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20 23: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锥峰、塔峰为常见的喀斯特丘陵形态,如图所示。研究发现,该地喀斯特锥峰会逐渐变陡,有的演变为塔峰,塔峰山麓坡积物多为重力崩塌形成。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塔峰最可能对应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  )
A.溶沟
B.洼地
C.峰丛
D.孤峰
2.与先形成的锥峰相比,塔峰(  )
A.淀积作用更加显著
B.溶蚀程度较高
C.坡积物的颗粒较细
D.土层残留较厚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植被与土壤类型多样。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甲、乙、丙、丁四地典型植被类型对应正确的为(  )
A.甲—温带草原
B.乙—针叶林
C.丙—常绿阔叶林
D.丁—落叶阔叶林
4.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典型土壤,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黑色土壤,土壤肥力高
B.乙为黄绵土,土壤透气性差
C.丙为红壤,有机质含量极高
D.丁为水稻土,适宜种植谷物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结合古诗,读某河段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 “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6.沿甲乙一线作河流剖面图,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  )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素,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如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1~10厘米土层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大,秋冬季小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大,冬春季小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8.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秋季(  )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
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丹霞地貌因在我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判断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0.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此时该地景观所处阶段与丹霞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外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1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13.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4.ab段河流流向是(  )
A.由东向西
B.由东北向西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南向北
15.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图示甲、乙、丙、丁中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雨量均在110~160毫米。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冬季平均气温约为-0.6℃。如图是巴尔干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17.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比较图示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4分)
(2)描述A→B黄河冲积扇沉积物的变化特征。(4分)
(3)简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沙丘形态特征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某科考小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对该地区的风力状况分析的前提下,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山前沙丘区内的风沙地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描述,并探究主要沙丘的形态特征。沙丘区如图所示,沙丘区内有13条间歇性河流,右上角为沙丘区内的一种沙丘类型。
(1)识别图中A所示的沙丘类型,并画出其剖面图。(提示:剖面图中应展示风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坡度陡缓)(4分)
(2)试描述图示区域沙丘的分布规律,推测沙丘物质的主要来源。(4分)
(3)科考小队通过对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采样,发现其沙粒的颗粒大小存在差异,利用所学的风沙地貌的知识,尝试推断它们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19.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在图示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二者共同具有的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     层和    层。(2分)
(2)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1分)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10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2.B 3.C 4.A 5.B 6.B 7.C 8.A
9.C 10.B 11.D 12.A 13.B 14.B 15.A
1.D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塔峰为锥峰基部遭受溶蚀(侵蚀)形成的,且两者为常见的喀斯特丘陵形态,塔峰之间并不相连,因此可以推测塔峰最可能对应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孤峰,而不是峰丛,D正确、C错误。溶沟、洼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阶段,明显不是塔峰对应的喀斯特地貌类型,A、B错误。
2.B 根据文字材料及上题分析可知,塔峰体积更小、坡度更陡,说明塔峰遭受溶蚀(侵蚀)时间更久,因此其土层残留较锥峰薄,岩石溶蚀程度也更高,A、D错误,B正确;图示锥峰外表平滑,其山麓坡积物可能多由流水堆积而成,颗粒较细,而塔峰山麓坡积物多为重力崩塌形成,分选性差、磨圆度低,颗粒较粗,C错误。
3.C 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北方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错误;乙地位于西北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植被类型东部为温带草原,西部为温带荒漠,B错误;丙地位于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正确;丁地位于青藏地区,该地海拔高,降水少,气温低,典型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草原,D错误。
