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限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限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9 10: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第一部分----基础夯实
1.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纺织品、冰箱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这表明,当时苏联( )
A.轻工业主导了经济增长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D.企业经济效益改善明显
2.20世纪50年代,苏联出台了各类鼓励个人副业的政策,如废除经营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降低个人副业税率;甚至要求各级领导人要为干部群众饲养家禽牲畜提供各类便利。到1958年,苏联的豆、蔬菜、肉、奶产量都有较大的提升,这一政策旨在( )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3.1946年,全苏联粮食缺口高达580万吨,工人的粮食供应频频中断,农民人均获得的粮食比1940年少40%,持续增加的征购量、低廉的征购价格降低了农民劳动的回报率,农民从集体劳动中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苏联的粮食危机反映出( )
A.战争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失去优势
C.农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不符 D.农业经济体制的弊端亟待改革
4.赫鲁晓夫主政时期,把以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改为区域性管理,为此建立国民经济委员会以制定和实施“长期和短期生产计划”“生产协作计划、经济行政区内部及同其他州和共和国相互供应原料和半成品计划”等。这一改革( )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加强了国民经济垂直管理
C.有助于国民经济发展 D.消除了地方部门间的壁垒
5.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联( )
A.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C.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D.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6.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在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过程中,苏联实行了稳定零售价格的政策。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甚至超过了零售价格水平,出现了倒挂。这一现象( )
A.满足了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B.推动了农业体制改革深化
C.实现了农民生产自主的愿景 D.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7.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从1966~1967年的8.5%和1971~1975年的7.4%下降到1976~1980年的4.4%和1981年的3.4%,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应从7.8%和5.7%下降到4.2%和3.3%。1990年,工业生产值增长率降至-1.2%,国民收入增长率降至-4%。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欧美国家遭遇经济“滞胀”的影响 D.经济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8.如表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经济占美国经济比例。据此可知( )
指标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国民收入总量 约60% 59% 65%以上 67% 67%
工业生产总量 约60% 62% 75%以上 80%以上 80%以上
农业生产总量 75~80% — 85~90% 约85% 约85%
工业劳动生产率 40~50% 45% 约53% 55%以上 65%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 — — 120~25% 20~25% 20~25%
A.苏联粗放型发展致效率低下 B.美国经济稳占世界首位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优势
9.下图为1969—1980年苏联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补贴变化折线图(单位:亿卢布)。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苏联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加大农业补贴,但成效有限。这一现象表明苏联( )
A.调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 B.计划经济模式仍极具活力
C.农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D.经济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10.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苏联缩减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但从1968年扼杀“布拉格之春”以后,改革重心变为合并企业、建立联合公司,主持改革的柯西金也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应当用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这反映苏联改革( )
A.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 B.吸取东欧改革失败教训
C.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D.没有突破传统经济体制
11.1979年,苏联制定了工业管理新举措: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并以5年累计完成计划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的依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将基建投资首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等。这些举措的制定( )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盲目性 B.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C.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12.1965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新经济体制,下面所列是其部分内容。这表明新经济体制( )
撤销按地区原则建立的国民经济委员会,重新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 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从1965年前下达给企业的30多个计划指标减少为9个,后来又增加到12个。 改革前的工业品批发价格是在1955年核定的,从1967年起全面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A.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B.力图调动企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C.打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D.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13.下表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年份 产品比例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根据此表可知,苏联( )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
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 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14.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现政治笑话“井喷”的现象,此时苏联民间各种辛辣讽刺时政,抨击权贵的政治笑话纷纷出台,流传甚广,以发泄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据美国学者统计,流传下来的794则政治笑话中仅70年代就有211则,占四分之一。此现象表明( )
A.社会制度制约苏联改革效果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藏失败危机
C.西方“和平演变”成效显著 D.戈尔巴乔夫政治经济改革的失败
15.从1987年开始,苏联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原定1986~1990年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3.5%~4.0%,而1986~1988年仅增长2.8%,低于改革前的速度。据此推断,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很大程度背离了苏联当时国情 B.造成苏联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6.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产生的影响( )
A.成功实现了苏联社会经济的转型
B.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
C.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D.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7.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波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逐年增长,外贸总额占比从1970年的25.8%上升到1975年的49.3%。1979年,匈牙利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量有一半运往西方发达国家。这一动向( )
A.使东欧国家融入了市场经济 B.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形势
C.促进东欧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D.加深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矛盾
18.1918年匈牙利、波兰成立共产党,1919年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改名为共产党,1921年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相继诞生。这些政党都加入了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这体现出( )
