程后可求,故可判断A的正误,结合曲线方程可判断B的正误,利用特例法可判断C的正误,将曲线方程化简后结合不等式的性质可判断D的正误.
【解析】对于A:设曲线上的动点,则且,
因为曲线过坐标原点,故,解得,故A正确.
对于B:又曲线方程为,而,
故.
当时,,
故在曲线上,故B正确.
对于C:由曲线的方程可得,取,
则,而,故此时,
故在第一象限内点的纵坐标的最大值大于1,故C错误.
对于D:当点在曲线上时,由C的分析可得,
故,故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思路点睛:根据曲线方程讨论曲线的性质,一般需要将曲线方程变形化简后结合不等式的性质等来处理.
7.ABD
【分析】A选项,抛物线准线为,根据圆心到准线的距离来判断;B选项,三点共线时,先求出的坐标,进而得出切线长;C选项,根据先算出的坐标,然后验证是否成立;D选项,根据抛物线的定义,,于是问题转化成的点的存在性问题,此时考察的中垂线和抛物线的交点个数即可,亦可直接设点坐标进行求解.
【解析】A选项,抛物线的准线为,
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显然是,等于圆的半径,
故准线和相切,A选项正确;
B选项,三点共线时,即,则的纵坐标,
由,得到,故,
此时切线长,B选项正确;
C选项,当时,,此时,故或,
当时,,,,
不满足;
当时,,,,
不满足;
于是不成立,C选项错误;
D选项,方法一:利用抛物线定义转化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这里,
于是时点的存在性问题转化成时点的存在性问题,
,中点,中垂线的斜率为,
于是的中垂线方程为:,与抛物线联立可得,
,即的中垂线和抛物线有两个交点,
即存在两个点,使得,D选项正确.
方法二:(设点直接求解)
设,由可得,又,又,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整理得,
,则关于的方程有两个解,
即存在两个这样的点,D选项正确.
故选:ABD
8.
【分析】由题意画出双曲线大致图象,求出,结合双曲线第一定义求出,即可得到的值,从而求出离心率.
【解析】由题可知三点横坐标相等,设在第一象限,将代入
得,即,故,,
又,得,解得,代入得,
故,即,所以.
故答案为:
9.
【分析】首先说明直线斜率存在,然后设出方程,联立双曲线方程,根据交点个数与方程根的情况列式即可求解.
【解析】联立与,解得,这表明满足题意的直线斜率一定存在,
设所求直线斜率为,则过点且斜率为的直线方程为,
联立,化简并整理得:,
由题意得或,
解得或无解,即,经检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0.
【分析】形如的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由此即可得解.
【解析】由题意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所以其焦点坐标为.
故答案为:.
11./
【分析】先求出圆心坐标,从而可求焦准距,再联立圆和抛物线方程,求及的方程,从而可求原点到直线的距离.
【解析】圆的圆心为,故即,
由可得,故或(舍),
故,故直线即或,
故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
12.
【分析】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将其再代入抛物线方程即可.
【解析】由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设点,由题意得,解得,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解得,
则点到轴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
13.(1)
(2)直线的方程为或.
【分析】(1)代入两点得到关于的方程,解出即可;
(2)方法一:以为底,求出三角形的高,即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利用平行线距离公式得到平移后的直线方程,联立椭圆方程得到点坐标,则得到直线的方程;方法二:同法一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再设,根据点到直线距离和点在椭圆上得到方程组,解出即可;法三:同法一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即可求解;法四:首先验证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再设直线,联立椭圆方程,得到点坐标,再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即可;法五:首先考虑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再设,利用弦长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即可得到答案;法六:设线法与法五一致,利用水平宽乘铅锤高乘表达面积即可.
【解析】(1)由题意得,解得,
所以.
(2)法一:,则直线的方程为,即,
,由(1)知,
设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则,
则将直线沿着与垂直的方向平移单位即可,
此时该平行线与椭圆的交点即为点,
设该平行线的方程为:,
则,解得或,
当时,联立,解得或,
即或,
当时,此时,直线的方程为,即,
当时,此时,直线的方程为,即,
当时,联立得,
,此时该直线与椭圆无交点.
综上直线的方程为或.
法二:同法一得到直线的方程为,
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则,解得或,
即或,以下同法一.
法三:同法一得到直线的方程为,
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其中,则有,
联立,解得或,
即或,以下同法一;
法四: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此时,
,符合题意,此时,直线的方程为,即,
当线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的方程为,
联立椭圆方程有,则,其中,即,
解得或,,,
令,则,则
同法一得到直线的方程为,
点到直线的距离,
则,解得,
此时,则得到此时,直线的方程为,即,
综上直线的方程为或.
法五:当的斜率不存在时,到距离,
此时不满足条件.
当的斜率存在时,设,令,
,消可得,
,且,即,

到直线距离,
或,均满足题意,或,即或.
法六:当的斜率不存在时,到距离,
此时不满足条件.
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
设与轴的交点为,令,则,
联立,则有,

其中,且,
则,
则,解的或,经代入判别式验证均满足题意.
则直线为或,即或.
14.(1),
(2)证明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分析】(1)直接根据题目中的构造方式计算出的坐标即可;
(2)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即可验证结论;
(3)思路一:使用平面向量数量积和等比数列工具,证明的取值为与无关的定值即可.思路二:使用等差数列工具,证明的取值为与无关的定值即可.
【解析】(1)
由已知有,故的方程为.
当时,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为,与联立得到.
解得或,所以该直线与的不同于的交点为,该点显然在的左支上.
故,从而,.
(2)由于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为,与联立,得到方程.
展开即得,由于已经是直线和的公共点,故方程必有一根.
从而根据韦达定理,另一根,相应的.
所以该直线与的不同于的交点为,而注意到的横坐标亦可通过韦达定理表示为,故一定在的左支上.
所以.
这就得到,.
所以
.
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3)方法一:先证明一个结论:对平面上三个点,若,,则.(若在同一条直线上,约定)
证明:
.
证毕,回到原题.
由于上一小问已经得到,,
故.
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
.
而又有,,
故利用前面已经证明的结论即得
.
这就表明的取值是与无关的定值,所以.
方法二:由于上一小问已经得到,,
故.
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
.
这就得到,
以及.
两式相减,即得.
移项得到.
故.
而,.
所以和平行,这就得到,即.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将解析几何和数列知识的结合,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方可得解.
15.(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设,根据的坐标及轴可求基本量,故可求椭圆方程.
(2)设,,,联立直线方程和椭圆方程,用的坐标表示,结合韦达定理化简前者可得,故可证轴.
【解析】(1)设,由题设有且,故,故,故,
故椭圆方程为.
(2)直线的斜率必定存在,设,,,
由可得,
故,故,
又,
而,故直线,故,
所以

