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明朝的建立
_______年, __________ (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__________ (今江苏南京)。
知识点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___________,强化皇权。
1368
朱元璋
应天府
巩固统治
历史
返回目录
2.措施:
(1)政治上:改革官制。
①地方:将原来__________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________”,分散行省权力;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中央: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提升_______的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统归兵部,_______ 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行中书省
三司
丞相
六部
皇帝
历史
返回目录
(2)设立厂卫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明成祖成立_______。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3.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 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 “________”;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锦衣卫
东厂
四书
五经
四书章句集注
历史
返回目录
2.文体格式:__________。
3.危害: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点四 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了原产________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八股文
美洲
历史
返回目录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_成为丝织业中心。_________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_______ 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_______,安徽的________。
苏州
景德镇
北京
晋商
徽商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明朝的建立
1.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但元朝存在时间不足百年,就被下图所示的人物建立的朝代所推翻。该人物建立的朝代是 ( )
A.宋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 )
A.朱元璋称帝 B.蒙古灭金
C.北宋建立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A
历史
返回目录
3.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描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一生,对这位传奇人物说法错误的是( )
A.他从“草根”变“皇帝”
B.他就是明成祖
C.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
D.1368年,他在应天府称帝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4.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
A.开创科举制度
B.设御史台
C.设立三司
D.设置通判
C
历史
返回目录
5.《皇明祖训》中记载:“我朝废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互相牵制,朝廷大权独揽。”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强化皇帝权力 B.限制丞相权力
C.巩固边疆地区 D.扩大地方权力
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明太祖君权加强的措施,使皇权得到加强,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6.明代宦官汪直权倾朝野,“从京城到全国各地,到处侦查隐秘的事情,即使是亲王府邸,也不能幸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分封诸子为王 B.明确六部职责
C.施行廷杖处罚 D.设置厂卫机构
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科举考试的变化
7.(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理解,但只要能背诵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
A.采取八股取士 B.设立“三司”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制度
A
历史
返回目录
8. 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 “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C
历史
返回目录
9.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出这一制度的缺陷是 (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经济的发展
10.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B
历史
返回目录
11.明朝手工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其畅销海内外的瓷器是 ( )
A.白瓷 B.青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D
历史
返回目录
12.与汉代“千里不贩籴”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
A.交子的出现 B.市舶司的设置
C.商帮的兴起 D.十三行的设立
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的“我朝”指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皇帝罢免丞相是基于什么历史教训。(提示:不得从材料中照抄原句)
答:朝代:明朝;教训:秦朝设置丞相导致政权迅速灭亡;汉、唐、宋设置丞相导致丞相专权乱政。
历史
返回目录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六部”是哪六个部门 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帝方自操威柄”的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史料所反映的机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部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含义: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
答: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领导的队伍能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他 ( )
A.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B.执行“行汉法” “行仁政” “不嗜杀”的政策
C.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策略
D.执行“先存百姓” “虚心纳谏” “以史为鉴”的政策
A
历史
返回目录
2.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者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者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下列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D
历史
返回目录
3.自秦朝设立丞相以来,丞相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北宋设立副宰相,明朝废除丞相。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 D.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B
解析:材料中丞相的出现到废除,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排除D项;丞相的权力在中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集权,不是分权,排除C项。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
A.采用八股取士 B.打破门第限制
C.注重考查诗赋 D.考生各抒己见
A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是导致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5.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
A.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C
历史
返回目录
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A
选项 史实 推论
A 设厂卫特务机构 强化了皇权
B 隋朝大运河 贯通了东西水路
C 文成公主入吐蕃 密切了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D 元朝设立行省制度 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成祖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A项对应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7.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B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8.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的探究。
【揭案例】
有一天,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 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 ”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有骗我。”说着,他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一身冷汗。
历史
返回目录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的一种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答:明朝的特务机构无孔不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说明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历史
返回目录
【写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
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分为
七部。其中第一部《洪武大帝》主要讲述了明
太祖的功绩。
历史
返回目录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洪武大帝》写一个简介。(要求:至少涉及这位帝王的两个史实)
答:朱元璋领导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废除丞相制度等。(符合史实均可,至少写出两个史实)
历史
返回目录
【谈看法】
(3)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得到感悟,启迪当下。谈谈你对明朝强化君权的看法。
答: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明朝强化君权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走向衰落的表现。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9张PPT)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__________,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__________,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结党营私
兼并土地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__________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_______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
财政危机
陕西
历史
返回目录
2.经过:
(1)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___________”的口号。
(2)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
(3)1644年4月,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明朝末帝_______自缢,明朝灭亡。
知识点三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兴起:我国东北地区的______族不断发展壮大。
均田免赋
大顺
崇祯
女真
历史
返回目录
