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上海市高考地理试卷(等级性)
一、非选择题(共100分)
1.(2024·上海)探究城市行道树
街景地图是一种实景地图服务,为用户提供城市、街道或其他环境的360°全景图像,用户可以通过该服务获得如临其境的地图浏览体验(如图1)。某研究员利用街景地图分析研究了北美洲36个城市的行道树品种与不同城市的适合程度,提出了行道树对改善城市景观和环境的作用。
(1)行道树所属植被类型从新奥尔良到芝加哥、再到魁北克的变化,反映了 地域分异规律。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林肯,反映了 地域分异规律。
(2)利用街景系统来观察树,可以看出树的哪些属性 ____。(不定项选择)
A.树的科属 B.树的蒸腾量 C.树的根深 D.树干的直径
(3)探究“叶片叶绿素的多少和叶片的大小,然后测定植物附近干洁空气成分”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道旁树林的 ____功能。(单项选择)
A.固碳释氧 B.调节气候 C.美化环境 D.净化空气
(4)下列城市群中的行道树可选择树木种类最多的是 ____。(单项选择)
A.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B.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C.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5)新奥尔良种植枝叶茂密的行道树种,是为了防止 ____。(单项选择)
A.防酸雨问题 B.防飓风灾害 C.防城市内涝 D.防城市热岛
(6)现在洛杉矶正在评估新的行道树,请你补充评估的表格。
洛杉矶欲拟种某一种行道树,现要对该行道树功能进行多个指标的分析,请你填写两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对应两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功能标准
标准一:生态环境 ①固碳增氧②净化空气③调节气候
标准二: ① ②
标准三: ① ②
【答案】(1)从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2)A;D
(3)A
(4)C
(5)D
(6)交通价值;分隔车道;引导交通;社会价值;遮阴蔽阳;休闲游憩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碳循环
【解析】【分析】(1)奥尔良位于美国的南部地区,纬度位置较低,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地区,相对于奥尔良的地理位置,纬度更高,魁北克的地理位置相对奥尔良更加偏北,纬度位置更高,随着纬度变化,气温变低气温发生变化,植被发生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变化;纽约和林肯大致在同一纬度,纽约临海,受水汽影响较大,林肯位于内陆地区,受水汽影响较小,从纽约到林肯降水之间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2)树木作为街景,可以进行直接观察树的科属类型,A选项正确;树木的蒸腾量无法通过街景系统进行观测,B选项错误;树木的根深在地下,也无法通过街景系统来进行观察,C选项错误;街景系统可以直接观测树干直径的变化,D选项正确;
(3)叶绿素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用于验证植被的固碳释氧的作用,A选项正确;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对局部气候进行调节,B选项错误;街道旁的植被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不是通过叶片的大小以及叶绿素体现的,C选项错误;植被可以吸吸收部分有害气体,进行净化空气,并不是通过叶绿素来进行的,D选项错误;
(4)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A选项错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主要为温带气候,植被为温带阔叶阔叶林为主,B选项错误;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较好,植被类型多样,树木的种类最多,C选项正确;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主要为温带地区,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选项错误;
(5)新奥尔良为新兴工业为主,酸雨的危害较小,A选项错误;飓风主要形成于海洋,街道种植植被无法防止飓风,B选项错误;城市内涝主要由于城市路面硬化所引起,接到种植植被对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较小,C选项错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接到种植植被直接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可以防止城市热岛,D选项正确;
(6)城市行道树木,增加交通价值,一方面可以分隔车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植被进行引导交通;行道树木可以遮阴蔽阳,利于行人乘凉,行道的树木也具有休闲游憩的等社会价值。
故答案为:(1)从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2)A、D;(3)A;(4)C;(5)D;(6)交通价值;分隔车道;引导交通;社会价值;遮阴蔽阳;休闲游憩
【点评】(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
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2)行道树木:
行道树就是:道路两旁的树。行道树是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既可以标志出道路,而且也可以阻挡道路上车辆的光线、噪声和灰尘。
(3)森林的功能
(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等三个新型都市区,率先实现一体化。大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即粤港澳大湾区。
(5)城市热岛
2.(2024·上海)清平镇的乡村振兴
材料一 清平镇位于四川省绵竹市西北部山区,目前当地居民约5000人,因磷矿储备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磷矿产业一直是清平镇域经济的主要支撑。但清平镇先后经历了“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和“2010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传统支柱产业遭到重创,加之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持续增大。2017年后,清平镇禁止开采矿产,开发旅游业,向第三产业转型。2020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清平入口社区正式揭牌,清平镇走出了一条从“产业转型”到“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
材料二 图1清平镇简图,图2清平镇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位置图。
(1)影响清平镇村庄分布的自然因素有 和 。
(2)根据材料信息,推测清平镇不同年份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变化,选择2007、2009和2011年各年份的正确排序 ____。(单项选择)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3)分析清平镇2010年泥石流成因,需要使用的资料有 ____。(单项选择)
①气象资料
②地质地貌
③居民点位置
④野生动物栖息地位置
⑤灾前灾后遥感影像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保障清平镇耕地面积不会减少的对策有 ____。(不定项选择)
A.推广矿区复耕 B.实行退耕还林
C.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D.进行陡坡开垦
(5)推断近年来清平镇产业变化趋势: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6)大都市对周边地区有很大影响,分析成都市发展对清平镇人口结构的积极影响与原因。
(7)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清平镇设立入口,说明该举措对清平镇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
【答案】(1)地形;水源(河流)
(2)D
(3)B
(4)A;C
(5)比重下降;比重上升
(6)随着省会城市成都市的转型发展,其对周边地区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增强,清平镇通过吸纳来自成都市的资金、技术、文化,发展旅游业等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磷矿产业的关停,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第二产业,改善人口就业结构;伴随着清平镇第三产业等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缓解人口老龄化,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清平镇通过接纳成都市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口文化结构。
(7)经济发展:清平镇利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国内外游客和科研专家学者入园旅游观光、科研,带动旅游业及交通、通信、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推动该镇走上“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因该镇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该镇生态环境建设,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利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建设与保护。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及其辐射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分析】(1)清平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临近河流的地区,主要受到地形与河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可知,清平镇在2008年特大地震和2010年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以后支柱产业遭到重创,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脆弱程度逐渐增加,2011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程度最为严重,2007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程度较少,D选项正确;
(3)泥石流的成因受到气候的影响,降水强度,对泥石流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①正确,地貌、地形特点,特别的是地势的起伏,对泥石流的影响较大,②正确,居民点的位置与泥石流的形成无明显关系,③错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位置对泥石流的影响较小,④错误;灾前灾后遥感影像,有利于分析泥石流多发的区域,⑤正确;
(4)推广矿区复耕,有利于保证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A选项正确;实行退耕还林,耕地面积会减少,不利于保证耕地面积,B选项错误;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利于耕地面积的保证,可以防止耕地面积减少,C选项正确;陡坡坡度较大,不利于开垦和利用,D选项错误;
(5)根据材料中“2017年后,清平镇禁止开采矿产,开发旅游业,向第三产业转型。2020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清平入口社区正式揭牌,清平镇走出了一条从“产业转型”到“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可知清平镇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6)大城市对周边具有辐射发带动作用,成都作为省会城市,随着成都城市的转型发展,对于周边地区辐射和带动能力也会逐渐增加,清平镇可以充分利用成都的资金、技术和文化来发展自身产业,伴随着清平镇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清平镇人口就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青壮年返乡。清平镇通过接纳城都市科技、文化教育,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手脚易程度,改善人口文化结构。
(7)大熊猫国家公国的设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科研学者到来进行旅游观光和科研,带动旅游、交通、餐饮、通信、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产业升级与调整;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有利于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1)地形、水源(河流);(2)D;(3)B;(4)A、C;(5)比重下降、比重上升;(6) 随着省会城市成都市的转型发展,其对周边地区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增强,清平镇通过吸纳来自成都市的资金、技术、文化,发展旅游业等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磷矿产业的关停,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第二产业,改善人口就业结构;伴随着清平镇第三产业等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缓解人口老龄化,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清平镇通过接纳成都市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口文化结构。 (7)经济发展:清平镇利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国内外游客和科研专家学者入园旅游观光、科研,带动旅游业及交通、通信、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推动该镇走上“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因该镇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该镇生态环境建设,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利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建设与保护。
