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5:4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2. 小明同学善于用歌谣记忆法学习历史。如表是他创作的历史歌谣。该歌谣反映的是(  )
废除丞相相权分,六部职权都归君。 五军都督听兵部,锦衣卫士监官民。
A.明朝的建立 B.朱元璋强化皇权
C.军机处的建立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3.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卡尺。其变化的特点说明中国古代 (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强 B.地方权力不断增大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地方分离运动不断加剧
4.“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作者批评的是(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清朝的“文字狱”
5. “废中书,罢丞相”“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上述历史事件均发生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6.“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所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7. 据史书《稗史汇编》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京官心态悲观 B.皇权加强对百官的极大震慑
C.京官度日如年 D.京官与妻子的感情非常深厚
8.《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
A.强化皇权 B.钳制思想 C.监视官民 D.控制军队
9.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正是由于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10.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二、填空题
11.朱元璋强化皇权——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⑴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⑵措施:
①中央:废除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②地方: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③设厂卫特务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锦衣卫和东厂合称“   ”。
12.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三、材料分析题
13.[2023 山东东营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
材料二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 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从何地通过哪一条交通道路传入中原的。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时期 ① 唐太宗 武则天 明朝
措施 创立进士科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创立殿试制度 ②
材料二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
名额也成倍增加………公元前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
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共统计出106人。赵匡胤大笔一 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
-摘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补充完成表格中①②两处。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科举取士出现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 是宋代什么政策的体现 综上,请谈谈历朝政府完善和发展 科举制的根本目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可知,袁了凡认为八股取士的弊端很大,C符合题意;
只需要读四书五经与题干“多不读五经”不符,排除A;
读书人多离经叛道,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
需考查诗赋的内容,材料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变化。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阶段,材料记载的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另外,朱元璋还设立廷杖制度,设立锦衣卫,加强皇权,B项正确。
歌谣内容没有关于明朝建立的信息,排除A项。
军机处建立是在清朝时期,排除C项。
歌谣反映的是明朝时期,不是清朝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另外,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加强皇权。
3.【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卡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尺内容是各朝各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熟记相关知识点并整理归纳。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太祖制义取士”可知,这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对科举制的新变革,八股取士。材料将八股取士和秦朝焚书坑儒相提并论,说明八股取士的危害性很大,所以题干批评的是八股取士,不是焚书坑儒;题干没有提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没有提及清朝的“文字狱”。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
5.【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在文化上,科举采用八股取士,C符合题意;
汉朝有丞相,排除A;
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排除B项;
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明朝的“八股取士”,还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目的都是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故A符合题意;“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
“八股取士”是指科举取士采用“固定的”八股文形式,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范围,其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不利于提高人们文化素质,故C不符合题意;
“八股取士”“文字狱”,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都巩固了王朝的统治,加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思想控制,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可知,意思是当时京城的官员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说诀别的话,等到晚上活着回来,就一起庆祝,觉得是又多活了一天,朱元璋时,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题干材料说明明朝君权空前加强,形成了对百官的极大震慑,B项正确;
京官心态悲观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京官度日如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京官与妻子的感情非常深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皇权强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难度不大,掌握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题意即可作答。
9.【答案】A
【解析】【分析】由题于中“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可知,强化君权在一定程成上有利于稳固统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强化君权的相关内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A
【解析】【分析】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这些人称为商帮,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丞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厂卫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监视官民,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锦衣卫和东厂合称 “厂位”。
故答案为:
第1空、丞相
第2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第3空、厂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知识的掌握。
12.【答案】四书;五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故答案为:
第1空、四书
第2空、五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考试相关知识的掌握。
13.【答案】(1)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稻、黍、粟。
(2)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3)造福于福建和广东百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知识。根据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胡豆、胡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所示的食物西域的食物,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胡豆、胡椒”也是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3)本题考查明朝经济。根据材料三“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结合所学知识,甘薯、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提高了粮食总量,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
故答案为:
(1)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稻、黍、粟。
(2)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3)造福于福建和广东百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丝绸之路、明朝经济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判断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答案】(1)①隋炀帝;②八股取士
(2)特点:扩人了录取范围,增加了录取人数
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巩固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①处填隋炀帝。明朝时候,科举考试发生了变化。明政府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故②处填八股取士。
(2)根据材料二“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公元前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共统计出106人。赵匡胤大笔一 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可知, 宋朝科举取士出现的新特点:扩人了录取范围,增加了录取人数。 这些新特点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政策的体现。科举制度的实行,改善了用人制度,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由此可知,各朝实施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