(2)后金建立:1616年,_________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清的建立:1635年,_________ 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2.清兵入关:明军将领_________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_________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吴三桂
山海关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在位48年,竟然长期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的皇帝是 ( )
A.明宪宗 B.明神宗
C.明武宗 D.明熹宗
B
历史
返回目录
2.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材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怎样的社会问题 ( )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皇室内部勾心斗角
C.大臣争权夺利
D.土地兼并严重
A
历史
返回目录
3.(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上述材料说明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
A.政治腐败,宦官擅权
B.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C.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土地兼并严重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4.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的社会现状是( )
A.陕北连年灾荒 B.土地兼并严重
C.明末政治腐败 D.战争频繁
B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加上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主要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状况,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5.“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D
历史
返回目录
6.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钱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D
历史
返回目录
7.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朝被推翻的时间和皇帝是 ( )
A.1644年 崇祯 B.1643年 明神宗
C.1616年 明武宗 D.1635年 明熹宗
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8.某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女真首领、八旗制度、建立后金。与这几个词有关的人物是 ( )
A.朱元璋 B.努尔哈赤
C.李自成 D.吴三桂
B
历史
返回目录
9.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是 ( )
A.阿骨打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10. 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打破李自成“皇帝梦”的关键因素是 ( )
A.崇祯皇帝自缢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强烈
D
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 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动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四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1)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历史
返回目录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出“均田免赋”的意思。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关系。
答:“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因为有了材料二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所以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李自成起义军,二者是因果关系。
历史
返回目录
(3)材料四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死宣告了什么 “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
(4)“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谁 他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答:“自杀的皇帝”是指明朝崇祯皇帝;他的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指李自成;他领导的起义失败了。
答:清朝顺治皇帝;女真族。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那么,导致它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
A.李自成起义 B.自然灾害严重
C.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D.广大农民灾难深重
C
历史
返回目录
1.解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2.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排除异己,独揽大权,一些地方官员不惜盘剥民众和动用官府钱财,为他修建“生祠”。宦官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明熹宗不问政事
B.魏忠贤独揽朝政大权
C.明朝实行特务统治
D.明朝后期,朝廷统治的腐朽
D
历史
返回目录
2.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宦官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明朝后期朝廷统治的腐朽。AC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D项符合题意。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3.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官吏余应桂上言:“贼众号百万,非天下全力注之不可。调天下镇将,齐赴军前,会师真、保之间……赐以尚方,悬公侯之赏以鼓励之,庶贼可灭也。”材料中的“贼” ( )
A.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促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C.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发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C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故材料中的“贼”是李自成,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4.崇祯帝“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
A.农民起义 B.经济衰退
C.军队腐败 D.清军入关
A
解析:据“内外诸臣误我”及所学知识可知,农民起义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A项符合题意;经济衰退、军队腐败、清军入关与题干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5.李自成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 ( )
A.推翻了明朝统治 B.活动范围非常广
C.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建立了农民政权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有利于老百姓的口号,这一口号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6.理顺历史逻辑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逻辑,正确的是 ( )
A.政治腐败→人民负担加重→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B.人民负担加重→农民起义→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C.政治腐败→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负担加重→政治腐败
C
历史
返回目录
7.某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一组词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交战、建立八旗制度。与这一组词句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
A.朱元璋 B.努尔哈赤
C.耶律阿保机 D.吴三桂
B
历史
返回目录
8.带来如图所示两种变化的历史人物是 (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吴三桂
D.崇祯帝
B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B项符合题意;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排除A项;吴三桂和崇祯帝与清朝没有关系,排除C、D项。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9. 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衮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C
解析:多尔滚大肆渲染地为明朝的皇帝和皇后发丧,并盛词赞扬那些在动乱中丧身的明朝官员。他声称满洲人是前来灭流寇安天下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赢得汉人的拥护和信任,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C项符合题意。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0.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又遇天灾,最终爆发农民起义,明朝灭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勤奋,倡导反腐,但仍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清朝编纂的《明史》写道:“(崇祯)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郑廉《豫变纪略》
材料三 明代官员马世奇评价道:“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崇祯如此勤奋,但仍然无法挽回明朝的颓势,请从政治方面谈谈原因。
答:明代中末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历史
返回目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闯,人之所附”的原因。李自成最终成就了怎样的伟业 李自成起义的结局如何
答:明朝后期政府不断加派田赋。
答: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规定了严明的军纪;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等。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的统治。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3张PPT)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发展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一全国:定都北京后,南下消灭_______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_______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______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_______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明朝
反清
中央集权
儒家学说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期,_______ 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收复台湾:_______年2月,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宣告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
荷兰
1662
民族英雄
历史
返回目录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_______ 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__________,隶属_______省。
(3)_______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1683
台湾府
福建
1885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措施:
