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习题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1:03:30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1)建立: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
(2)发展: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 ”。
618
长安
贞观
历史
返回目录
2.贞观之治:
(1)治国措施:
①用人上:虚心纳谏,重用 ;广纳贤才,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
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 ,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魏征
法律
贞观之治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
2.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官僚贵族 
殿试
开元盛世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开元盛世”
1.在位皇帝: 。
2.形成原因: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 为相。
3.措施:整顿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注重 ,编修经籍。
4.影响: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
唐玄宗
姚崇、宋璟
吏治
税制
文教
开元盛世 
历史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的建立者是(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治  D.李隆基
A
◆ 基础巩固 ◆
历史
返回目录
2.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材料体现出唐太宗 (   )
A.积极吸取前朝速亡的教训
B.认识到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D.善于谋略,敢于决断
A
历史
返回目录
3.敢于直言进谏,被唐太宗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 (   )
A.马周  B.房玄龄  C.杜如晦  D.魏征
4.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其中政治上完善了一项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一制度是 (   )
A.皇帝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D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女皇帝武则天
5.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是 (   )
A.吕后 B.窦太后
C.武则天 D.慈禧太后
C
历史
返回目录
6.武则天对科举非常重视,而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对科举制做出的贡献是 (   )
A.分科考试 B.设进士科
C.考查诗词 D.创立殿试
D
解析: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7.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褒贬不一。我们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 (   )
A.重用有才能的人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是唐高宗的皇后
D.当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武则天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开元盛世”
8.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唐玄宗 (   )
A.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B.任用贤能,励精图治
C.创立科举,选拔人才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B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位前期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9.“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D
历史
返回目录
9.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10.“有一年唐玄宗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材料说明了唐玄宗 (   )
A.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
历史
返回目录
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注意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她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第二个贡献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文化的发展……有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统治期间的社会状况。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盛世局面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女皇帝”是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她”在位期间采取的统治措施。
答:粮食连年丰收,牛马成群,遍布四野,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意思相近即可);“贞观之治”。
答:武则天。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材料三,杜甫所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景象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唐朝的繁荣给你的启示。
答:唐玄宗。
答: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基础;统治者要重视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
返回目录
◆ 能力提升 ◆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则有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他们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   )
A.中央集权 B.以民为本
C.君贵民轻 D.虚心纳谏
B
历史
返回目录
2.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魏征又上书希望太宗能善始善终。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出现是因为唐太宗 (   )
A.汲取历史教训 B.勤于政事
C.虚心纳谏 D.从善如流
C
历史
返回目录
3.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材料反映出唐朝 (   )
A.社会经济繁荣 B.进入全盛时期
C.海外贸易兴盛 D.社会经济凋敝
A
历史
返回目录
4.《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的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B.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科举制度的发展
D
历史
返回目录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
A.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创立殿试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D.改国号为周,取代唐朝
A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6.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才,听取他们的建议;武则天读了骆宾王声讨她的檄文后,惋惜错过了这么好的人才。这反映出唐朝前期兴盛的重要原因是 (   )
A.经济繁荣 B.社会稳定
C.知人善任 D.重视人才
D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题干材料未涉及唐朝经济繁荣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社会稳定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没有说明武则天对骆宾王的任用情况,无法直接说明武则天的知人善任,排除C项;题干材料“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才” “武则天读了骆宾王声讨她的檄文后,惋惜错过了这么好的人才”可知,唐太宗和武则天都重视人才,这是唐朝前期兴盛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7.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
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的统一安定
A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由题干材料可得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励精图治。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8.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延续了115年的繁荣。这段时期唐朝兴盛的原因是 (   )
A.发展生产,重用贤能,改革创新
B.以史为鉴,任用亲信,打击异己
C.反击突厥,注重文教,横征暴敛
D.开拓边疆,编修经籍,滥用民力
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武则天的统治
历史
返回目录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 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形成局面 A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B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张玄素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今时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 “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
——依据《贞观政要》等辑录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的A、B分别代表什么
(2)依据材料一,概括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武则天时期出现盛世的共同原因。