【点评】(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城市多,地势平坦广阔,便于建筑和交通联系。高原和山区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可水运;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气候较凉爽。
气候: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多,气候适宜,降水适度。
河流:主要功能有供水、运输、防御。故临河城市多。
(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促使矿业城市的兴起。
(2)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主要特征有: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显著和环境异质性高
(3)泥石流成因是暴雨或强降雨引发山洪暴发,泥石与洪水混在一起形成的液固两相流,且固体物质处于超饱和状态,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造成了水、土、砂、石混杂着向前涌动。泥石流灾害形成后其破坏力大,淤积河道,阻塞江河,中断交通,毁坏农田房屋,甚至摧毁城镇。
(4)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耕地保护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
(5)地区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地区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一般来说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低说明该地区经济越发达。
(6)人口在各种自然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居住的不同结构就是人口地区结构。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经济类型结构。影响人口地区结构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经济因素等。
(7)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2024·上海)“聚宝盆”的再开发
柴达木盆地是随青藏高原隆升而逐渐形成的一个高原盆地,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油气和盐类等矿产资源,被誉为“聚宝盆”。近年来,当地加强能源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但不稳定。目前格尔木地区采取水(能)光(能)互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
(1)柴达木盆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气候干旱的原因有 ____。(不定项选择)
A.沙漠广布 B.地处中纬 C.高山环抱 D.深居内陆
(2)柴达木盆地本是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证据 ____。(不定项选择)
A.珊瑚 B.常绿阔叶林 C.大象和犀牛 D.沙葱
(3)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石油出现在 (单项选择: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岩层内,在图2中大型油田可能储存在 (单项选择:A.甲;B.乙;C.丙)区域,该地油气生成在质地更密的 (单项选择:A.泥岩;B.砂岩)。
(4)图2中缺失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的白垩纪地层,分析其地质原因。
(5)2023年8月19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服务当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并兼顾青海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分析气候变化对该水电站抽水蓄能的影响。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但是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并说明水光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1)C;D
(2)B;C
(3)C;B;A
(4)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层分布。
(5)该水电站的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的状况。
(6)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但受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不仅可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柴达木盆地由于气候干旱,造成沙漠广布,A选项错误;地处中纬度地区与气候干旱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山环抱,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气候干旱,C选项正确;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D选项正确;
(2)珊瑚化石体现曾经为海域环境,A选项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较为湿润的地理环境,B选项正确;大象和犀牛主要为大型食草动物,主要生活在较为湿润,多植被的地区,C选项正确;沙葱,又较叫做蒙古韭,为多年汉生草本植物,D选项错误;
(3)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沉积岩的岩层中;石油、天然气主要储存在背斜构造内。向斜和断层主要为储水构造,泥岩地质更密,利于石油、天然气的储存;
(4)地壳下沉:这通常是指地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垂直移动,向地下深处移动。这种运动可能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或拉张造成的。沉积物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会在地壳下沉的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地层。这些沉积物可能包括岩石碎屑、生物残骸、化学沉积物等。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隆升过程中,高原地区的地壳会向上抬升。侵蚀作用:包括风力和流水等自然力量,它们会剥蚀地表的岩石和沉积物,改变地表的形态。古近纪下沉运动:古近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大约从6600万年前到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该地区的地壳再次发生下沉,导致新的沉积物沉积,形成新的地层。现有地层分布:经过上述地质过程,该地区形成了现有的地层结构,这些地层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不同事件和环境变化;
(5)昆仑山是中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山脉,拥有大量的冰川。这些冰川在夏季融化时,为河流提供了大量的水源。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的长期上升趋势,主要由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这导致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河流的水量。冰川融化加速会导致河流水量的短期增加,这可能会提升水电站的发电量,因为水电站的发电量与水流的流量和落差有关。然而,从长远来看,如果冰川持续融化并最终消失,水电站将面临水量减少的问题。冰川是河流的重要水源,一旦冰川消失,河流的水量将大幅减少,可能导致水电站无法正常发电。如果水量减少到无法满足水电站运行的最低要求,水电站将面临严重的运营问题,甚至可能完全停止发电。
(6)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大气压力较低,空气稀薄,这有助于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干旱的气候和晴朗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太阳能的收集,因为云层较少,太阳辐射能够更直接地照射到地面。由于上述因素,柴达木盆地的光照强度较高,为太阳能发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尽管光照条件良好,但太阳能的产量仍然受到天气变化(如云层覆盖)和季节变化(如日照时间的变化)的影响,导致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与太阳能相比,水能发电通常更为稳定,因为水电站的发电量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蓄水量和水头,这些因素相对容易控制和预测。结合水能和太阳能发电,可以形成互补的能源系统。在太阳能发电不足时,水能发电可以补充;反之,在水电站蓄水不足时,太阳能发电可以提供支持。通过水光互补,可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种互补系统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长期来看,水光互补有助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故答案为:(1)C、D;(2)B、C;(3)C、B、A;(4) 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层分布。 (5) 该水电站的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的状况。 (6) 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但受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不仅可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点评】(1)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其干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地理位置:柴达木盆地被高山环绕,远离海洋,这限制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进入盆地,导致降水量少。
地形影响:盆地的地形使得其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进一步减少了降水的机会。
蒸发量大:由于盆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导致蒸发量非常大,使得水分难以在地表积累。
风力强盛:柴达木盆地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强风会加速水分的蒸发,进一步加剧干旱。
气候变化:全球变冷是控制柴达木盆地干旱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同时青藏高原晚期持续阶段性的强烈隆起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柴达木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曾经是湿润的,这一点有多项研究和证据支持:
古生物证据:根据,约3000万年前,柴达木盆地气候凉爽、湿度适中,被温带落叶阔叶林覆盖,与现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年降水量很可能超过1000毫米,夏季干燥、冬季湿润。
古湖泊存在:和提到,在距今八百五十万至七百万年间,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古湖,这表明当时的气候显著变湿,与现代干旱的气候截然不同。
季风影响:和中提到,气候变湿归因于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的东亚夏季风降水带的向西北移动,这表明柴达木盆地曾经受到季风的影响,导致气候湿润。
孢粉记录:中提到,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地区始新世—上新世孢粉记录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这可能为古湿润环境提供间接证据。
地质构造变化:提到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构造增强,这可能与古气候变化有关,进一步表明该地区曾经存在不同的气候条件。
(3)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是由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以下是沉积岩的一些主要特点:
层理结构:沉积岩通常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这是由于沉积物在不同时间段沉积形成的。每一层都可能代表一个特定的地质时期或环境。
沉积物来源:沉积岩的组成可以非常多样,包括岩石碎屑、矿物晶体、生物残骸、化学沉积物等。这些沉积物可以来自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生物活动或化学沉淀。
沉积环境: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多样,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影响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颗粒大小:沉积岩的颗粒大小可以从细小的粘土到较大的砾石不等。根据颗粒大小,沉积岩可以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
化石含量:许多沉积岩含有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关于古生物、古环境和地质年代的重要信息。
(4)侏罗纪地层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描述,包括其地质年代的划分、沉积环境、生物群落以及矿产资源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特点:
地质年代划分: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大约从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212223。它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地质和生物特征。