(1)1653年,_______ 皇帝赐予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_______ 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顺治
康熙
驻藏大臣
历史
返回目录
(3)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_______,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4)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__________和法规。
2.作用:有效地加强了对_______的管辖。
噶厦
行政体制
西藏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_______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_______时,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___________,管辖包括_____________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土尔扈特部回归:1771 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__________的领导下,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康熙
乾隆
伊犁将军
巴勒喀什池
渥巴锡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五 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 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___________流域。
2.过程:1685 年和1686 年,_________ 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3.结果:________年,中俄双方签订《____________》。
黑龙江
康熙帝
1689
尼布楚条约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六 清朝的疆域
西跨______,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___________,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_________,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____。
葱岭
西伯利亚
太平洋
南海诸岛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清朝统治者入关建立政权后,都城定在 ( )
A.南京 B.西安 C.北京 D.沈阳
C
历史
返回目录
2.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期间经历了 ( )
A.对李自成残部的追剿
B.陆续消灭了藩镇割据的势力
C.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
D.消灭了大臣的叛乱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3. 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
A.郑成功 B.文天祥 C.戚继光 D.忽必烈
4.“郑成功率军从金门渡海东征,一举挫败荷兰殖民者,保障了东南各省的安宁。”此举( )
A.收复了台湾 B.打败了沙俄
C.抗击了倭寇 D.反击了葡萄牙
A
A
历史
返回目录
5.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康熙帝采纳其谏言设立了 ( )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台湾府 D.澎湖巡检司
知识点三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6.清朝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他是 ( )
A.班禅额尔德尼 B.班禅五世 C.渥巴锡 D.达赖五世
C
D
历史
返回目录
7.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据此判断,①处应填写的管辖机构是 ( )
A.西域都护府 B.市舶司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巩固西北边疆
8.清朝前期,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叛乱的清朝皇帝是 ( )
A.顺治皇帝 B.康熙皇帝
C.雍正皇帝 D.乾隆皇帝
B
历史
返回目录
9.清朝时期采取的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是 ( )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平定噶尔丹叛乱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历史
返回目录
10. 18世纪末,冲破沙皇俄国的重重阻挠,率领帐下全体回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妥善安置,这件事是 (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新疆建省
C.张骞出使西域 D.土尔扈特东归
11.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在新疆设立了最高军政长官,下辖军事、民政两套系统,有力巩固了新疆的统一局面。当时新疆最高军政长官是 ( )
A.西域都护 B.渤海郡王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D
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五 雅克萨之战
12.《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与这一条约关联最密切的史实是 ( )
A.两次雅克萨之战
B.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
历史
返回目录
13.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该条约是中俄 ( )
A.《改订伊犁条约》 B.《天津条约》
C.《尼布楚条约》 D.《北京条约》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六 清朝的疆域
14.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初疆域南到 ( )
A.南海诸岛 B.海南岛
C.台湾岛 D.库页岛
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5.清朝前期,国力比较强盛,清朝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初年,蒙古噶尔丹妄图分裂祖国,皇帝三次亲征,大败噶尔丹……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历史
返回目录
(1)清朝统治者在平定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后,设置什么机构管辖新疆
(2)材料二中,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什么封号 后来,清朝哪位皇帝册封五世班禅 封号是什么
答:伊犁将军。
答:达赖喇嘛;康熙帝;班禅额尔德尼。
历史
返回目录
(3)图二所示的铜炮是在哪次战争中使用的 之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哪些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答:雅克萨之战;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康熙曾打算采取招抚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甚至允许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世守台湾”。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作为投降条件,康熙则认为“朝鲜系……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郑经的要求。材料体现了清代 ( )
A.夷夏之防阻碍国家统一 B.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
C.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家意识 D.朝贡体系随改朝易代而瓦解
C
历史
返回目录
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认识到朝鲜和台湾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台湾是中国领土。这说明清代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家意识。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2.反对“台独”,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下哪项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A.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B.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C.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
D.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D
历史
返回目录
2.解析: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立,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
A.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B.盛世局面形成与发展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据图表和所学可知,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元朝由宣政院统辖西藏、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4.在民族关系方面,清朝统治者能够“因俗而治” “因地制宜”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下列做法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 ( )
A.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B.设置台湾府
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宣政院
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确立册封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的制度,“因地制宜”地进行民族管理,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清朝的统治,处理民族关系。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5.下列史实中能反映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 )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A
历史
返回目录
6.《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二十三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D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康熙二十三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并结合所学,该事件指的是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D项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与“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城”无关,排除A、B项;土尔扈特部回归与乾隆有关,排除C项。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7.中国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中国土地任何人不可分离。在我国清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与举动。
【史料实证——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一 本朝顺治年间,郑成功逐荷兰夷据之,伪置承天府,名东都;设二县,曰天兴、曰万年。其子郑锦(郑经)改东都曰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年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
——摘编自《大清一统志·台湾府》
历史
返回目录
(1)结合材料一说出郑成功的历史功绩。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他 材料中“台湾府”的设置有何意义
答:功绩:收复台湾。评价: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
返回目录
【时空观念——表格中的历史】
材料二
1653年 正式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历史
返回目录
(2)结合上面的表格概括清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管辖的。
答: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历史
返回目录
【历史解释——图画中的历史】
材料三
历史
返回目录