4.A 从具体位置看,甲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该地地表植物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烂分解形成了大量腐殖质,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了黑土,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A正确。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广布,土壤为黑钙土,B错误。丙地位于南方地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贫瘠,C错误。丁地位于青藏高原,典型土壤不可能为水稻土,D错误。
5.B 曲流的东岸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A错。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C错。该类河段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D错。“数家新住处”位于河流的凸岸,即乙地,B对。
6.B 甲为凹岸,河床陡;乙为凸岸,河床缓,B对。
7.C 图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量随季节和植被的变化,没有体现海拔和纬度这两个因素;图示土壤微生物量夏秋季大,冬春季小,C正确。
8.A 与春季相比,秋季有大量枯枝落叶等凋落物进入土壤,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量较大,A正确;岷江上游春季和秋季气温相差不大,B错误;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渐冷,C错误;该地春季和秋季土壤温度相差不大,D项并非主要原因,可排除。
9.C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所以,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在低洼处有沉积物堆积,然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砂砾岩层,对应③。沉积岩层在干热气候下,变成红色岩石;受内力作用影响,岩层隆起抬升;受风化等外力作用,垂直节理发育,对应①。再受流水、风等外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最开始的山峰较多,对应②,后不断被侵蚀,只剩孤峰一座,对应④。C对,A、B、D错。(做此题要注意读材料,首先要有砂砾岩层发育,然后才能形成丹霞地貌,因此①③必定出现在②④之前,结合选项可知,本题只能选C)
10.B 从图中可看出图中的丹霞地貌山峰较多,对应②,①和③时期丹霞地貌还没有形成,④时期只剩孤峰一座,B正确,A、C、D错误。
11.D 由材料可知,潟湖由沙坝与外海分隔,有潮汐通道与外海相连,可以看出b三角洲是由潮汐形成的,而其位于沙坝的潟湖一侧,向潟湖内侧辐散开,应该主要是涨潮时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可以直接排除A、B;而a三角洲则是自陆地经沼泽向潟湖处辐散开的,应该是由河流堆积而成的,沼泽处多水,土壤湿重,则a三角洲不可能为风力堆积形成,C错误、D正确。
12.A 图示岩层沉积物由下向上依次为沼泽沉积、潟湖沉积、沙坝沉积和浅海沉积,没有呈交错、反复或稳定状态,说明该处由沼泽逐渐演变为浅海,海平面相对于陆地不断上升,A正确。
13.B 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海水通过潮汐通道进入潟湖的水量减少,而陆地径流不断汇入,潟湖的盐度会逐渐降低,而已经形成的沙坝不会出现明显的位置移动,A、C错,B对;潟湖会因受到来自陆地的泥沙的不断堆积而变浅,D错。
14.B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图中ab段河流的流向是由b流向a,即由东北流向西南,B对。
15.A ②处和③处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甲,甲线路沿等高线修建,道路起伏最小,运输石料最安全,A对。乙、丙、丁线路穿越的等高线较多,地势起伏大,运输不安全,B、C、D错。
16.答案 (1)喀斯特地貌。(2分)
  形成原因:石灰岩广布;(2分)气候温暖湿润;(2分)流水作用显著。(2分)
(2)溶洞形成过程中,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2分)丰富的降水使喀斯特作用增强,导致地表破碎、崎岖;(2分)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退化,植被减少。(2分)
解析 第(1)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从岩石、气候、水文等角度分析。
  第(2)题,从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
17.答案 (1)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2分)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2分)
(2)自西向东(A→B)颗粒逐渐变小,(2分)自西向东(A→B)沉积厚度逐渐变小。(2分)
(3)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2分)当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地貌。(4分)
解析 第(1)题,图示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二者是根据其所在位置区分的。
  第(2)题,A处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沉积物颗粒较大、厚度较大;向东距A越远,沉积物颗粒越小、厚度越小。
  第(3)题,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可从山区河流流速、携带物质、出山口河流流速、山麓堆积等几个方面回答。
18.答案 (1)新月形沙丘。(2分)剖面图如下:(2分)
(2)分布规律:沙丘区位于祁曼塔格山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呈狭长带状延伸。(2分)
  主要来源:区内有13条间歇性河流搬运沉积物为风沙地貌发育提供了沙物质来源。(2分)
(3)差异:迎风坡颗粒大,背风坡颗粒小。(2分)
  形成原因:沙丘迎风坡风力大,风的搬运能力强,此时只有颗粒大的搬运物能够沉积;(2分)沙丘背风坡风力小,加上背风坡极易形成涡流,风的搬运能力弱,此时颗粒小的搬运物能够沉积。(2分)
解析 (1)图中显示的沙丘,从形状上来看,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陡,背风坡坡度缓,在画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2)图中显示,13条间歇性河流主要发源于祁曼塔格山,最后都消失在山脉东北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而这里有很多沙丘分布。说明沙丘的物质来源为这些间歇性河流从山上搬运下来并堆积在这里的沙土颗粒物。
(3)沙丘的迎风坡风力强劲,风的搬运能力较强,小的颗粒物大多被搬运越过沙脊,在背风坡堆积,而大的颗粒物则依然堆积在迎风坡一侧。所以,迎风坡沙粒颗粒大,背风坡沙粒颗粒小。
19.答案 (1)腐殖质(1分) 淋溶(1分)
(2)成土母质(1分)
(3)成因: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2分)
  影响A层厚度的因素:动植物残体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每点2分,答出合理的四点即得满分8分)
解析 第(1)题,对比“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森林土壤剖面图”“草原土壤剖面图”可得出答案。
  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其决定了土壤质地。
  第(3)题,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厚度主要与动植物残体的数量、气候、地形坡度和人类活动等有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