A.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全面胜利 B.大多数国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C.民族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D.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19.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反映了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旨在( )
A.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消除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加快欧洲一体的进程 D.增强华约组织的内部联合
20.1989年,乔治·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外交上对东欧国家区别对待。根据如表,布什“区别对待”东欧国家的目的是( )
波兰、匈牙利 因团结工会获得合法地位而专门制定“援助波兰行动计划”,赞赏匈牙利“走在撕开铁幕的最前面”,并向其提供2500万美元发展资金。
罗马尼亚、东德 以两国“拒绝任何变革”、“严重侵犯人权”等理由进行经济报复,如禁止从罗马尼亚进口商品、禁止国际组织向罗马尼亚提供贷款等。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两国改革“起步晚且进展小”,绝不轻易给予经济实惠。
A.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被动地位 B.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
C.加速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进程 D.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1.20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在进行改革时强调,工人自治不仅在简单再生产领域,而且扩展到扩大再生产领域;不仅在企业范围内进行,还扩大到社会各个部门;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由直接生产者取而代之。据此可以推断,这场改革( )
A.埋伏着失败的危险 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意在下放经济管理权 D.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22.在1982年波兰实行军管后,美国政府要求国际金融组织严格控制对波兰的贷款,阻挠波兰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迫使苏联为稳定波兰局势买单。同时,美国政府还利用苏东阵营内部的问题,推动“自由化”。美国这些做法( )
A.削弱了东欧国家的发展潜力 B.造成苏联失去了对东欧国家的管控
C.说明美苏转变冷战斗争策略 D.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2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这种境地,但措施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有的没有进行改革,经济困难日益严重。这一状况( )
A.适应了体制改革浪潮 B.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C.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 D.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
24.1954—1959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37%,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
A.“新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效果 B.种植玉米运动的成功
C.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D.指令性计划成效显著
25.1953年,苏联把部分过去由中央主管的企业下放给加盟共和国,并规定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可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定货。同时,要求必须改进企业的工作,特别是在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刺激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做法旨在( )
A.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解决传统的经济模式弊端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加快苏联工业化建设步伐
26.有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居优势地位。当时,虽然苏联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1/3,但由于体制方面存在许多弊病,苏联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差15-20年。”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美国发起军备竞赛意图拖垮苏联 B.许多高科技领域美苏实力相当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与西方国家科技存在差距
27.1966年2月1日起,苏联在集体农庄推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即由国家担保为庄员预支劳动报酬,年终结算。到1981年,庄员的月平均劳动报酬从1965年的51.3卢布增至120.6卢布。此外,还在集体农庄实行退休金、伤残优抚金和丧失赡养人优抚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可知苏联( )
A.试图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B.探索农业改革出路
C.全盘借鉴西方福利制度 D.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8.经过长期实践,苏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核算全国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其中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因对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贡献,获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苏联在这一领域的成就,主要是源于( )
A.计划经济对资源精密分配的要求 B.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经验
C.发展科技以提高国家实力的需要 D.人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29.1991年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希望西方国家每年向苏联提供30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帮助苏联继续经济改革,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表示,在苏联经济改革成果未明朗之前,拒绝给予其大规模的财政援助。由此可以得出苏联( )
A.改革仅限经济体制改革 B.作为主权国家名存实亡
C.将终止私有化改革进程 D.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30.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互会成员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比从1970年的23.7%上升到1980年的近30%。匈牙利和波兰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并同西方世界广泛展开经济合作。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已消除 B.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C.欧洲国家加快走向一体化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增长率 工业产值增长率 农业产值增长率 投资额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89 1.8% 2.6% 0.5% 0.3% 2.0%
1990 -4% -1.2% -2.3% -19% -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赫鲁晓夫后期忽视农业科学所带来的教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就强调农业科学“有特殊的意义”。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
——摘编自陈义初《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政府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十五”以前,中国近80%农业科技人员和投入集中在提高农产品数量方面;“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与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等。
——摘编自吴忠泽《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相比,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苏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1971年被视为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这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1967年7月,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该法规定,在合资企业中,外资可占49%的股份,必要时还可以提高。外国资方可以将属于自己的80%的利润汇走,余下的20%应投资南斯拉夫企业,外资所得利润的税率为35%。同时规定,外资不能在银行、保险、国内运输、贸易、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科研部门投资。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这一阶段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规律的作用,搞活了经济。但统计数据显示,1965—1969年,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1960—1965年,仅为5.31%。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
——摘编自马细谱《南斯拉夫兴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中国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1980—198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向国务院建议邀请西方企业家到中国访问,商议采用合资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一位来华参与合资谈判的德国人回忆道:“中国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迈向市场经济,但它不可避免地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条件……”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三年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允许外国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被写进宪法,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例。