(3)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哪两位清朝皇帝平定了这两场叛乱。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治理,清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康熙帝和乾隆帝。清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历史
返回目录
【家国情怀——历史中的认识】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答: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搞分裂的反动分子和行为作斗争;等。(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4张PPT)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
(1)时间:________年间设立。
(2)组成:由________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3)职责: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____________ 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2.影响: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_____________进一步强化。
雍正
皇帝
军机大臣
君主专制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
(1)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____________。
(2)时期:________、雍正和乾隆三朝。
(3)影响:造成了____________,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分子
康熙
社会恐怖
思想言论
历史
返回目录
2.文化专制政策:
(1)目的:维护集权统治。
(2)表现:大力提倡____________,把认为是对____________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
尊孔读经
清朝统治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官场腐败:贿赂上级,结党营私,贪风更盛。
2.军备废弛: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
3.财政危机: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____________。
4.社会危机:____________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和自我防卫。
2.内容:___________对外贸易,只开放_______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影响:
(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_________作用。
(2)消极影响: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____________的发展进程。
严格限制
广州
广州十三行
自卫
世界历史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完全根据皇帝的旨意办事,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工作班子的成员。首个拥有这样的“工作班子”的皇帝是 (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C
历史
返回目录
2. 1726年,雍正皇帝为了筹划西北战事,在宫内设立了军机房;后来权力日益扩大,成为秉承皇帝旨意,经办国家一切军政大事的中枢机构。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
A.锦衣卫的出现 B.文字狱的迭兴
C.驻藏大臣的设置 D.军机处的设立
D
历史
返回目录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强化皇权 B.禁锢思想
C.发展经济 D.巩固边疆
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4.清朝统治者注重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清朝大臣胡中藻被杀,这件事属于 (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D
历史
返回目录
5.有人这样评论道:“在康、雍、乾三朝对一切文字著述,只要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视为‘狂吠’ ‘异端’ ‘悖逆’,必兴大狱,置之重典。”这表明清朝实行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 )
A.控制思想 B.巩固统治
C.禁锢言论自由 D.扼杀学术文化
B
历史
返回目录
6.“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是 ( )
A.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B.中断了儒家思想的传承
C.使科举考试失去了公平性
D.打击了汉族知识分子
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7.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始于 ( )
A.康熙以后 B.雍正以后
C.乾隆以后 D.嘉庆以后
C
历史
返回目录
8.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八旗兵对骑射非常重视。但在后期接受骑射检阅时,却出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现象。这反映出清朝中期以后 ( )
A.统治黑暗 B.土地兼并严重
C.军备废弛 D.贫富分化加剧
C
历史
返回目录
9.清朝中期后,人地矛盾加剧,而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在掌握
大量土地的同时,还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
A.地价与粮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C.朝廷的税收相应减少 D.人口呈现出急剧膨胀的态势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地矛盾加剧及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生活更加困苦。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闭关锁国政策
10.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特许设立了一个对外贸易机构,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这一机构是 ( )
A.宣政院 B.内阁
C.广州十三行 D.军机处
C
历史
返回目录
1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近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 ( )
A.彻底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B.使沿海居民不再遭受倭寇之苦
C.中国文化不能向世界传播
D.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宫导游解说道:“这个不起
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期及以后
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
力中心。”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导游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它设立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徐骏“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被认定“清”是满清,“不识字” “乱翻书”是影射满人没文化。之后,徐骏被灭族。
答:军机处。目的:进一步强化皇权(或加强皇权)。
历史
返回目录
(2)材料二反映了清初实行的哪一制度 它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答:文字狱。负面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见解;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关于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历史
返回目录
(3)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在文化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这一做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答:措施: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利影响:许多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完明清历史后,某同学班级绘制了一份历史手抄报,据下表所示素材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封建社会的危机
D.君主专制的强化
D
①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②明成祖成立东厂
③康熙时设立南书房
④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历史
返回目录
2.历史学者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作者旨在强调( )
A.康雍乾时期君主开明 B.清朝君主专制达顶峰
C.近代清朝君主的无能 D.清朝高度集权的弊端
D
历史
返回目录
2.解析: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实现了高度集权。材料中的“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说明清朝高度集权存在弊端。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3.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A
3.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4.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B
历史
返回目录
5.“(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这段话出自乾隆帝有关《四库全书》的上谕,此上谕表明当时 ( )
A.实行八股取士 B.成立锦衣卫
C.实行文化专制 D.成立军机处
C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在文化上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6.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不敢再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实行文字狱的 ( )
A.背景 B.目的 C.特点 D.影响
D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的“文字狱”对社会的影响是: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实行文字狱的影响。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7.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其中“第二帝国”隋唐带扩张性,与“第三帝国”明清的“内向、非竞争性”迥然不同。下列印证了明清这一特性的是 ( )
A.闭关锁国的实行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中央集权的衰落 D.地方势力的膨胀
A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宋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而“外向”;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具有“内向” “非竞争性”,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明清的“内向” “保守”及“非竞争性”是闭关锁国的实行导致的。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8.谭老师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搜集到如下资料,从中可见谭老师要突出的主题是 ( )
A.辉煌灿烂,领先世界
B.国家巩固,社会进步
C.危机凸显,落后潮流
D.国力滞后,社会动荡
C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思想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外交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科技 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
军事 军备逐渐废弛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9.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后,乾隆帝密谕沿海督抚:“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善于驾驭……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这表明,乾隆帝 ( )
A.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B.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C.具有一定防范意识 D.意图建立近代海军
C