沉积环境:侏罗纪地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但以陆相沉积为主,特别是在中国。在青藏地区、华南南部、东北局部地区也发育了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
海相侏罗系:在西欧,海相侏罗系以德国南部发育最为典型,下统多为黑色页岩(里阿斯统),中统多为棕色含铁砂岩(道格统),上统多为白色泥灰岩(麻姆统)。
生物群落: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其中蜥脚类恐龙占据了优势。同时,昆虫、植物群落也非常繁盛,包括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等裸子植物。
矿产资源:侏罗纪地层富含化石,尤其是菊石类,为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侏罗纪地层中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油页岩、石油、石膏以及沉积铁、铜矿产等。
(5)水电站抽水蓄能,也称为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利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时再放水至下水库,通过水轮机发电的水电站。其工作原理基于能量转换和储存,具体过程如下:
抽水阶段:在电力需求较低的时段,利用电网中多余的电能,通过泵站将下水库的水抽送到上水库。这个过程中,电能被转换成水的势能。
储存能量:水被储存在上水库中,以势能的形式保持,直到需要发电时使用。
发电阶段: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段,上水库的水通过导流系统释放到下水库,水流带动水轮机旋转。
转换能量:水轮机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机械能,然后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输送到电网中。
循环利用:发完电的水回到下水库,整个系统可以循环使用,只要维持两个水库的水位差,就可以不断地进行抽水和发电。
(7)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海拔高,空气稀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这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少,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强。
日照时间长: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3200-3600小时之间,这为太阳能资源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
年总辐射量大: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显示了该地区太阳能资源的高潜力。
晴朗天气多:柴达木盆地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多,进一步增强了太阳辐射的强度。
大气透明度好:柴达木盆地的大气透明度好、日光穿透率高,加之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理位置: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属于高原内陆盆地,这些自然条件为太阳能资源的丰富性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4.(2024·上海)变暖中的格陵兰。
材料一 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一大岛屿,80%的面积被冰盖覆盖。冰盖是面积超过五万平方千米的冰川体,通常为穹形,冰盖会缓慢移动。冰盖对全球气候、大气环流、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格陵兰岛冰川加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各地的注意。
材料二 图1、图2。
(1)格陵兰岛南部主要盛行 风(填风向),北部主要盛行 气流(选填:上升/下沉),因此格陵兰岛南部降水量大于北部。
(2)关于格陵兰岛冰盖融化速度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不定项选择)
A.边缘融化比中心快 B.中心融化比边缘快
C.南部融化比北部快 D.北部融化比南部快
(3)对格陵兰岛冰盖进行监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以 ____。(不定项选择)
A.冰盖的移动速度 B.冰盖的海拔高度
C.海岸线的变化 D.冰盖消融量
(4)图3为上海(31°N)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图,据此在图4绘制该日格陵兰岛卡纳克(78°N)小镇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5)格陵兰岛西部城镇明显多于东部,简述城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原因。
(6)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格陵兰岛的一家公司将格陵兰岛上的冰卖往远在几千公里外的迪拜特许餐厅用来制作鸡尾酒,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解释人们反对的原因。
【答案】(1)西南;下沉
(2)A;C
(3)A;B;C
(4)
(5)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相比东海岸暖湿;近海海域封冻期短,通航时间较长;距经济发达的北美东部(或:加拿大/北美)近,利于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运输、对外贸易,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因此人口、城镇较多。
(6)在格陵兰岛对冰川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消耗能源、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会直接减小极地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威胁格陵兰岛的生态环境安全;海运过程中消耗能源资源、排放废弃物,威胁沿线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可能会激活地质时期的病毒,给迪拜等地带来生态灾难。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城乡区位因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资源安全的含义、意义及维护措施
【解析】【分析】(1)格陵兰岛南部主要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西南风影响。这些风通常携带着来自海洋的湿气,当湿气遇到陆地时,会因地形抬升作用而凝结成云,导致降水。北部地区主要受到下沉气流的影响,受极地高气压的影响较大,高压系统下的下沉气流会抑制云的形成和降水。因此南部地区降水大于北部地区;
(2)格陵兰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边缘冰盖融化比中心快,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慰问相对较高,融化速度比北部地区快,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3)GNSS作为一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能够提供长期、高精度和高频率的监测数据,从而测定冰川物质平衡和冰流速。 因此,GNSS可以用来监测冰盖的移动速度、海拔高度、海岸线的变化。然而,冰盖消融量通常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测量,例如卫星遥感等。A、B、C正确;
(4)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位于78°N的卡纳克小镇,会出现极昼现象,太阳全天有高度,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从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
(5)西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这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城镇发展、交通网络等。由于沿岸有暖流经过,该地区的气候比东海岸更为温暖和湿润,这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近海海域的封冻期较短,这意味着该地区有更长的通航时间,有利于海洋运输和渔业的发展。该地区距离经济发达的北美东部近,这有助于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交流,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由于通航时间长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该地区利于发展海洋渔业,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较长的通航时间也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提高物资和商品的流通效率。地理位置的便利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国际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可以支撑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由于上述因素,该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服务。经济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促进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6)冰川资源的开发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这可能导致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而排放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影响。冰川是许多极地动物的栖息地,如北极熊、海豹等。冰川的减少会直接影响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冰川资源的开发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冰川融化和开发活动可能会释放出长期封存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威胁当地和全球的生态环境安全。海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可能会污染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长期封存在冰川中的病毒可能因冰川融化而被释放。这些古老的病毒可能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未知的健康风险。冰川融化释放的物质可能通过大气或海洋传播到遥远地区,如迪拜等,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故答案为:(1)西南风、下沉;(2)A、C;(3)A、B、C;
(4)(5)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相比东海岸暖湿;近海海域封冻期短,通航时间较长;距经济发达的北美东部(或:加拿大/北美)近,利于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运输、对外贸易,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因此人口、城镇较多。 (6) 在格陵兰岛对冰川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消耗能源、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会直接减小极地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威胁格陵兰岛的生态环境安全;海运过程中消耗能源资源、排放废弃物,威胁沿线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可能会激活地质时期的病毒,给迪拜等地带来生态灾难。
【点评】(1)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赤道辐合带):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导致空气加热上升,形成低压区。这里是热带辐合带,云层和降水丰富。
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的两侧,向北和向南分别形成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这些风向分别向西吹,对热带地区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副热带高压带:在大约30°纬度的地区,由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这些区域通常气候干燥,如副热带沙漠地区。
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两侧,大约在35°至65°纬度之间。这里的风向通常向西吹,对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有重要影响。
极地低压带:在极地地区,大约在60°至90°纬度,由于冷空气下降形成低压区。这些区域通常寒冷,有强风和降水。
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低压带的边缘,从极地向外吹向副极地地区,形成寒冷的东风。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导航系统,它允许接收器在全球任何地点确定其精确位置和时间。其特点:
全球覆盖:GNSS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服务,不受地形、天气或时间的限制。
实时定位:GNSS能够提供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对于导航、追踪和时间同步等应用至关重要。
高精度:现代GNSS接收器可以提供非常高的定位精度,通常在几米甚至更小的范围内。
应用广泛:GNS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航空、海运、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