答: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
答: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
历史
返回目录
(3)材料二中皇帝罢修乾元殿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答出三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治理国家有哪些启发
答:虚心纳谏;吸取秦亡、隋亡的教训;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与民生息;理政气氛民主。
答:统治者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善于用人;重视生产,轻徭薄赋;重视经济发展;积极进行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等。
历史
返回目录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史以来,能成就“盛世”的王朝屈指可数,而唐代却出现两度盛世,这既与两位君主的英明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唐朝基本沿用了隋代的创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保障了国家权力的规范与有序执行,避免了帝王独断专行及重大决策失误;官员选拔升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素质;改进府兵制,保证了军事强大。总之,唐代的兴盛乃是制度所成就。当然,好制度需要人设计,更需要人执行。
——摘编自陈良《略谈唐代兴盛的制度原因》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写出唐朝的鼎盛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开元盛世。
答:观点: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唐太宗与唐玄宗任用贤人,鼓励发展生产,注意整顿吏治,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7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    为都城。
2.统一: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   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杨坚
大兴
589
长期分裂
历史
返回目录
4.隋统一后的措施:
(1)内容: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 和 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促进了 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
和  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币制
度量衡
中央集权
社会经济
人口数量 
垦田面积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从605年起, 在位时期开通。
3.概况: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 ,连接了五大水系。
4.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南北交通
隋炀帝
洛阳
涿郡
余杭
南北地区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确立: 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 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 的发展。
隋文帝
进士科
选官
社会阶层 
教育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618
历史
返回目录
◆ 基础巩固 ◆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隋的统一
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分分合合。589年,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C
解析: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2.“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末年采取的巩固措施是 (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创建科举制
C.重视农业生产 D.人口数量增多
C
历史
返回目录
3.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不包括 (   )
A.垦田面积、人口大幅度增加
B.大兴、洛阳等地修建大粮仓
C.布匹可供政府开销五六十年
D.大运河上运粮船只连绵不断
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开通大运河
4.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 (   )
A.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B.灭掉陈朝
C.为方便隋炀帝出游 D.统一全国
A
历史
返回目录
5.“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是 (   )
A.加强了边疆控制 B.沟通了南北交通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巩固了国家统一
B
历史
返回目录
6.如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中的城市①与运河D段分别是 (   )
A.洛阳 江南河 B.建康 邗沟
C.余杭 水济渠 D.涿郡 通济渠
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7.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帝制时代设科考试、举士任官的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   )
A.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隋文帝时,进士科成为重要科目
D.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B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8.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 (   )
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
B
历史
返回目录
9.“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与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所谓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中来。”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
A.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A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隋朝的灭亡
10.“(炀帝时)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可以说,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
A.隋末农民起义 B.隋朝大运河开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D
历史
返回目录
11.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隋朝灭亡的标志是 (   )
A.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B.618年,隋炀帝在大兴被叛军杀死
C.618年,隋炀帝在洛阳被叛军杀死
D.618年,隋炀帝在太原被叛军杀死
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隋炀)帝谓给事郎蔡征曰:“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 ”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攻打高丽),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城市A、B分别是哪里 大运河的中心是哪里
(2)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哪个朝代 与哪位皇帝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试说明他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A——涿郡;B——余杭。中心是洛阳。
答:隋朝;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历史
返回目录
(3)隋朝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什么地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答:贯通南北,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历史
返回目录
◆ 能力提升 ◆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作为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C
历史
返回目录
2.隋朝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多个粮仓,下图中的含嘉仓是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其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窑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这主要反映了隋朝 (   )
A.完成统一
B.经济发展
C.创立科举
D.轻徭薄赋
B
历史
返回目录
3.“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文中“其利”是指 (   )
A.减轻劳动人民负担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推动隋朝完成统一
D.大大加速隋朝灭亡进程
B
历史
返回目录
4.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
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项正确;材料体现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大运河,强调大运河的开通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体现不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是大运河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没有涉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5.“因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成为文化代表和社会精英的中国文化人,从此普遍获得一条社会地位上升的通道。”开辟中国文化人“普遍获得一条社会地位上升的通道”是在(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B
历史
返回目录
