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波市北仑区庐山中学七下期末科学压轴练习
一、选择题
1.去年上海宝马车展上的“冰激凌”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冰激凌相信大家都吃过,其原料有奶粉、白糖、奶油、稳定剂、单甘脂、香草香精和水等。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激凌属于晶体
B.冰激凌熔化时要放热
C.将右图中的冰激凌放在碗中完全熔化后得到的是溶液
D.吃冰激凌时“又冷又甜”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2.如图甲为水的三态转变过程示意图,①、②、③分别代表水的三种状态;如图乙为0℃时水分子在相同视野下不同状态的微观示意图。已知冰的密度为,则①、②、③分别对应图乙中的( )
A.acb B.bca C.cab D.cba
3.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铜料化为铜液,属于熔化现象
B.铜料化为铜液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C.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需要放热
D.模具中的铜液冷却成青铜器后质量不变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已是悬崖百丈冰”一一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5.把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10%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 )
A.50克 B.100克 C.200克 D.400克
6.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100 g,如果分别做如下四种处理:
①蒸发10 g水无晶体析出;
②加入10 g 10%的同种溶质的溶液;
③加入10 g同溶质,且使之全部溶解;
④加入10 g水,混合均匀
四种方法处理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7.空气热源型热泵热水器是利用空气作为低温物质,通过介质(工作物质)吸收空气中的热能,再利用热泵技术(类似电冰箱工作原理)消耗少量的电能驱动压缩机,使介质成为高温物质并对冷水进行加热。热泵热水器具有高效节能、不受天气影响等优点,已列入国家推广火炬计划。则该种热水器内介质汽化的发生和吸放热情况( )
A.在低温物质处,介质从空气中吸热 B.在低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
C.在高温物质处,介质从冷水中吸热 D.在高温物质处,冷水从介质中吸热
8.右图为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
B.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5%
D.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为130克
9.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① 图Ⅰ烧杯中的水:形成密闭系统,观察检查时的现象
② 图Ⅱ量筒中的水: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出O2的体积
③ 图Ⅲ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④ 图Ⅳ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化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③
10.如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铁架台未画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
B.取用气体时,可通过控制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后,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D.该装置也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11.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反应容器容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白磷比红磷的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2.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云缝中射出道道霞光,它让我们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让我们的世界拥有了无穷奥妙。下列对光的世界的探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甲图为人脸识别系统,此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B.乙图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临水起舞画面中,舞者在舞台上的“倒影”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C.丙图光源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光源的像不完整
D.丁图小薇按照图示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只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近视眼镜
13.如图,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②让自己蹲下一些;③让自己后退一些;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一张圆形纸片上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如图),在黑暗房间内用红光照射,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乙白色,丙、丁黑色
B.甲、乙红色,丙、丁黑色
C.甲、丙红色,乙、丁黑色
D.甲、乙黑色,丙、丁红色
15.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此相关的生物学现象为( )
①警戒色 ②拟态 ③保护色④适应 ⑤适应的相对性
A.①④ B.①⑤
C.③⑤ D.②③
16.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B.图甲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C.图甲中能量沿着食物链A→B→C流动,其中图乙中的b对应的是图甲中的A
D.若图乙中b数量大量减少,则最初一段时间内a数量增加、c数量减少
17.目前有的国家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试管婴儿”,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图所示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培育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B.“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
C.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捐献者卵细胞的卵黄
D.“三亲试管婴儿”的全程发育,是在试管内进行的
18.一个人出生后像父亲还是像母亲,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生殖细胞中的哪种结构( )