解析:乾隆帝这句话的大意是:英国人熟悉航路,航海技术先进……如果我们能在沿海各口岸严加防范,那英国也就不足为虑了。这表明乾隆帝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0.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它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解释——君主集权的强化】
材料一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 赵翼《檐曝杂记》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赵翼形容的是清朝的哪一个机构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机构的特点。
(2)结合所学简述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答:机构:军机处。特点: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答:一方面,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抄写和传达皇帝的旨意,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扼杀了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军机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历史
返回目录
【史料实证——文化领域的专制】
材料二 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清] 李祖陶《迈堂文略》
材料三 19世纪初清政府放宽政策后,许多知识分子仍心有余悸,正如龚自珍所说的那样:“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历史
返回目录
(3)材料二、三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 清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
(4)该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答: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
返回目录
【家国情怀——大清国门的紧闭】
材料四
历史
返回目录
(5)依据材料四,指出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历史
返回目录
(6)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对外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由汉、唐的对外开放到清朝的紧闭国门,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先进文化,才有富强的希望。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7张PPT)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
建筑与文学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科技名著
1. 《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__________。
(2)地位: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_________巨著,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时珍
药物学
历史
返回目录
2.《天工开物》:
(1)作者:明代_________。
(2)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__________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应星
手工业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历史
返回目录
3.《农政全书》:
(1)作者:明代科学家__________。
(2)价值: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_巨著。
徐光启
农业科学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目的:防御北方______贵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
(3)作用:既是一个完整的___________体系,又是___________的纽带。
蒙古
鸭绿江边
嘉峪关
军事防御
各民族交往
历史
返回目录
2.北京城:
(1)营建:1406年开始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
(2)构成: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核心是_______,即紫禁城。
(3)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宫城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小说和艺术
1.小说:
(1)《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是我国_________小说的开山之作。
(2)《水浒传》:作者是_________,以官逼民反为主题,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3)《西游记》:作者是_________,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_______小说。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章回体
施耐庵
吴承恩
神话
历史
返回目录
2.艺术:
(1)书画:书法名家_________、绘画名家______等。
(2)戏剧:__________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________》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董其昌
徐渭
汤显祖
牡丹亭
历史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科技名著
1.明代一位医药学家常年在各地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还收集了大量药方,最终编写出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这位医药学家是 ( )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霞客
B
◆ 基础巩固 ◆
历史
返回目录
2.某著作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该著作应该是指 (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B
历史
返回目录
3.某一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编写了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学巨著,这部著作是 (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4.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D
历史
返回目录
5.“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长城最主要的功能是 ( )
A.军事防御 B.发展交通 C.农业灌溉 D.促进旅游
6. 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其中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 000间。紫禁城的主要设计者是 ( )
A.李春 B.毕昇 C.沈括 D.蒯祥
A
D
历史
返回目录
7.下列对北京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明太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B.城内中心建筑是紫禁城
C.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笔直
D.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A
解析: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A项对北京城的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小说和艺术
8.成语“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D
解析:成语“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9.本书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这部书是 (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C
历史
返回目录
10.《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它的作者是 ( )
A.徐光启 B.罗贯中 C.施耐庵 D.汤显祖
11.如果要了解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的成就,可以重点关注历史人物是 ( )
A.董其昌 B.李时珍 C.汤显祖 D.施耐庵
D
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下列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
返回目录
(1)当我们看到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前进行麻醉准备时,就会联想起一位东汉名医,这位东汉名医是谁 他的医学创举有哪些
(2)图一中张仲景“博采众方”写成的中医治疗学专著是什么 为什么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答:华佗。麻沸散、五禽戏。(任意答对一个即可)
答:《伤寒杂病论》。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历史
返回目录
(3)图二《本草纲目》在中医药学上的历史地位怎样 在今天,我们应如何把传统中医发扬光大
答:《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把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保护中医药遗产;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举办义诊和中医药成果展等。(答出任意一点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我国古代的两部科技著作的书影。下列关于这二者共同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记述了手工业生产技术 B.都总结了农业生产的经验
C.都对中医药学有所研究 D.都借鉴吸收欧洲文明成果
B
历史
返回目录
1.解析: 《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与之同类的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丰富,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故这两部书都总结了农业生产的经验。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2.《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据此可知此书 ( )
A.侧重记载手工业生产技术 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D.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材料可知,《农政全书》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C项正确,A、B、D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3.美国建筑学家贝肯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北京市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物,使北京城的格局得以留存。北京城的这种“格局”主要形成于( )
A.金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C
历史
返回目录
4. 明朝的北京城从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它的核心部分是宫城,宫城的外面依次是皇城、内城和外城。这种布局反映中国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B.归入清朝的领土版图
C.中央与地方相互独立 D.成为福建省的一部分
A
历史
返回目录
5.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成果显著,小刚同学学习了《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内容后,概括出的主要特点是 ( )
A.注重科技研究与创新
B.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C.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D.宣传西方先进科技
B
历史
返回目录
6.小说《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 “周瑜打黄盖”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由此可知 ( )
A.文学创作必须全部来源于史实
B.文学作品可以完全还原历史
C.《三国演义》不全是历史真实
D.历史故事都在民间留存传播
C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文学创作不一定全部来源于史实,A项错误;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不能完全还原历史,B项错误;历史故事并不都是在民间留存传播,D项错误。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7.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名著】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历史