6.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608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丁男不足,妇女也被征发。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611年,隋朝出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矛盾激化 B.生产力被破坏
C.人民安居乐业 D.妇女地位上升
B
历史
返回目录
7.隋朝从开皇之治的天下兴盛到大业年间的社会动乱,仅仅经历了37年。透视历史,隋朝由顶峰迅速滑落到深渊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朝的残暴统治 B.经济凋敝
C.外族入侵 D.农民起义的打击
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8.历史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足迹,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绽放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的“昙花王朝”指的是哪一朝代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使这个王朝“匆忙谢幕”的皇帝是谁 这一王朝存在时间短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隋朝;隋炀帝;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元·高明《琵琶记》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创立的朝代。
答:科举制度;隋朝。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答: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历史
返回目录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
答: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如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等,这些措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对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至少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0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目的:学习中国的__________。
(2)影响: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_、天文历法、文字、典籍、__________、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进文化
制度
书法艺术
历史
返回目录
2.鉴真东渡。
(1)概况: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________。他6次东渡,于_______年抵达日本。
(2)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_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_______________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
754
佛经
中日文化交流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唐与新罗的关系
1.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_____________。
2.文化交往: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___选拔官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_______也传入中国。
进口首位
科举制
音乐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玄奘西行
1.概况:________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曾在佛学最高学府
____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的________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成果: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贞观
那烂陀寺
佛经
大唐西域记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节被称为 (   )
A.留学生  B.遣唐使  C.留学僧  D.遣隋使
B
历史
返回目录
2.从7世纪前期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批遣唐使。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A
历史
返回目录
3.唐玄宗年间,一高僧深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感动,在日本僧人的力邀下,虽双目失明却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播佛经。该高僧是 (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阿倍仲麻吕
C
历史
返回目录
4.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C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排除A、D项;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无从得出相互借鉴,排除B项。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唐与新罗的关系
5.唐朝外贸发达,如果在长安设置进口商品专柜,产品来源最多的国家应该是 (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大食
B
历史
返回目录
6.新罗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下列关于唐与新罗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
A.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
B.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C.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D.唐朝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新罗学习其文化
D
历史
返回目录
7.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东起长安,经中亚,可以通往今天印度等许多国家。海路可到达今天日本、波斯湾等地。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使节、商人。这些反映出唐朝 (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中外交往的繁盛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政治制度的完备
B
历史
返回目录
8.如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实现民族间大融合
B
历史
返回目录
9.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返唐,两年后回到长安。此行行程五万余里,历时十八年。据此可知,玄奘 (   )
A.沿着丝绸之路西行
B.撰写了《大唐西域记》
C.历尽艰辛取经返唐
D.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C
历史
返回目录
10.有这么一本书,他的口述者是一位僧人,他的部分经历如下:公元628年的秋天,从长安出发,开始茫茫西行之旅……19年的时间,5万多里的行程,大唐、西域、中亚和印度,100多个国家见证了他的身影。这本书是 (   )
A.《史记》 B.《水经注》
C.《徐霞客游记》 D.《大唐西域记》
D
历史
返回目录
11.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域记》 (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材料二 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中“伟大僧人”指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人物 他“求知”的佛学最高学府和记载他游历经历的珍贵文献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诗句赞颂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人物 “开友谊花”是指他为中国和哪一国家的友好交流作出贡献

答: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
答:鉴真。日本。
历史
返回目录
(3)以上材料中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对今天有何借鉴

(4)以上材料中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多与别国交流、沟通,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等。
答: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日本以唐制为蓝本,推行大化改新;越南、新罗也仿照唐制,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B.隋唐的统治基础扩大
C.陆上丝绸之路交流频繁
D.亚洲国家发展较均衡
A
历史
返回目录
2.唐朝时,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都与中国有往来。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进行贸易,还学习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以下体现外国向中国学习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遣唐使来华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
B
解析: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3.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   )
A.唐朝的经济繁荣 B.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
C.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D.唐朝的交通发达
B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依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促进中日的文化交流;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的文化交流。由此可知,这些资料体现的主题与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有关。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4.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下列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是 (   )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天竺
