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5: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这描述的是商帮(  )
A.出现的原因 B.经营的范围 C.雄厚的资本 D.产生的影响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3.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国家经济重心重新移到北方 B.江南地区工商业非常繁荣
C.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D.政府不再重视农业生产
4.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大发展,商业发达,人口发展到3亿。这表明(  )
A.清朝加强君主专制 B.清朝前期经济停滞不前
C.清朝前期的兴盛 D.清朝前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5.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的现象。这描述的行业是(  )
A.制瓷业 B.造船业 C.纺织业 D.冶铸业
6.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这说明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商业发达,社会安定 D.人口增长较快
7.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县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镇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水路交通发达 B.农业不断发展
C.城镇商业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8.《清顺治朝实录》中记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 D.减轻了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
9.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0.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A.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改善民族间的隔阂
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11.(2分)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B.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C.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D.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12. 如表信息所反映的主题为(  )
清前期市镇 描述
盛泽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苏州 “十万烟火”,财富“甲天下”“地值寸金”
A.农业进步 B.商业发展 C.文化繁荣 D.风景优美
二、填空题
13.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   、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②丝织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③制瓷业: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 ①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 ②城市:   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③出现了有名的   ,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三、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统计简表
年份 1661 1685 1724 1766
耕地面积(公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一1820 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从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我们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农业、手工业等促进商业的发展,商业繁荣为商帮提供了条件。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商帮出现的原因,A项正确;
商帮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商帮资本的内容,排除C项;
商帮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两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起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故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符合题意;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排除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B;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作答。
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等信息可知,明请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B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北方经济虽然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经济重心依旧在南方,排除A;
材料说明工商业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但并未说明国家对工商业征收重税,排除C;
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大发展,商业发达,人口发展到3亿”,材料表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结合所学可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励精图治,呈现了清朝前期的兴盛局面,史称康乾盛世,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前期经济繁荣发展,与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关联,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前期经济繁荣发展,并非是停滞不前,排除B项。
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康乾盛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康乾盛世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苏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富裕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生产,所以材料描述的行业是纺织业,故选C项。
材料描述的是丝织业,与制瓷业无关,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丝织业,与造船业无关,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丝织业,与冶铸业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清手工业发展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明清手工业发展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手工业工场规模巨大,反映了纺织业比较发达,故选B项。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与材料中手工业发展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清明前期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涉及商业发达,社会安定,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清明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快,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盛泽镇汉口镇、苏州”,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很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新兴工商业城镇兴盛,故选C项。
材料强调清朝前期城镇商业发达,没有反映出水路交通发达,排除A项。
清朝前期,农业不断发展,但与材料城镇商业繁荣不符,排除B项。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商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8.【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材料表明,清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且减轻赋税负担,这一措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故选C项。
材料表明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有利于农业发展,排除A项。
清初统治者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有利于缓和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清朝初年重视垦荒,发展生产,没有涉及全国农民徭役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睛]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初农业发展状况,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答案】C
【解析】【分析】A: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与明代相比,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显著增加,财力雄厚,反映了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项符合题意;
D:明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流通货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快速增长,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故选C项。
推广高产作物,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高产农作物的引种与推广,没有体现改善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
材料中大面积耕地的开垦,从客观上讲不利于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日繁,人物殷富”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A项符合题意;
B: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品经济发展而带动市镇繁荣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财富”等信息可得出清前期商业发达,下次了很多商业城市,B符合题意;
题干表格主要反映的是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文化、风景无关,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表格信息,再对比备选项即可很容易获取准确答案。
13.【答案】玉米;甘薯;苏州;景德镇;北京;商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商产粮食作物,明朝时期,我国的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故答案为:玉米;甘薯;苏州;景德镇;北京;商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基础史实。
14.【答案】(1)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2)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 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 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
单位进行生产。
【解析】【分析】 (1)根据“福建、广东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概括得出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2)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1661年到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增加接近35%。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统治者重视农业 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 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3)据材料“南京城内的绸、绒各类织机多达3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3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可知,这体现了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据“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可知,这说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方式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故答案为:
(1) 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进一步推广。
(2) 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 生产;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一统全国,社会安定;人 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3) 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解析】【分析】
(1)信息:根据材料一“图一、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可知,顺治十八年有耕地面积54.94公倾,到乾隆三十一年,增加到74.14公倾,由此说明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图二、清代开荒执照”,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清政府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2)原因:根据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材料表明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和税收制度的变革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由此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推广也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特点:根据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由此说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三“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材料表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故答案为:
(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垦荒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清中期人口膨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