A.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质 B.精子的细胞核
C.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 D.卵细胞的细胞核
19.不合理蛙主要生活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其在幼体阶段时,体长特别大,甚至可超过25cm(如图),而成年后的蛙却逐渐变得越来越小,这也是不合理蛙名称的由来。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合理蛙为卵生动物,体内受精
B.不合理蛙在成长的过程中不遵循变态发育的过程
C.不合理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D.蝗虫是不合理蛙的食物之一,其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蛹期
20.如图为水稻花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花的花粉多而轻,柱头常分叉,能吸引昆虫
B.由于水稻花的结构,长时间下雨也不会使水稻减产
C.由图可知,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植株
D.①产生的花粉,落到②上时会萌发花柱
二、填空题
21.粽子是端午节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之一,浙江人民多习惯食用“碱水粽”,即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加入“碱水”。这不仅让粽子有谷壳般的金黄色泽,更使味道清香软糯。以下是两种制作“碱水”的方法:
【方法一】
收集秸秆放入铁质器皿中燃烧,烧至发黑后灭火,得到草木灰;往草木灰中加入开水溶解,一段时间后,慢慢将浊液倒在盖有纱布的竹篓上,用容器接住流下的水,得到“碱水”。制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方法二】
将10%的碳酸钠溶液与蒸馏水按质量1:4配制,得到“碱水”。
(1)方法一中用盖有纱布的竹篓来得到“碱水”的方法类似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 法;
(2)方法一中所得到的“碱水”如果碱性太弱,粽子不会有金黄色泽,口感也不会香糯。但碱性太强会让粽子会有苦涩味并引起消化不良。请写出一种能够检测“碱水”碱性强弱的器材: 。
(3)方法二中配制的“碱水”溶质质量分数为 。
22.如下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保留整数)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23.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填空:
(1)A管产生的气体是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
(2)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
24.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5 37.3 38.4 39.8
氯化铵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1)由表格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大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
(2)6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能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
(3)若仅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对此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采用的是升高温度的方法
B.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
C.采用的是增加溶剂的方法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4)由表格可初步推断氯化钠和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区间是
(5)若氯化铵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固体,可采用 获得氯化铵晶体。
25.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使陆地上的水得到补给的环节是 (填名称)。
(2)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水在陆地和海洋表面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这属于三态变化中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以下自然天气现象中,与该过程吸放热情况相同的是 。
A.千里冰封 B.霜挂枝头 C.冰雪消融 D.露珠晶莹
(3)某科研团队利用碳基吸收体(吸光性强)设计生产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过供水通道到达碳基吸收体,碳化蘑菇具有较强的吸水和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且内部向空气散热较差,能使其在伞状结构的上方产生大量“白雾”如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若在现实中大量投入使用该装置,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填序号)环节施加影响。
(4)2024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主题为“以水促和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水取之不尽
B.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应逐步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26.水是生命之源。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以“水”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探究水的组成
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时电源用直流电而不能用交流电的原因是 。
切断电源后,打开 (填“a”或“b”)管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玻璃管尖嘴口,可观察到木条复燃。
【任务二】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
电解纯水速率较慢,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NaOH来增强导电性。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同学们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图乙所示。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
27.某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杂质只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粗盐提纯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操作示意图的序号)。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