(3)太阳方位: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点在地平线上的位置随季节变化。在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在冬季则相反。
(4)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形因素: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镇建设和交通发展,因此许多城镇分布在平原或河谷地区。
气候条件: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降水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这些地区往往城镇较多。
水资源:靠近河流、湖泊或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因供水便利,容易形成人口聚集和城镇发展。
交通条件:交通便捷的地方,如交通枢纽或交通线路交汇处,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促进城镇发展。
经济发展: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如有丰富资源或发达工商业的地区,会吸引人口迁入,形成城镇。
政策因素:政府规划和政策导向对城镇分布有重要影响,如新城建设、经济开发区等。
历史因素:一些城镇因历史上的军事、政治或宗教重要性而形成,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也是影响城镇分布的因素。
地理位置:靠近国界或地区中心的地理位置,可能因战略或行政需要而形成城镇。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分布和频率也会影响城镇的选址和分布,城镇往往会避开地震带、洪水区等灾害多发地带。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和规划对城镇分布有直接影响,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划分。
环境质量: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等良好的环境质量条件,会吸引人们居住,促进城镇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分布等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人口迁移:人口因工作、教育、家庭等原因的迁移,会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进而形成或扩大城镇。
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吸引人口居住和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6)冰盖开发的产生的影响应对措施:
实施可持续的资源开发策略,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加强环境影响评估,确保开发活动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保护极地动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冰川融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研究和监测古老病毒的潜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
5.(2024·上海)长江口的河海交互作用。
材料一 长江在入海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大约95%的径流量从南支入海,南支又分为北港和南港。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明显,枯水期潮汐作用大于径流作用,淡水和海水充分混合,河海交互作用强,垂直方向上的盐度几乎无变化。丰水期时,径流作用大于潮汐作用,淡水和海水部分混合,垂直方向盐度变化明显。
材料二 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上海新的水源地。2011年,青草沙水库全面建成通水。为避免咸潮入侵对上海市居民用水的影响,青草沙水库采取了“避咸蓄淡”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材料三 图1为青草沙水库位置及某次咸潮入侵路径图,图2为长江口某日7点﹣21点盐度与河水相对水位变化曲线图,图3为某日长江口T1、T2时刻盐度空间分布图。
(1)崇明岛受流水 (单项选择:A.长期受到侵蚀;B.长期受到沉积)作用而成。历史上,崇明岛最高海拔小于五米,可以反映海水 (单项选择:A.高潮小于五米;B.低潮小于五米)。
(2)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 气候区,长江主要补给类型是 ,径流量有明显的 变化。
(3)长江水位比高时,长江口水体盐度总体偏 (单项选择:A.高;B.低)。当长江水位比低、出现较强咸潮入侵,甲监测站河水盐度出现0.5%﹣2%的主要原因是 (单项选择:A.北支有咸水入侵;B.南支有咸水入侵;C.北港有咸水入侵;D.南港有咸水入侵),此时从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盐度变化状况是 。
(4)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受潮汐影响大,高潮的时候长江径流流速 (单项选择:A.加快;B.减慢)。若今日低潮出现在15:00左右,次日首次低潮出现在 。
(5)根据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了解河海相互作用状况。图3T1时期体现河海 (单项选择:A.充分融合;B.部分融合)状况,T2发生在长江的 (单项选择:A.洪水期;B.枯水期)。
(6)伏旱和台风给青草沙水库“蓄淡避咸”增加压力,从河海相互的角度,说明其影响过程。
【答案】(1)C;A
(2)亚热带季风;降水;季节
(3)B;A;越来越低
(4)B;3:25
(5)B;B
(6)长江口水域的盐度受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影响,进而影响青草沙水库的水质;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但蒸发旺盛,入海径流量小,导致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台风来临时引发的海洋风暴潮,导致海水高水位倒灌,海水潮流作用大于长江径流作用;这都会导致海洋咸水从上游(或:南至)、下游(或:南港、北港)两个方向入侵水库库区,此时水库不仅无法蓄淡,更加需要避咸,以确保水质。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海岸线与海岸带;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解析】【分析】(1)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位于长江口,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区域的沉积作用 ;崇明岛的海拔较低,历史上最高海拔小于五米,这表明该地区的沉积作用非常活跃,并且海平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岛屿的地貌形态。考虑到海水的潮位变化,高潮时的海平面高度可以小于岛屿的最高海拔,以避免岛屿被完全淹没;(2)唱将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降水补给,特别是在其流经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是河流径流量的主要来源, 长江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导致夏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径流量大,冬季径流量相对较小。 (3) 当长江水位较高时,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长江口水体盐度总体偏低;当长江水位比低,即在枯水期,出现较强咸潮入侵时,甲监测站河水盐度出现0.5%-2%,这主要是由于北支有咸水入侵;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随着淡水的稀释作用,如果长江水位较低,咸潮影响较强,盐度会逐渐降低。因此,盐度变化状况是越来越低;(4)高潮时长江径流流速会受到影响。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长江口附近的淡水流速可能会减慢,因为海水的涌入会对河流产生阻力。径流速度减慢。潮汐的周期性,潮汐通常大约每12小时25分钟发生一次高潮和低潮的周期变化。这意味着如果今日低潮出现在15:00左右,次日的首次低潮将大致在:3:25;(5)题目提到“根据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了解河海相互作用状况”,并且指出T1时期长江口的盐度分布显示了河海之间的某种融合状态。在T1时期,淡水和海水并没有完全混合,而是存在一定的分层或过渡带,这是河海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征。味着在枯水期,长江的径流量减少,海水可能会更深入河口,导致河海交互作用增强,这与河口地区盐度分布的变化相符合。(6)长江口水域的盐度确实受到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的显著影响,这种作用会进一步影响青草沙水库等淡水水库的水质。长江口是河流和海洋交汇的地方,淡水和海水在这里混合,盐度分布受到河流径流量和潮汐作用的共同影响。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减少,而蒸发量增加,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长江的径流作用减弱,潮汐作用相对增强,可能会使得海水入侵河口区域,提高盐度。台风带来的风暴潮会导致海水位上升,如果海水潮流作用大于长江的径流作用,可能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进一步增加河口区域的盐度。海洋咸水可能从上游(南至)和下游(南港、北港)两个方向入侵水库库区。上游入侵可能由于长江上游来水减少,下游入侵可能由于潮汐作用导致海水上溯。青草沙水库等淡水水库不仅无法有效地蓄积水量(蓄淡),还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咸水入侵(避咸),以保证供水水质。
故答案为:(1)C、A;(2)亚热带季风、降水、季节;(3)B、A、越来越低;(4)B、3:25;(5)B、B;(6) 长江口水域的盐度受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影响,进而影响青草沙水库的水质;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但蒸发旺盛,入海径流量小,导致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台风来临时引发的海洋风暴潮,导致海水高水位倒灌,海水潮流作用大于长江径流作用;这都会导致海洋咸水从上游(或:南至)、下游(或:南港、北港)两个方向入侵水库库区,此时水库不仅无法蓄淡,更加需要避咸,以确保水质。
【点评】(1)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它的形成主要是由长江泥沙冲积而造成的。
地理位置:崇明岛位于长江口,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长江携带泥沙沉积的理想场所 。
长江泥沙沉积: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导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逐渐在此沉积 。
河口沙洲的形成:这些泥沙在江中逐渐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洲因泥沙的不断沉积而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崇明岛 。
(2)长江流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长江的补给方式是混合补给,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此外还包括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在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大气降水是长江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在长江源头等高海拔地区,冰雪融水补给占一定比例。而在中下游地区,除了降水补给外,还有湖泊和地下水的补给。
(3)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蒸发作用: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较高,海水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海水盐度升高。
降水量:降水能够稀释海水中的盐分,因此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海水盐度相对较低。
河流注入:大量淡水河流的注入会降低海水盐度,尤其是在河流入海口附近。
洋流:暖流会带来较高盐度的海水,而寒流可能会降低海水盐度,因为较低的水温有助于海水中盐分的溶解。
海域封闭程度:在较为封闭的海域,由于缺乏与外海的交换,蒸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导致盐度升高。
冰川融水:在极地地区,冰川融水的流入会降低海水盐度。
人类活动:沿岸地区的人类活动,如工业用水排放、农业排水等,也可能影响海水盐度。
(4) 潮汐的涨落周期:一天之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每次高潮和低潮之间的间隔大约为12小时25分钟。
(5)海河相互作用:
沉积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区域沉积,形成三角洲和其他沉积结构。
潮汐作用:潮汐可以影响河口地区的水流动力,导致海水与淡水的混合,影响沉积物的分布。
盐度梯度:河流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形成盐度梯度,影响河口生态系统和水质。
河海界面:河海界面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这里的水文、沉积和生态过程都非常活跃。
河口动态:河口地区的水流动态受潮汐、径流、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复杂的流动模式。
生态系统:河海相互作用区域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包括河口湾、盐沼、红树林等生态系统。
水质问题:河海相互作用区域可能面临水质问题,如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人类活动影响:沿海开发、港口建设、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会对河海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影响河海相互作用。
1 / 1【高考真题】2024年上海市高考地理试卷(等级性)
一、非选择题(共100分)
1.(2024·上海)探究城市行道树
街景地图是一种实景地图服务,为用户提供城市、街道或其他环境的360°全景图像,用户可以通过该服务获得如临其境的地图浏览体验(如图1)。某研究员利用街景地图分析研究了北美洲36个城市的行道树品种与不同城市的适合程度,提出了行道树对改善城市景观和环境的作用。