返回目录
(1)依据材料一,写出《天工开物》有何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对这部科技著作的评价。
答: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历史
返回目录
【伟大工程】
材料二 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历史
返回目录
(2)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结合材料二,分析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答: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历史
返回目录
【科研精神】
材料三 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摘编自《明史·方伎传》
(3)材料三表现了李时珍怎样的宝贵精神 (写出一点即可)
答:不畏艰苦、坚持不懈、严谨细致等。(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
返回目录
【科技兴国】
材料四 习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结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摘编自人民网《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历史
返回目录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我们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够做些什么
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新思维,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3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
经济的发展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________政策。
2.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兴修水利;推广_______、______等高产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__________和城镇____________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垦荒
玉米
甘薯
手工业
商品经济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手工业工场
历史
返回目录
2.商业的发展: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___________。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 、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山西的_________、江南徽州府的_________。
商业网
工商业市镇
北京
晋商
徽商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___________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表现:_________时,全国人口总数达1.5亿。________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影响:人口密度加大,____________ 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
社会经济
康熙
乾隆
人地矛盾
持续发展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是 ( )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商业
C.提倡手工业 D.注重海外贸易
A
历史
返回目录
2. 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
A.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D
历史
返回目录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帮的活动
D.商品贸易的兴盛
A
历史
返回目录
4.清朝前期,全国人口迅速增加,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清朝前期推广的高产粮食作物主要有 ( )
A.棉花、甘蔗等 B.玉米、甘薯等
C.烟草、甘蔗等 D.茶叶、棉花等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5.“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材料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 )
A.制瓷业 B.冶炼业
C.制茶叶 D.纺织业
A
历史
返回目录
6.右图反映了当时 ( )
A.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B.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
C.人口密度加大
D.朝政混乱,土地兼并严重
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纺织图》反映了当时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细。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7.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全国性市场的出现
C
历史
返回目录
8.某电视剧反映了明清时期涌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商帮中的商人们艰辛创业,足迹遍及全国,还有的远至海外,他们的商业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商帮是 ( )
A.黔商与晋商 B.徽商与黔商
C.浙商与徽商 D.晋商与徽商
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人口的增长
9.清朝时中国人口出现了极为壮观的一次膨胀:连续突破2亿、3亿和4亿大关,至咸丰元年(1851年) 已攀升到4.3亿之多。清朝前期人口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B.政治清明,法制健全
C.国家倡导,政府鼓励 D.外患严重,国防需要
A
历史
返回目录
9.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迅速膨胀。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10.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时期的在位皇帝是 (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D
历史
返回目录
11.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而且生活基本上比较安定。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消极影响是 ( )
A.人地矛盾尖锐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社会动荡不安 D.实行垦荒政策
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摘编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下面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从中能得出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答:统治者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
答: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答: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朝雍正帝胤禛在身份为亲王时,命宫廷画师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为蓝本,再绘此图进献父皇康熙。特别之处是,胤禛命人将身份尊贵的自己及妻子绘成辛苦劳作的农夫、蚕妇状。这主要说明 ( )
A.康熙年间农业水平低 B.雍正帝鼓励绘画创作
C.胤禛据此以取得帝位 D.清朝统治阶层重视农桑
D
历史
返回目录
2.“盛泽的丝织交换,始于明嘉靖时,‘以绵绫为市’……到了乾、嘉年间,更是‘远商鳞集’。”材料反映了 ( )
A.开通丝绸之路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 D.工商业市镇发展
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远商鳞集”可知,材料反映了工商业市镇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3.康乾盛世又名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这次盛世在农业上的表现不包括 ( )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是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4.康熙皇帝明确规定:“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即承认农民开垦有主荒地的土地所有权。雍正皇帝下诏:“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材料显示清朝前期 ( )
A.发展商品贸易 B.免除赋税徭役
C.推行垦荒政策 D.兴修水利工程
C
历史
返回目录
5.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18世纪的古城苏州。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此画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
A.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B.市坊分离
C.农村集市贸易的出现 D.商业市镇兴盛
D
历史
返回目录
6.据《明神宗实录》记载:(17世纪初苏州)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一现象说明了当时( )
A.老百姓生活贫困 B.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C.工商业繁荣发展 D.海外贸易发达兴盛
B
历史
返回目录
7.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关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B.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C.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发展尤为快速
C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说法错误。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8.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由题干中的表述可知,明代人烟稀少的地方到清朝时已经很繁荣了,这说明清朝时,市镇经济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繁荣。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9.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官商勾结,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人获得巨大财富后,可以购买庄园等家产,被人羡慕赞扬。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10.如表是清朝时期人口统计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
A.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大量原始荒地森林破开垦 D.玉米、甘薯的普遍种植
B
时间 顺治 八年 (1621年) 康熙 五十年 (1711年) 雍正 十二年 (1734年) 乾隆
六十年
(1795年)
人口数量(万) 4 252 9 845 10 942 29 676
历史
返回目录
10.解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鼓励垦荒,大量原始荒地森林破开垦,玉米、甘薯的普遍种植,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因为人口增长与对外政策无关。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清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大增,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歌谣话农业】
材料一 耕地面积得增加,水利兴修建堤坝。粮食产量得提高,经济作物发展快。
历史
返回目录
(1)清朝前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试举两例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的经济作物。
答:政府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等等。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
历史
返回目录
【绘画话城镇】
材料二
历史
返回目录
(2)清朝时期的汉口和苏州有了怎样巨大的发展 这些发展表明了什么
答: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表明了清朝前期商业十分发达。
历史
返回目录
【遗址话商帮】
材料三