故,即轴.
【点睛】方法点睛: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
(1)设直线方程,设交点坐标为;
(2)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得到关于(或)的一元二次方程,注意的判断;
(3)列出韦达定理;
(4)将所求问题或题中的关系转化为、(或、)的形式;
(5)代入韦达定理求解.
16.(1)
(2)
【分析】(1)由题意得,进一步得,由此即可得解;
(2)说明直线斜率存在,设,,联立椭圆方程,由韦达定理有,而,令,即可得解.
【解析】(1)由题意,从而,
所以椭圆方程为,离心率为;
(2)显然直线斜率存在,否则重合,直线斜率不存在与题意不符,
同样直线斜率不为0,否则直线与椭圆无交点,矛盾,
从而设,,
联立,化简并整理得,
由题意,即应满足,
所以,
若直线斜率为0,由椭圆的对称性可设,
所以,在直线方程中令,
得,
所以,
此时应满足,即应满足或,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此时或.
17.(1)
(2)存在,使得恒成立.
【分析】(1)根据椭圆的离心率和三角形的面积可求基本量,从而可得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该直线方程为:,, 联立直线方程和椭圆方程并消元,结合韦达定理和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可用表示,再根据可求的范围.
【解析】(1)因为椭圆的离心率为,故,,其中为半焦距,
所以,故,
故,所以,,故椭圆方程为:.
(2)
若过点的动直线的斜率存在,则可设该直线方程为:,
设,
由可得,
故且
而,


因为恒成立,故,解得.
若过点的动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或,
此时需,两者结合可得.
综上,存在,使得恒成立.
【点睛】思路点睛:圆锥曲线中的范围问题,往往需要用合适的参数表示目标代数式,表示过程中需要借助韦达定理,此时注意直线方程的合理假设.
18.(1)
(2)
(3)
【分析】(1)根据离心率公式计算即可;
(2)分三角形三边分别为底讨论即可;
(3)设直线,联立双曲线方程得到韦达定理式,再代入计算向量数量积的等式计算即可.
【解析】(1)由题意得,则,.
(2)当时,双曲线,其中,,
因为为等腰三角形,则
①当以为底时,显然点在直线上,这与点在第一象限矛盾,故舍去;
②当以为底时,,
设,则 , 联立解得或或,
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显然以上均不合题意,舍去;
(或者由双曲线性质知,矛盾,舍去);
③当以为底时,,设,其中,
则有,解得,即.
综上所述:.
(3)由题知,
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此时,不合题意,则,
则设直线,
设点,根据延长线交双曲线于点,
根据双曲线对称性知,
联立有,
显然二次项系数,
其中,
①,②,