C.册封回纥首领 D.文成公主入藏
A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A项符合题意;玄奘西行天竺属于唐朝“大进”的史实,排除B项;册封回纥首领和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排除C、D项。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5.如表史实可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   )
A.输入世界先进文化 B.唐代文化影响世界
C.双向交流文明互鉴 D.学习中国制度文化
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建成唐招提寺
新罗 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选拔官员。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
天竺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C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分析图表可知,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选拔官吏,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体现了唐代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文明因互鉴而丰富,C项正确;A、B、D项观点片面。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6.唐朝时,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引入了唐朝的先进科技;李白《高句丽》诗中描述其舞:“金花折风相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由此可知 (   )
A.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B.李白痴迷于新罗音乐舞蹈
C.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影响极大
D.李白是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A
历史
返回目录
6.解析:由题干可知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A项符合题意。李白痴迷于新罗音乐舞蹈,只是材料一部分,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李白是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排除D项。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7.路线图能直观且清晰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如图路线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文成公主入藏 B.遣唐使来华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行
D
解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他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天竺,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后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故选D。
天竺
天山
玉门关
长安



历史
返回目录
8. 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在比哈尔邦发现了一处佛教遗址,通过比对《大唐西域记》等历史古籍,确定这里就是那烂陀寺遗址。这表明 (   )
A.《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的珍贵文献
B.文献记载比考古发掘更重要
C.玄奘西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古代印度的历史
D.印度不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
A
历史
返回目录
9.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代 (   )
A.没有统一的货币 B.货币流通的时间长
C.中外贸易较繁盛 D.货币流通的范围广
C
历史
返回目录
9.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银币流通到中国。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高僧玄奘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天竺。他在天竺从事讲学和著述,获得很高声誉。公元643年,玄奘携带大量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完成了西行取经的壮举。……玄奘还将沿途所见所闻口述,由弟子记录,完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历史
返回目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鉴真传给日本哪些“道艺”
(2)材料二中的玄奘开始西行时,中国处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该皇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大唐西域记》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鉴真东渡。佛经和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答:唐太宗。“贞观之治”。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历史
返回目录
(3)根据上述材料主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围绕材料,体现主题,论述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答:观点:玄奘和鉴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作出巨大的贡献。
论述:唐朝时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不畏艰辛,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41张PPT)
第3课 盛唐气象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 和 ,重视兴修水利。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陶瓷器生产水平高,以越窑的
、邢窑的白瓷和 最为著名;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的大都市。 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曲辕犁
筒车
青瓷
唐三彩
长安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民族交往与交融
1.军事打击:唐太宗发兵击败 ,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 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
“ ”。
3.设置机构:唐朝先后设置 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东突厥 
开明
天可汗 
安西都护府
历史
返回目录
4.册封首领: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 ,封 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 。
5.唐蕃和亲:唐太宗时将 嫁给吐蕃赞普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渤海郡王 
回纥
云南王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 ,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 盛行一时。
开放
尚武风气
历史
返回目录
(2)代表:
①李白: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 ;他被誉为“ ”。
②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作品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 ”。
知识点四 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 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
浪漫情怀
诗仙
诗圣
历史
返回目录
③白居易:他的诗歌 、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
、 和 等;著名的画家有 、 等。
平易近人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阎立本
吴道子 
历史
返回目录
◆ 基础巩固 ◆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经济的繁荣
1.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重要的农用生产工具是 (   )
A.直辕犁和筒车    B.铁器和牛耕
C.铁质农具和直辕犁 D.曲辕犁和筒车
D
历史
返回目录
2.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 (   )
A.青瓷   B.黑瓷   C.唐三彩  D.白瓷
C
解析:唐三彩是唐朝彩色釉陶的总称,所烧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黄、绿和白三种颜色,所以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艺术价值较高,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C项正确;青瓷和白瓷是唐朝瓷器的特征,不是陶器的代表,排除A、D项;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排除B项。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3.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民族交往与交融
4.在唐朝初期,有一位皇帝深深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位皇帝生前,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 (   )
A.唐中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
D
历史
返回目录
5.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
A
历史
返回目录
5.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唐朝的民族关系问题,不是社会风气问题,排除B项;材料说明唐朝时的民族政策开明,没有强调文化认同,排除C项;已经消除了民族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6.据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不但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奇珍异宝、服装家具、烹饪食材等等作为嫁妆,更有携带着诗书礼乐、医疗器械、农具良种的学者、乐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简直就是庞大的文化代表团和扶贫工作队。这反映了 (   )