(2)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正确的操作是 ,
(3)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它操作步骤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所用天平称量时,以下用游码)。
(4)量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 (填“10”“50”或“100”)。
28.现有五种物质:①木炭,②硫磺,③铝箔,④红磷,⑤蜡烛,它们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
(2)有气态物质生成的是 。
29.硫、碳、铁丝燃烧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实验细节设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 (填“快速”或“缓慢”)伸入氧气瓶中。铁丝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 。
(2)实验时,集气瓶底放水的原因各不相同,硫燃烧时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 。
(3)小川将少量铁粉洒向酒精灯,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而将一细铁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只观察到红热现象,你认为造成铁粉和细铁丝现象不同的原因是 。
30.某数字化科学实验室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1,打开传感器开关,实验进行至170秒时绘制出图2中曲线AB段,接下来用手给塑料瓶外壁加热130秒左右,绘制出曲线BC段,对比曲线AB段和BC段,分析推理氧分子具有的特征是 。
(2)300秒时松开双手,停止加热。立即倒转使瓶口向下,绘制出曲线CD段。观察到氧气浓度比曲线AB段降低较快,分析推理得出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1.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量,体现了大国的担当意识,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下列符合碳中和这一主题的做法 (填序号)。
①大力植树造林
②减少用煤炭为燃料,尽量多用天然气
③使用一次性木筷就餐
④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如图所示中策略外,运用如下所示中的化学方法人工捕获二氧化碳。浙江大学研发的“一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微型藻类是 (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其营养方式属于 (选填“自养”或“异养”)。
C6H12O6(葡萄糖)CO2C4H6O3(无毒、易降解塑料)
(3)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如下:
【电动汽车】:每100千米耗电20千瓦时,每发电1千瓦时平均排放二氧化碳0.7千克。
【燃油汽车】:每100千米耗油10L,每燃烧1千克汽油释放二氧化碳约4千克。
请回答:
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千米会向空气减少排放 千克的二氧化碳。(ρ汽油=0.7×103kg/m3 )
②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下列符合“减碳”理念的 发电。
A.天然气 B.煤炭 C.风力 D.水力 E.太阳能
32.周末,妈妈陪小红去服装店试衣服。
(1)小红黄色的连衣裙在服装店的灯光下变黑,说明服装店的灯光可能为 ;(选填“白光”或“蓝光”或“黄光”)
(2)小红换上新衣服后走到了试衣镜前2m处,妈妈让她离得远一些看看效果,在小红远离试衣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待小红后退了5m后,小红发现妈妈与小红镜中的像相距10m,则此时两人的实际距离为 ;
(3)一段时间后,小红看到镜中的机械钟上的时间如图所示,实际时间为 。
33.蓝天丽日,白云悠悠,鲜花遍布草地,大自然用各种各样的颜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这些都与我们看到的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出的光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音乐喷泉就是这样一种将光和音乐巧妙结合的艺术作品。一方面通过电脑采集音乐的声音频率特征,并将其转化为控制信号,控制水泵喷出水柱,形成喷泉;另一方面,让红、绿、蓝三种色灯照射到水柱上,通过电脑控制三种色灯亮暗让水柱变换颜色,呈现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材料2】一束白光斜射到三棱镜上,在三棱镜的另一侧的白质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从上到下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其实与光的波长有关。在这些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在玻璃、空气中的穿透力最强,但是在水蒸气中分散性强,穿透力较差。紫光波长最短,在玻璃、空气中的穿透力比较差。黄光比较独特,刺激性很强,在水蒸气里穿透力强。
(1)图甲为光的三原色示意图,某段时间喷泉一组色灯的红、绿、蓝色灯亮暗变化规律如图乙,图中第10~15秒喷泉的颜色是 。
(2)许多警示用灯都会用到红灯。例如交通信号灯停止信号用的就是红灯。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可能的原因是 。
(3)遇到大雨大雾等能见度比较差的天气时,行驶在路汽车会打开“双闪”灯,以警示前后车辆。结合材料,“双闪灯”应选用什么颜色的光较好 ?
34.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色;小宁隔着红色的玻璃,看绿色的树叶是 色。
35.某同学去森林公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爸爸告诉他光沿 (选填“直线”或“非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走出森林公园,该同学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神奇的现象称为光的 ,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用于杀菌,这种光是就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三、探究题
36.某项目化小组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透明生态球。其制作过程如下:
①生态球由透明无色弹性橡皮膜制成,球的体积随内部气压变化而变化。球内有水、沙、无机盐、水草、藻类、鱼、虾、微生物等,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
②整个球密封后放入大水箱内,处于漂浮状态;
③将装置置于实验室中,白天用1千勒克斯以上的光源持续照射。(忽略温度及外界气压对整个装置的影响)
(1)实验中选择透明无色橡皮膜制作生态球,其目的是 ;
(2)请说明该生态球在白天实现上浮的原理 ;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
37.如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想,假设你是该小组中的一员,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土壤潮湿度
纸盒左半部 10只 明亮 湿润
纸盒右半部 10只