则,因为在直线上,
则,,
即,即,
将①②代入有,

化简得,
所以 , 代入到 , 得 , 所以 ,
且,解得,又因为,则,
综上知,,.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第三问的关键是采用设线法,为了方便运算可设,将其与双曲线方程联立得到韦达定理式,再写出相关向量,代入计算,要注意排除联立后的方程得二次项系数不为0.
答案第1页,共2页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已知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相等,侧面积相等,且它们的高均为,则圆锥的体积为( )
A. B. C. D.
2.(2024·全国)已知正三棱台的体积为,,,则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
A. B.1 C.2 D.3
3.(2024·全国)设是两个平面,是两条直线,且.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则或 ②若,则
③若,且,则 ④若与和所成的角相等,则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编号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24·北京)已知以边长为4的正方形为底面的四棱锥,四条侧棱分别为4,4,,,则该四棱锥的高为( )
A. B. C. D.
5.(2024·天津)若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为一个平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与相交
6.(2024·天津)一个五面体.已知,且两两之间距离为1.并已知.则该五面体的体积为( )
A. B. C. D.
二、多选题
7.(2024·全国)抛物线C:的准线为l,P为C上的动点,过P作的一条切线,Q为切点,过P作l的垂线,垂足为B,则( )
A.l与相切
B.当P,A,B三点共线时,
C.当时,
D.满足的点有且仅有2个
三、填空题
8.(2024·全国)已知甲、乙两个圆台上、下底面的半径均为和,母线长分别为和,则两个圆台的体积之比 .
9.(2024·北京)已知三个圆柱的体积为公比为10的等比数列.第一个圆柱的直径为65mm,第二、三个圆柱的直径为325mm,第三个圆柱的高为230mm,求前两个圆柱的高度分别为 .
10.(2024·上海)已知点B在点C正北方向,点D在点C的正东方向,,存在点A满足,则 (精确到0.1度)
四、解答题
11.(2024·全国)如图,四棱锥中,底面ABCD,,.
(1)若,证明:平面;
(2)若,且二面角的正弦值为,求.
12.(2024·全国)如图,平面四边形ABCD中,,,,,,点E,F满足,,将沿EF对折至,使得.
(1)证明:;
(2)求面PCD与面PBF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
13.(2024·全国)如图,在以A,B,C,D,E,F为顶点的五面体中,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DEF均为等腰梯形,,,,为的中点.
(1)证明:平面;
(2)求点到的距离.
14.(2024·全国)如图,在以A,B,C,D,E,F为顶点的五面体中,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DEF均为等腰梯形,,,,为的中点.
(1)证明:平面;
(2)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15.(2024·北京)已知四棱锥P-ABCD,,,,,E是上一点,.
(1)若F是PE中点,证明:平面.
(2)若平面,求平面与平面夹角的余弦值.
16.(2024·天津)已知四棱柱中,底面为梯形,,平面,,其中.是的中点,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求平面与平面的夹角余弦值;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17.(2024·上海)如图为正四棱锥为底面的中心.
(1)若,求绕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
(2)若为的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根据圆锥和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可得半径的方程,求出解后可求圆锥的体积.
【解析】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则圆锥的母线长为,
而它们的侧面积相等,所以即,
故,故圆锥的体积为.
故选:B.
2.B
【分析】解法一:根据台体的体积公式可得三棱台的高,做辅助线,结合正三棱台的结构特征求得,进而根据线面夹角的定义分析求解;解法二:将正三棱台补成正三棱锥,与平面ABC所成角即为与平面ABC所成角,根据比例关系可得,进而可求正三棱锥的高,即可得结果.
【解析】解法一:分别取的中点,则,
可知,
设正三棱台的为,
则,解得,
如图,分别过作底面垂线,垂足为,设,
则,,
可得,
结合等腰梯形可得,
即,解得,
所以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解法二:将正三棱台补成正三棱锥,
则与平面ABC所成角即为与平面ABC所成角,
因为,则,
可知,则,
设正三棱锥的高为,则,解得,
取底面ABC的中心为,则底面ABC,且,
所以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
故选:B.
3.A
【分析】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判断①;举反例即可判断②④;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即可判断③.
【解析】对①,当,因为,,则,
当,因为,,则,
当既不在也不在内,因为,,则且,故①正确;
对②,若,则与不一定垂直,故②错误;
对③,过直线分别作两平面与分别相交于直线和直线,
因为,过直线的平面与平面的交线为直线,则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
同理可得,则,因为平面,平面,则平面,
因为平面,,则,又因为,则,故③正确;
对④,若与和所成的角相等,如果,则,故④错误;
综上只有①③正确,
故选:A.
4.D
【分析】取点作辅助线,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平面平面,可知平面,利用等体积法求点到面的距离.
【解析】如图,底面为正方形,
当相邻的棱长相等时,不妨设,
分别取的中点,连接,
则,且,平面,
可知平面,且平面,
所以平面平面,
过作的垂线,垂足为,即,
由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由题意可得:,则,即,
则,可得,
所以四棱锥的高为.
当相对的棱长相等时,不妨设,,
因为,此时不能形成三角形,与题意不符,这样情况不存在.
故选:D.
5.C
【分析】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可判断AB的正误,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可判断CD的正误.
【解析】对于A,若,,则平行或异面,故A错误.
对于B,若,则平行或异面或相交,故B错误.
对于C,,过作平面,使得,
因为,故,而,故,故,故C正确.
对于D,若,则与相交或异面,故D错误.
故选:C.
6.C
【分析】采用补形法,补成一个棱柱,求出其直截面,再利用体积公式即可.
【解析】用一个完全相同的五面体(顶点与五面体一一对应)与该五面体相嵌,使得;;重合,
因为,且两两之间距离为1.,
则形成的新组合体为一个三棱柱,
该三棱柱的直截面(与侧棱垂直的截面)为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侧棱长为,
.
故选:C.
7.ABD
【分析】A选项,抛物线准线为,根据圆心到准线的距离来判断;B选项,三点共线时,先求出的坐标,进而得出切线长;C选项,根据先算出的坐标,然后验证是否成立;D选项,根据抛物线的定义,,于是问题转化成的点的存在性问题,此时考察的中垂线和抛物线的交点个数即可,亦可直接设点坐标进行求解.
【解析】A选项,抛物线的准线为,
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显然是,等于圆的半径,
故准线和相切,A选项正确;
B选项,三点共线时,即,则的纵坐标,
由,得到,故,
此时切线长,B选项正确;
C选项,当时,,此时,故或,
当时,,,,
不满足;
当时,,,,
不满足;
于是不成立,C选项错误;
D选项,方法一:利用抛物线定义转化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这里,
于是时点的存在性问题转化成时点的存在性问题,
,中点,中垂线的斜率为,
于是的中垂线方程为:,与抛物线联立可得,
,即的中垂线和抛物线有两个交点,
即存在两个点,使得,D选项正确.
方法二:(设点直接求解)
设,由可得,又,又,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整理得,
,则关于的方程有两个解,
即存在两个这样的点,D选项正确.
故选:ABD
8.
【分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和圆台结构特征分别求出两圆台的高,再根据圆台的体积公式直接代入计算即可得解.
【解析】由题可得两个圆台的高分别为,

