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喀斯特地貌
(2023新课标,7—8)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考点2 风成地貌
(2023浙江1月选考,3—4)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完成下面两题。
3.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 搬运 B.搬运 风化
C.风化 侵蚀 D.侵蚀 沉积
4.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23全国甲,37(1)(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6分)
(2)指出图2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8分)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6分)
考点3 河流地貌
(2023浙江6月选考,13—14)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 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两题。
6.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7.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运动的作用
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考点4 土壤的形成
(2020浙江1月选考,3—4)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两题。
8.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9.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三年模拟练
(2022江苏常州八校联合调研)乐业县位于广西西北部,石灰岩广布,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天坑群。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地下相互连通。白洞天坑坑内气温与外界气温相近,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某季节会出现白洞天坑坑口吸气,冒气洞洞口冒气(白烟)的奇观。下图示意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的垂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形成乐业县天坑群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流水溶蚀
C.海浪作用 D.风力作用
2.冒气洞冒气(白烟)的奇观多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3山东枣庄三中期中)青海省开特米里克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海拔一般在2 742~3 200 m,地表主要为以泥土为主的湖相沉积物,常年盛行西北风,雅丹地貌分布广泛。下图示意该地区雅丹体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雅丹体( )
A.①为背风坡
B.②为迎风坡
C.①处朝向西北
D.②处朝向西南
4.伴随雅丹地貌的发育,该地区( )
A.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B.海拔逐渐由低变高
C.地势逐渐趋向平坦
D.垄脊长度逐渐变长
针对山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11 m/s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风速( )
A.最大 B.平稳 C.减小 D.增大
6.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7.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增加水分蒸腾 D.适应恶劣环境
(2022江苏盐城期中改编)嘉陵江的某支流位于我国川东丘陵,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河谷、槽形河谷、瀑布地貌。其中“V”形河谷河段河床紫色土和泥岩(岩性较软)广布,槽形河谷以上河段河床形成“砂岩(岩性较硬)在上,泥岩(岩性较软)在下”的岩层分布。下图为该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及瀑布纵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8.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在现有变化趋势下,未来瀑布的位置和落差变化为( )
A.位置向上游移动,落差变小
B.位置向下游移动,落差变小
C.位置向上游移动,落差变大
D.位置向下游移动,落差变大
10.图中自汇水口向上依次出现“V”形河谷、槽形河谷,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为( )
A.地形、植被 B.地形、岩性
C.流量、地形 D.流量、岩性
(2022江苏镇江实验中学期中)尼亚加拉河自伊利湖流入五大湖中最下游的安大略湖,全长约56千米,以水量大、水质清、水流快著称,是世界上含沙量最低的河流之一。流程约经一半有一处宽大的陡崖即为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观测发现,该瀑布位置不断移动。下图示意不同年份该瀑布边界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PQ两点水面海拔( )
A.汛期时P>Q B.枯水期时P>Q
C.全年Q>P D.全年P>Q
12.造成尼亚加拉瀑布不断移动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沉积 D.流水沉积
13.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河流流速 B.河流径流量
C.湖泊影响 D.冰川作用
(2023山东潍坊期中)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该样地中,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的点位主要位于( )
A.山脊 B.山谷 C.阳坡 D.阴坡
15.影响该样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光照 C.温度 D.风力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 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较短、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空气及水分构成。松嫩平原黑土广布,适宜大面积机垦。但近年来,该地黑土侵蚀速度加快,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水蚀、风蚀和冻融作用是导致黑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
材料二 左图为东北地区略图及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图,右图为松嫩平原某地冲沟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松嫩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3分)
(2)指出松嫩平原风蚀、水蚀和冻融作用发生的季节。(3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湘江流域的湄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齐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湘江下游的洞庭湖,接纳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水系来水来沙,在各水系的入湖口处形成了大小、规模、形态各异的入湖三角洲。下图为湘江水系图。
(1)推测湄江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2分)
(2)描述各水系在洞庭湖的入湖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的过程。(3分)
(3)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同样等温面也是空间中气温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下图示意AB沿线近地面等温面,图中所示时间应为 (白天或夜晚),此时吹 (偏东风或偏西风)。(2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B 2.B 3.C 4.B 6.C 7.A 8.B 9.B
1.B 由材料“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不断滴到洞穴池塘中,导致池水自滴点向四周外溢,从而形成盆状,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如相对静止的薄层水,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2.B 由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曲折的河道不能说明流速缓慢,A错误;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对形成喀斯特地貌无明显直接作用,C、D错误。
3.C 本题可用排除法。沉积、搬运明显不是导致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A、B、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该地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C正确。
4.B 该雅丹地貌区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空气不是很稀薄,①错误;该地地表以沙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②正确;该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极度干旱,③正确;该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④错误。故选B。
5.答案 (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浅层受风蚀作用影响小,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变化不大,风蚀强度变化不大。