(1)上表中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光照条件是 (填“明亮”或“黑暗”),纸盒右半部应设置的土壤潮湿度是 (填“湿润”或“干燥”)。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处理数据时,需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 值,目的是 。
(4)通过实验可知, 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且鼠妇适于生活在 的环境中。
(5)除了这个因素外,你认为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等。
38.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小实尝试利用天然酵母菌发面,制作馒头。他的实践记录单如表,请将该记录单补充完整。
实践记录单
查阅资料 面团中的酵母菌发酵时将面团中的糖消耗,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而糖的质量减少。
菌种选择 酵母菌属于① (填“原核”或“真核”)细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小实想利用水果表面的天然酵母菌制作果味馒头。 将相同表皮面积的葡萄和番茄上的酵母菌分别与等量糖混合,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根据② 我判断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发酵能力强,因此我选择用它来发面。
实践探索 为了制作松软度好的面包,我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1:取一定质量的面粉和水,一组加入一定量的葡萄表皮上的酵母和葡萄糖,另一组只加入等量葡萄表皮上的酵母,不加葡萄糖,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分别记录2组面团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图,结果如图乙所示。 实验2:利用面粉、酵母、水制成5个面团。将面团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一定时间后测得实验结果如表。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可靠性,本实验中应控制相同的量有③ 。(例举两点)
39.随着天气逐渐转热,小科同学发现买来的奶茶没过多久就变质了,于是他对食品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小科同学取了甲、乙、丙三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分别加入50毫升奶茶。放在高压蒸锅内加热15分钟,冷却后取出,分别作如下处理: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 毫升奶茶
瓶口处理 打开 打开 用橡皮塞塞紧
恒温培养一周 25℃ 5℃ 25 ℃
实验结果 变质 不变质 不变质
(1)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奶茶高温加热,目的是 。
(2)若探究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宜选用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记录表,设置丙组是为了探究 。
40.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项目学习小组决定开展探究香烟烟雾危害性活动,取得实证后便于开展“无烟日”宣传。
【实验材料及用具】:同种健康的四龄及五龄家蚕、气体收集装置(如图1)、饲养盒(19cm×12.5cm×7.5cm)(注:四龄、五龄家蚕是指分别蜕皮过3次和4次的家蚕。)
【实验过程】
(1)设置对照实验
设置A、B两大组,每大组四龄、五龄家蚕各30只,平均分成3个小组,A大组的3个家蚕饲养盒中分别注入120毫升空气,B大组的3个家蚕饲养盒中分别注入120毫升含有香烟烟雾的空气(如图2),密封观察20分钟。
(2)收集事实与证据
注入气体后观察家蚕变化:A大组的家蚕没有出现明显异常变化;B大组的绝大部分家蚕先是烦躁不安,然后胸部膨大,头胸昂起向后弯曲,随后吐出大量绿色或褐色的液体……,最后收集数据如表所示。
香烟烟雾对不同蚕龄家蚕毒性的比较实验记录表
组别 虫龄(只数) 死亡只数 死亡率 平均死亡率
A 1 四龄(10只) 0 0% 四龄0% 五龄0%
五龄(10只) 0 0%
2 四龄(10只) 0 0%
五龄(10只) 0 0%
3 四龄(10只) 0 0%
五龄(10只) 0 0%
B 1 四龄(10只) 4 40% 四龄33.3% 五龄0%
五龄(10只) 0 0%
2 四龄(10只) 3 30%
五龄(10只) 0 0%
3 四龄(10只) 3 30%
五龄(10只) 0 0%
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属于昆虫发育过程的 阶段(选填“幼虫期”或“成虫期”);
(2)该实验设置的对照组是 组;(选填“A”或“B”);
(3)该实验中哪些设置可以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写出一点即可);
(4)有同学只根据表中五龄家蚕的死亡率都为0%得出“香烟烟雾对五龄家蚕没有危害”的结论,你认为该结论合理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41.为确定熊蜂和蜜蜂哪一种更适合给温室大棚中的农作物传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熊蜂和蜜蜂访问花朵的行为(简称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
(1)熊蜂和蜜蜂在采食花蜜同时,身上会粘上花粉,当它飞到同种植物的另一朵花上时,身上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就完成了传粉。受精完成后,雌蕊的 膨大形成果实。
(2)同学们根据温室中一天的温度变化规律,将其划分为四个区间,≤14℃、14℃<≤19℃、19℃<≤24℃、>24℃,通过观察、记录得到图甲结果。(注:访花时间即从接触一朵花到离开该花所用时间。)
①同学们调查访花时间时,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或访花间隔时间的数据后,要取 ,计算得到访花时间,绘制出如图的曲线。
②由图甲可知,当温度数值在 区间时,熊蜂的访花时间最短。
③同学们依据蜜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如图乙所示),进一步计算出蜜蜂的访花频率(5分钟时间里访花的总次数),请你判断哪个蜂种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你的理由是? 。
四、解答题
42.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
(2)20℃时,将15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3)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两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43.已知时克水中溶解克氯化铵恰好达到饱和,时将克氯化铵配制成克的饱和溶液,为了使其饱和可用下面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需蒸发多少克水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2)加溶质法:需再加入多少克氯化铵溶液才能成为饱和溶液?
44.下面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3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如何实现上图所示硝酸钾溶液的变化?请提供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并写出计算过程和步骤。
45.现有浓度为20%的盐水与5%的盐水混合,配置15%的盐水600克,需要20%的盐水和5%的盐水各多少克?