所以.
故答案为:.
9.
【分析】根据体积为公比为10的等比数列可得关于高度的方程组,求出其解后可得前两个圆柱的高度.
【解析】设第一个圆柱的高为,第二个圆柱的高为,则,
故,,
故答案为:.
10.
【分析】设,在和中分别利用正弦定理得到,,两式相除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设,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即’
即①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即,即,②
因为,得,
利用计算器即可得,
故答案为:.
11.(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先证出平面,即可得,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从而 ,再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出;
(2)过点D作于,再过点作于,连接,根据三垂线法可知,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即可求得,再分别用的长度表示出,即可解方程求出.
【解析】(1)(1)因为平面,而平面,所以,
又,,平面,所以平面,
而平面,所以.
因为,所以, 根据平面知识可知,
又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2)如图所示,过点D作于,再过点作于,连接,
因为平面,所以平面平面,而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又,所以平面,
根据二面角的定义可知,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即.
因为,设,则,由等面积法可得,,
又,而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
故,解得,即.
12.(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由题意,根据余弦定理求得,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得,则,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即可证明;
(2)由(1),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证明,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法求解面面角即可.
【解析】(1)由,
得,又,在中,
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则,即,
所以,又平面,
所以平面,又平面,
故;
(2)连接,由,则,
在中,,得,
所以,由(1)知,又平面,
所以平面,又平面,
所以,则两两垂直,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由是的中点,得,
所以,
设平面和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分别为,
则,,
令,得,
所以,
所以,
设平面和平面所成角为,则,
即平面和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3.(1)证明见详解;
(2)
【分析】(1)结合已知易证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可证,进而得证;
(2)作,连接,易证三垂直,结合等体积法即可求解.
【解析】(1)因为为的中点,所以,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又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2)如图所示,作交于,连接,因为四边形为等腰梯形,,所以,
结合(1)为平行四边形,可得,
又,所以为等边三角形,为中点,所以,
又因为四边形为等腰梯形,为中点,所以,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为等腰三角形,
与底边上中点重合,,,
因为,所以,所以互相垂直,
由等体积法可得,,
,,
设点到的距离为,则,
解得,即点到的距离为.
14.(1)证明见详解;
(2)
【分析】(1)结合已知易证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可证,进而得证;
(2)作交于,连接,易证三垂直,采用建系法结合二面角夹角余弦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1)因为为的中点,所以,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又因为平面,
平面,所以平面;
(2)如图所示,作交于,连接,
因为四边形为等腰梯形,,所以,
结合(1)为平行四边形,可得,又,
所以为等边三角形,为中点,所以,
又因为四边形为等腰梯形,为中点,所以,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为等腰三角形,与底边上中点重合,,,
因为,所以,所以互相垂直,
以方向为轴,方向为轴,方向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即,令,得,即,
则,即,令,得,
即,,则,
故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15.(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取的中点为,接,可证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
(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和平面的法向量后可求夹角的余弦值.
【解析】(1)取的中点为,接,则,
而,故,故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故,而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2)
因为,故,故,
故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故,所以平面,
而平面,故,而,
故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由可得,取,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由可得,取,
故,
故平面与平面夹角的余弦值为
16.(1)证明见解析
(2)
(3)
【分析】(1)取中点,连接,,借助中位线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可得,结合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即可得证;
(2)建立适当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两平面的空间向量,再利用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计算即可得解;
(3)借助空间中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析】(1)取中点,连接,,
由是的中点,故,且,
由是的中点,故,且,
则有、,
故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
又平面,平面,
故平面;
(2)以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有、、、、、,
则有、、,
设平面与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
则有,,
分别取,则有、、,,
即、,
则,
故平面与平面的夹角余弦值为;
(3)由,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有,
即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17.(1)
(2)
【分析】(1)根据正四棱锥的数据,先算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然后求圆锥的体积;
(2)连接,可先证平面,根据线面角的定义得出所求角为,然后结合题目数量关系求解.
【解析】(1)正四棱锥满足且平面,由平面,则,
又正四棱锥底面是正方形,由可得,,
故,
根据圆锥的定义,绕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是以为轴,为底面半径的圆锥,
即圆锥的高为,底面半径为,
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所得圆锥的体积是
(2)连接,由题意结合正四棱锥的性质可知,每个侧面都是等边三角形,
由是中点,则,又平面,
故平面,即平面,又平面,
于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即为,
不妨设,则,,
又线面角的范围是,
故.即为所求.
答案第1页,共2页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已知,则( )
A. B. C. D.
2.(2024·全国)当时,曲线与的交点个数为( )
A.3 B.4 C.6 D.8
3.(2024·全国)设函数,,当时,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则( )
A. B. C.1 D.2
4.(2024·全国)已知,则( )
A. B. C. D.
5.(2024·全国)在中内角所对边分别为,若,,则( )
A. B. C. D.
6.(2024·全国)设函数,则曲线在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B. C. D.
7.(2024·北京)已知,,,,则( )
A.1 B.2 C.3 D.4
8.(2024·天津)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则函数在的最小值是( )
A. B. C.0 D.
9.(2024·上海)下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
10.(2024·全国)对于函数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与有相同的零点 B.与有相同的最大值
C.与有相同的最小正周期 D.与的图像有相同的对称轴
三、填空题
11.(2024·全国)已知为第一象限角,为第三象限角,,,则 .
12.(2024·全国)函数在上的最大值是 .
13.(2024·北京)已知,且α与β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则的最大值为 .
四、解答题
14.(2024·全国)记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1)求B;
(2)若的面积为,求c.
15.(2024·全国)记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1)求A.
(2)若,,求的周长.
16.(2024·北京)在△ABC中,,A为钝角,.
(1)求;
(2)从条件①、条件②和条件③这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作为已知,求△ABC的面积.
①;②;③.
注:如果选择条件①、条件②和条件③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17.(2024·天津)在中,.
(1)求;
(2)求;
(3)求.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根据两角和的余弦可求的关系,结合的值可求前者,故可求的值.
【解析】因为,所以,
而,所以,
故即,
从而,故,
故选:A.
2.C
【分析】画出两函数在上的图象,根据图象即可求解
【解析】因为函数的的最小正周期为,
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所以在上函数有三个周期的图象,
在坐标系中结合五点法画出两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两函数图象有6个交点.
故选:C
3.D
【分析】解法一:令,分析可知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结合偶函数的对称性可知该交点只能在y轴上,即可得,并代入检验即可;解法二:令,可知为偶函数,根据偶函数的对称性可知的零点只能为0,即可得,并代入检验即可.
【解析】解法一:令,即,可得,
令,
原题意等价于当时,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
注意到均为偶函数,可知该交点只能在y轴上,
可得,即,解得,
若,令,可得
因为,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可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则方程有且仅有一个实根0,即曲线与恰有一个交点,
所以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
解法二:令,
原题意等价于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因为,
则为偶函数,
根据偶函数的对称性可知的零点只能为0,
即,解得,
若,则,
又因为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可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即有且仅有一个零点0,所以符合题意;
故选:D.
4.B
【分析】先将弦化切求得,再根据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即可求解.
【解析】因为,
所以,,
所以,
故选:B.
5.C
【分析】利用正弦定理得,再利用余弦定理有,再利用正弦定理得到的值,最后代入计算即可.
【解析】因为,则由正弦定理得.
由余弦定理可得:,
即:,根据正弦定理得,
所以,
因为为三角形内角,则,则.
故选:C.
6.A
【分析】借助导数的几何意义计算可得其在点处的切线方程,即可得其与坐标轴交点坐标,即可得其面积.
【解析】,
则,
即该切线方程为,即,
令,则,令,则,
故该切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故选:A.
7.B
【分析】根据三角函数最值分析周期性,结合三角函数最小正周期公式运算求解.
【解析】由题意可知:为的最小值点,为的最大值点,
则,即,
且,所以.
故选:B.
8.A
【分析】先由诱导公式化简,结合周期公式求出,得,再整体求出时,的范围,结合正弦三角函数图象特征即可求解.
【解析】,由得,
即,当时,,
画出图象,如下图,
由图可知,在上递减,
所以,当时,
故选:A
9.A
【分析】根据辅助角公式、二倍角公式以及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并结合三角函数的性质一一判断即可 .
【解析】对A,,周期,故A正确;
对B,,周期,故B错误;
对于选项C,,是常值函数,不存在最小正周期,故C错误;
对于选项D,,周期,故D错误,
故选:A.
10.BC
【分析】根据正弦函数的零点,最值,周期公式,对称轴方程逐一分析每个选项即可.
【解析】A选项,令,解得,即为零点,
令,解得,即为零点,
显然零点不同,A选项错误;
B选项,显然,B选项正确;
C选项,根据周期公式,的周期均为,C选项正确;
D选项,根据正弦函数的性质的对称轴满足,
的对称轴满足,
显然图像的对称轴不同,D选项错误.
故选:BC
11.
【分析】法一:根据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得,再缩小的范围,最后结合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即可得到答案;法二:利用弦化切的方法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法一:由题意得,
因为,,
则,,
又因为,
则,,则,
则,联立 ,解得.
法二: 因为为第一象限角,为第三象限角,则,
,,

