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
(1)建立:960年,________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以_____作为都城。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_____________的分裂割据局面。
赵匡胤
开封
中原和南方
历史
返回目录
2.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①军事上:解除_______将领的兵权;控制对_______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②政治上:在中央,采取__________的方法,削弱_______。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___________制度,并设置
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地方设置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禁军
军队
分化事权
相权
三年一换
通判
转运使
历史
返回目录
(2)影响:宋朝把_____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1)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______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釆取_____________、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____________的格局逐渐形成。
中央集权
武将
抑制武将
文臣统兵
历史
返回目录
2.表现:
(1)______ 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_。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文官
科举制
尚武轻文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____________。
3.时间:_______年,_________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变法涉及领域:_________、________和教育。
富国强兵
1069
宋神宗
经济
军事
历史
返回目录
5.作用: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
6.结果:新法触犯了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大官僚
大地主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一根铁棍扫强梁,勇贯三军羲气扬。兵变陈桥谋略久,黄袍金冠自称王。”这首诗描述的历史事件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
A.李世民 B.鉴真 C.赵匡胤 D.安禄山
C
历史
返回目录
2.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直接原因是 ( )
A.借鉴安史之乱的教训 B.目睹了农民起义的强大
C.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D.采纳谋士的建议
C
解析: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藩镇割锯,武将专权的积弊,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录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3.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三省六部,限制地方权力 B.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C.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权力 D.设立刺史,加强监督
C
解析: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权力。他采取的措施有: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等等。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4.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制其钱谷”措施的是 (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D
解析:据所学知,北宋为“制其钱谷”而采取的措施是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5.北宋时期,在担任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中,文臣出身者的数量远远超过武将出身者。这反映了北宋的治国政策是 ( )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D
解析:根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 “文臣出身者的数量远远超过武将出身者”可知,北宋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6.北宋皇帝宋真宗曾作《劝学诗》。诗中有这样一句:“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说明宋朝注重 ( )
A.发展文教事业 B.科技创新
C.强化皇权 D.控制地方
A
历史
返回目录
7.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D
历史
返回目录
8.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C
解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9.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 ( )
A.抑制土地兼并,致力改善民生
B.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C.推行科举制度,大量选拔人才
D.剥夺武将军权,强化中央集权
B
历史
返回目录
10.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 )
A.增加了政府的败政收入 B.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C.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 D.缓和了社会矛盾
A
解析:根据“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作用,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11.“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 ( )
A.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A
历史
返回目录
12. 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A
历史
返回目录
12.解析:据“青苗法限制了官僚特权,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知,新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历史
返回目录
(1)“太祖”指的是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答:赵匡胤。
答: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历史
返回目录
(3)赵普说的“权” “钱” “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为此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太祖的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答:赵普说的“权” “钱” “兵”指的是削实权、制钱谷和收精兵。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答: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权强化到顶峰
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解析:丞相数量越来越多才是表象,其实质是相权不断被削弱。故选C。
C
历史
返回目录
2.宋太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 )
A.为陈桥兵变做准备 B.削弱军队战斗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大国家财政负担
C
解析:宋太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符合题意;题目中的这些措施都是在北宋建立后实行的,排除A项;B、D项都是消极的方面,不是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初衷,排除。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3.宋太宗时期,在军事机构枢密院担任要职的杨守一、王显等,虽为武官,却全无战场经历,他们或谦恭谨慎,或善于理财。可见,宋太宗 ( )
A.强化中央集权 B.抑制武将权力
C.推行与民休息 D.坚持重农抑商
B
解析:由题干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宗有意抑制武将的权力,重用文臣。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宋太宗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 ( )
A.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B.内乱频繁,国势衰弱
C.外戚专权,横行不法 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A
解析:材料“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强调内患重于外忧。为此,宋代统治者实行了“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5.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官员,遭到朝中官员的反对,他们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于是,该罪臣改为“刺配远恶处”,但又有官员反对说:“士可杀不可辱。”这个故事反映了( )
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普遍尊重
B.宋代法律宽松,罪人容易得到宽恕
C.宋代大臣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
D.宋代皇帝昏庸无能,经常受到臣子的摆布
A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这个故事反映了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社会地位较高,受到普遍尊重。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6.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触犯了官僚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变法失败 ( )
A.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C.募役法、保甲法 D.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B
解析: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发展;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其中方田均税法、募役法触犯了官僚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7.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空观念——黄袍加身】
材料一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这场“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兵变发生在何时何地 兵变能够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960年,陈桥驿。越匡胤是后周禁军统帅,掌握军队。
历史
返回目录
【史料实证——加强君权】
材料二 一天,宋太祖赵匡胤问宰相赵普:“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 我要从此息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回答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历史
返回目录
(2)宋初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答:军事方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对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历史
返回目录
【历史解释——重文轻武】
材料三 北宋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分而为三,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北宋重视文人的举措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摘编自《中国通史》
(3)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2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建立政权:10世纪初, __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耶律阿保机
文字
历史
返回目录
2.党项族:
(1)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 __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2)巩固政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________。
元昊
文字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占领____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_______。
3.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__政策。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__;“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____局面。
燕云十六州
使节
防御
钱物
和平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_______称帝后,多次攻打北宋,北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困苦。
2.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__。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元昊
钱物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1.“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廓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与材料中描述的生活相关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匈奴族
A
历史
返回目录
2.有一首诗这样描绘契丹人的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契丹人生活状况是 ( )
A.农耕生活 B.定居生活
C.游牧生活 D.渔猎生活
C
历史
返回目录
3.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创制西夏文字的民族是 ( )
A.汉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D
历史
返回目录
4.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
A.都是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5.阿保机建国后,兼并周边民族政权,一跃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大患。导致中原与辽政权冲突加剧的是 ( )
A.辽占领了燕云十六州 B.辽定都上京临潢府
C.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D.北宋建立
A
历史
返回目录
6.如表反映的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表中“▲”应填写的是 ( )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C
时间 1004年
交战双方 辽、北宋
交战地点 澶州
关键人物 宋真宗、宰相寇准
战争结果 ▲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据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7.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时,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军征讨辽军的宰相是 ( )
A.寇准 B.魏征 C.李斯 D.房玄龄
A
历史
返回目录
8.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不相关的是 ( )
A.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
B.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
C.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
D.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C
历史
返回目录
9.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D
解析:“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双方互使,贸易发展。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0.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进攻北宋,双方损失很大。随后出现的情景是 ( )
A.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
B.西夏每年送给北宋“钱物”
C.夏宋实现了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D.夏宋互不交往
A
历史
返回目录
11.在学习历史时要善于把握阶段特征。下图所示局面反映了 ( )
A.中外交往与冲突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C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宋、辽和西夏的并立,北宋与这两个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所以C项民族政权并立符合题意。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钱物”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历史
返回目录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 “党项族”分别是指什么政权 根据材料回答,这两个政权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什么 这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答:辽、西夏。都效仿中原王朝,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采用汉族的制度、法令等。
答: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钱物。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答:由战争到议和。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通过辽国,压宋议和。
答: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等。
历史
返回目录
◆ 能力提升 ◆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 ……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如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 )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
B
历史
返回目录
3.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 )
A.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
B.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C.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据所学可知,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分别建立了辽和西夏政权,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辽和西夏也开发了东北和西北等边疆地区。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澶渊之盟”从宋朝一方来看,带有屈辱的一面,但从历史长远来看,它的积极影响是 ( )
A.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钱物
B.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B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5.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C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北宋,北宋建立的时间是960年。③符合题意。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6.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的局部统一区别于大统的汉唐。材料旨在强调这一时期 ( )
A.政权并立 B.分裂割据 C.民族交融 D.国家统一
A
解析:据“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的局部统一区别于大统的汉唐。”可知,材料旨在强调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西夏的争战
C.西夏与辽的争战 D.五代十国的更迭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退,宋朝给辽钱物,澶州旧称澶渊,故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8.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C
历史
返回目录
9.对比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下史实的共同影响是 ( )
A.边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C.民族隔阂日益严重
D.盟约和战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A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钱物。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0.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及治国理政方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四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举例说明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以及唐蕃友好交往对吐蕃产生的影响。
答:开明的民族政策。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历史
返回目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盟约 该盟约签订后,辽宋之间保持着什么局面
答:澶渊之盟。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议和的影响。当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民族关系
答:一方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宋给少数民族政权钱物,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8张PPT)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
元朝的建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12世纪时,________ 草原上的部落之间相互争夺,战争频发。人们盼望草原________,结束战争。
2.统一:________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__。
蒙古
统一
1206
成吉思汗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_______年,西夏灭亡。
2.蒙古灭金:_______年,蒙古灭金。
知识点三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元朝的建立:
(1)背景: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施行“__________”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建立:1271年,________ 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_______。
1227
1234
治国安民
忽必烈
大都
历史
返回目录
2.元朝的统一:
(1)元灭南宋:_______年,南宋灭亡。
(2)元朝统一:___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__________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76
1279
政权并立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他及其子孙结束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政权并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有诗颂曰:“骏马凌风,拓土开疆成一统,弯弓挽月,擎天立柱启蒙元。”他是 ( )
A.杨坚 B.李世民 C.铁木真 D.忽必烈
C
历史
返回目录
2.蒙古族的史学巨著《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天空在旋转,都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 )
A.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B.忽必烈建立元朝
C.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D.蒙古灭西夏和金
A
解析: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于1206年建立了蒙古政权。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3.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成吉思汗纪念币。成吉思汗被后人称颂的原因是 ( )