46.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8
(1)分析表格可知,硝酸钾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是 ;
(2)30℃时,将12.5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在温度不变时,能否将(2)中得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请通过计算说明。
。
试卷第2页,共17页
试卷第1页,共17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BC.冰激凌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完全熔化后得到的是乳浊液,故ABC错误;
D.吃冰激凌时,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又冷又甜”的感觉,故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根据密度可知,a为固体,b为液体,c为气体,由图可知②吸热变为③,③吸热可知变为①,则可确定②为固体,则③为液体,①为气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A.铜料化为铜液,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物态变化为熔化,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铜为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物态变化为凝固,需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状态无关,因此模具中的铜液冷却成青铜器后质量不变,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B.雾和露的形成是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AB错误;
C.冰的形成是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霜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200g×20%=(200g+x)×10%,解得x=200g,故选C。
6.B
【分析】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00gx10%=10g。
【详解】①蒸发掉10g水且无晶体析出,是溶液变浓,溶质质量分数=×100%=11.1%;②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同种溶质的溶液10g,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10%;③加入10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100%=18.2%;④加入10g水,溶质质量分数=×100%=9.09%<10%,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③①②④,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抓住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是解答关键。
7.A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空气热源型热泵热水器的工作过程,考查了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已知条件的提示,工作物质吸收空气中的热能,是通过蒸发吸热的方式,通过热泵技术使工作物质变为高温物质后,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对冷水加热,依次循环。
【详解】分析空气源热泵的工作过程可知,在低温工作物质处,工作物质从空气中吸热,然后在高温工作物质处,工作物质向冷水中放热,如此循环,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电能只是用来驱动压缩机的,没有转化成内能。
故选A。
8.B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解度手温度影响变化大的物质,适宜采用降温结晶法析出晶体,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适宜用蒸发结晶法析出晶体,据此解答。
【详解】A、溶解度大小比较需要指明具体的温度,故A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蒸发或降温,故B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 ,故C错误;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30g,此温度下,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为130克,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D
【详解】①图Ⅰ烧杯中的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水起到形成密闭系统的作用;
②图Ⅱ量筒中的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量筒中的水的变化就是氧气的体积;
③图Ⅲ集气瓶中的水:硫的燃烧实验中水起到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
④图Ⅳ集气瓶中的水:铁丝的燃烧实验中水起到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的作用;
只有③的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故选D。
10.C
【详解】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这是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故A正确;
B、取用气体时,由于c是与外界通着,打开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故B正确;
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所以c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故C错误;
D、下边瓶中放入石灰石,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故D正确。
故选C。
11.C
【详解】A.通过装置可以看出,乙装置的反应容器体积小,里面密封的空气就少,则药品消耗少,故A正确;
B.乙装置比较简洁,空气只存在于注射器内,而甲装置的气体除了集气瓶内的外,导气管中也含有气体,因此可以减少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故B正确;
C.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白磷比红磷着火点低,故C错误;
D.乙容器内径相等,通过注射器上的刻度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正确;
答案选C。
12.A
【详解】A.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了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这种镜头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
B.因为光滑的舞台相当于平面镜,所以看到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即光的反射形成的,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小虫落在透镜上后,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像与原来相同,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故C错误;
D.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应用于远视眼,故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
从A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的最上端,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人的眼睛,在眼睛的下方,所以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让自己蹲下一些,或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而将脚抬起一些,脚太高,反射角还是减小了,越提高越看不到,让自己后退一些,视角减小,同样看不到,②④符合,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当在黑暗房间内用红光照射时,甲可以反射红光,为红色;丙、丁不能反射红色,为黑色;又因为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乙可以反射红光,为红色,所以最终呈现:甲、乙红色,丙、丁黑色,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C
【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详解】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但是,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只有③⑤正确。故选C。
【点睛】理解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6.D
【分析】图甲中A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图乙中c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a次之,位于食物链的第二位,b数量最少,位于最后。即食物链:c→a→b。
【详解】A.图甲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故A错误;
B.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图甲中ABCD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故B错误;
C. 分析图乙中的数量关系可知: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生产者,分别对应图甲中的B、C、A。所以,图甲中能量沿着食物链A→B→C流动,其中图乙中的b对应的是图甲中的C,故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若图乙中b数量大量减少,则最初一段时间内a数量增加、c数量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7.C
