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5:4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楼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D.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
2.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3. 童谣见证历史。明朝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4.戚继光撰写的两部军事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备受兵家重视。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效新书》。材料说明戚继光(  )
A.治军方法独到有效 B.善于借鉴他国军事思想
C.广泛使用火药武器 D.有效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5. 郑和七次率领船队远航,下列与他的航海史实不符的是(  )
A.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B.最远到达欧洲和地中海
C.船上装载的是丝绸、瓷器、 茶叶、漆器等物品
D.所到之处向当地首领表达通好意愿
6.张岂之主编的《中国通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A.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
B.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
7.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589年隋文帝南下灭陈后统一了全国
B.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C.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
D.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为反侵略性质
8.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这说明(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9.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0.浙江省台州府城墙上有明代中期修筑的13座双层空心敌台。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抵御(  )
A.葡萄牙殖民者 B.倭寇
C.荷兰殖民者 D.沙俄侵略者
二、填空题
11.戚继光抗倭:
⑴中国古代称   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⑵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   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统领的军队被人们誉为“   ”。
⑶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   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
12.1553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   的居住权。
三、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四: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4)结合材料四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说说郑和能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14.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
(1) 上述疆域图属于哪个朝代?图中A、B两地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
(2) 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二记述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 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沙皇俄国侵略行径,清政府有何应对?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有何国际法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
B.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后的航海著作“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因此可归纳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
D.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结合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知,习总书记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郑和,C符合题意;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A;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B;
戚继光抗击倭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赞颂的应该是戚继光,因为明朝东南沿海倭寇泛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取得连连胜利,戚继光赢得人们的好评和爱戴,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宋未元初文天祥抗元发生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与抗倭无关,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査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需要对戚继光抗倭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
4.【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康熙六年,朝鲜令将士学习《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多次翻刻出版《纪效新书》”可知,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影响巨大,A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戚继光对他国的影响,排除B;
题干中未体现火药武器,排除C;
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后期,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用瓷器丝绸换回当地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物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最远到达欧洲和地中海 ”的表述不合史实,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回顾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从其目的、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促进了南洋的开发,B符合题意;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排除A;
郑和下西洋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排除C;
材料没有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经过、意义等即可作答。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可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为反侵略性质”是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性质的认识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
根据材料“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可知,ABC项均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不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认识。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可知,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D正确;
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排除A;
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排除B;
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朝贡贸易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的禁止和限制对外贸易,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A符合题意;
科学技术的落后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八股取士是取士制度与题干信息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封建制度的腐朽阻碍了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浙江省台州府”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B符合题意;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居住权,排除A;
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排除C;
沙俄侵略者各占了我国北伐大片领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日本;倭寇;戚继光;戚家军;浙东地区;民族英雄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称日本 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倭寇”。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 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统领的军队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 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第1空、日本
第2空、倭寇
第3空、戚继光
第4空、戚家军
第5空、浙东地区
第6空、民族英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相关知识的掌握。
12.【答案】葡萄牙;澳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故答案为:
葡萄牙;澳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殖民者相关知识的掌握。
13.【答案】(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可知,时间长;根据材料“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可知,次数多;根据材料“27000多名官兵”可知,规模达;根据材料“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可知,航程远;根据材料“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根据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说郑和下西洋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根据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为了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经过戚继光的英勇抗击,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根据材料四“图一水罗盘(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四“图二郑和宝船(模型)”结合所学可知,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故答案:
(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东南亚 各国人民对郑和的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 展;明初国力雄厚加上宋元时期先进的造船技术,为郑和的成功远航提供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4.【答案】(1)朝代:清朝。机构:A:伊犁将军。B:驻藏大臣或噶厦。
(2)贡献:戚继光率军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荷兰殖民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3)应对:一再要求侵略军撤出中国领土未果,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攻打盘踞在雅
克萨的俄国侵略者,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意义:《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疆域图属于清朝。根据材料可知,A处为回部地区,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克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根据材料可知,B处为西藏,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在西藏地方设置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2)根据所学可知,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东南沿海的倭寇先后被消灭,侠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二记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3)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沙皇俄国侵略行径,清政府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国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的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境问题。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故答案为:(1)朝代:清朝。机构:A:伊犁将军。B:驻藏大臣或噶厦。
(2)贡献:戚继光率军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荷兰殖民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3)应对:一再要求侵略军撤出中国领土未果,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攻打盘踞在雅
克萨的俄国侵略者,取得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意义:《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疆域,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