故答案为:.
12.2
【分析】结合辅助角公式化简成正弦型函数,再求给定区间最值即可.
【解析】,当时,,
当时,即时,.
故答案为:2
13./
【分析】首先得出,结合三角函数单调性即可求解最值.
【解析】由题意,从而,
因为,所以的取值范围是,的取值范围是,
当且仅当,即时,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14.(1)
(2)
【分析】(1)由余弦定理、平方关系依次求出,最后结合已知得的值即可;
(2)首先求出,然后由正弦定理可将均用含有的式子表示,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列方程求解.
【解析】(1)由余弦定理有,对比已知,
可得,
因为,所以,
从而,
又因为,即,
注意到,
所以.
(2)由(1)可得,,,从而,,
而,
由正弦定理有,
从而,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的面积可表示为

由已知的面积为,可得,
所以.
15.(1)
(2)
【分析】(1)根据辅助角公式对条件进行化简处理即可求解,常规方法还可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解方程组,亦可利用导数,向量数量积公式,万能公式解决;
(2)先根据正弦定理边角互化算出,然后根据正弦定理算出即可得出周长.
【解析】(1)方法一:常规方法(辅助角公式)
由可得,即,
由于,故,解得
方法二:常规方法(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由,又,消去得到:
,解得,
又,故
方法三:利用极值点求解
设,则,
显然时,,注意到,
,在开区间上取到最大值,于是必定是极值点,
即,即,
又,故
方法四:利用向量数量积公式(柯西不等式)
设,由题意,,
根据向量的数量积公式,,
则,此时,即同向共线,
根据向量共线条件,,
又,故
方法五:利用万能公式求解
设,根据万能公式,,
整理可得,,
解得,根据二倍角公式,,
又,故
(2)由题设条件和正弦定理

又,则,进而,得到,
于是,

由正弦定理可得,,即,
解得,
故的周长为
16.(1);
(2)选择①无解;选择②和③△ABC面积均为.
【分析】(1)利用正弦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2)选择①,利用正弦定理得,结合(1)问答案即可排除;选择②,首先求出,再代入式子得,再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即可求出,最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选择③,首先得到,再利用正弦定理得到,再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即可求出,最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
【解析】(1)由题意得,因为为钝角,
则,则,则,解得,
因为为钝角,则.
(2)选择①,则,因为,则为锐角,则,
此时,不合题意,舍弃;
选择②,因为为三角形内角,则,
则代入得,解得,
,
则.
选择③,则有,解得,
则由正弦定理得,即,解得,
因为为三角形内角,则,