(1)行道树所属植被类型从新奥尔良到芝加哥、再到魁北克的变化,反映了 地域分异规律。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林肯,反映了 地域分异规律。
(2)利用街景系统来观察树,可以看出树的哪些属性 ____。(不定项选择)
A.树的科属 B.树的蒸腾量 C.树的根深 D.树干的直径
(3)探究“叶片叶绿素的多少和叶片的大小,然后测定植物附近干洁空气成分”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道旁树林的 ____功能。(单项选择)
A.固碳释氧 B.调节气候 C.美化环境 D.净化空气
(4)下列城市群中的行道树可选择树木种类最多的是 ____。(单项选择)
A.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B.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C.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D.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5)新奥尔良种植枝叶茂密的行道树种,是为了防止 ____。(单项选择)
A.防酸雨问题 B.防飓风灾害 C.防城市内涝 D.防城市热岛
(6)现在洛杉矶正在评估新的行道树,请你补充评估的表格。
洛杉矶欲拟种某一种行道树,现要对该行道树功能进行多个指标的分析,请你填写两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对应两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功能标准
标准一:生态环境 ①固碳增氧②净化空气③调节气候
标准二: ① ②
标准三: ① ②
2.(2024·上海)清平镇的乡村振兴
材料一 清平镇位于四川省绵竹市西北部山区,目前当地居民约5000人,因磷矿储备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磷矿产业一直是清平镇域经济的主要支撑。但清平镇先后经历了“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和“2010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传统支柱产业遭到重创,加之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持续增大。2017年后,清平镇禁止开采矿产,开发旅游业,向第三产业转型。2020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清平入口社区正式揭牌,清平镇走出了一条从“产业转型”到“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
材料二 图1清平镇简图,图2清平镇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位置图。
(1)影响清平镇村庄分布的自然因素有 和 。
(2)根据材料信息,推测清平镇不同年份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变化,选择2007、2009和2011年各年份的正确排序 ____。(单项选择)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3)分析清平镇2010年泥石流成因,需要使用的资料有 ____。(单项选择)
①气象资料
②地质地貌
③居民点位置
④野生动物栖息地位置
⑤灾前灾后遥感影像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保障清平镇耕地面积不会减少的对策有 ____。(不定项选择)
A.推广矿区复耕 B.实行退耕还林
C.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D.进行陡坡开垦
(5)推断近年来清平镇产业变化趋势: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6)大都市对周边地区有很大影响,分析成都市发展对清平镇人口结构的积极影响与原因。
(7)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清平镇设立入口,说明该举措对清平镇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
3.(2024·上海)“聚宝盆”的再开发
柴达木盆地是随青藏高原隆升而逐渐形成的一个高原盆地,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油气和盐类等矿产资源,被誉为“聚宝盆”。近年来,当地加强能源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但不稳定。目前格尔木地区采取水(能)光(能)互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
(1)柴达木盆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气候干旱的原因有 ____。(不定项选择)
A.沙漠广布 B.地处中纬 C.高山环抱 D.深居内陆
(2)柴达木盆地本是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证据 ____。(不定项选择)
A.珊瑚 B.常绿阔叶林 C.大象和犀牛 D.沙葱
(3)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石油出现在 (单项选择: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岩层内,在图2中大型油田可能储存在 (单项选择:A.甲;B.乙;C.丙)区域,该地油气生成在质地更密的 (单项选择:A.泥岩;B.砂岩)。
(4)图2中缺失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的白垩纪地层,分析其地质原因。
(5)2023年8月19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服务当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并兼顾青海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分析气候变化对该水电站抽水蓄能的影响。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但是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并说明水光互补的必要性。
4.(2024·上海)变暖中的格陵兰。
材料一 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一大岛屿,80%的面积被冰盖覆盖。冰盖是面积超过五万平方千米的冰川体,通常为穹形,冰盖会缓慢移动。冰盖对全球气候、大气环流、海平面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格陵兰岛冰川加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各地的注意。
材料二 图1、图2。
(1)格陵兰岛南部主要盛行 风(填风向),北部主要盛行 气流(选填:上升/下沉),因此格陵兰岛南部降水量大于北部。
(2)关于格陵兰岛冰盖融化速度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不定项选择)
A.边缘融化比中心快 B.中心融化比边缘快
C.南部融化比北部快 D.北部融化比南部快
(3)对格陵兰岛冰盖进行监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以 ____。(不定项选择)
A.冰盖的移动速度 B.冰盖的海拔高度
C.海岸线的变化 D.冰盖消融量
(4)图3为上海(31°N)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图,据此在图4绘制该日格陵兰岛卡纳克(78°N)小镇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5)格陵兰岛西部城镇明显多于东部,简述城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原因。
(6)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格陵兰岛的一家公司将格陵兰岛上的冰卖往远在几千公里外的迪拜特许餐厅用来制作鸡尾酒,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解释人们反对的原因。
5.(2024·上海)长江口的河海交互作用。
材料一 长江在入海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大约95%的径流量从南支入海,南支又分为北港和南港。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明显,枯水期潮汐作用大于径流作用,淡水和海水充分混合,河海交互作用强,垂直方向上的盐度几乎无变化。丰水期时,径流作用大于潮汐作用,淡水和海水部分混合,垂直方向盐度变化明显。
材料二 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上海新的水源地。2011年,青草沙水库全面建成通水。为避免咸潮入侵对上海市居民用水的影响,青草沙水库采取了“避咸蓄淡”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材料三 图1为青草沙水库位置及某次咸潮入侵路径图,图2为长江口某日7点﹣21点盐度与河水相对水位变化曲线图,图3为某日长江口T1、T2时刻盐度空间分布图。
(1)崇明岛受流水 (单项选择:A.长期受到侵蚀;B.长期受到沉积)作用而成。历史上,崇明岛最高海拔小于五米,可以反映海水 (单项选择:A.高潮小于五米;B.低潮小于五米)。
(2)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 气候区,长江主要补给类型是 ,径流量有明显的 变化。
(3)长江水位比高时,长江口水体盐度总体偏 (单项选择:A.高;B.低)。当长江水位比低、出现较强咸潮入侵,甲监测站河水盐度出现0.5%﹣2%的主要原因是 (单项选择:A.北支有咸水入侵;B.南支有咸水入侵;C.北港有咸水入侵;D.南港有咸水入侵),此时从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盐度变化状况是 。
(4)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受潮汐影响大,高潮的时候长江径流流速 (单项选择:A.加快;B.减慢)。若今日低潮出现在15:00左右,次日首次低潮出现在 。
(5)根据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了解河海相互作用状况。图3T1时期体现河海 (单项选择:A.充分融合;B.部分融合)状况,T2发生在长江的 (单项选择:A.洪水期;B.枯水期)。
(6)伏旱和台风给青草沙水库“蓄淡避咸”增加压力,从河海相互的角度,说明其影响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从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2)A;D
(3)A
(4)C
(5)D
(6)交通价值;分隔车道;引导交通;社会价值;遮阴蔽阳;休闲游憩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碳循环
【解析】【分析】(1)奥尔良位于美国的南部地区,纬度位置较低,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地区,相对于奥尔良的地理位置,纬度更高,魁北克的地理位置相对奥尔良更加偏北,纬度位置更高,随着纬度变化,气温变低气温发生变化,植被发生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变化;纽约和林肯大致在同一纬度,纽约临海,受水汽影响较大,林肯位于内陆地区,受水汽影响较小,从纽约到林肯降水之间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2)树木作为街景,可以进行直接观察树的科属类型,A选项正确;树木的蒸腾量无法通过街景系统进行观测,B选项错误;树木的根深在地下,也无法通过街景系统来进行观察,C选项错误;街景系统可以直接观测树干直径的变化,D选项正确;
(3)叶绿素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用于验证植被的固碳释氧的作用,A选项正确;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对局部气候进行调节,B选项错误;街道旁的植被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不是通过叶片的大小以及叶绿素体现的,C选项错误;植被可以吸吸收部分有害气体,进行净化空气,并不是通过叶绿素来进行的,D选项错误;
(4)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A选项错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主要为温带气候,植被为温带阔叶阔叶林为主,B选项错误;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较好,植被类型多样,树木的种类最多,C选项正确;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主要为温带地区,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选项错误;
(5)新奥尔良为新兴工业为主,酸雨的危害较小,A选项错误;飓风主要形成于海洋,街道种植植被无法防止飓风,B选项错误;城市内涝主要由于城市路面硬化所引起,接到种植植被对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较小,C选项错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接到种植植被直接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可以防止城市热岛,D选项正确;
(6)城市行道树木,增加交通价值,一方面可以分隔车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植被进行引导交通;行道树木可以遮阴蔽阳,利于行人乘凉,行道的树木也具有休闲游憩的等社会价值。
故答案为:(1)从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2)A、D;(3)A;(4)C;(5)D;(6)交通价值;分隔车道;引导交通;社会价值;遮阴蔽阳;休闲游憩
【点评】(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
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
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2)行道树木:
行道树就是:道路两旁的树。行道树是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既可以标志出道路,而且也可以阻挡道路上车辆的光线、噪声和灰尘。
(3)森林的功能
(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等三个新型都市区,率先实现一体化。大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即粤港澳大湾区。
(5)城市热岛
2.【答案】(1)地形;水源(河流)
(2)D
(3)B
(4)A;C
(5)比重下降;比重上升
