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分析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场的关系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 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单位:hPa)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P点对应的近地面的风向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两点对应近地面气温状况是M'点>N'点
B.M、N两点对应近地面气压状况是M'点C.M点对应近地面天气状况为阴雨天气,N点对应近地面天气状况为晴朗天气
D.M、N两点对应近地面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N点
易错点2 地方性热力状态和大气运动状况分析
(2023江苏南京期中)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特点。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气压差异
C.地面状况 D.降水多少
4.下列各图中能正确反映夜间甲地与绿洲间热力环流的是( )
A. B.
C. D.
5.图中甲地白天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易错点3 分析海水性质的影响因素
(2023山东泰安期中)下图示意2020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边缘海域海水盐度(单位:‰)分布规律,该月一般轮船满载货物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虚线所示航线前往天津,用时3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川径流 B.降水强度
C.海水温度 D.海区封闭度
7.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在图示整个航程中,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 )
A.浅—深—较深 B.浅—较深—深
C.深—较深—浅 D.深—浅—较深
(2023山东潍坊期中)滨海电厂利用海水来进行冷却,然后又将加热后的海水排放到海洋中。下图示意某电厂周边海域同一天不同时刻的水温(单位:℃)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电厂排水口可能位于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9.影响两时刻等水温线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潮汐 C.波浪 D.风向
易错点4 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为(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产生的中水
11.城市化对水的自然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人口增多导致地下径流增加
②城市地面硬化,地表径流增加
③地表植被减少导致下渗减少
④城市规模扩大导致降水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易错点5 区分不同地理要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下图为部分陆地沿某方向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13.形成图中自然植被差异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B 2.D 3.C 4.C 5.A 6.C 7.D 8.D
9.B 10.C 11.D 12.C 13.D
1.B 据图分析可知,高空M、N两点分别为低压中心和高压中心,则M、N对应的近地面分别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则P点对应的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再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向右偏转30°~45°,形成西北风,故B正确。
2.D 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分布关系可知,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高空M处是低压,其对应近地面是高压,气流下沉,天气晴朗;高空N处是高压,其对应近地面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城市热岛效应使市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D正确。
易错分析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刚好相反,本题组容易把M、N所处高空气压场直接当做近地面的气压场来分析,审题时需要注意图文材料中的海拔及“高空”。判断M、N对应的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应先根据其所对应的近地面气压高低,判断近地面气流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再进一步确认天气状况。
3.C 甲地位于沙漠中,而其旁边存在一个绿洲。由于地面水分条件和植被覆盖率等的不同,沙漠比绿洲比热容小。白天,沙漠升温快于绿洲,气温高于绿洲,沙漠因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绿洲因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则相反,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因此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状况,C对。相邻的绿洲和沙漠之间,地形、降水量和海陆位置差别不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
4.C 夜间,甲地(沙漠)降温快,温度低,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温度相对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夜间近地面气流由甲地流向绿洲,高空则相反。故选C。
5.A 甲地位于沙漠地区,白天升温快,温度高,成为热源,空气上升,近地面为低压,风从绿洲吹来,同时受摩擦力和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东南风,A正确。
易错分析 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温差异,进而影响水平气压差异,引起风向的差异。未注意区分白天和夜晚分别增温和降温两个时段,是绿洲风等相关问题的主要易错点。沙漠和绿洲的比热容不同,绿洲比热容大,白天升温和夜晚降温较慢,而甲地为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和夜晚降温均较快。
6.C 12月份,黄海海区从南向北纬度升高、海水温度降低、蒸发量减小,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C正确。河川径流主要影响河口地带海水盐度变化,不会对黄海整体海水盐度分布产生明显影响,A错误;12月份该海区整体降水少、海区封闭度南北相差不大,B、D错误。
7.D 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有关。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在图示整个航程中,在上海附近受长江水稀释作用,海水盐度最低;出长江口到天津途中,整体符合全球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的规律。故整个航程中海水盐度变化规律是很低—高—低,吃水深度变化规律则是深—浅—较深,D正确。
8.D 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丁处水温最高,说明电厂排水口最可能在丁处,因为将加热后的海水排放到海洋中会使海水增温,D正确。
9.B 根据图示一天内两时刻水温分布明显不同,推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潮汐,因为潮汐在同一天内存在有规律地涨落,会使得近岸较为温暖的海水向岸退缩或向海推进,进而导致不同时刻海水温度分布出现明显差异,B正确。而洋流相对稳定,不存在一天内的周期变化;波浪规律性不强,较为复杂多变;风向对海水温度分布影响较小。故A、C、D错误。
易错分析 海水的理化性质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等,此类知识点考查的易错之处在于对各种性质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掌握不全面,解题过程中不能发散开思维,未做到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
海水 性质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温度 太阳辐射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大气环流中不同风带、洋流性质、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等 海表整体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高于冬季;暖流海区高于寒流海区;表层水温高,向下水温降低;靠近陆地的海区水温变化大
续表
海水 性质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盐度 海水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入海径流量、洋流性质、海域的封闭程度(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结冰、融冰等 海表由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降低;同纬度暖流盐度较高,寒流盐度较低;河水注入量较大的近海海域盐度较低
密度 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较小 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海表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10.C 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不属于潜在回用水源并且也不是来源于用户,A、B错;图中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产生的中水属于来自污水处理厂的潜在回用水源,D错;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是经过用户使用后而产生的潜在回用水源,C对。
11.D 人口增多,使用的水资源增加,可能导致地下径流减少,①错;城市规模增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使气流上升增强,可能导致降水增加,④对;城市地面硬化,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会增加地表径流,②对;城市建设会破坏地表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下渗减少,③对。故选D。
易错分析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而对水循环产生干预,解题过程中容易忽视水循环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城市建设会导致绿地、水域等面积减小,硬化面积增大,从而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小,蒸发量减小,而地表汇流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加,出现城市内涝等。因此分析此类问题要按照水循环的过程,依次对各个环节深入分析。
12.C 图中显示“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年均温是逐渐升高的,则甲应处于亚热带;甲植被分布区降水量为500~600毫米,根据自然带的变化特点,符合大陆西岸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的变化,故甲植被最可能是常绿硬叶林。
13.D 由图可知,图中自然植被沿某方向的变化和气温变化的规律最为一致,与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也基本相同,说明形成图中自然植被差异的基础是热量,故选D。
易错分析 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甲植被的判定容易在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之间纠结。同为亚热带,但是大陆东西两岸的降水量差异较大,云量不同,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亚热带大陆西岸较东岸干燥,年太阳辐射量更多,从图中读出甲所在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仅次于荒漠地区,所以甲为大陆西岸的硬叶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