【分析】从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征与区别解答。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培育方式仍有两性细胞结合的形成过程,因此属于有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
B.“三亲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细胞核和父亲精子的细胞核,B不符合题意。
C.早期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捐献者卵细胞的卵黄,C符合题意。
D.“三亲试管婴儿”的胚胎发育是在子宫内进行的,D不符合题意。
18.C
【分析】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
【详解】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可见,遗传物质存在于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C
【分析】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方式称为体外受精。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蝌蚪外形像鱼,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通过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青蛙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裸露湿润且富含毛细血管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因此,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
【详解】A.不合理蛙是两栖动物,为卵生动物,体外受精,A错误。
B.不合理蛙在成长的过程中遵循变态发育的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不合理蛙的幼体是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C正确。
D.蝗虫是不合理蛙的食物之一,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没有经历蛹期,D错误。
故选C。
20.C
【分析】1.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外力主要有昆虫和风力。靠昆虫为媒介进行传粉方式的称虫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虫媒花。靠风力传送花粉的传粉方式称风媒,借助这类方式传粉的花,称风媒花。
2.根据雄蕊和雌蕊的有无,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单性花,在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叫两性花。在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的花叫单性花,单性花分为雌花和雄花。
3.题图中:①花药,②柱头,③子房。
【详解】 A.水稻花的花粉多而轻,柱头常分叉,属于风媒花,没有艳丽的颜色或花蜜,通常不能吸引昆虫,A错误。
B.长时间下雨可能会影响花粉的传播和受精过程,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B错误。
C.由图可知,水稻的花中,具有雄蕊和雌蕊,因此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植株,C正确。
D.结合题图可知,①花药产生的花粉,落到②柱头上时会萌发花粉管,不是花柱,D错误。
故选C。
21. 过滤 pH试纸 2%
【详解】(1)方法一中用盖有纱布的竹篓来得到“碱水”过程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过程,此方法类似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过滤法;
(2)能够检测“碱水”碱性强弱的器材:pH试纸;
(3)将10%的碳酸钠溶液与蒸馏水按质量1:4配制,得到“碱水”,设:10%的碳酸钠溶液质量为m,则蒸馏水的质量为4m。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方法二中配制的“碱水”溶质质量分数=。
22. 等于 13% B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明t1℃时,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2)由图可知,t2℃时乙的溶解度为15g,则t2℃时,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由图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时,100g水与20g甲形成饱和溶液。
A烧杯中的溶液是t1℃时,100g水中溶解15g甲,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错误;
B烧杯中的溶液是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形成的溶液,恰好是甲的饱和溶液,正确;
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C烧杯中的溶液是t2℃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形成的溶液,是甲的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填B。
23. 氧气/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水氢气+氧气
【详解】(1)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所以A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支持燃烧,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2)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24. 增大 氯化钠 BCD 0-20℃ 降温结晶
【详解】(1)由表格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大而增大;
(2)60℃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分别是37.3g、55.2g6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能成为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钠;
(3)A.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即使温度升高至100℃,氯化钠液不能全部溶解,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不能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上述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上述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的是增加溶剂的方法,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采用的是增加溶剂的方法,溶质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增加,则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D;
(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则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为0℃~20℃;
(5)氯化铵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若氯化铵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固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氯化铵晶体。
25. 水汽输送 汽化 C ③ C
【详解】(1)陆地上的水主要来自于海洋,所以联系海洋和陆地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得到补给的环节是是水汽输送;
(2)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水在陆地和海洋表面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这属于三态变化中的汽化;
水在陆地和海洋表面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过程中,吸收热量;
A、千里冰封是气态水变成固态,放热,错误。
B、霜挂枝头是气态水变成固态,放热,错误。
C、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吸热,正确。
D、露珠晶莹是气态水变成液体是液化,放热,错误。
故选C。
(3)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可知,图中①是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蒸发,④是降水,⑤是地表径流。某科研团队利用碳基吸收体(吸光性强)设计生产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过供水通道到达碳基吸收体,碳化蘑菇具有较强的吸水和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且内部向空气散热较差,能使其在伞状结构的上方产生大量“白雾”如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若在现实中大量投入使用该装置,主要是对水循环的蒸发③环节施加影响。
(4)A、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但由于海洋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平时利用的是淡水;由于淡水分布的时空差异大,所以并不是水取之不尽的,错误。
B、农业上可以适量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而不是禁止,错误。
C、由于污水污染大,危害重,所以应逐步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正确。
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浪费水资源,可采用滴灌或喷灌,错误。
故选C。
26. 交流电的电流方向变换,两个电极处产生的均为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a 10%的NaOH溶液和12V电压