A.改革女真体制,颁行女真文字
B.率军攻破开封,灭亡北宋政权
C.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D.建立元朝政权,完成全国统一
C
历史
返回目录
4.某学生从资料上看到“这一战争发生在1205年至1227年,最后一个西北王国灭亡了。”这一事件是指 ( )
A.金灭辽 B.金灭北宋
C.蒙古灭西夏 D.蒙古灭金
C
历史
返回目录
5.下列有关蒙古灭西夏及金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成吉思汗先后灭掉西夏和金
B.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
C.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
D.蒙古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A
解析: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夏与金,成吉思汗死于蒙古灭西夏的时候,故成吉思汗在位时没有灭掉金。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写的词,描写的是南宋抗金军队的情景。最终灭掉金的少数民族是 (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党项族 D.匈奴族
B
历史
返回目录
7.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于 ( )
A.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
B.西夏灭亡后
C.金朝灭亡后
D.忽必烈继承汗位后
C
历史
返回目录
8.“他年少有大志,‘恩大有为于天下’,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材料中的“他”是 ( )
A.铁木真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忽必烈
9.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多个王朝曾在这里定都,元朝就是其中的一个。元朝时北京被称为 ( )
A.长安 B.中都 C.燕京 D.大都
D
D
历史
返回目录
10.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 )
A.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B.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C.统契丹,建政权,宋夏和议结和平
D.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A
历史
返回目录
11.《蒙元帝国》一书讲述了从蒙古族源、蒙古汗国,直到元朝灭亡的历史,其中一章讲述了元朝“再统中华”的历史。那么元朝“再统中华”的标志是 ( )
A.1227年,西夏灭亡
B.1234年,蒙古灭金
C.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D.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蒙古族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的色彩,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成吉思汗是闻名中外的蒙古族及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公元后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电视剧《成吉思汗》全面介绍了成吉思汗传奇的一生……
材料二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历史
返回目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成吉思汗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二中“至元八年”是哪一年 有什么大事发生 “遂一天下”是怎么回事
答: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答: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历史
返回目录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忽必烈之前,曾经“遂一天下”的朝代。
(4)说一说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秦朝、西晋、隋朝。
答: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1.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经历过三次大分裂: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但每次大分裂之后全国又重新归于大一统。其中第三次大分裂后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是 ( )
A.秦 B.隋 C.唐 D.元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忽必烈在继位前,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他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他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 )
A.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B.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阻碍中原制度文化的发展 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在继汗位前就受中原文士影响,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这促进了蒙古的发展,加快了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3.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他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中,最符合这一特征且规模最大的是 ( )
A.元统一中国 B.金与南宋之战
C.辽攻北宋之战 D.金攻辽之战
A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解题时紧扣题干有效信息“进步的战争” “规模最大”,据所学可知,蒙古族建立元朝并完成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进步的战争” “规模最大”。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4.某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先后灭亡其它政权的历史时画了如图的简易图,方框内的事件应是 ( )
A.元朝建立 B.蒙古灭北宋
C.南宋建立 D.蒙古灭金
D
1206年 1227年 1234年 1279年(元朝统一)
蒙古建立 蒙古灭西夏 —— 蒙古灭南宋
历史
返回目录
5.以下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统一”表格。其中有一处错误的是 ( )
C
选项 时间 事件
A 1260 年 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B 1271 年 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C 1276 年 元攻破开封,南宋灭亡
D 1279 年 消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解析: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这里C项描述为开封,错误。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6.元灭宋之前,忽必烈已开始了解中原王朝的祭祀礼仪,并在大都陆续建设太庙、社稷、宣圣庙等国家礼仪祭祀场所。忽必烈旨在 ( )
A.确立统治合法性 B.实现蒙古汉化
C.承认儒家正统性 D.巩固辽阔疆域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主要是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减少汉人的反抗,A项正确。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7.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元,始也。从一。”即开始、第一的意思。750年前,蒙古大汗忽必烈借鉴汉文化精髓,取《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其意在表明( )
A.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
B.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
C.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D.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动荡局面
A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国号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有蓬勃盛大之意。可见,元朝的国号寄托吉祥美好寓意。忽必烈建立的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8.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统治者重视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征服
D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依据材料“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可知,反映出蒙古族采用汉族先进的文化及措施,实际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即落后民族最后被较先进民族所征服,故D项正确。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这个时候 ( )
A.蒙古和南宋夹击金朝 B.南宋与元对峙局面形成
C.忽必烈定都大都 D.元军已攻占南宋都城临安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南宋灭亡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坚贞不屈,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D项正确。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0.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帝王功绩】
材料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雪》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1)材料一中,共提到了中国古代哪几位著名的帝王
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历史
返回目录
(2)材料二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 这一局面后来在成吉思汗的努力下得到改变,他是怎样改变这一局面的
答:局面:蒙古草原上各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改变: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历史
返回目录
【时空观念——政权交替】
材料三
(3)请具体描述从图1到图2的过程。
答: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此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历史
返回目录
【历史解释——天下一统】
材料四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4)“遂一天下”指的是什么 这次统一与以往的统一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答:灭亡南宋,统一全国;特点:这次统一是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政权完成的。
历史
返回目录
【家国情怀——民族气节】
材料五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历史
返回目录
(5)如何正确认识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答: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符合人民利益,是正义行为。在抗元的过程中,文天祥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9张PPT)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
中外交通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发明:北宋时的匠人________发明。
2.发展:活字印刷术后,又出现木活字;到了元代,王祯发明了________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3.传播:13世纪传入_______,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________。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毕昇
转轮
朝鲜
欧洲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出现: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________”。
(2)发展: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________。
司南
罗盘
历史
返回目录