——摘编自迟铭、季鲁明《简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引进外资环境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和上海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外资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许多轻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改善明显,D项正确。当时苏联仍然是重工业主导经济,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轻工业发展,并未涉及重工业,无法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苏联出台了各类鼓励个人副业的政策”,并结合所学“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及赫鲁晓夫改革”可知,这一政策旨在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项正确;鼓励个人副业与消除城乡差别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鼓励个人副业政策应该包括很多职业的人,不只是农民,排除C项;苏联农业集体化已在斯大林时期实现,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苏联)。根据题干信息“持续增加的征购量、低廉的征购价格降低了农民劳动的回报率,农民从集体劳动中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可知,造成粮食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统治时期推行的集体农庄的经营模式和粮食征购政策,D项正确;战争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二战后初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恢复经济还有优势,排除B项;农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不符,是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赫鲁晓夫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苏联模式形成后,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区域性管理和部门管理都是一种集中化管理形式,但从垂直管理转向横向管理,有助于放权于地方,为企业管理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成分,助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C项正确;这种体制决策过于集中,忽视企业的自主性,排除A项;这一改革有助于消除个别地区的部门壁垒,不是“消除了”地方部门间的壁垒,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苏联早已实现了工业化,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因此一些生活用品反而在某些领域受到重视,如宇航员的奖品、国家领导人的礼物等,这体现了当时苏联轻工业较为落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C项正确;二战后苏联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但经济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说法与史实不符,且根据材料无从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阿根廷总书记送来礼物反映了苏联与阿根廷有一定往来,但不能就此得出苏联“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军工,而且领导人礼物也非社会资源,D项不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样做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当时苏联农业发展缓慢,排除A项;苏联在农业体制上并未进行深入改革,排除B项;当时苏联农民并没有生产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90年(苏联)。根据材料“苏联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从1966~1967年的8.5%和1971~1975年的7.4%下降到1976~1980年的4.4%和1981年的3.4%,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应从7.8%和5.7%下降到4.2%和3.3%”“1990年,工业生产值增长率降至-1.2%,国民收入增长率降至-4%”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随着苏联改革陷入困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导致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A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不仅仅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欧美国家遭遇经济“滞胀”的影响,与材料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源无关,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在80年代,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由表格可知,1960年到1980年苏联各项指标均有提升,但工业劳动效率和农业劳动效率明显低于美国,说明苏联粗放型经营致使效率低下,A项正确;材料仅苏联和美国经济的比较,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排除B项;国民经济比例主要体现在农工轻的比重,而材料说的是苏联与美国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只是苏联与美国的比较,没有涉及美苏争霸,而且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二者优势、守势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9至1980年的苏联。根据材料可知,受计划经济体制所限,苏联农产品销售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使得苏联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尽管多次提高,依然处于偏低水平,故苏联政府不得不长期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苏联虽然一直在进行改革,补贴仍逐年增加,但成效有限,说明其计划经济体制仍未突破,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农业补贴政策,并不能反映工业发展情况,而且依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已僵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不断增加,并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叶(苏联)。据题干“商品货币关系应当用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柯西金认为应该强化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是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说明没有突破传统经济体制,D项正确;柯西金的做法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并未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排除A项;东欧改革失败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造成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长期存在在,并非由苏联改革造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79年苏联。给企业经营活动较大的余地、促进技术改造、给予科技人员必要的奖励,这些都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职工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所述改革措施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而非具有盲目性,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改革举措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保证了改革政策的连续性”说法绝对,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65年9月”“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从1967年起全面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及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的这些改革举措意在扩大企业自主权,B项正确;材料缺乏相关对比信息,看不出轻重工业的比例,故无法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仅仅调整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和经济关系,体现不出对民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50年至198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可知,1950年至1985年,苏联出口商品的构成比例中燃料和电力的比重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说明苏联经济的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得到扭转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赫鲁晓夫改革对民生改善的作用,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状态,并不是提高生产效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据材料“民间各种辛辣讽刺时政,抨击权贵的政治笑话纷纷出台,流传甚广,以发泄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据美国学者统计,流传下来的794则政治笑话中仅70年代就有211则,占四分之一”可知,70年代的苏联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已发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藏失败危机,B项正确;是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制约苏联改革效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86~1988年苏联。据材料可知,苏联实际增长率低于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甚至低于改革前的速度,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没从苏联实际出发,不能促进苏联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不涉及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以失败告终,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88年(苏联)。