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和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 综合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世界和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 综合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2: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世界和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
一、选择题
1.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2.大卫的《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图1)是美术史上的杰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该作品的风格属于(  )
图1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3.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4.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5.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6.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7.1841年,某学者指出:“(德意志)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能从热带地区直接输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产品,用它自己制造的工业品来偿付,还没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来经营这类贸易,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该学者强调( )
A.长期分裂阻碍德意志工业化 B.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有待加强
C.自由放任政策存在严重缺陷 D.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8.美国独立后,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不设议会,由全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行政委员。行政委员在处理公务时,要按照本乡镇居民早先通过的原则办事,如果想对既定的事项进行任何更改,则需要召开居民大会进行民主表决,并严格执行表决结果。关于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自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行政委员拥有决策权 B.居民大会掌握司法权
C.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D.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
9.(2023·广东六校联考)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法国南部发现一座约建于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堂 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
B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石碑上提及海上势力的袭击 外敌入侵导致古埃及文明衰落
C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 古希腊在地中海区域进行殖民活动
D 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希腊神像、印度古钱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手稿 阿伊哈努姆因丝绸之路而兴
10.(2023·全国新课标卷)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11.(2023·福建百校联考)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12.(2023·华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人类早期文明使用的部分文字》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文明产生的时期大致相同
B.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特点
C.商业发展影响文字的消失或延续
D.说明世界文字的发展具有同源性
二、非选择题
13.(2023·辽宁抚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希腊移民接触到比自身更为先进的东方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并将它们传回希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旅行者或学者有选择的把东方先进的文化带回希腊本土,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
——摘编自李金凤《论希腊化时代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文明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连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出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世界的帝国对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古代世界和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
一、选择题
1.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解析】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的历史史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客观,故选A项;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的解读方式具有主观性,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而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排除D项。
2.大卫的《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图1)是美术史上的杰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该作品的风格属于(  )
图1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作品以古代英雄题材来创作具有革命鼓动意义的作品,强调自我牺牲、坚忍、忠诚的品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所以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故选A项;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侧重从主观的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往往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该作品与浪漫主义风格特点不同,排除B项;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再现现实,强调真实,而题干中的作品描绘的是古代英雄人物,与大卫的时代不同,所以不是真实再现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现代主义的绘画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上述绘画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风格明显与现代主义不符,排除D项。
3.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下院由骑士和城市市民组成,单独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即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故选C项;14世纪,议会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
4.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解析】1913年之前的亚洲风暴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包括印度、伊朗和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民族革命即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对于一战前的欧洲国家来说,无产阶级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即“相同的理想”指的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故选A项;伊朗立宪革命期间颁布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B项;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而非反对世界殖民体系,排除C项;亚洲风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涉及无产阶级的联合,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实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排除D项。
5.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察两次工业革命之交,工业革命对于欧洲国家的影响。从题干信息“1895”、“普鲁士容克阶层”可以推论描述的时间是两次工业革命相交的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在德国技术革新引发新工商业经济兴起,以土地经济活动为主要依靠的旧有的德国封建军事贵族在没落。A选项与题干主体信息契合,“社会结构的变化”体现在旧的土地贵族对经济的贡献下降,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阶层对经济的贡献在增涨,造成这一变化。此讨论题讨论经济领域变化,对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没有讨论政治权力相关内容,排除B选项。区域间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工商业等之间的占比及相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选项。此题未讨论社会福利相关内容,排除D选项。