(3)应用:________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4)传播:_________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________。
(5)影响:大大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技术的发展。
北宋
阿拉伯
欧洲
世界远洋航海
历史
返回目录
2.火药:
(1)发展:________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___________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________ 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2)传播:13世纪传入___________地区,14世纪初传到欧洲。
(3)影响:对欧洲的________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唐朝
唐朝末年
宋元
阿拉伯
火器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发达的中外交通
1.海上交通:
(1)概况:宋代南方____________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发展:宋元时期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________、信风、气象的规律。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_______ 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海上贸易
潮汛
元
历史
返回目录
2.陆上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_______比较发达。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驿站,修建了覆盖全国的______________。
3.影响: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________、________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驿站
陆路交通网
经济
文化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如图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是 ( )
A.指南针
B.雕版印刷术
C.火药武器
D.活字印刷术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在这一页,我看见布衣毕昇……灵感的火烧烤胶泥,字模和铁板婀娜多姿,一页纸到十万页纸,鲜活的字时刻跃动。”这首现代诗歌体现的宋代科技创新是 ( )
A.罗盘的应用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火药的发明
B
历史
返回目录
3.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使学术得到广泛传播。宋代在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了可喜的水平,这说明印刷术 ( )
A.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B.与造纸术相辅相成
C.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D.制作技术有了较高的突破
C
历史
返回目录
4.如果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图片展览,下列人物能入选“宋元篇”的是 ( )
A.祖冲之 B.毕昇 C.司马迁 D.李时珍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5.关于火药,鲁迅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火药在中国发明于下列哪一时期 (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B
历史
返回目录
6.中国有一位烟花制作大师,制造出了中国最美的天梯烟花,这个烟花从地上延伸到天空中长500余米,在空中绽放了60多秒。该烟花的出现得益于 (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指南针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 D.造纸术的发明
C
历史
返回目录
7.“当11至13世纪之际,中国海船乘风破浪,昼夜星驰,多次成功往返于欧亚之间的远洋航路上。”下列史实最有利于中国海船“昼夜星驰”的是 ( )
A.造纸术的改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火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
历史
返回目录
8. 俄乌冲突战火不断,各种先进武器大量使用,给两国乃至世界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宋元时期由阿拉伯人从我国传到欧洲并推动欧洲武器革新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发明是 (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发达的中外交通
9. 统治范围广大,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比前代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外交通新局面的朝代是 (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故选B。
B
历史
返回目录
10.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
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
C
历史
返回目录
11.元朝政府注重发展交通,国内交通空前发达。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商业繁荣 B.统一后民族交融的发展
C.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需要 D.要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只有注重发展交通才能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统治。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 用宋朝的相关史实加以证明。
答: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时期。
证明:宋朝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历史
返回目录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四大发明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什么感想
答: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造纸术的推广 D.印刷技术的革新
D
历史
返回目录
1.解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相继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由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2.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15世纪时,欧洲各国的印刷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材料说明活字印刷术 ( )
A.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开创了中外交通的全新局面
D.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历史
返回目录
3.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它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后来辗转传入欧洲。材料描绘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D
历史
返回目录
4.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的四大发明 ( )
A.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B.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创造力
C.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 D.推动了近代世界的进步潮流
D
历史
返回目录
5.宋元丰年间,政府 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政府对某些商品专卖、禁止民间自由贸易)由市舶局统购包销;“博易”(交易、贸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A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的现象,本质上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中外贸易频繁的需求的反映。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6.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 (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陆路贸易的阻断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到宋代“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表明贸易路线由陆路转向海路。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7.观察下列四幅图片,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B.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C.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 使人们开始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D.元代发明的火铳 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B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是连接古代中国和东北亚、中亚、波斯以及欧洲、非洲等地的贸易大通道。大量文物见证了海上丝路的辉煌。
历史
返回目录
金花球共出土五个,其焊接工艺源自印度、古希腊迈锡尼等地
越窑制瓷技术被传授到了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有与此粉盒类似器物出土
该墓碑石上面雕刻有多种宗教的标志,是当时泉州多种宗教并存的见证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材料三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历史
返回目录
(1)指出材料一图片所示的文物属于哪种史料 阅读材料一的信息,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答:文物:实物史料。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技术、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沟通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
历史
返回目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海外贸易路线。
答:路线:从明州、泉州、广州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半岛、日本,向西到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海路交通发达的科技因素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因素:①造船业发达;②航海技术进步;③指南针的应用。影响:使得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9张PPT)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彊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__________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______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疆域:“北逾_______,西极流沙,东尽_______,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2.民族交融: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
少数民族
元朝
阴山
辽左
回族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行省制度
1.概况: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_________制度。
2.措施:
(1)中央:由_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______、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__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__________负责监察事务。
中央集权
中书省
兵
枢密院
御史台
历史
返回目录
(2)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_______”,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________;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________、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知识点三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____________的方式。