这种取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混乱和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B项正确;苏联这样改革并没有成功实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排除C项;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这是其中之一,且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这一动向很可能对苏联在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构成威胁,从而加深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当时东欧各国的改革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排除A项;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经贸联系的加强并不能缓解美苏之间的紧张形势,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减缓,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1918-1921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东欧一系列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项正确;A错在全面胜利,是部分胜利,排除A项;B是东欧国家加入,而不是大多数国家加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民族民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东欧)。据材料“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及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欧国家在探寻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苏联模式,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所以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东欧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并非冷战的负面影响,排除B项;苏联解体前,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是西欧国家,排除C项;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自己国家内部的改革,与华约组织内部联合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9年(美国、东欧国家)。结合所学知识,1989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仍在继续,布什“区别对待”东欧国家的目的在于加速瓦解东欧,C项正确;这一时期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主动地位,排除A项;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据本题材料“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由直接生产者取而代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强调工人自治,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由直接生产者取而代之,这种做法忽视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埋伏着失败的危险,A项正确;南斯拉夫的改革强调工人自治,逐步放弃国家经济职能,忽视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场改革不利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排除B项;南斯拉夫的改革强调的是工人自治,而不是为了下放经济管理权,下放经济管理权是为调动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苏联在此之前已开展赫鲁晓夫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界80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美国大力支持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反政府组织和力量,以此搞垮苏联。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团结工会崛起,严重挑战了波兰政府和苏联政府,里根政府全力支持波兰团结工会,并警告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如果苏联出兵干涉波兰,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苏联未派兵直接干预,只能让波兰总理、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宣布实行军管。美国政府立即向转入地下斗争的团结工会提供秘密援助,通过“美国之音”进行舆论鼓动,“对波兰和苏联实施经济制裁”,美国在东欧的目的是,“削弱苏联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使这一地区逐渐融入欧洲大家庭”。美国要利用苏东阵营内部的问题,推动“自由化”,颠覆共产党政权。由此可得出,美国这些做法最终造成苏联失去了对东欧国家的管控,B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做法是为了支持东欧国家改革,帮助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以搞垮苏联,客观上不会削弱东欧国家的发展潜力,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美国的具体斗争策略,但不能体现苏联具体的斗争策略是否转变,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苏东剧变后,东欧国家逐渐走向欧洲联盟,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不是材料中美国做法的主要目的,当时美国的首要目的是战胜苏联,赢得冷战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根据材料“过去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经济出现困难,改革有没有实质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D项正确;东欧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没有适应体制改革浪潮,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东欧有的国家“经济困难日益严重”,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1959年(苏联)。据材料“1954-1959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37%,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1959年,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说明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新经济体制”改革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种植玉米运动最终失败,并且这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本质,排除B项;指令性计划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而题干现象主要反映了这时期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根据“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可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定货。同时,要求必须改进企业的工作,特别是在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刺激等方面的工作”可知,苏联的这些做法是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去解决传统的经济模式弊端,B项正确;这些做法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解决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僵化的弊端,并不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和加快苏联工业化建设步伐,排除AD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排除C项。故选B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提到尽管苏联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1/3,但由于体制方面的弊病,苏联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差15-20年,苏联在科技成果应用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美苏的科技应用,没有涉及军备竞赛,排除A项;美苏在高科技实力上有差距,某些高科技(如核科技、空间技术)实力相当,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不是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1981年(苏联)。据本题材料可知,从1966年开始,苏联在集体农庄推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并实行一系列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说明苏联试图推行社会福利制度,A项正确;材料属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措施,不属于农业改革的措施,排除B项;全盘借鉴西方福利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所学,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苏联。根据材料“苏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核算全国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其中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因对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贡献,获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和所学可知,康托罗维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所以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精密分配的要求促进了数学家的相关研究,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经验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发展科技提高国家实力同属于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1年7月初(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体现了其改革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排除A项;此时苏联还未解体,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旨在推动私有化改革,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3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中,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苏联政治趋于僵化保守,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已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在当时尚未包括东欧国家,排除C项;东欧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不断上升并不能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1.