17.(1)
(2)
(3)
【分析】(1),利用余弦定理即可得到方程,解出即可;
(2)法一:求出,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法二:利用余弦定理求出,则得到;
(3)法一:根据大边对大角确定为锐角,则得到,再利用二倍角公式和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法二:直接利用二倍角公式和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
【解析】(1)设,,则根据余弦定理得,
即,解得(负舍);
则.
(2)法一:因为为三角形内角,所以,
再根据正弦定理得,即,解得,
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因为,则
(3)法一:因为,且,所以,
由(2)法一知,
因为,则,所以,
则,
.
法二:,
则,
因为为三角形内角,所以,
所以
答案第1页,共2页数列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 )
A. B. C.1 D.
2.(2024·全国)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
A. B. C.1 D.2
二、填空题
3.(2024·全国)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则 .
4.(2024·北京)已知,,不为常数列且各项均不相同,下列正确的是 .
①,均为等差数列,则M中最多一个元素;
②,均为等比数列,则M中最多三个元素;
③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则M中最多三个元素;
④单调递增,单调递减,则M中最多一个元素.
5.(2024·上海)无穷等比数列满足首项,记,若对任意正整数集合是闭区间,则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
6.(2024·全国)设m为正整数,数列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若从中删去两项和后剩余的项可被平均分为组,且每组的4个数都能构成等差数列,则称数列是可分数列.
(1)写出所有的,,使数列是可分数列;
(2)当时,证明:数列是可分数列;
(3)从中一次任取两个数和,记数列是可分数列的概率为,证明:.
7.(2024·全国)已知双曲线,点在上,为常数,.按照如下方式依次构造点,过作斜率为的直线与的左支交于点,令为关于轴的对称点,记的坐标为.
(1)若,求;
(2)证明: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3)设为的面积,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
8.(2024·全国)已知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9.(2024·全国)记为数列的前项和,且.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为.
10.(2024·北京)设集合.对于给定有穷数列,及序列,,定义变换:将数列的第项加1,得到数列;将数列的第列加,得到数列…;重复上述操作,得到数列,记为.
(1)给定数列和序列,写出;
(2)是否存在序列,使得为,若存在,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整数,且为偶数,证明:“存在序列,使得为常数列”的充要条件为“”.
11.(2024·天津)已知数列是公比大于0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为.若.
(1)求数列前项和;
(2)设,,其中是大于1的正整数.
(ⅰ)当时,求证:;
(ⅱ)求.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可以根据等差数列的基本量,即将题目条件全转化成和来处理,亦可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处理,或者特殊值法处理.
【解析】方法一:利用等差数列的基本量
由,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又.
故选:D
方法二: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
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由,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故.
故选:D
方法三:特殊值法
不妨取等差数列公差,则,则.
故选:D
2.B
【分析】由结合等差中项的性质可得,即可计算出公差,即可得的值.
【解析】由,则,
则等差数列的公差,故.
故选:B.
3.95
【分析】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得到方程组,解出,再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节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因为数列为等差数列,则由题意得,解得,
则.
故答案为:.
4.①③④
【分析】利用两类数列的散点图的特征可判断①④的正误,利用反例可判断②的正误,结合通项公式的特征及反证法可判断③的正误.
【解析】对于①,因为均为等差数列,故它们的散点图分布在直线上,
而两条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故中至多一个元素,故①正确.
对于②,取则均为等比数列,
但当为偶数时,有,此时中有无穷多个元素,
故②错误.
对于③,设,,
若中至少四个元素,则关于的方程至少有4个不同的正数解,
若,则由和的散点图可得关于的方程至多有两个不同的解,矛盾;
若,考虑关于的方程奇数解的个数和偶数解的个数,
当有偶数解,此方程即为,
方程至多有两个偶数解,且有两个偶数解时,
否则,因单调性相反,
方程至多一个偶数解,
当有奇数解,此方程即为,
方程至多有两个奇数解,且有两个奇数解时即
否则,因单调性相反,
方程至多一个奇数解,
因为,不可能同时成立,
故不可能有4个不同的正数解,故③正确.
对于④,因为为单调递增,为递减数列,前者散点图呈上升趋势,
后者的散点图呈下降趋势,两者至多一个交点,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点睛】思路点睛: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的讨论,可以利用两者散点图的特征来分析,注意讨论两者性质关系时,等比数列的公比可能为负,此时要注意合理转化.
5.
【分析】当时,不妨设,则,结合为闭区间可得对任意的恒成立,故可求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题设有,因为,故,故,
当时,,故,此时为闭区间,
当时,不妨设,若,则,
若,则,
若,则,
综上,,
又为闭区间等价于为闭区间,
而,故对任意恒成立,
故即,故,
故对任意的恒成立,因,
故当时,,故即.
故答案为:.
【点睛】思路点睛:与等比数列性质有关的不等式恒成立,可利用基本量法把恒成立为转为关于与公比有关的不等式恒成立,必要时可利用参变分离来处理.
6.(1)
(2)证明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分析】(1)直接根据可分数列的定义即可;
(2)根据可分数列的定义即可验证结论;
(3)证明使得原数列是可分数列的至少有个,再使用概率的定义.
【解析】(1)首先,我们设数列的公差为,则.
由于一个数列同时加上一个数或者乘以一个非零数后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该数列是等差数列,
故我们可以对该数列进行适当的变形,
得到新数列,然后对进行相应的讨论即可.
换言之,我们可以不妨设,此后的讨论均建立在该假设下进行.
回到原题,第1小问相当于从中取出两个数和,使得剩下四个数是等差数列.
那么剩下四个数只可能是,或,或.
所以所有可能的就是.
(2)由于从数列中取出和后,剩余的个数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共组,使得每组成等差数列:
①,共组;
②,共组.
(如果,则忽略②)
故数列是可分数列.
(3)定义集合,.
下面证明,对,如果下面两个命题同时成立,
则数列一定是可分数列:
命题1:或;
命题2:.
我们分两种情况证明这个结论.
第一种情况:如果,且.
此时设,,.
则由可知,即,故.
此时,由于从数列中取出和后,
剩余的个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共组,使得每组成等差数列:
①,共组;
②,共组;
③,共组.
(如果某一部分的组数为,则忽略之)
故此时数列是可分数列.
第二种情况:如果,且.
此时设,,.
则由可知,即,故.
由于,故,从而,这就意味着.
此时,由于从数列中取出和后,剩余的个数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共组,使得每组成等差数列:
①,共组;
②,,共组;
③全体,其中,共组;
④,共组.
(如果某一部分的组数为,则忽略之)
这里对②和③进行一下解释:将③中的每一组作为一个横排,排成一个包含个行,个列的数表以后,个列分别是下面这些数:
,,,.
可以看出每列都是连续的若干个整数,它们再取并以后,将取遍中除开五个集合,,,,中的十个元素以外的所有数.
而这十个数中,除开已经去掉的和以外,剩余的八个数恰好就是②中出现的八个数.
这就说明我们给出的分组方式满足要求,故此时数列是可分数列.
至此,我们证明了:对,如果前述命题1和命题2同时成立,则数列一定是可分数列.
然后我们来考虑这样的的个数.
首先,由于,和各有个元素,故满足命题1的总共有个;
而如果,假设,则可设,,代入得.
但这导致,矛盾,所以.
设,,,则,即.
所以可能的恰好就是,对应的分别是,总共个.
所以这个满足命题1的中,不满足命题2的恰好有个.
这就得到同时满足命题1和命题2的的个数为.
当我们从中一次任取两个数和时,总的选取方式的个数等于.
而根据之前的结论,使得数列是可分数列的至少有个.
所以数列是可分数列的概率一定满足
.
这就证明了结论.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新定义数列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定义,方可使用定义验证或探究结论.
7.(1),
(2)证明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分析】(1)直接根据题目中的构造方式计算出的坐标即可;
(2)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即可验证结论;
(3)思路一:使用平面向量数量积和等比数列工具,证明的取值为与无关的定值即可.思路二:使用等差数列工具,证明的取值为与无关的定值即可.
【解析】(1)
由已知有,故的方程为.
当时,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为,与联立得到.
解得或,所以该直线与的不同于的交点为,该点显然在的左支上.
故,从而,.
(2)由于过且斜率为的直线为,与联立,得到方程.
展开即得,由于已经是直线和的公共点,故方程必有一根.
从而根据韦达定理,另一根,相应的.
所以该直线与的不同于的交点为,而注意到的横坐标亦可通过韦达定理表示为,故一定在的左支上.
所以.
这就得到,.
所以
.
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3)方法一:先证明一个结论:对平面上三个点,若,,则.(若在同一条直线上,约定)
证明:
.
证毕,回到原题.
由于上一小问已经得到,,
故.
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
.
而又有,,
故利用前面已经证明的结论即得
.
这就表明的取值是与无关的定值,所以.
方法二:由于上一小问已经得到,,
故.
再由,就知道,所以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
.
这就得到,
以及.
两式相减,即得.
移项得到.
故.
而,.
所以和平行,这就得到,即.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将解析几何和数列知识的结合,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方可得解.
8.(1)
(2)
【分析】(1)利用退位法可求公比,再求出首项后可求通项;
(2)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求.
【解析】(1)因为,故,
所以即故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故,故,故.
(2)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9.(1)
(2)
【分析】(1)利用退位法可求的通项公式.
(2)利用错位相减法可求.
【解析】(1)当时,,解得.
当时,,所以即,
而,故,故,
∴数列是以4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2),
所以