腹里
行省
州
因地制宜
历史
返回目录
2.措施:
(1)东南地区:设置____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西域:设置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3)西藏: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______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___________。
澎湖巡检司
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
宣政院
行政管辖
历史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D
◆ 基础巩固 ◆
历史
返回目录
2.解读下图,“ ”所代表的新民族是 ( )
A.藏族 B.回族 C.壮族 D.苗族
B
历史
返回目录
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时期民族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 ( )
A.统一了全国 B.加强了皇权
C.回族形成 D.疆域最为辽阔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行省制度
4.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 ( )
A.禅让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B
历史
返回目录
5.忽必烈曾感叹,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而御史台就是用来医治左右手的。由此可见御史台的作用是 ( )
A.负责监察事务 B.负责军事事务
C.管理行政事务 D.负责起草政令
A
历史
返回目录
6.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雄安新区的建设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意义深远。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腹里”。管辖元朝“腹里”的行政机构是 ( )
A.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7. 2023年3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强调,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
A.澎湖巡检司 B.枢密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A
历史
返回目录
8.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域地区军政事务的管辖而设置了 (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
历史
返回目录
9.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下列史实与此相关的是 (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设置驻藏大臣
D.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B
历史
返回目录
10.元朝时设立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这些反映了 (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与交融
C.元朝时期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D.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
历史
返回目录
10.解析:据题意可知,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说明这是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不能说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与交融,不能说明元朝时期的版图最大,排除B、C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就已经建立,排除D项。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 元世祖重视借鉴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
材料三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历史
返回目录
(1)指出材料一记述了忽必烈的哪两项功绩
(2)材料二描述了元世祖借鉴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中缺失其在中央的具体措施,你能补充完整吗
答: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答: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历史
返回目录
(3)材料三反映的是元朝的哪一制度 简述这一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答:行省制。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历史
返回目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世祖的主要事迹。
答:①建立元朝,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交融等。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268年,忽必烈设御史台,任用亲臣与近臣出任御史台官员,规定中书省、枢密院有事进奏,必须有御史台官员同奏。他下诏强调:“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他人,朕当尔主。”这说明忽必烈 ( )
A.沿用前代的中央官制 B.赋予御史独立的地位
C.纠正自身的不当之处 D.注重监察机构的作用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以“山川形便”划分行政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强化思想控制
A
历史
返回目录
2.解析:为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忽必烈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在地方再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目的是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3.《元史·地理志一》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材料可以说明元朝 ( )
A.对边疆赋役征收水平高 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D.疆域历史上最辽阔
B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A
历史
返回目录
5.中国古代某朝代因地制宜管理边疆的举措: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台湾地区:澎湖巡检司,西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个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汉朝
B
历史
返回目录
6.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 )
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D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内地设立行省,都城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机构进行管辖,说明元朝地方治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7.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
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C.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B
历史
返回目录
8.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某一阶段的政权更替,与①相关的史实是 ( )
A.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B.岳飞抗金,经济重心南移
C.灭辽和北宋,迁都中都 D.统一全国,建立行省制度
D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与①相关的王朝是元朝。元朝的前身是蒙古政权,蒙古灭掉了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后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9.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他在一批蒙汉臣僚的帮助下,依照汉法建元改制,所制定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版图的辽阔与广袤】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历史
返回目录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图(如图)。
历史
返回目录
【边疆的管辖与控制】
材料三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夷岛志略》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答:元朝疆域广阔。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历史
返回目录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对全国的管理实行哪一制度 元朝的中央要向地方(府一级)传达一份政令,需要层层经过哪些地方行政机构
答:行省制度。中书省、行中书省、路、府。(要注意顺序)
历史
返回目录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材料二中A区域和琉球地区分别隶属哪两个机构管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元朝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说明了什么
答:A区域:宣政院;琉球地区:澎湖巡检司。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0张PPT)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农业的发展
1.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__________。
2.表现:
(1)从越南引进的__________,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2)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3)宋朝时, 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生产技术
占城稻
水稻
历史
返回目录
(4)长江下游和_________成为重要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5)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
(6)南宋后期, ______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太湖流域
茶树
棉花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北宋时,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发达;南宋后期,
________业兴起,海南岛已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 __________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_______、________、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棉纺织
景德镇
江南地区
广州
泉州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城市的兴起:
(1)最大的是______和杭州。
(2)出现了早市和______。
(3)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_____。
2.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开封
夜市
草市
交子
南宋
历史
返回目录
3.海外贸易:
(1)_______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_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________加以管理。
4.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_______最后完成。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_______地区。
广州
阿拉伯
市舶司
南宋
东南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农业的发展
1.袁隆平曾说过“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宋朝引进了外国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占城稻引进于 ( )
A.泰国 B.朝鲜 C.印度 D.越南
D
历史
返回目录
