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复习综合专题二 声现象和光现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复习综合专题二 声现象和光现象(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6-18 09:34: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专题二 声现象和光现象
本专题包含的内容有声现象、物体的颜色、光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透镜和视觉。该专题中的光学部分是初中科学的重点,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光学部分内容的考查方式主要为实验探究和知识运用
热点一 声现象
【热点剖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了。这一点可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正在发声。
2.声波传播的实质是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过程。而介质本身并没有向远处传播。
1.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同学们体验了搓“鱼洗”(如图所示)。 “鱼洗”是铜质容器,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时,能看到水珠在水面跳动,同时还能听到“嗞嗞”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观察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B.“鱼洗”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产生了“延迟”
D.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振动
2.如图所示为小明探究“看”到自己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3.海豚的质量比蓝鲸小得多,海洋动物学家研究表明:海洋动物质量越小,其叫声越是轻而尖锐。如图所示,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海豚和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________(填“甲”或“乙”)波形图表示的音调较高,图甲是________(填“海豚”或“蓝鲸”)发出的声音波形图。
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会明显减小。
乙: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动,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水花。
上述四个实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说明。
热点二 物体的颜色
【热点剖析】
不透明物体反射相同颜色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透明物体透过相同颜色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5.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光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人能在白纸上看到黑字是因为黑字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D.白纸能反射所有色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6.将一张红色透明玻璃片和一张绿色透明玻璃片部分重叠,然后放在一张白色纸板上面,如图所示,若太阳光照射到玻璃片上,则在白色纸板上的甲区域主要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乙区域主要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
7.如图甲所示,小金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1)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光的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受此启发,在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金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如图乙所示,红光和紫光对应凸透镜的焦距肯定是不同的。请你推测,其中________光 对 应 的 凸 透 镜 焦 距 较 大 , 你 推 断 的 理 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玻璃板,发现白屏上的各种色光分布没有任何变化,则该玻璃板的颜色是________。
(3)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色的玻璃板,则白屏上将会呈现________光。
(4)如果实验时在白屏上贴一张绿纸,那么我们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8.一张白纸,上面写有蓝颜色的字,在一间只有红光的暗室里,他看到的纸是什么颜色,字是什么颜色?简单说明原因。
热点三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热点剖析】
1.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光反射时,无论入射光线和反射面如何变化,反射角总是等于入射角。
3.光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或是相反,都是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9.小华参观盐城海盐博物馆时,看到一个放在玻璃罩中的展品 A(可拍照),如图所示,他想用相机拍下来回家慢慢研究,由于当时展馆中的灯光比较暗,则下列方式中拍照最清晰的是( )
A.从①处竖直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B.从①处竖直向下拍,不用闪光灯
C.从②处斜向下拍,不用闪光灯
D.从②处斜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10.如图所示为某一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行进路径,保持入射光线和平面镜支点位置不变,通过调整平面镜使反射光线射向 P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应向右平移
B.调整平面镜后反射角和入射角不再相等
C.平面镜应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D.第二次的反射角比第一次的反射角大
1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中,在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界面是________(填“MN”或“EF”),反射角是________度,若将光线沿着 AO 射向界面,则折射光线是________,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填“上”“下”“左”或“右”)侧。
12.为探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孔成像的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________(填“越远”或“越近”),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形小孔进行实验,当“☆”的外径为 10 毫米,小孔距离地面 160 厘米时,地面上光斑的形状为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13.小刚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充满水的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把水排掉后,小刚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的清晰照片,但拍出来的效果就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并帮小明想出解决办法。
热点四 透镜和视觉
【热点剖析】
1.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在成实像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
2.近视眼的成因是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前面,需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成因是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14.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5.如图所示,AC 为入射光线,CB 为折射光线,且 AO<OB。已知 AO=10 厘米,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10 厘米
B.f=5 厘米
C.f=8 厘米
D.f=12 厘米
16.人眼的正常视力大于 1.0,为了探究眼轴(眼的前后径)长度和视力的关系,医学人员对不同近视程度的 152 名志愿者,依次进行了眼轴长度和视力的检查,记录如表所示。
(1)由表可知,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视力________。
(2)图甲~丁为近视成因示意图,如图甲所示,正常情况下,人注视物体时,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和调节,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________,引起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并沿着________传递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形成视觉。
(3)如图乙所示,近距离用眼时,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________;如图丙所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________增加,难以恢复原状。如图丁所示,当正常用眼时,平行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形成真性近视。
(4)综上所述,为了预防近视,请你为青少年在用眼习惯上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科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安装好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不断改变光屏的位置,但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烛焰的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