所以

.
10.(1)
(2)不存在符合条件的,理由见解析
(3)证明见解析
【分析】(1)直接按照的定义写出即可;
(2)利用反证法,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由此列出方程组,进一步说明方程组无解即可;
(3)分充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论证.
【解析】(1)由题意得;
(2)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可知的第项之和为,第项之和为,
则,而该方程组无解,故假设不成立,
故不存在符合条件的;
(3)我们设序列为,特别规定.
必要性:
若存在序列,使得为常数列.
则,所以.
根据的定义,显然有,这里,.
所以不断使用该式就得到,,必要性得证.
充分性:
若.
由已知,为偶数,而,所以也是偶数.
我们设是通过合法的序列的变换能得到的所有可能的数列中,使得最小的一个.
上面已经证明,这里,.
从而由可得.
同时,由于总是偶数,所以和的奇偶性保持不变,从而和都是偶数.
下面证明不存在使得.
假设存在,根据对称性,不妨设,,即.
情况1:若,则由和都是偶数,知.
对该数列连续作四次变换后,新的相比原来的减少,这与的最小性矛盾;
情况2:若,不妨设.
情况2-1:如果,则对该数列连续作两次变换后,新的相比原来的至少减少,这与的最小性矛盾;
情况2-2:如果,则对该数列连续作两次变换后,新的相比原来的至少减少,这与的最小性矛盾.
这就说明无论如何都会导致矛盾,所以对任意的都有.
假设存在使得,则是奇数,所以都是奇数,设为.
则此时对任意,由可知必有.
而和都是偶数,故集合中的四个元素之和为偶数,对该数列进行一次变换,则该数列成为常数列,新的等于零,比原来的更小,这与的最小性矛盾.
综上,只可能,而,故是常数列,充分性得证.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第三问的关键在于对新定义的理解,以及对其本质的分析.
11.(1)
(2)①证明见详解;②
【分析】(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根据题意结合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再结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分析求解;
(2)①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利用作差法分析证明;②根据题意结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再结合裂项相消法分析求解.
【解析】(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因为,即,
可得,整理得,解得或(舍去),
所以.
(2)(i)由(1)可知,且,
当时,则,即
可知,

可得,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
(ii)由(1)可知:,
若,则;
若,则,
当时,,可知为等差数列,
可得,
所以,
且,符合上式,综上所述:.
【点睛】关键点点睛:1.分析可知当时,,可知为等差数列;
2.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分析可得.
答案第1页,共2页复数和平面向量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若,则( )
A. B. C. D.
2.(2024·全国)已知向量,若,则( )
A. B. C.1 D.2
3.(2024·全国)已知,则( )
A.0 B.1 C. D.2
4.(2024·全国)已知向量满足,且,则( )
A. B. C. D.1
5.(2024·全国)设,则( )
A. B.1 C.-1 D.2
6.(2024·全国)设,则( )
A. B. C.10 D.
7.(2024·全国)已知向量,则( )
A.“”是“”的必要条件 B.“”是“”的必要条件
C.“”是“”的充分条件 D.“”是“”的充分条件
8.(2024·北京)已知,则( ).
A. B. C. D.1
9.(2024·北京)已知向量,,则“”是“或”的( )条件.
A.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充分且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二、填空题
10.(2024·天津)已知是虚数单位,复数 .
11.(2024·天津)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中,点为线段的三等分点, ,则 ;若为线段上的动点,为中点,则的最小值为 .
12.(2024·上海)已知,且,则的值为 .
13.(2024·上海)已知虚数,其实部为1,且,则实数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由复数四则运算法则直接运算即可求解.
【解析】因为,所以.
故选:C.
2.D
【分析】根据向量垂直的坐标运算可求的值.
【解析】因为,所以,
所以即,故,
故选:D.
3.C
【分析】由复数模的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即可.
【解析】若,则.
故选:C.
4.B
【分析】由得,结合,得,由此即可得解.
【解析】因为,所以,即,
又因为,
所以,
从而.
故选:B.
5.D
【分析】先根据共轭复数的定义写出,然后根据复数的乘法计算.
【解析】依题意得,,故.
故选:D
6.A
【分析】结合共轭复数与复数的基本运算直接求解.
【解析】由,则.
故选:A
7.C
【分析】根据向量垂直和平行的坐标表示即可得到方程,解出即可.
【解析】对A,当时,则,
所以,解得或,即必要性不成立,故A错误;
对C,当时,,故,
所以,即充分性成立,故C正确;
对B,当时,则,解得,即必要性不成立,故B错误;
对D,当时,不满足,所以不成立,即充分性不立,故D错误.
故选:C.
8.C
【分析】直接根据复数乘法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由题意得,
故选:C.
9.A
【分析】根据向量数量积分析可知等价于,结合充分、必要条件分析判断.
【解析】因为,可得,即,
可知等价于,
若或,可得,即,可知必要性成立;
若,即,无法得出或,
例如,满足,但且,可知充分性不成立;
综上所述,“”是“且”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A.
10.
【分析】借助复数的乘法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
【解析】.
故答案为:.
11.
【分析】解法一:以为基底向量,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求,即可得,设,求,结合数量积的运算律求的最小值;解法二:建系标点,根据向量的坐标运算求,即可得,设,求,结合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求的最小值.
【解析】解法一:因为,即,则,
可得,所以;
由题意可知:,
因为为线段上的动点,设,
则,
又因为为中点,则,
可得

又因为,可知:当时,取到最小值;
解法二:以B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
可得,
因为,则,所以;
因为点在线段上,设,
且为中点,则,
可得,
则,
且,所以当时,取到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12.15
【分析】根据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得到方程,解出即可.
【解析】,,解得.
故答案为:15.
13.2
【分析】设,直接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再根据复数分类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设,且.
则,
,,解得,
故答案为:2.
答案第1页,共2页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1卷)已知函数为的定义域为R,,且当时,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24·全国1卷)已知函数为,在R上单调递增,则a取值的范围是( )
A. B. C. D.
3.(2024·全国2卷)已知命题p:,;命题q:,,则( )
A.p和q都是真命题 B.和q都是真命题
C.p和都是真命题 D.和都是真命题
4.(2024·全国2卷)设函数,若,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 D.1
5.(2024·全国甲卷文)若实数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6.(2024·北京)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7.(2024·北京)记水的质量为,并且d越大,水质量越好.若S不变,且,,则与的关系为( )
A.
B.
C.若,则;若,则;
D.若,则;若,则;
8.(2024·北京)已知,是函数图象上不同的两点,则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4·天津)若,则的大小关系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
10.(2024·上海)已知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三、解答题
11.(2024·全国甲卷文)已知函数.
(1)求的单调区间;
(2)若时,证明:当时,恒成立.
12.(2024·全国甲卷理)已知函数.
(1)当时,求的极值;
(2)当时,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代入得到,再利用函数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逐渐递推即可判断.
【解析】因为当时,所以,
又因为,
则,