2.从唐朝中晚期到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C
历史
返回目录
3.“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出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宋朝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的是 ( )
A.水稻 B.粟 C.茶树 D.棉花
4.南宋时,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 ( )
A.茶树、烟草 B.棉花、大豆
C.棉花、茶树 D.棉花、玉米
A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手工业的兴盛
5.南宋《陶记》记载:“______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从此“饶玉”成为瓷都瓷器的代称。文中的下划线处应是 ( )
A.景德镇 B.汝窑 C.定窑 D.哥窑
A
历史
返回目录
6.北宋时期,如果有一个人想去丝织生产发达的地方,那么他应该去 ( )
A.河北和河南 B.江浙地区和广东
C.福建和广东 D.江浙地区和四川
D
历史
返回目录
7.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当时 ( )
A.手工业的兴盛
B.农业的发展
C.中外交流活跃
D.商业的繁荣
A
历史
返回目录
8.如图是“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船上设计了水密隔舱,使用指南针。由此可知 ( )
A.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出现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C.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南宋海船已配备指南针
C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造船技术高超,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商业贸易的繁荣
9.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管理制度。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 (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中书省 D.门下省
B
历史
返回目录
10.德国《经理人杂志》写道:在中国,人们已经用数字人民币完成支付,全球货币格局将发生巨变。大约一千年前,当货币还处于铸币支付时代时,中国就最早发明并开始使用纸币。该纸币是 ( )
A.半两钱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C
历史
返回目录
11.小明同学参观历史博物馆,导游在介绍一件文物时说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贸的繁荣。”这件文物是 ( )
C
历史
返回目录
1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 )
A.唐朝 B.南朝 C.北宋 D.南宋
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 宋朝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宋朝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使泉州得以迅速发展;泉州港这一天然良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商铺林立;城内建有多个坊,是居民区。宋朝时,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材料四 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既轻便且原料易得的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时泉州海外贸易繁盛的原因有哪些。
答:经济重心南移。
答: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泉州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国家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城市布局有何不同。(答出一点即可)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中国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
答:打破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
答:商业的繁荣。
历史
返回目录
◆ 能力提升 ◆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
A.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
C.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D
历史
返回目录
1.解析: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带,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所以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说明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2.北宋时都城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上述现象表明 (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C.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历史
返回目录
2.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题干现象表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3.北宋时商品交换的价值巨大,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于是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表明纸币的产生源于 ( )
A.政府强制发行 B.商业贸易需要
C.城市规划整齐 D.官僚体制腐败
B
解析: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材料表明纸币的产生源于商业贸易需要。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下列关于宋代手工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B.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C.宋朝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D.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B
解析: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B项时间错误。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5.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都市生活的繁华 B.商业贸易的发展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
B
历史
返回目录
6.如图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 )
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C
朝代 年代 铜币数目(万贯)
唐 804年 13.5
宋 1000年 135
1007年 185
1073年 600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反映唐朝时期主要使用铜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业的繁荣,图片反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C项正确;A、B、D项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7.运用下列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
A.农业技术的发展 B.医药事业的进步
C.思想文化的繁荣 D.政治制度的演变
A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历史
返回目录
8.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描述为“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表明 ( )
A.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推广 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 D.政治中心正式实现南移
B
解析:根据《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不同描述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
——(元)脱脱等《宋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宋代名窑
自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的达130个县,占总数的75%。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 ……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 ……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的“占城稻”是由哪个国家传入我国的 依据材料一,指出占城稻与中国稻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制瓷业的特点。
答:越南;穗长而无芒,适应性强。
答:工艺先进,造型精美;瓷窑分布广泛;产品大量出口海外。
历史
返回目录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市舶司;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超过前代。
答:不断创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各国经济的往来。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9张PPT)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
市和文化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繁华的都市生活
1.代表性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_______、元朝时的____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瓦子的兴起: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___________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____”;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__”。
临安
大都
市民阶层
瓦子
勾栏
历史
返回目录
3.戏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4.传统节日:宋朝时,_______ 、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杂剧
春节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宋词和元曲
1.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在________时出现,到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北宋文学家________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女词人___________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南宋的_________,词风豪放,词境更为雄奇阔大,震撼人心。
唐朝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历史
返回目录
2.元曲:元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_________》。关汉卿、__________、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___________。
散曲
杂剧
窦娥冤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司马光
历史
返回目录
2.体例:一部___________通史巨著。
3.内容:记述了从________到_______共1 300 多年的历史。
4.地位: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一起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_”。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史学两司马
历史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下列不属于这些大都市的是 ( )
A.北宋的开封 B.元朝的大都
C.西夏的兴庆 D.南宋的临安
C
◆ 基础巩固 ◆
历史
返回目录
2.《水浒传》中写道:燕青带着李逵在东京城内游玩,来到一热闹处,听得里边既有敲锣表演的,又有说评话(评书)的,李逵定要进去听听。书中的“热闹处”应该是 ( )
A.酒肆 B.草市 C.瓦子 D.票号
C
历史
返回目录
3.宋代的大城市中多建有瓦舍,内设茶楼、酒肆、商铺和供各类演出的勾栏,栏内终年有文艺、竞技表演。据此可知宋代 ( )
A.民间艺术精湛 B.市民生活丰富
C.节日习俗多 D.商业贸易发达
B
历史
返回目录