(6)随着省会城市成都市的转型发展,其对周边地区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增强,清平镇通过吸纳来自成都市的资金、技术、文化,发展旅游业等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磷矿产业的关停,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第二产业,改善人口就业结构;伴随着清平镇第三产业等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缓解人口老龄化,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清平镇通过接纳成都市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口文化结构。
(7)经济发展:清平镇利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国内外游客和科研专家学者入园旅游观光、科研,带动旅游业及交通、通信、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推动该镇走上“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因该镇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该镇生态环境建设,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利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建设与保护。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及其辐射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分析】(1)清平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临近河流的地区,主要受到地形与河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可知,清平镇在2008年特大地震和2010年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自然灾害以后支柱产业遭到重创,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脆弱程度逐渐增加,2011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程度最为严重,2007年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程度较少,D选项正确;
(3)泥石流的成因受到气候的影响,降水强度,对泥石流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①正确,地貌、地形特点,特别的是地势的起伏,对泥石流的影响较大,②正确,居民点的位置与泥石流的形成无明显关系,③错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位置对泥石流的影响较小,④错误;灾前灾后遥感影像,有利于分析泥石流多发的区域,⑤正确;
(4)推广矿区复耕,有利于保证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A选项正确;实行退耕还林,耕地面积会减少,不利于保证耕地面积,B选项错误;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利于耕地面积的保证,可以防止耕地面积减少,C选项正确;陡坡坡度较大,不利于开垦和利用,D选项错误;
(5)根据材料中“2017年后,清平镇禁止开采矿产,开发旅游业,向第三产业转型。2020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清平入口社区正式揭牌,清平镇走出了一条从“产业转型”到“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可知清平镇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6)大城市对周边具有辐射发带动作用,成都作为省会城市,随着成都城市的转型发展,对于周边地区辐射和带动能力也会逐渐增加,清平镇可以充分利用成都的资金、技术和文化来发展自身产业,伴随着清平镇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清平镇人口就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引青壮年返乡。清平镇通过接纳城都市科技、文化教育,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手脚易程度,改善人口文化结构。
(7)大熊猫国家公国的设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科研学者到来进行旅游观光和科研,带动旅游、交通、餐饮、通信、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产业升级与调整;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有利于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1)地形、水源(河流);(2)D;(3)B;(4)A、C;(5)比重下降、比重上升;(6) 随着省会城市成都市的转型发展,其对周边地区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增强,清平镇通过吸纳来自成都市的资金、技术、文化,发展旅游业等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磷矿产业的关停,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第二产业,改善人口就业结构;伴随着清平镇第三产业等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吸引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缓解人口老龄化,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清平镇通过接纳成都市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口文化结构。 (7)经济发展:清平镇利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国内外游客和科研专家学者入园旅游观光、科研,带动旅游业及交通、通信、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推动该镇走上“共同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因该镇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该镇生态环境建设,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利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建设与保护。
【点评】(1)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城市多,地势平坦广阔,便于建筑和交通联系。高原和山区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可水运;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气候较凉爽。
气候: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城市多,气候适宜,降水适度。
河流:主要功能有供水、运输、防御。故临河城市多。
(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促使矿业城市的兴起。
(2)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主要特征有: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显著和环境异质性高
(3)泥石流成因是暴雨或强降雨引发山洪暴发,泥石与洪水混在一起形成的液固两相流,且固体物质处于超饱和状态,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造成了水、土、砂、石混杂着向前涌动。泥石流灾害形成后其破坏力大,淤积河道,阻塞江河,中断交通,毁坏农田房屋,甚至摧毁城镇。
(4)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耕地保护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
(5)地区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地区产业结构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一般来说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低说明该地区经济越发达。
(6)人口在各种自然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居住的不同结构就是人口地区结构。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经济类型结构。影响人口地区结构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经济因素等。
(7)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答案】(1)C;D
(2)B;C
(3)C;B;A
(4)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层分布。
(5)该水电站的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的状况。
(6)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但受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不仅可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柴达木盆地由于气候干旱,造成沙漠广布,A选项错误;地处中纬度地区与气候干旱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山环抱,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气候干旱,C选项正确;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D选项正确;
(2)珊瑚化石体现曾经为海域环境,A选项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较为湿润的地理环境,B选项正确;大象和犀牛主要为大型食草动物,主要生活在较为湿润,多植被的地区,C选项正确;沙葱,又较叫做蒙古韭,为多年汉生草本植物,D选项错误;
(3)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沉积岩的岩层中;石油、天然气主要储存在背斜构造内。向斜和断层主要为储水构造,泥岩地质更密,利于石油、天然气的储存;
(4)地壳下沉:这通常是指地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垂直移动,向地下深处移动。这种运动可能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或拉张造成的。沉积物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会在地壳下沉的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地层。这些沉积物可能包括岩石碎屑、生物残骸、化学沉积物等。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隆升过程中,高原地区的地壳会向上抬升。侵蚀作用:包括风力和流水等自然力量,它们会剥蚀地表的岩石和沉积物,改变地表的形态。古近纪下沉运动:古近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大约从6600万年前到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该地区的地壳再次发生下沉,导致新的沉积物沉积,形成新的地层。现有地层分布:经过上述地质过程,该地区形成了现有的地层结构,这些地层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不同事件和环境变化;
(5)昆仑山是中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山脉,拥有大量的冰川。这些冰川在夏季融化时,为河流提供了大量的水源。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的长期上升趋势,主要由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这导致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河流的水量。冰川融化加速会导致河流水量的短期增加,这可能会提升水电站的发电量,因为水电站的发电量与水流的流量和落差有关。然而,从长远来看,如果冰川持续融化并最终消失,水电站将面临水量减少的问题。冰川是河流的重要水源,一旦冰川消失,河流的水量将大幅减少,可能导致水电站无法正常发电。如果水量减少到无法满足水电站运行的最低要求,水电站将面临严重的运营问题,甚至可能完全停止发电。
(6)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大气压力较低,空气稀薄,这有助于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干旱的气候和晴朗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太阳能的收集,因为云层较少,太阳辐射能够更直接地照射到地面。由于上述因素,柴达木盆地的光照强度较高,为太阳能发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尽管光照条件良好,但太阳能的产量仍然受到天气变化(如云层覆盖)和季节变化(如日照时间的变化)的影响,导致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与太阳能相比,水能发电通常更为稳定,因为水电站的发电量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蓄水量和水头,这些因素相对容易控制和预测。结合水能和太阳能发电,可以形成互补的能源系统。在太阳能发电不足时,水能发电可以补充;反之,在水电站蓄水不足时,太阳能发电可以提供支持。通过水光互补,可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种互补系统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长期来看,水光互补有助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故答案为:(1)C、D;(2)B、C;(3)C、B、A;(4) 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层分布。 (5) 该水电站的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的状况。 (6) 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但受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不仅可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点评】(1)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其干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地理位置:柴达木盆地被高山环绕,远离海洋,这限制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进入盆地,导致降水量少。