【详解】任务一: 交流电的电流方向时刻改变,导致电极处产生的均为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电解水,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氢气,与正极相连的一极产生氧气,用如图甲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中观察到,a玻璃管中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切断电源后,打开a处活塞,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甲玻璃管尖嘴口,观察到木条复燃;打开b处活塞,将燃着的木条放在乙玻璃管尖嘴口,观察到气体燃烧;
任务二:
由图2可知,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NaOH溶液浓度为10%,电压为12V。
27. ②⑥①④⑤③ 继续添加氯化钠至天平平衡 等于 100
【详解】(1)粗盐提纯实验的步骤为:计算、取用粗盐并称量、将量取好的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速率、过滤、蒸发,故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⑥①④⑤③。
(2)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是氯化钠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接下来要正确的操作是:继续添加氯化钠至天平平衡。
(3)该实验中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5%=15g,因为1g以下用游码,所以该实验中无需游码,如果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颠倒了,其它操作步骤均正确,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不变,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15%。
(4)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15g=85g,85g水的体积为85mL,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则量取水时应选择量筒的规格是100 mL。
28. ② ①、②、⑤
【详解】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铝箔在氧气中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④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能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②;
(2)有气态物质生成的是①、②、⑤。
29. 缓慢 充分加热铁丝,防止火柴过多的消耗氧气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
【详解】(1)实验中,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氧气瓶中,使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进而充分反应,故填缓慢;
铁丝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充分加热铁丝,防止火柴过多的消耗氧气,故填充分加热铁丝,防止火柴过多的消耗氧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空气的污染物,且二氧化硫溶于水,所以硫燃烧时,集气瓶中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铁粉的表面积较大,而细铁丝的表面积较小,将少量铁粉洒向酒精灯,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而将一细铁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只观察到红热现象,原因是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故填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
30. 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详解】(1)BC段曲线的下降程度远远大于AB段,说明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填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氧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
(2)停止加热后,瓶子倒转,此时氧气浓度传感器位于上端而瓶口朝下,CD段氧气浓度远远小于AB段,说明此时的氧气分子主要集中在瓶口位置,也就是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填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31. ①④/④① 真核 自养 14 CDE
【详解】(1)①大力植树造林,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正确;
②减少用煤炭为燃料,尽量多用天然气,天然气燃烧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错误;
③使用一次性木筷就餐,会造成大量砍伐森林,不利于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错误;
④少开私家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正确。
故选①④;
(2)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微型藻类是是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微型藻类能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
(3)①10L升汽油的质量m=10×10﹣3m3×6.7×103kg/m2=7kg,每燃烧1千克汽油释放二氧化碳约4千克,则7kg汽油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7kg=28kg;
每100千米耗电20千瓦时,每发电1千瓦时平均排放二氧化碳0.7千克,20千瓦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0.7kg×20=14kg;
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千米会向空气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8kg﹣14kg=14kg;
②减碳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转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天然气发电、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故CDE符合“减碳”理念。
32. 蓝光 不变 4m 3∶40
【详解】(1)[1]黄色的连衣裙只能反射黄光,在服装店的灯光下变黑,说明服装店的灯光照到黄色连衣裙上被吸收,则该服装店的灯光可能为蓝光。
(2)[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跟距离无关,所以在小红远离试衣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3]由题可知小红最终到镜面的距离为7 m,小红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7 m,小红妈妈与小红镜中像相距10 m,所以小红妈妈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则此时两人的实际距离为
(3)[4]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左右相反,根据图可知实际时间为3∶40。
33. 黄色 红光的穿透能力强、醒目 选用黄颜色的光
【详解】(1)[1]由图乙可知,第10~15s时,蓝灯不发光,只有红灯和绿灯发光,由图甲可知,红光和绿光混合得到黄光,所以喷泉的颜色为黄色。
(2)[2]红光的波长最长,在玻璃、空气中的穿透力最强,比较醒目。
(3)[3]黄光在水蒸气里穿透力强,所以遇到大雨大雾等能见度比较差的天气时选用黄颜色的光。
34. 白 黑
【详解】[1]白光是复色光,包括各种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
[2]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色光,不能透过绿色光,所以隔着红色的玻璃,看绿色的树叶是黑色。
35. 直线 倒立 色散 紫外线
【详解】[1][2]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太阳的像,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
[3]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光的色散现象。
[4]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用于杀菌,这种看不见的光在紫色光带的外侧,称作紫外线。
36.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1]光合作用需要光,实验中选择透明无色橡皮膜制作生态球,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产生有机物,为其他的生物生存提供氧气和有机物。
(2)[2]生态球内的二氧化碳缓冲液能维持球内二氧化碳含量稳定,打开照明灯后,生态球内的植物会接收光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由于二氧化碳缓冲液的存在,二氧化碳的浓度不会变化,所以氧气的释放会使生态球内气体增多,生态球体积变大,气体增多,浮力变大,浮力大于重力,使生态球上浮。
(3)[3]该生态球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其中水草、藻类是生产者,鱼、虾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无机盐、二氧化碳、光照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可见该生态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7. 黑暗 湿润 光 平均 减小实验误差 光 黑暗 温度、湿度 (合理即可)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还要注意多统计次数,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详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因此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所以在本实验设计中,纸盒左半部的光照条件是明亮的,那么,纸盒右半部的光照条件应该是黑暗的;纸盒左、右半部的土壤潮湿度应该相同,都是湿润的。
(2)本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这个实验所探究的因素是光,因此,光是这个实验的变量。