A.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
C.蜡烛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处
D.光具座太短
(2)对装置进行调整后,小科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10 厘米处,再将蜡烛从透镜一侧 50厘米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并将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整理,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小科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再记录像距(v),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上 10 厘米处,若某次记录时该同学看到了倒立、放大的像,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位置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柯和小妍使用相同的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使用的实验器材的摆放位置和间隔如图所示,两个光具座紧挨着(图中未画出),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奇怪的是,他们在光屏上看到了相同性质的像
(1)光屏 B 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小妍根据实验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v 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 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应在________厘米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5 厘米处移动到距凸透镜 20 厘米处的过程中,像
将____________(填 “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或“先变大再变小”)。
(3)小妍完成实验后,吹灭蜡烛 2,光屏 A 上的像也随即消失(蜡烛 1 仍 燃 烧 , 且 高 度 几 乎 不 变)。 像 消 失 的 原 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柯继续实验,保持蜡烛 1 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A 都找不到蜡烛 1 的像,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专题二 声现象和光现象
本专题包含的内容有声现象、物体的颜色、光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透镜和视觉。该专题中的光学部分是初中科学的重点,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光学部分内容的考查方式主要为实验探究和知识运用
热点一 声现象
【热点剖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了。这一点可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正在发声。
2.声波传播的实质是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过程。而介质本身并没有向远处传播。
1.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同学们体验了搓“鱼洗”(如图所示)。 “鱼洗”是铜质容器,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时,能看到水珠在水面跳动,同时还能听到“嗞嗞”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观察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B.“鱼洗”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产生了“延迟”
D.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振动
【解析】 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时,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鱼洗”仍在振动。
【答案】 B
2.如图所示为小明探究“看”到自己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解析】 小明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的振动引起纸杯振动,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 B 错误。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棉线实现的,故 C 错误。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 D 错误。
【答案】 A
3.海豚的质量比蓝鲸小得多,海洋动物学家研究表明:海洋动物质量越小,其叫声越是轻而尖锐。如图所示,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海豚和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________(填“甲”或“乙”)波形图表示的音调较高,图甲是________(填“海豚”或“蓝鲸”)发出的声音波形图。
【解析】由图可知,甲的振幅大,频率低,音调低,故甲是蓝鲸的叫声波形图,乙是海豚的叫声波形图。
【答案】乙 蓝鲸
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会明显减小。
乙: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动,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水花。
上述四个实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说明。
【解析】 甲: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由此可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乙: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空气柱的长度在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也在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丁: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 见解析
热点二 物体的颜色
【热点剖析】
不透明物体反射相同颜色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透明物体透过相同颜色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5.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光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C.人能在白纸上看到黑字是因为黑字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D.白纸能反射所有色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
【答案】 D
6.将一张红色透明玻璃片和一张绿色透明玻璃片部分重叠,然后放在一张白色纸板上面,如图所示,若太阳光照射到玻璃片上,则在白色纸板上的甲区域主要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乙区域主要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
【解析】 若太阳光照射到玻璃片上,红色玻璃会透过红光,绿色玻璃会透过绿光,故甲为红色,丙为绿色;红色透明玻璃片透过的红光会被绿色透明玻璃片吸收,故乙为黑色。
【答案】红色 黑色
7.如图甲所示,小金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1)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光的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受此启发,在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金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如图乙所示,红光和紫光对应凸透镜的焦距肯定是不同的。请你推测,其中________光 对 应 的 凸 透 镜 焦 距 较 大 , 你 推 断 的 理 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玻璃板,发现白屏上的各种色光分布没有任何变化,则该玻璃板的颜色是________。
(3)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色的玻璃板,则白屏上将会呈现________光。
(4)如果实验时在白屏上贴一张绿纸,那么我们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解析】(2)无色的玻璃板能透过所有色光,所以该玻璃板的颜色是无色。
(3)红色的玻璃板只能透过红光,故白屏上将会呈现红光。
(4)如果在白屏上贴一张绿纸,因绿纸只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故不能看到彩色光带。
【答案】(1)折射 红 红光的偏折角度较小 (2)无色 (3)红 (4)不能
8.一张白纸,上面写有蓝颜色的字,在一间只有红光的暗室里,他看到的纸是什么颜色,字是什么颜色?简单说明原因。
【解析】 白纸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当红光照射时,它反射红光,所以纸是红色的;而蓝字只能反射蓝光,当红光照射时会吸收红光,所以字是黑色的。
【答案】见解析
热点三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热点剖析】
1.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光反射时,无论入射光线和反射面如何变化,反射角总是等于入射角。
3.光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是: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或是相反,都是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9.小华参观盐城海盐博物馆时,看到一个放在玻璃罩中的展品 A(可拍照),如图所示,他想用相机拍下来回家慢慢研究,由于当时展馆中的灯光比较暗,则下列方式中拍照最清晰的是( )
A.从①处竖直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B.从①处竖直向下拍,不用闪光灯