(1)共同政策因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美元逐渐成为全球货币霸权的代表,并在国际金融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因此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生产停滞。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国家经济管制,减少国家干预,很快走出“滞胀”局面,经济恢复并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逐步繁荣。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态势: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侧重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失当;经济改革的措施不当。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第一问共同政策因素,由材料美国经济波动曲线,以及材料“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可知,1940—1960年美苏两国经济都保持了较快发展。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两国战后初期经济的发展都得益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问解读,由材料“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可知,二战后美国经济波动相对平缓,对此进行解读需要说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较平稳的原因。可分二战后初期,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二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临经济“滞胀”局面,里根政府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获得恢复发展;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美国经济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所以被称为“被烫过了的曲线”。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1年-1990年的苏联。第一问态势,由材料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可得出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到出现负增长。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1—199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末期和戈尔巴乔夫主政时期,结合“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体制的弊端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是侧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后期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不当,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滑坡,加剧了危机。
32.(1)措施:增加农业科研资金;肯定农业专家价值;增建农业高等院校;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意义: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
(2)不同之处: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中外联系更加密切;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国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粗放式生产对农业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启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农业科技创新要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
【详解】(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措施:根据材料一“苏联在1966—1970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为9亿卢布,1971—1975年则为17亿卢布”得出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根据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把农业专家看作是农业发展的“可靠支柱”,鼓励专家担任生产领导”得出;肯定农业专家价值。根据材料一“全苏联建立了6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在特别缺乏农业专业人员的东部和非黑土地区也新建了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得出增建农业高等院校。根据材料一“苏联还抓紧对在职农业干部进行专业轮训工作,每年轮训17万人”得出培训农业专业人才干部。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联时期。意义:根据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也有所优化”得出提高了农业产量,有助于优化苏联产业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2)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其中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方向”得出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材料二“为了借鉴与学习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先进经验,中国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国际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继续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得出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农业科技经验。根据材料二“中国农业科技已从以提高产量为主,转向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基础研究能力为主”得出重视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等方面可归纳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中外联系更加密切;和平与发展已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国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粗放式生产对农业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认识:考生在回答启示时从农业发展的方法,如何处理农业发展和其他行业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思考。例如: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农业科技创新要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
33.(1)特点:市场化导向;目标较为激进;注重法制引领;外资流向存在失控;影响存在两面性。(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地理位置不同,广东吸引中国港澳的投资和华侨投资更加便利;产业基础不同,深圳、珠海等地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小,上海产业基础雄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更深;慎重开展对外开放试点的考量,广东以港澳近邻、侨乡等地区为单位开展试点,上海以中外合资企业为突破口进行试点。(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历史经验:改革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设限;改革应立足国情,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与经济改革的衔接,有法必依,维护法制的公信力;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归宿。(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5—1971年的南斯拉夫。根据材料“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可得出市场化导向;目标较为激进;根据材料“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可得出注重法制引领;根据材料“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可得出外资流向存在失控;根据材料“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可得出影响存在两面性。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可得出地理位置不同,广东吸引中国港澳的投资和华侨投资更加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业基础不同,深圳、珠海等地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小,上海产业基础雄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更深;慎重开展对外开放试点的考量,广东以港澳近邻、侨乡等地区为单位开展试点,上海以中外合资企业为突破口进行试点。第二小问历史经验:综合两则材料主要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设限;改革应立足国情,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与经济改革的衔接,有法必依,维护法制的公信力;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应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归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