A.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
B.唐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唐朝时期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D.唐朝时期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开放的社会风气
7.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
A.经济的繁荣 B.文学艺术的兴盛
C.政治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D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唐朝的民族关系问题,不是社会风气问题,排除B项;材料说明唐朝时的民族政策开明,没有强调文化认同,排除C项;已经消除了民族矛盾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8.“胡食” “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 (   )
A.诗歌繁荣发展 B.文化兼容并包
C.尚武风气盛行 D.政治体制完善
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四 多彩的文学艺术
9.诗歌在唐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人中,被誉为“诗圣”的是 (   )
A.杜牧   B.王维   C.李白   D.杜甫
10.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D
A
历史
返回目录
11.唐朝时期的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下列有关作者作品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柳公权的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
B.阎立本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C.吴道子的人物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D.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2.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象,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和闻名世界的手工业品。

(2)材料二图一中的帝王在接见吐蕃使者后采取了什么举措 这一举措有何影响 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实行什么政策
答: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答: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明的民族政策。
历史
返回目录
(3)材料二图二中妇女的衣着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风气具有怎样的特点

(4)材料三中这首诗是谁写的 他被人们称为什么 列举一位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材料的主题。

答: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答:杜甫。“诗圣”。颜真卿(或柳公权、欧阳询)。
答:盛唐的社会气象。
历史
返回目录
◆ 能力提升 ◆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   )
A.实用的生活用具 B.农业灌溉工具
C.便捷的交通工具 D.农业耕作工具
B
历史
返回目录
2.如图反映了唐朝陶瓷业 (   )
A.工艺水平高超
B.遍布沿海地区
C.产品种类单一
D.制作流程简约
A
历史
返回目录
3.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A
历史
返回目录
4.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D
历史
返回目录
5.唐代的“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李世民在位时,就有多位唐公主宗室之女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这一现象 (   )
A.根本上改善唐代的民族关系
B.有利于唐与各民族友好往来
C.反映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历史
返回目录
6.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 (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
历史
返回目录
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杜甫的诗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
A.仕途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C
历史
返回目录
7.解析:李白、杜甫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生活时代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8.“唐代《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以上材料说明 (   )
A.佛教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
B.佛教文化最先起源于唐代
C.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相融
D.中华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
C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外来文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唐装)相融合,即佛教与道教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佛教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佛教文化最先起源于唐代,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华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排除D项。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9.中国古代历史中,唐朝以繁荣开放著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唐玄宗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他深知“治民必先治吏”的道理,罢免了大量中宗时期通过特殊关系委任的官员。还屡次下诏限制土地买卖,大力发展生产。他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正确的选择。
——摘编自阎守诚《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二 下表是某同学探究“盛唐气象”学习主题时收集到的材料。
序号 史料
① 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奈良三彩、新罗三彩,波斯三彩等
② 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又搬回了人间
③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水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历史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名称,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答:名称:开元盛世。原因:唐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整顿吏治;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个人的优秀品质。
历史
返回目录
(2)请根据材料二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表,在A、B处填写史料序号,C处填写研究角度。
研究 角度 唐朝 政治 安定 唐朝 对外 开放 唐朝 文化 辉煌 C________________
史料 序号 A____ ① B_____ ④
唐朝经济繁荣


历史
返回目录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答: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共35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前导学
Preview detection
基础巩固
Basic training
00
01
CONTANTS
目 录
能力提升
Advanced training
02
历史
◆ 课前导学◆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一 安史之乱
1.原因: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__________也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__________的局面。
2.经过: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___”,唐朝在北方__________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唐玄宗
边疆形势
外重内轻
安史之乱
少数民族
历史
返回目录
3.影响: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____的局面。
知识点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人民
______繁重,生活困苦,无以为生,发动了起义,起义军在______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赋役
黄巢
历史
返回目录
2.唐朝灭亡: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唐朝灭亡后,北方___________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__。
907
后梁
黄河流域
北汉
历史
返回目录
3.评价: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___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藩镇割据
统一
历史
◆ 基础巩固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知识点一 安史之乱
1.《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该战乱发生时在位的唐朝皇帝是 (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C
历史
返回目录
2.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B.北方少数民族的南扰
C.安禄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 D.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D