(3)统计一次容易产生误差,有可能其他因素导致产生偶然现象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多次实验,然后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每分钟统计一次不同环境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最后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使结论更准确。
(4)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且鼠妇适于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5)可能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还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38. 真核 剩余糖的质量 面粉、酵母粉、水 加糖或温度控制在40℃
【分析】发酵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食品原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出新食品的方法。如制酸奶、制泡菜、蒸馒头等都利用了发酵技术。
【详解】菌种选择:
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根据坐标曲线图可知,葡萄组的剩余葡萄糖质量较少,说明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发酵能力较强。
实践探索:
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因此本实验中除变量温度不同外,面粉、酵母粉、水的用量应相同。
应用:由实验1数据可知,加入糖后发酵的效果更好;实验2数据可知,温度为40℃时面团的松软度最高。因此想利用天然酵母获得松软度更高的面包,可以加入适量的糖或温度控制在40℃。
39. 杀灭奶茶中可能存在的细菌 甲乙 奶茶的变质是否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有关
【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食品贮存的原理都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详解】(1)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肉汤高温煮沸,目的是高温灭菌,杀灭锥形瓶和肉汤中的细菌等,以免锥形瓶和肉汤中原有细菌等对实验的影响。
(2)若探究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变量是温度,图中甲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3)甲、乙组对照,变量是温度,甲组25℃奶茶变质、乙组5℃不变质,说明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甲、丙组对照,变量是奶茶是否能接触空气中的细菌,甲组能接触到空气中的细菌,结果变质、丙组不能接触到空气中的细菌,结果没有变质,说明奶茶的腐败是否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有关。
40. 幼虫期 A 每个实验组采用多只家蚕(或采用多组实验取平均值) 不合理,比较A、B两大组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香烟烟雾对家蚕有危害,只是蚕龄小的受到危害更大(合理即可)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家蚕的发育一般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所以由幼虫发育为成虫要经历一个不食不动的阶段叫蛹,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家蚕属于昆虫发育过程的幼虫期阶段。
(2)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实验中,A、B两组除了是否注入含有香烟烟雾的空气外,其余条件均相同,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确保单一变量。其中该实验设置的对照组是A组注入120毫升空气。
(3)对照实验必须做到对照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本实验为了减小实验结果的偶然性,采取的实验方案是:每个实验组采用多只家蚕(或采用多组实验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4)如果有同学只根据表中五龄家蚕的死亡率都为0%得出“香烟烟雾对五龄家蚕没有危害”的结论,该结论是不合理的,理由是比较A、B两大组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香烟烟雾对家蚕有危害,只是蚕龄小的受到危害更大。
41. 子房 平均值 大于14℃小于等于19℃(或T2) 熊蜂,由甲、乙两图可知,熊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都较短,因此访花频率会更高,传粉效率更高
【分析】1. 绿色开花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开花和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开花的主要目的是把花蕊显露出来,以便于传粉;传粉是花粉从花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1)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可见,受精完成后,雌蕊的子房膨大形成果实。
(2)①同学们调查访花时间时,可用秒表计时,记录得到多个访花时间或访花间隔时间的数据后,为减少误差,应该取平均值。
②据图甲可知:当温度在T2区间(14℃< T 2 ≤19℃)时,熊蜂的访花时间最短,平均约为4秒。
③同学们依据蜜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进一步计算出蜜蜂的访花频率(5分钟时间里访花的总次数)。由甲、乙两图可知,熊蜂的访花时间和访花间隔时间都较短,因此访花频率会更高,传粉效率更高。所以,熊蜂更适合作为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传粉昆虫。
42.(1)20.9;
(2)24.0%;
(3)解:在温度不变的情况,可以采用: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两种方法增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方法一:设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
x=20g
方法二: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则:
y=60g
所以可以选用加入20g硝酸钾或恒温蒸发60g水的方法。
【详解】(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克,则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9g。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40g水最多能溶解12.64g硝酸钾,所以将15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解析见答案。
43. 181.3g 57g
【分析】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5.8g,也就是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45.8克的氯化铵。
【详解】(1)由于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5.8g,也就是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45.8克的氯化铵,则完全溶解68.7g氯化铵仅需 水,故需蒸发水的质量为。
(2)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5.8g,也就是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45.8克的氯化铵,因此400溶液中最多溶解的氯化铵的质量是,则需加入氯化铵溶液才能达到饱和。
44. 45.8 20% 加入20g硝酸钾或蒸发掉60g水
【分析】
【详解】(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故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45.8g。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4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克硝酸钾能完全溶于40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设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
;故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20g。
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
;故蒸发掉水的质量为60g。
45.400g;200g
【分析】
【详解】设需要20%的盐水的质量为x,则5%的盐水的质量为(600 x)
x=400
600g 400g=200g
答:需要20%的盐水400克和5%的盐水100克。
46.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0% 当温度为30℃时,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
a%=×100%=31.4%
由于31.4%<40%
故不能将(2)中得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
【分析】由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可知,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详解】(1) 由表格可知,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由表中数据可知,30℃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克,所以5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 将12.5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搅拌,硝酸钾可以全部溜须,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
(3)当温度为30℃时,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
a%=×100%=31.4%
由于31.4%<40%
故不能将(2)中得到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
答案第4页,共17页
答案第3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