地形影响:盆地的地形使得其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进一步减少了降水的机会。
蒸发量大:由于盆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导致蒸发量非常大,使得水分难以在地表积累。
风力强盛:柴达木盆地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强风会加速水分的蒸发,进一步加剧干旱。
气候变化:全球变冷是控制柴达木盆地干旱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同时青藏高原晚期持续阶段性的强烈隆起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柴达木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曾经是湿润的,这一点有多项研究和证据支持:
古生物证据:根据,约3000万年前,柴达木盆地气候凉爽、湿度适中,被温带落叶阔叶林覆盖,与现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年降水量很可能超过1000毫米,夏季干燥、冬季湿润。
古湖泊存在:和提到,在距今八百五十万至七百万年间,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古湖,这表明当时的气候显著变湿,与现代干旱的气候截然不同。
季风影响:和中提到,气候变湿归因于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的东亚夏季风降水带的向西北移动,这表明柴达木盆地曾经受到季风的影响,导致气候湿润。
孢粉记录:中提到,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地区始新世—上新世孢粉记录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这可能为古湿润环境提供间接证据。
地质构造变化:提到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构造增强,这可能与古气候变化有关,进一步表明该地区曾经存在不同的气候条件。
(3)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是由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以下是沉积岩的一些主要特点:
层理结构:沉积岩通常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这是由于沉积物在不同时间段沉积形成的。每一层都可能代表一个特定的地质时期或环境。
沉积物来源:沉积岩的组成可以非常多样,包括岩石碎屑、矿物晶体、生物残骸、化学沉积物等。这些沉积物可以来自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生物活动或化学沉淀。
沉积环境: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多样,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影响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颗粒大小:沉积岩的颗粒大小可以从细小的粘土到较大的砾石不等。根据颗粒大小,沉积岩可以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
化石含量:许多沉积岩含有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关于古生物、古环境和地质年代的重要信息。
(4)侏罗纪地层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描述,包括其地质年代的划分、沉积环境、生物群落以及矿产资源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特点:
地质年代划分: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大约从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212223。它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地质和生物特征。
沉积环境:侏罗纪地层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但以陆相沉积为主,特别是在中国。在青藏地区、华南南部、东北局部地区也发育了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
海相侏罗系:在西欧,海相侏罗系以德国南部发育最为典型,下统多为黑色页岩(里阿斯统),中统多为棕色含铁砂岩(道格统),上统多为白色泥灰岩(麻姆统)。
生物群落: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其中蜥脚类恐龙占据了优势。同时,昆虫、植物群落也非常繁盛,包括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等裸子植物。
矿产资源:侏罗纪地层富含化石,尤其是菊石类,为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侏罗纪地层中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油页岩、石油、石膏以及沉积铁、铜矿产等。
(5)水电站抽水蓄能,也称为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利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时再放水至下水库,通过水轮机发电的水电站。其工作原理基于能量转换和储存,具体过程如下:
抽水阶段:在电力需求较低的时段,利用电网中多余的电能,通过泵站将下水库的水抽送到上水库。这个过程中,电能被转换成水的势能。
储存能量:水被储存在上水库中,以势能的形式保持,直到需要发电时使用。
发电阶段: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段,上水库的水通过导流系统释放到下水库,水流带动水轮机旋转。
转换能量:水轮机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机械能,然后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输送到电网中。
循环利用:发完电的水回到下水库,整个系统可以循环使用,只要维持两个水库的水位差,就可以不断地进行抽水和发电。
(7)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海拔高,空气稀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这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少,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强。
日照时间长: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3200-3600小时之间,这为太阳能资源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
年总辐射量大: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显示了该地区太阳能资源的高潜力。
晴朗天气多:柴达木盆地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多,进一步增强了太阳辐射的强度。
大气透明度好:柴达木盆地的大气透明度好、日光穿透率高,加之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理位置: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属于高原内陆盆地,这些自然条件为太阳能资源的丰富性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4.【答案】(1)西南;下沉
(2)A;C
(3)A;B;C
(4)
(5)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相比东海岸暖湿;近海海域封冻期短,通航时间较长;距经济发达的北美东部(或:加拿大/北美)近,利于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运输、对外贸易,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因此人口、城镇较多。
(6)在格陵兰岛对冰川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消耗能源、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会直接减小极地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威胁格陵兰岛的生态环境安全;海运过程中消耗能源资源、排放废弃物,威胁沿线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可能会激活地质时期的病毒,给迪拜等地带来生态灾难。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城乡区位因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资源安全的含义、意义及维护措施
【解析】【分析】(1)格陵兰岛南部主要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西南风影响。这些风通常携带着来自海洋的湿气,当湿气遇到陆地时,会因地形抬升作用而凝结成云,导致降水。北部地区主要受到下沉气流的影响,受极地高气压的影响较大,高压系统下的下沉气流会抑制云的形成和降水。因此南部地区降水大于北部地区;
(2)格陵兰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边缘冰盖融化比中心快,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慰问相对较高,融化速度比北部地区快,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3)GNSS作为一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能够提供长期、高精度和高频率的监测数据,从而测定冰川物质平衡和冰流速。 因此,GNSS可以用来监测冰盖的移动速度、海拔高度、海岸线的变化。然而,冰盖消融量通常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测量,例如卫星遥感等。A、B、C正确;
(4)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位于78°N的卡纳克小镇,会出现极昼现象,太阳全天有高度,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从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
(5)西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这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城镇发展、交通网络等。由于沿岸有暖流经过,该地区的气候比东海岸更为温暖和湿润,这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近海海域的封冻期较短,这意味着该地区有更长的通航时间,有利于海洋运输和渔业的发展。该地区距离经济发达的北美东部近,这有助于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交流,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由于通航时间长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该地区利于发展海洋渔业,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较长的通航时间也有利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提高物资和商品的流通效率。地理位置的便利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国际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可以支撑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由于上述因素,该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服务。经济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促进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6)冰川资源的开发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这可能导致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而排放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影响。冰川是许多极地动物的栖息地,如北极熊、海豹等。冰川的减少会直接影响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冰川资源的开发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冰川融化和开发活动可能会释放出长期封存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威胁当地和全球的生态环境安全。海运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可能会污染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长期封存在冰川中的病毒可能因冰川融化而被释放。这些古老的病毒可能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未知的健康风险。冰川融化释放的物质可能通过大气或海洋传播到遥远地区,如迪拜等,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故答案为:(1)西南风、下沉;(2)A、C;(3)A、B、C;
(4)(5)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平坦;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相比东海岸暖湿;近海海域封冻期短,通航时间较长;距经济发达的北美东部(或:加拿大/北美)近,利于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运输、对外贸易,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因此人口、城镇较多。 (6) 在格陵兰岛对冰川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消耗能源、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会直接减小极地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威胁格陵兰岛的生态环境安全;海运过程中消耗能源资源、排放废弃物,威胁沿线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格陵兰岛冰盖有约10万年的历史,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可能会激活地质时期的病毒,给迪拜等地带来生态灾难。