4.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宋词和元曲
5.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关键信息是“北宋;豪放词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岳飞 D.苏轼
6.宋朝有一位女词人,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同时也抒写了深沉的忧患情怀。这位女词人是 ( )
A.李清照 B.苏轼 C.辛弃疾 D.白居易
D
A
历史
返回目录
7.下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它是 (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D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
历史
返回目录
8.下列有关杂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B.只在大城市里演出
C.元朝建立后,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D.元统一后,传入南方,深受欢迎
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杂剧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街区、勾栏瓦舍等场所演出。B项说法错误,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9.“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它从历代王朝兴衰往事中总结经验教训,告诫统治者要选贤任能。这部编年体通史是 ( )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四库全书》
C
历史
返回目录
10.《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传承中国科技文化
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
D
解析:根据题干“《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 “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可知,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国家治理参考。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钱锺书先生曾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可见,相提并论的每一个都有宋。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市,是主要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宋代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历史
返回目录
(1)上述这组图片反映了宋朝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2)宋代最主要且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是什么 并举出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答: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答:词;宋朝著名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答: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或宋朝的城市打破了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限制);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历史
返回目录
(4)宋代市民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答: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市民娱乐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二者相互影响。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秦都咸阳 B.隋都长安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北宋,开封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供“万姓交易”;城中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上述史实说明北宋时期 ( )
A.士大夫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B.游牧文化广泛传播
C.普通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
解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材料表明北宋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3.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现实生活。下列选项中,传统习俗记载与当下节日关联正确的是 ( )
C
选项 传统习俗记载 当下节日
A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梦粱录》) 春节
B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东京梦华录》) 中秋节
C 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风土记》) 端午节
D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 清明节
历史
返回目录
4.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文学逐渐从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扩大
C.科举制度的推动 D.资本主义萌芽
B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随着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本代表上层文化的赋、诗等被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的词、小说等文学形式所代替,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学逐渐平民化的发展趋势,赋、诗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中市民阶层市井生活的需要。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5.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其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上述材料中的“其”是 ( )
A.关汉卿 B.诸葛亮 C.司马迁 D.司马光
D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其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可知,材料中的“其”是司马光。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6.《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巨著,以下关于这本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而成
B.按年月日顺序写成的纪传体通史巨著
C.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书名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
解析:《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7.传统观点认为,元末社会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元杂剧的衰落;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元杂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分子地位发生变化;又有学者提出,剧本结构的弊端是元杂剧衰落的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元杂剧衰落原因的认识 ( )
A.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B.基于对其他剧种衰落的研究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繁华的都市生活】
材料一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宋代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1)指出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宋代的什么场所 这种场所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答:场所:瓦子(或勾栏)。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历史
返回目录
(2)简述材料二中“宋代传统节日”有哪些传承下来 (列举两例即可) 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
答: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列举两例即可)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因而,我们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高度重视,加以保护,并使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历史
返回目录
【历史解释——优美的宋词元曲】
材料三
历史
返回目录
(3)请将以上著名词人与下面的词句对应匹配。
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________
②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________
③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_________
辛弃疾
李清照
苏轼
历史
返回目录
(4)宋代词人众多,请你挑选上面一位词人,写一份简介。要求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词的特点(或贡献、代表作品)。
答:如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达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任选一人即可)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四
(5)材料四中的关汉卿推动了哪一文学形式的发展 材料四中第二幅图的场景会出现在他的哪部作品中
答:元曲(或元杂剧)。《窦娥冤》。
历史
返回目录
【时空观念——不朽的史学巨著】
材料五 全书共记载了16个朝代1 300多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写完成。书的一部分草稿,堆满了两间房屋。有人曾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发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6)材料五中的“书”是哪部书 主持编写者是谁 这部书编写时采用的是哪种体例
答:《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2张PPT)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状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_________的生活。
2.建立政权:
(1)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
(2)_______ 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_________,他就是金太祖。
游牧渔猎
1115
大金
历史
返回目录
3.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_____________制度,改革女真部落__________,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二 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________年,辽被金灭亡。
2.金灭北宋:_______年,金军攻破_______,北宋灭亡。
中原王朝
军政体制
1125
1127
开封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_______。
2.岳飞抗金:岳飞统率的“_________”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_____,双方以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临安
岳家军
钱物
淮水至大散关
历史
返回目录
4.结果: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__________”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_________。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莫须有
中都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女真族的崛起
1.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这有利于 ( )
A.鲜卑族的汉化 B.契丹国的建立
C.党项族的统一 D.女真族的崛起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如图是《女真人像》,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从图中人物的穿衣打扮可推测出女真人的生活方式是 ( )