,则依次下去可知,则B正确;
且无证据表明ACD一定正确.
故选:B.
【点睛】关键点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再利用题目所给的函数性质,代入函数值再结合不等式同向可加性,不断递推即可.
2.B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分界点的大小关系即可得到不等式组,解出即可.
【解析】因为在上单调递增,且时,单调递增,
则需满足,解得,
即a的范围是.
故选:B.
3.B
【分析】对于两个命题而言,可分别取、,再结合命题及其否定的真假性相反即可得解.
【解析】对于而言,取,则有,故是假命题,是真命题,
对于而言,取,则有,故是真命题,是假命题,
综上,和都是真命题.
故选:B.
4.C
【分析】解法一:由题意可知:的定义域为,分类讨论与的大小关系,结合符号分析判断,即可得,代入可得最值;解法二: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分析的符号,进而可得的符号,即可得,代入可得最值.
【解析】解法一:由题意可知:的定义域为,
令解得;令解得;
若,当时,可知,
此时,不合题意;
若,当时,可知,
此时,不合题意;
若,当时,可知,此时;
当时,可知,此时;
可知若,符合题意;
若,当时,可知,
此时,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即,
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小值为;
解法二:由题意可知:的定义域为,
令解得;令解得;
则当时,,故,所以;
时,,故,所以;
故, 则,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小值为.
故选:C.
【点睛】关键点点睛:分别求、的根,以根和函数定义域为临界,比较大小分类讨论,结合符号性分析判断.
5.D
【分析】画出可行域后,利用的几何意义计算即可得.
【解析】实数满足,作出可行域如图:
由可得,
即的几何意义为的截距的,
则该直线截距取最大值时,有最小值,
此时直线过点,
联立,解得,即,
则.
故选:D.
6.A
【分析】直接根据并集含义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由题意得,
故选:A.
7.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得,讨论与1的大小关系,结合指数函数单调性分析判断.
【解析】由题意可得,解得,
若,则,可得,即;
若,则,可得;
若,则,可得,即;
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A
【分析】根据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基本不等式分析判断AB;举例判断CD即可.
【解析】由题意不妨设,因为函数是增函数,所以,即,
对于选项AB:可得,即,
根据函数是增函数,所以,故A正确,B错误;
对于选项C:例如,则,
可得,即,故C错误;
对于选项D:例如,则,
可得,即,故D错误,
故选:A.
9.B
【分析】利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因为在上递增,且,
所以,
所以,即,
因为在上递增,且,
所以,即,
所以,
故选:B
10.
【分析】求出方程的解后可求不等式的解集.
【解析】方程的解为或,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
故答案为:.
11.(1)见解析
(2)见解析
【分析】(1)求导,含参分类讨论得出导函数的符号,从而得出原函数的单调性;
(2)先根据题设条件将问题可转化成证明当时,即可.
【解析】(1)定义域为,
当时,,故在上单调递减;
当时,时,,单调递增,
当时,,单调递减.
综上所述,当时,在上单调递减;
时,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2),且时,,
令,下证即可.
,再令,则,
显然在上递增,则,
即在上递增,
故,即在上单调递增,
故,问题得证
12.(1)极小值为,无极大值.
(2)
【分析】(1)求出函数的导数,根据导数的单调性和零点可求函数的极值.
(2)求出函数的二阶导数,就、、分类讨论后可得参数的取值范围.
【解析】(1)当时,,
故,
因为在上为增函数,
故在上为增函数,而,
故当时,,当时,,
故在处取极小值且极小值为,无极大值.
(2),
设,
则,
当时,,故在上为增函数,
故,即,
所以在上为增函数,故.
当时,当时,,
故在上为减函数,故在上,
即在上即为减函数,
故在上,不合题意,舍.
当,此时在上恒成立,
同理可得在上恒成立,不合题意,舍;
综上,.
【点睛】思路点睛:导数背景下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往往需要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有时还需要对导数进一步利用导数研究其符号特征,处理此类问题时注意利用范围端点的性质来确定如何分类.
答案第1页,共2页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一、单选题
1.(2024·全国1卷)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2.(2024·全国2卷)已知命题p:,;命题q:,,则( )
A.p和q都是真命题 B.和q都是真命题
C.p和都是真命题 D.和都是真命题
3.(2024·全国甲卷文)集合,,则( )
A. B. C. D.
4.(2024·全国甲卷理)集合,则( )
A. B. C. D.
5.(2024·全国甲卷理)已知向量,则( )
A.“”是“”的必要条件 B.“”是“”的必要条件
C.“”是“”的充分条件 D.“”是“”的充分条件
6.(2024·北京)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7.(2024·北京)已知向量,,则“”是“或”的( )条件.
A.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充分且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2024·天津)集合,,则( )
A. B. C. D.
9.(2024·天津)设,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二、填空题
10.(2024·上海)设全集,集合,则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化简集合,由交集的概念即可得解.
【解析】因为,且注意到,
从而.
故选:A.
2.B
【分析】对于两个命题而言,可分别取、,再结合命题及其否定的真假性相反即可得解.
【解析】对于而言,取,则有,故是假命题,是真命题,
对于而言,取,则有,故是真命题,是假命题,
综上,和都是真命题.
故选:B.
3.A
【分析】根据集合的定义先算出具体含有的元素,然后根据交集的定义计算.
【解析】依题意得,对于集合中的元素,满足,
则可能的取值为,即,
于是.
故选:A
4.D
【分析】由集合的定义求出,结合交集与补集运算即可求解.
【解析】因为,所以,
则,
故选:D
5.C
【分析】根据向量垂直和平行的坐标表示即可得到方程,解出即可.
【解析】对A,当时,则,
所以,解得或,即必要性不成立,故A错误;
对C,当时,,故,
所以,即充分性成立,故C正确;
对B,当时,则,解得,即必要性不成立,故B错误;
对D,当时,不满足,所以不成立,即充分性不立,故D错误.
故选:C.
6.A
【分析】直接根据并集含义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由题意得,
故选:A.
7.A
【分析】根据向量数量积分析可知等价于,结合充分、必要条件分析判断.
【解析】因为,可得,即,
可知等价于,
若或,可得,即,可知必要性成立;
若,即,无法得出或,
例如,满足,但且,可知充分性不成立;
综上所述,“”是“且”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A.
8.B
【分析】根据集合交集的概念直接求解即可.
【解析】因为集合,,
所以,
故选:B
9.C
【分析】说明二者与同一个命题等价,再得到二者等价,即是充分必要条件.
【解析】根据立方的性质和指数函数的性质,和都当且仅当,所以二者互为充要条件.
故选:C.
10.
【分析】根据补集的定义可求.
【解析】由题设有,
故答案为: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