6.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解析】材料时间主要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兴起,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而邮政服务对象扩大、数量增加和传递速度加快,都有利于信息传递、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选C项。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是到19世纪中期,伴随一系列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就而产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发明而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邮政业与其他行业发展对比信息,且联系所学知识,也可以排除B项;邮政传递的信息不一定都与文化相关,故排除D项。
7.1841年,某学者指出:“(德意志)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能从热带地区直接输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产品,用它自己制造的工业品来偿付,还没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来经营这类贸易,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该学者强调( )
A.长期分裂阻碍德意志工业化 B.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有待加强
C.自由放任政策存在严重缺陷 D.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详解】根据材料“1841年,某学者指出:“(德意志)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可知,1841年德意志仍然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这不利于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德意志的民族认同意识,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放任政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美国独立后,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不设议会,由全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行政委员。行政委员在处理公务时,要按照本乡镇居民早先通过的原则办事,如果想对既定的事项进行任何更改,则需要召开居民大会进行民主表决,并严格执行表决结果。关于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自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行政委员拥有决策权 B.居民大会掌握司法权
C.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D.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由全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行政委员”,“如果想对既定的事项进行任何更改,则需要召开居民大会进行民主表决,并严格执行表决结果”,这些行为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D项正确;行政委员拥有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司法权的归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广东六校联考)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法国南部发现一座约建于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堂 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立为国教
B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石碑上提及海上势力的袭击 外敌入侵导致古埃及文明衰落
C 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 古希腊在地中海区域进行殖民活动
D 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希腊神像、印度古钱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手稿 阿伊哈努姆因丝绸之路而兴
解析: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岛上保存着完整的古希腊剧场,说明古希腊在地中海区域进行殖民活动,故选C项;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石碑上提及海上势力的袭击表明战争冲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而不能说古埃及文明衰落,埃及历史有31个王朝,排除B项;阿伊哈努姆古城出土的希腊、印度文化遗存是亚历山大东征的结果,与丝绸之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10.(2023·全国新课标卷)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解析:据材料“拜占庭人……不具备……失去意义”可知,体现了拜占庭皇帝失去“统治全人类”的能力,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是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是16世纪中叶才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与13世纪的拜占庭皇帝失去统治力量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是14—15世纪,这与题中拜占庭帝国衰落的时间和主旨均不相符,排除C项。
11.(2023·福建百校联考)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解析:据材料“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可知印加帝国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定期汇报与不定期巡视的管理制度,说明其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故选D项;民主政治强调政治权力运行中多个主体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的是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加帝国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强调国王权力的至高无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而行政效率体现在处理政务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排除C项。
12.(2023·华南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人类早期文明使用的部分文字》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文明产生的时期大致相同
B.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特点
C.商业发展影响文字的消失或延续
D.说明世界文字的发展具有同源性
解析:根据图片相关信息,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世界各地出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字,体现了世界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故选B项;在图片中字母文字、线形文字A、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明显比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图章文字更晚,排除A项;自身文明的湮没和延续是影响当地文字消失或延续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从图片呈现的结构来看,图片中各种类型的文字起源是并列关系,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辽宁抚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希腊移民接触到比自身更为先进的东方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并将它们传回希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旅行者或学者有选择的把东方先进的文化带回希腊本土,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
——摘编自李金凤《论希腊化时代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文明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连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出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世界的帝国对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小题据材料一“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得出经贸往来;据材料一“希腊移民……将它们传回希腊……旅行者或学者……”得出人口迁移,学者游历;据材料二“罗马帝国的统治……欧亚非三大洲……罗马人用武力……”得出国家统一,军事征服。第(2)小题结合第一问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得出,古代世界的帝国对文明产生的影响既有经贸往来、人口迁移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有军事征服带来的消极影响;据材料一“东方先进的文化带回希腊本土,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得出,巩固和扩展了文明的区域,推动了东西方经贸的往来;据材料二“地中海……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得出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快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据所学可知,军事征服战争的方式对被征服地区和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是极大的破坏,得出古代帝国的征服战争破坏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财产,其文化奴役或精神同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被征服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的损毁或失传,这些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答案:(1)途径:经贸往来,人口迁移,学者游历,国家统一,军事征服。
(2)影响:
①积极影响:巩固和扩展了文明的区域,推动了东西方经贸的往来,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快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②消极影响:古代帝国的征服战争破坏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财产,其文化奴役或精神同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被征服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的损毁或失传,这些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