历史
返回目录
(3)试分析这些商帮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答:水陆交通便利;社会安定;商业发达;等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1张PPT)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红楼梦》
1.作者:___________。
2.内容:以贵族青年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____________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地位: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___________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曹雪芹
贾宝玉
林黛玉
封建社会
世界文化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
(1)兴起:原是流行于_________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2)发展: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___________》。
(3)顶峰: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洪昇的《___________》、孔尚任的《___________》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苏州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历史
返回目录
(4)衰落: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成为____________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
(1)背景: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__________先后到北京献艺,赢得观众喜爱。
统治阶级
四大徽班
历史
返回目录
(2)形成: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________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___________”,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3)发展:________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道光
皮黄戏
京剧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红楼梦》
1.清代有一部文学名著,该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此名著的名称及作者是 ( )
A.《红楼梦》 曹雪芹 B.《西游记》 吴承恩
C.《水浒传》 施耐庵 D.《三国演义》 罗贯中
A
历史
返回目录
2.“作者通过贾宝玉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赋予贾宝玉一种大胆的批判精神‘毁僧谤道’ ……反对道学,轻视儒家经典,轻视封建的伦常关系等。”材料强调《红楼梦》 ( )
A.是人们研究历史的可靠史料
B.促进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C.是清代文学艺术作品的代表
D.塑造的人物蕴含着抗争精神
D
历史
返回目录
3.《红楼梦》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反映出 ( )
A.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B.作者对旧制度和传统礼教的批判
C.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D.作品对人民的反抗精神予以肯定
B
历史
返回目录
4.描写了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的是 (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水浒传》
A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描写了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5.清代红学家诸联评价《红楼梦》:“书中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笔臻灵妙,使人莫测。”诸联评价的是《红楼梦》的( )
A.思想性 B.艺术性
C.社会意义 D.科学性
B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书中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笔臻灵妙,使人莫测。”可知,诸联评价的是《红楼梦》的艺术性。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昆曲与京剧艺术
6.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该艺术到达顶峰是在 ( )
A.元代 B.明代
C.清朝前期 D.清朝中晚期
C
历史
返回目录
7.昆曲在清朝前期的传世之作有 ( )
A.《长生殿》 《桃花扇》
B.《长生殿》 《牡丹亭》
C.《红楼梦》 《桃花扇》
D.《牡丹亭》 《长生殿》
A
历史
返回目录
8.昆曲在清朝中期以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
A.昆曲没有技术表现力
B.昆曲脱离了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C.京剧的诞生,使昆曲不再受欢迎
D.缺乏优秀的昆曲表演艺术家
B
历史
返回目录
9.各徽剧戏班在长期演出中,吸收了江南的昆曲、西北的秦腔、湖北的汉调等地方剧种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完整表演体系的新剧种。这一新剧种是 ( )
A.元杂剧 B.豫剧 C.昆曲 D.京剧
D
历史
返回目录
10.清朝时期戏曲得到了较大发展,全面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成为“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的是 ( )
A.桂剧 B.昆曲 C.豫剧 D.京剧
D
历史
返回目录
11.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一定程度上 (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B.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C.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衰落 D.符合了闭关锁国的要求
A
历史
返回目录
11.解析:从材料中的“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 “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可以看出,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迎合群众文化需求,A项正确;B、D两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12.清代《茶园演剧图》珍藏于首都博物馆,图中舞台上的生、旦、净等角色分明,令人印象深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图中舞台上演出的剧种最有可能是 ( )
A.京剧 B.昆曲 C.秦腔 D.汉调
A
解析:清代《茶园演剧图》中的“生、旦、净等角色分明”的信息可知,这描述的是中国的京剧艺术。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初年的流行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 如下图。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把《红楼梦》当历史读这是读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一个高明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者读《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尤其不能忽视这个视角。
——毛泽东
(1)《红楼梦》是什么时期创作的 为什么会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答:清朝。因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
返回目录
(2)《红楼梦》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表现了哪一个故事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的读《红楼梦》的“重要视角是什么”
答: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黛玉葬花的故事。
答:把《红楼梦》当历史读。
历史
返回目录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如何
解:《红楼梦》在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提出,《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如果“当做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 ( )
A.民族关系的紧张 B.封建社会的衰落
C.科举制度的结束 D.君主专制的崩溃
B
历史
返回目录
1.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的反映了古代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如果把《红楼梦》“当做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2.《红楼梦》起于梦,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不是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看到 ( )
A.民族关系的紧张 B.科举制度的结束
C.君主专制的崩溃 D.封建社会走向衰亡
D
历史
返回目录
3.昆曲《十五贯》是浙江昆苏剧团根据旧的《十五贯》改编的。经过改编删除了原剧中宿命论、因果循环、忠君、迷信等思想,作品更加趋向于平民化和大众化。经过改编的《十五贯》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更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改编后的昆曲《十五贯》的成功说明了 ( )
A.现代的演绎方式受到民众欢迎 B.戏曲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昆曲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D.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
B
历史
返回目录
4.《红楼梦》展示了大家族衰败的历程和情景;《儒林外史》描写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读书人。据此可知,清朝小说
( )
A.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
B.对科举考试起到了指导作用
C.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正确评价了当世的英雄人物
C
历史
返回目录
5.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B
历史
返回目录
6.京剧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它采用某种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红脸表示忠诚耿直、黑脸表示刚正不阿等。这说明京剧脸谱 ( )
A.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D.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B
解析:据“红脸表示忠诚耿直、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可知,这说明京剧中的脸谱表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7. 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材料描述的是京剧形成的 ( )
A.原因 B.作用 C.过程 D.影响
C
历史
返回目录
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C
历史
返回目录
9.京剧在清朝末期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不同于昆曲只注重雅文化的传承,而是代表着民众的心声,使民众乐于接受。材料旨在说明京剧 ( )
A.具有高超审美价值 B.符合民众价值追求
C.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D.体现清朝社会风尚
B
历史
返回目录
9.解析:据“主要是因为京剧不同于昆曲只注重雅文化的传承,而是代表着民众的心声,使民众乐于接受”可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符合民众价值追求,B项符合题意;A、C、D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10.明清小说、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
A.都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
B.大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C.都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D.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趋势
B