解析: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3.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大唐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战乱是 (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B
解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材料中“梁灭之,国乃改”反映的事件为 (   )
A.唐朝建立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黄巢起义
C
历史
返回目录
5.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下列对黄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了政权
B.起义军最后被镇压下去
C.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起义军推翻了唐朝统治
D
历史
返回目录
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起义军攻入长安 B.安史之乱的发生
C.朱温兼并割据势力 D.朱温建立后梁
D
解析: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称皇帝,建立后梁,标志着唐朝灭亡。故选D。
历史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
A.“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 B.“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C.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北方地区政局动荡不安
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之中有九个政权在南方地区,北汉在北方地区;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8.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D
历史
返回目录
9.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C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10.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如下活动,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数据话衰落】
材料一 唐朝人口统计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 140 000人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 419 712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 919 309人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 990 386人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15 760 000人
历史
返回目录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的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答:事件:安史之乱。后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历史
返回目录
【历史解释——诗歌咏志向】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2)请分析材料二中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历史
返回目录
【史料实证——史料探亡国】
材料三 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新五代史》
(3)材料三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的“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灭亡的原因。

答:朱温;统治腐朽、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历史
◆ 能力提升 ◆
返回目录
一、选择题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
A.开元盛世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C
历史
返回目录
2.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这一评论强调的是 (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题干中唐诗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唐诗创作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3.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反映了唐朝历史的风貌。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是 (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C
历史
返回目录
3.解析:据“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4.根据下表,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 (   )
A.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 B.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北人南迁
C.人口骤降的原因是暴政和叛乱 D.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C
年份 人口数
隋炀帝大业五年 4 600万余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1 235万余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5 288万余
唐肃宗上元元年 1 690万余
历史
返回目录
4.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人口数从隋炀帝大业五年的 4 600 万余下降到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的1 235万余,主要原因是由于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战争;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5 288万余下降到唐肃宗上元元年的1 690万余,主要原因是中间发生了安史之乱。故选C。
历史
返回目录
5.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
A.客观地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B.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
C.真实反映了重大历史人物的影响
D.准确地指出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B
历史
返回目录
6.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起义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极个别藩镇即使割据一方,也“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唐末黄巢起义爆发,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据此可知,藩镇割据 (   )
A.始终伴随唐王朝演进过程 B.严重削弱唐王朝统治力量
C.直接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 D.完全无视唐中央政府权威
B
历史
返回目录
7.“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虚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 (   )
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
B.导致边疆地区不稳定
C.爆发的原因是中央与
地方权力失衡
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B
解析:由材料中的“西边吐蕃乘虚而入” “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等信息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导致边疆地区不稳定。故选B。
历史
返回目录
8.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开国君主都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是宣武节度使,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上述材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
A.延续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B.政权林立、政治民主
C.繁盛与短命
D.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政权
A
历史
返回目录
8.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灭亡以后,形成五代十国局面。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说明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A。
历史
返回目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历史
返回目录
材料三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四 《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历史
返回目录
(1)请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是隋炀帝为兴建哪一工程而征发劳役

(2)材料二体现出唐太宗的什么统治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答:营建东都洛阳。
答:以民为本。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历史
返回目录
(3)材料三反映出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何种状况

(4)材料四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给唐朝社会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危害
答:统治者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答:事件:安史之乱。危害: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谢谢观看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This is the last of the postings.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