【点评】(1)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赤道辐合带):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导致空气加热上升,形成低压区。这里是热带辐合带,云层和降水丰富。
信风带:位于赤道低压带的两侧,向北和向南分别形成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这些风向分别向西吹,对热带地区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副热带高压带:在大约30°纬度的地区,由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这些区域通常气候干燥,如副热带沙漠地区。
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两侧,大约在35°至65°纬度之间。这里的风向通常向西吹,对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有重要影响。
极地低压带:在极地地区,大约在60°至90°纬度,由于冷空气下降形成低压区。这些区域通常寒冷,有强风和降水。
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低压带的边缘,从极地向外吹向副极地地区,形成寒冷的东风。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导航系统,它允许接收器在全球任何地点确定其精确位置和时间。其特点:
全球覆盖:GNSS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服务,不受地形、天气或时间的限制。
实时定位:GNSS能够提供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对于导航、追踪和时间同步等应用至关重要。
高精度:现代GNSS接收器可以提供非常高的定位精度,通常在几米甚至更小的范围内。
应用广泛:GNS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航空、海运、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
(3)太阳方位: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点在地平线上的位置随季节变化。在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在冬季则相反。
(4)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形因素: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镇建设和交通发展,因此许多城镇分布在平原或河谷地区。
气候条件: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降水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这些地区往往城镇较多。
水资源:靠近河流、湖泊或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因供水便利,容易形成人口聚集和城镇发展。
交通条件:交通便捷的地方,如交通枢纽或交通线路交汇处,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促进城镇发展。
经济发展: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如有丰富资源或发达工商业的地区,会吸引人口迁入,形成城镇。
政策因素:政府规划和政策导向对城镇分布有重要影响,如新城建设、经济开发区等。
历史因素:一些城镇因历史上的军事、政治或宗教重要性而形成,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也是影响城镇分布的因素。
地理位置:靠近国界或地区中心的地理位置,可能因战略或行政需要而形成城镇。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分布和频率也会影响城镇的选址和分布,城镇往往会避开地震带、洪水区等灾害多发地带。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和规划对城镇分布有直接影响,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划分。
环境质量: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等良好的环境质量条件,会吸引人们居住,促进城镇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分布等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人口迁移:人口因工作、教育、家庭等原因的迁移,会导致某些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进而形成或扩大城镇。
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吸引人口居住和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6)冰盖开发的产生的影响应对措施:
实施可持续的资源开发策略,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加强环境影响评估,确保开发活动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保护极地动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冰川融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研究和监测古老病毒的潜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
5.【答案】(1)C;A
(2)亚热带季风;降水;季节
(3)B;A;越来越低
(4)B;3:25
(5)B;B
(6)长江口水域的盐度受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影响,进而影响青草沙水库的水质;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但蒸发旺盛,入海径流量小,导致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台风来临时引发的海洋风暴潮,导致海水高水位倒灌,海水潮流作用大于长江径流作用;这都会导致海洋咸水从上游(或:南至)、下游(或:南港、北港)两个方向入侵水库库区,此时水库不仅无法蓄淡,更加需要避咸,以确保水质。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海岸线与海岸带;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解析】【分析】(1) 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位于长江口,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区域的沉积作用 ;崇明岛的海拔较低,历史上最高海拔小于五米,这表明该地区的沉积作用非常活跃,并且海平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岛屿的地貌形态。考虑到海水的潮位变化,高潮时的海平面高度可以小于岛屿的最高海拔,以避免岛屿被完全淹没;(2)唱将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降水补给,特别是在其流经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是河流径流量的主要来源, 长江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导致夏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径流量大,冬季径流量相对较小。 (3) 当长江水位较高时,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长江口水体盐度总体偏低;当长江水位比低,即在枯水期,出现较强咸潮入侵时,甲监测站河水盐度出现0.5%-2%,这主要是由于北支有咸水入侵;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随着淡水的稀释作用,如果长江水位较低,咸潮影响较强,盐度会逐渐降低。因此,盐度变化状况是越来越低;(4)高潮时长江径流流速会受到影响。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长江口附近的淡水流速可能会减慢,因为海水的涌入会对河流产生阻力。径流速度减慢。潮汐的周期性,潮汐通常大约每12小时25分钟发生一次高潮和低潮的周期变化。这意味着如果今日低潮出现在15:00左右,次日的首次低潮将大致在:3:25;(5)题目提到“根据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了解河海相互作用状况”,并且指出T1时期长江口的盐度分布显示了河海之间的某种融合状态。在T1时期,淡水和海水并没有完全混合,而是存在一定的分层或过渡带,这是河海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征。味着在枯水期,长江的径流量减少,海水可能会更深入河口,导致河海交互作用增强,这与河口地区盐度分布的变化相符合。(6)长江口水域的盐度确实受到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的显著影响,这种作用会进一步影响青草沙水库等淡水水库的水质。长江口是河流和海洋交汇的地方,淡水和海水在这里混合,盐度分布受到河流径流量和潮汐作用的共同影响。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减少,而蒸发量增加,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长江的径流作用减弱,潮汐作用相对增强,可能会使得海水入侵河口区域,提高盐度。台风带来的风暴潮会导致海水位上升,如果海水潮流作用大于长江的径流作用,可能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进一步增加河口区域的盐度。海洋咸水可能从上游(南至)和下游(南港、北港)两个方向入侵水库库区。上游入侵可能由于长江上游来水减少,下游入侵可能由于潮汐作用导致海水上溯。青草沙水库等淡水水库不仅无法有效地蓄积水量(蓄淡),还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咸水入侵(避咸),以保证供水水质。
故答案为:(1)C、A;(2)亚热带季风、降水、季节;(3)B、A、越来越低;(4)B、3:25;(5)B、B;(6) 长江口水域的盐度受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影响,进而影响青草沙水库的水质;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但蒸发旺盛,入海径流量小,导致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台风来临时引发的海洋风暴潮,导致海水高水位倒灌,海水潮流作用大于长江径流作用;这都会导致海洋咸水从上游(或:南至)、下游(或:南港、北港)两个方向入侵水库库区,此时水库不仅无法蓄淡,更加需要避咸,以确保水质。
【点评】(1)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它的形成主要是由长江泥沙冲积而造成的。
地理位置:崇明岛位于长江口,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长江携带泥沙沉积的理想场所 。
长江泥沙沉积: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导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逐渐在此沉积 。
河口沙洲的形成:这些泥沙在江中逐渐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洲因泥沙的不断沉积而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崇明岛 。
(2)长江流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长江的补给方式是混合补给,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此外还包括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在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大气降水是长江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在长江源头等高海拔地区,冰雪融水补给占一定比例。而在中下游地区,除了降水补给外,还有湖泊和地下水的补给。
(3)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蒸发作用: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较高,海水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海水盐度升高。
降水量:降水能够稀释海水中的盐分,因此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海水盐度相对较低。
河流注入:大量淡水河流的注入会降低海水盐度,尤其是在河流入海口附近。
洋流:暖流会带来较高盐度的海水,而寒流可能会降低海水盐度,因为较低的水温有助于海水中盐分的溶解。
海域封闭程度:在较为封闭的海域,由于缺乏与外海的交换,蒸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导致盐度升高。
冰川融水:在极地地区,冰川融水的流入会降低海水盐度。
人类活动:沿岸地区的人类活动,如工业用水排放、农业排水等,也可能影响海水盐度。
(4) 潮汐的涨落周期:一天之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每次高潮和低潮之间的间隔大约为12小时25分钟。
(5)海河相互作用:
沉积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区域沉积,形成三角洲和其他沉积结构。
潮汐作用:潮汐可以影响河口地区的水流动力,导致海水与淡水的混合,影响沉积物的分布。
盐度梯度:河流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形成盐度梯度,影响河口生态系统和水质。
河海界面:河海界面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这里的水文、沉积和生态过程都非常活跃。
河口动态:河口地区的水流动态受潮汐、径流、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复杂的流动模式。
生态系统:河海相互作用区域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包括河口湾、盐沼、红树林等生态系统。
水质问题:河海相互作用区域可能面临水质问题,如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人类活动影响:沿海开发、港口建设、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会对河海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影响河海相互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