解析: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成熟时期,表达了人们反封建 、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此时的戏剧也具有这一内容。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历史
返回目录
(1)《红楼梦》是谁的毕生创作 如何从艺术性上解释材料一中“写法都打破了”
答:曹雪芹。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历史
返回目录
(2)材料二中图一中的戏剧属于戏剧中哪一剧种的代表作 清代此类剧种的传世之作是什么
(3)材料二中图二是著名京剧《白蛇传》,京剧诞生于何时何地 它的形成与18世纪末期的哪一事件有关
答:昆曲。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答:清朝,北京。四大徽班进京。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4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派_______出使西洋。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郑和
地位
历史
返回目录
3.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先后共______次)。
(2)范围:船队先后到达_______和_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东海岸和_______沿岸。
4.特点:郑和的远航,_______ 之长,_______ 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增进了中国与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7
亚洲
非洲
非洲
红海
时间
规模
亚非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_______ 严重。
2.经过:
(1)明王朝派年轻将领__________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组建_________在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两地的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倭患
戚继光
戚家军
台州
福建
广东
历史
返回目录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___________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___________的居住权。
反侵略
民族英雄
葡萄牙
广东澳门
历史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郑和下西洋
1.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 ( )
A.玄奘 B.戚继光 C.郑和 D.毕昇
C
◆ 基础巩固 ◆
历史
返回目录
2.“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这一壮举发生在( )
A.唐太宗时期 B.明太祖时期
C.明成祖时期 D.元世祖时期
C
历史
返回目录
3.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D
历史
返回目录
4.郑和船队把丝织技术传到了西洋国家,从西洋学会了采集燕窝、带回佛教美术画和烧制玻璃的工人等。这些现象反映了 ( )
A.民族交往交流 B.生活观念的变化
C.文明交流互鉴 D.西洋技术的落后
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戚继光抗倭
5.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A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故诗句中“危”是指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6.“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
A.戚继光 B.文天祥 C.岳飞 D.郑和
A
历史
返回目录
7.英雄从未走远,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
A.抗辽 B.抗金 C.抗倭 D.抗元
C
历史
返回目录
8.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呈现出交流与冲突、和平与战争相互交织的局面。其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 ( )
A.侵略战争 B.反侵略战争
C.民族内部战争 D.反抗葡萄牙殖民者的战争
B
解析: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因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的性质是反侵略战争。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9. 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是 ( )
A.葡萄牙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荷兰殖民者
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所示为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郑和曾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材料三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
——戚继光《凯歌》
历史
返回目录
(1)与材料一中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名称是什么 这一事件首次发生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什么传统
答: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
答: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和平交往,友好往来。
历史
返回目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三中的“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相关的战争。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所以他堪称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4)无论是郑和还是戚继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认为这种精神是什么
答:戚继光抗倭。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民族英雄。
答: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郑和每到一处,先把明皇帝朱棣的信递交给各国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许多国家见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而且态度友好,都热情地接待他。”这可以说明 ( )
A.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明政府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享有很高声誉
C.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与随行人员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A
历史
返回目录
2.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与那里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最主要条件是 ( )
A.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B.造船、航海水平高
C.郑和个人的素质 D.出航全体成员的努力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最主要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B、C、D项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条件。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3.如表所示内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 ( )
B
A.研习交流的远行取经 B.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C.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 D.开疆拓土的远道征伐
时间 船队规模 船载物品用途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60-200多艘 慷慨送礼、贸易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题干图表所示内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的远航壮举,B项符合题意。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国际联合考古团队在非洲的曼达岛挖掘出了具有中国血缘的人骨遗骸和“永乐通宝”铜钱,还在附近发现了自称是中国水手后代的“瓦上加人”。这可证明 ( )
A.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B.戚继光远赴非洲抗击倭寇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率船队到达非洲海岸
D
历史
返回目录
5.在对外关系中,明朝初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明朝中期以后不断遭受外来势力入侵,如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明朝对外政策的调整 B.明朝国家实力增强
C.明朝封建制度的衰落 D.明朝对外友好交往
C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由于明朝初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随着明朝封建制度的衰落,明朝中期以后,不断遭受外来势力入侵。故题干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封建制度的衰落,C项符合题意。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6.戚继光在平息倭寇的斗争中,注重“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 “长短相杂,刺卫兼合”。据此可知,戚继光 ( )
A.注重发展优势武器 B.反对“以夷制夷”的策略
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主张改革部队的教育训练
A
解析:由材料“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此” “长短相杂,刺卫兼合”可知,戚继光注重发展优势武器。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7.郭棐《广东通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了当地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后就此上岸。这伙殖民者上岸的结果是 ( )
A.说服当时的皇帝亲征 B.在郾城大败敌军主力
C.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在台州九战歼灭倭寇
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8.开放是强国之路,交流才能互通有无,开放与交流是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注:冕旒,代指皇帝)。
——(唐)王维
材料二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宋史》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历史事件 时间 影响
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① 明朝中 后期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四 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谐理念,“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视海洋、经略海洋”的海洋理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基础。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把沿线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强。
——摘编自《“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唐代“万国衣冠拜冕旒”。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宋代对外交往的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
答:举例:日本遣唐使来华。信息:①宋代海上贸易、海外交通发达(海外贸易范围广);②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
答:方式:和平交往、经济贸易、暴力冲突。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表格提示填写材料三①处内容。说出导致明朝前期与中后期对外交往变化的根本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述打造“21世纪海上丝调之路”的现实意义。
答:①:戚继光抗倭。根本因素:明朝国力的变化(或国力的强弱)。
答:现实意义: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往来。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