A.定居农耕
B.游牧渔猎
C.原始聚落
D.男耕女织
B
历史
返回目录
3.《阿骨打传奇》以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情节,向人们栩栩如生地讲述了阿骨打解放奴隶,爱人才,爱艺人,爱民众,聚民心,兴金灭辽等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故事。下列史实与阿骨打无关的是 ( )
A.统一女真各部 B.建立大金
C.颁行女真文字 D.澶渊之盟
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金灭辽及北宋
4. 1115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金朝建立后,灭亡政权的先后顺序是 ( )
A.辽、北宋 B.西夏、辽
C.西夏、北宋 D.北宋、辽
A
解析: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5.如图是某历史事件的知识卡片,图中“结果”应填入的信息是 ( )
A.西夏灭亡
B.辽灭亡
C.北宋灭亡
D.南宋灭亡
C
时间:1127年
人物:宋徽宗、宋钦宗
经过:金攻破开封
结果:__________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金军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6.下列有关北宋灭亡的原因,描述不准确的是 ( )
A.北宋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
B.金在联合北宋灭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军事上的无能
C.金统治者励精图治,军事实力占优
D.北宋军人贪生怕死,毫无爱国之心
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南宋的偏安
7.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建立的政权,因国都相对于先前的北宋而言位置在南方,史称南宋。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赵匡胤 B.元昊
C.阿保机 D.赵构
D
历史
返回目录
8.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进行的一次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失地的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是 ( )
A.文天祥 B.岳飞
C.辛弃疾 D.陆秀夫
B
历史
返回目录
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描述的是南宋政府 ( )
A.重文轻武 B.重农抑商
C.偏安江南 D.北定中原
C
历史
返回目录
10. 1141年宋金达成议和,之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金亦难以取胜,双方对峙于 ( )
A.长城沿线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长江沿线 D.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岳家军),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
材料二 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的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简述岳家军为什么会深受老百姓欢迎。
(2)根据材料二,说出岳飞被害的原因。
答: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答: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
历史
返回目录
(3)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答:为国家和民族不怕牺牲的精神。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金太祖之前,女真无文字,与邻族交往,都借用契丹字。后金人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制成女真字。由此可知 ( )
A.民族交融推动女真部落的发展
B.女真部落完全舍弃本族文化
C.女真势力壮大源于汉人的帮助
D.女真文字发展超越中原地区
A
历史
返回目录
1.解析:由材料“在金太祖之前……都借用契丹字”“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制成女真字”可以看出,女真文字的产生,具有融合多民族文化的特点,体现了民族交融,而从无文字到有文字,体现了女真部落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2.下表是1099-1160年宋代户数情况统计表(部分),表中1160年宋代户数呈现断崖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初社会较为安定 B.金军占领北方国土
C.抗金名将惨遭迫害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时间 1099 1110 1160
户(百万) 19 20 11
B
历史
返回目录
2.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时间1160年。依据所学,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北方国土被金占领,南宋偏安江南,因此宋代户数在1160年呈断崖式下降。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3. “(公元1127年)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宋史》的这段文字记载了 ( )
A.金灭辽 B.金灭北宋 C.蒙古灭金 D.元灭南宋
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是金灭北宋。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畀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北宋与辽订立和约互送钱物
B.南宋与金议和,金割让领土给宋
C.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
D.南宋与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D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根据“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南宋与金的和议。宋高宗怕抗金力量壮大,下令岳飞班师。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符合题意。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5.八百多年前,繁华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城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后妃等数千人被掳往北国,北宋由此灭亡。这段历史被称为“靖康耻”。你认为此“耻”是指 ( )
A.辽灭北宋 B.金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北宋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之耻”指北宋灭亡,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等3 000余人被掳往北国,北宋由此灭亡,金灭北宋,因宋钦宗的年号是靖康,史称靖康之耻。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6.南宋抗金斗争中,岳飞赢得了人民的尊重,根本原因是 ( )
A.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
B.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C.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D.他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由于金军的南侵,中原地区战乱不休,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岳飞抗金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主要是因为他的抗金斗争阻止了女真贵族的屠杀与掠夺,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7.宋金对峙期间,岳家军战功卓著,岳飞威望大增。宋高宗忧内之心甚于忧外,士大夫也难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据此可知,岳飞被害根本是由于 ( )
A.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 B.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
C.岳飞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 D.岳飞反对朝廷与金议和
A
解析:材料信息是,岳飞因为战功卓著、威望大增,而使宋高宗和士大夫难以容忍,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据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军功太大、威望大增,这不符合重文抑武政策,A项正确。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8. 1140年郾城大捷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这一局面的形成有利于 ( )
A.南北方民族融合
B.南方经济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D.南方人口的北迁
B
历史
返回目录
8.B 解析:1140年郾城大捷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金军不再南下,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宋金对峙不利于南北方民族融合,南方人口也不会北迁,A、D项错误;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说明宋和金都没有统一全国,C项错误。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9.“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
A.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送钱物
B.南宋与金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宋
C.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
D.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为界双方休战
D
历史
返回目录
9.解析:据“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可知,这是南宋与金的和议,以淮水为界双方休战。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960 年 1004 年 1038 年 1044 年 1125 年 1127 年 1140 年 1141
年
北宋 建立 宋辽 澶州 之战 西夏 建立 宋夏 达成 和议 金灭 辽 金灭 北宋 南宋 取得 郾城 大捷 南宋
与金
签订
和约
B
历史
返回目录
10.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描述正确,B项符合题意;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 C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达成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
——《中国民族史纲要》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互市,“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等方能交易。贸易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由于双方时断时续的战争和相互防犯,榷场废置无常。
历史
返回目录
政权 进口 禁止出口
金 茶和生姜为大宗,以及水果、糖、药材、虔布、乳香、象牙、木材、金银、木器 钢铁、银、粮食,羊猪腊肉及可制军器之物货、原料,牛、马、犬三种牲畜
南宋 盐和绢为大宗,以及北珠、貂革、人参、松子、红花、紫草、甘草等 钢铁、银、粮食,军用物资,牛、马、犬三种牲畜,书籍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官办的榷场贸易不断受到双方政治斗争的影响,大部分榷场时罢时复……走私贸易仍很盛行。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僚王淮向宋廷报告说,淮南淮北间走私贸易量非常大,蒋州的郑庄,“号为最盛”,每年从这里卖与北贾的茶不下数万引,耕牛多至七八万头……商人为了牟取暴利,也有把军事物资,如马鞍、刀剑、犬马皮、沙鱼等私贩到北方的。宋政府对此则严加禁止。
——引自《简明宋史》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宋、金榷场贸易开展的主要因素。
答:政治格局:多民族政权并立。
答:主要因素:①南北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②宋金的和战关系(或边境的社会环境);③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④宋金两个政权财政对商税的需求;⑤人民对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渴望;等等。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指出走私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原因:①官方贸易机构受政治斗争的影响;②人民经济交流的需求。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