C.从②处斜向下拍,不用闪光灯
D.从②处斜向下拍,且用闪光灯
【解析】 展馆中的灯光比较暗,展品反射的光线很少,要想拍摄出清晰的展品图片,需要用闪光灯;因玻璃罩上表面很光滑,当从①处用闪光灯拍摄时,光线因发生镜面反射而沿垂直方向反射回去,照相机发生逆光,无法得到清晰的图片,所以只能从②处斜向下拍。
【答案】 D
10.如图所示为某一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行进路径,保持入射光线和平面镜支点位置不变,通过调整平面镜使反射光线射向 P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应向右平移
B.调整平面镜后反射角和入射角不再相等
C.平面镜应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D.第二次的反射角比第一次的反射角大
【解析】 若平面镜向右平移,入射点和法线的位置都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变,不能射到 P 点,故 A 错误。调整平面镜后,仍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和入射角仍然相等,故 B 错误。如解图所示,保持入射光线不变,连接 OP,OP 即第二次的反射光线,作∠AOP 的角平分线 OM,OM 即新的法线,作 OM 的垂线即第二次平面镜的位置,由图可知,平面镜应顺时针转动,且两次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为∠AOM>∠AON,则反射角的大小关系为∠POM>∠BON,故 C 错误、D 正确。
【答案】 D
1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中,在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界面是________(填“MN”或“EF”),反射角是________度,若将光线沿着 AO 射向界面,则折射光线是________,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填“上”“下”“左”或“右”)侧。
【解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 CO 为入射光线,OB 为反射光线,OA 为折射光线。MN 为界面,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
【答案】 MN 50 OC 左
12.为探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孔成像的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________(填“越远”或“越近”),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形小孔进行实验,当“☆”的外径为 10 毫米,小孔距离地面 160 厘米时,地面上光斑的形状为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解析】(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远,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小孔外径为 10 毫米,小孔离地面 160厘米时,无论小孔的形状如何,地面上光斑的形状都是○,故选 B。
【答案】 (1)直线 (2)越远 (3)B
13.小刚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充满水的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把水排掉后,小刚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的清晰照片,但拍出来的效果就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并帮小明想出解决办法。
【解析】 水池充满水时,图案经过光的折射后,看起来比实际位置偏高,当把水排掉后,此图案相对相机来说变远了,因此拍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如果小刚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那么可拉近相机和图案的距离或调整相机的焦距。
【答案】见解析
热点四 透镜和视觉
【热点剖析】
1.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在成实像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
2.近视眼的成因是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前面,需配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成因是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14.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解析】 当物体在甲区域内时,u>2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体在乙区域内时,2f>u>f,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物体在丙区域内时,u【答案】 A
15.如图所示,AC 为入射光线,CB 为折射光线,且 AO<OB。已知 AO=10 厘米,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10 厘米
B.f=5 厘米
C.f=8 厘米
D.f=12 厘米
【答案】 C
【解析】 A 点成像在 B 点,根据题意 AO<OB 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满足 f<u<2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 AO=10 厘米,所以有 f<10 厘米<2f,可得 5 厘米16.人眼的正常视力大于 1.0,为了探究眼轴(眼的前后径)长度和视力的关系,医学人员对不同近视程度的 152 名志愿者,依次进行了眼轴长度和视力的检查,记录如表所示。
(1)由表可知,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视力________。
(2)图甲~丁为近视成因示意图,如图甲所示,正常情况下,人注视物体时,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和调节,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________,引起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并沿着________传递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形成视觉。
(3)如图乙所示,近距离用眼时,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________;如图丙所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________增加,难以恢复原状。如图丁所示,当正常用眼时,平行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形成真性近视。
(4)综上所述,为了预防近视,请你为青少年在用眼习惯上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弱 (2)倒像 视神经 视觉中枢 (3)后方 眼轴 长度 前方 (4)用眼距离不要过近
17.小科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安装好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不断改变光屏的位置,但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烛焰的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
A.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
C.蜡烛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处
D.光具座太短
(2)对装置进行调整后,小科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10 厘米处,再将蜡烛从透镜一侧 50厘米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并将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整理,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小科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再记录像距(v),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上 10 厘米处,若某次记录时该同学看到了倒立、放大的像,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位置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CD (2)①②③⑤④ (3)20~30 厘米
18.小柯和小妍使用相同的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使用的实验器材的摆放位置和间隔如图所示,两个光具座紧挨着(图中未画出),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奇怪的是,他们在光屏上看到了相同性质的像
(1)光屏 B 上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小妍根据实验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v 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 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应在________厘米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5 厘米处移动到距凸透镜 20 厘米处的过程中,像
将____________(填 “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或“先变大再变小”)。
(3)小妍完成实验后,吹灭蜡烛 2,光屏 A 上的像也随即消失(蜡烛 1 仍 燃 烧 , 且 高 度 几 乎 不 变)。 像 消 失 的 原 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柯继续实验,保持蜡烛 1 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A 都找不到蜡烛 1 的像,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由图乙可知,当物距等于像距时,u=2f,即 f=5 厘米,将凸透镜用作放大镜时,物距小于焦距。由物远像近小可知,物距增大时,像变小。
【答案】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5 变小 (3)光屏 A 上成的是蜡烛 2 的像,蜡烛 2 熄灭后,光屏 A 上蜡烛 2 的像也消失了 (4)蜡烛 1 在焦点上(或蜡烛 1 在一倍焦距以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