(2)分布特征:自东向西风蚀粗化指数加大;表层土壤风蚀粗化指数大于浅层土壤。原因:自东向西受夏季风影响减弱,冬季高空西风风速加大,自东向西气候趋于干旱,植被覆盖率降低,起沙阻力减小;表层细颗粒物更易被侵蚀,残余粒径偏大。
(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浅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解析 (1)由材料可知,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读图1可知,表层风蚀粗化指数变大,风蚀强度逐渐减弱;浅层受风蚀作用影响小,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变化不大,风蚀强度变化不大。(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区域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发育较好,抗侵蚀能力强,表层土壤的粒径较小,粗化指数较小;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发育程度差,且多大风天气,风蚀作用强,地表细颗粒物流失而粗颗粒物富集,表层土壤粒径较大,粗化指数较大。表层细颗粒物更易被侵蚀,残余粒径偏大,土壤风蚀粗化指数大于浅层土壤。(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导致耕作层表层和浅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6.C
提取信息 解读信息
(1)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 入海泥沙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会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反之,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三角洲面积会缩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后退
(2)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 确定东北方向河口为新河口,东南方向河口为老河口
(1)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 老河口面积整体呈减小趋势,新河口面积呈增大趋势
(2)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图组 图②中东北方向小三角洲面积最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大,应是最早年份河口陆地的形态;图①中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大,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小,形成的时间最晚;图③④相比,图③中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由此判断,图③形成的时间早于图④。先后顺序②③④①
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 正确答案为C
7.A 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汊朝东北方向入海,老河口泥沙沉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作用相对增强,使得老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减小,A正确;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改道(导致的海水侵蚀作用的相对增强),与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上游水库的冲淤、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关系不大,B、C、D错误。
8.B 气候、地形、生物、母质这四个成土因素中,母质的性质是由基岩决定的,在岩石形成之初就确定了,地形需要在漫长的内外力作用下才会发生改变,这两者是稳定的成土因素。土壤与大气的水热交换频繁;生物的生长、死亡等活动频繁,生物与土壤之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最为活跃,因此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成土因素。
9.B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与陡坡相比,缓坡的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坡地的有机质并不完全来源于当地植被的生产,缓坡自然植被茂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生物残体分解快会导致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C错误。陡坡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
三年模拟练
1.B 2.D 3.C 4.C 5.C 6.B 7.D 8.B
9.C 10.B 11.C 12.B 13.C 14.A 15.D
1.B 此处为喀斯特天坑群,形成其的主要作用为流水溶蚀作用,B正确。
2.D 白洞天坑坑内气温与外界气温相近,冬季时气温低,气压高;而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冬季洞内气温高,气压低。冬季白洞天坑的冷空气通过地下溶洞通道进入冒气洞,在冒气洞形成上升气流,受附近地下河影响,空气中水汽充足,冒气洞气流流出洞口时遇冷,水汽凝结,形成“白烟”,D正确;春秋季节时冒气洞内与外界温差小,不易形成该现象,A、C错误;夏季时外界大气温度高,白洞天坑内气温高,气流上升,冒气洞内气温低,气流下沉,不会出现冒气洞洞口冒气(白烟)的奇观,B错误。
3.C 材料提示,青海省开特米里克矿区常年盛行西北风,西北坡为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更强,风沙运动过程中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使岩石下部呈凹槽状,坡度陡;而背风坡风力弱,坡度缓。故①为迎风坡,朝向西北方向,②为背风坡,朝向东南方向,C正确。
4.C 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发育在干旱地区,故随着雅丹地貌的发育,气候逐渐由湿变干,A错误;在风力侵蚀过程中,该地区海拔应逐渐变低、地势逐渐趋向平坦、垄脊长度逐渐变短,B、D错误,C正确。
5.C 根据风速流场剖面图可知,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受石方格沙障影响,风速整体减小,C项正确,B、D项错误;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A项错误。
6.B 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减小,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项正确;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提高了地表粗糙度,C项错误;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项错误。
7.D 石方格沙障可以分布在不适宜林木生长的地区,即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D项正确。
8.B 瀑布下切作用最强的季节应该是河流流量最大的季节。根据材料可知,嘉陵江的某支流位于我国川东丘陵,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瀑布下切作用强,B正确。
9.C 由图可知,该瀑布落差较大,下方形成巨大的岩腔与较深的水潭,说明该地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瀑布产生明显的溯源侵蚀,未来瀑布位置将向上游移动,使得瀑布高差增大;瀑布高差增大,河水下泄速度加快,下蚀作用增强,水潭与岩腔进一步发育,落差进一步增大,故选C。
10.B 读图可知,“V”形河谷和槽形河谷均出现在嘉陵江支流上,结合图示比例尺可知,两处河谷位置差别不大,流量和植被状况不存在明显差异,可排除A、C、D。因此两处河谷形态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为地形、岩性。读图文材料可知,该支流下游河道较上游窄,因此下游河水流速较快,侵蚀作用更强,且河床岩性较软,强烈冲刷下形成“V”形河谷;上游河道较宽,河水流速较慢,且砂岩岩性较硬,下蚀作用相对较弱、效果不明显,侧蚀作用相对较强,易导致河道进一步变宽,进而形成槽形河谷。B正确。
11.C 瀑布的位置变化反映了溯源侵蚀。根据瀑布边界线的位置及其年份变化可知,Q在源头方向,为陡崖顶部,海拔高,故选C。
12.B 瀑布的位置变化为河流溯源侵蚀的结果,是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故选B。
13.C 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是泥沙在上游湖泊沉积所致,C正确。
14.A 据图可知,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的点位几乎全部位于等高线向低值区凸出处(山峰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即主要位于山脊,A正确。
15.D 海南岛位于热带,受西南季风影响,其夏季降水丰富,且图示区域的相对高差较小,山脊与山谷的降水、光照、温度差异不大,A、B、C错误;材料提到“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且树木更新快,提高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D正确。
16.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热多雨,植物生长迅速,产生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以保留,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一年一熟,寒冷时期长,使土地得到休养。
(2)风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冬季;水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冻融作用主要发生在春季。
解析 (1)由材料可知,松嫩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温热多雨,植物得以迅速生长,产生了大量有机质;寒冷漫长的冬季,由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被保留在土壤中,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由于夏季较短,冬季漫长,作物生长期短,形成一年一熟的熟制,可使土地得到休养,土壤肥力得以保持。
(2)松嫩平原冬季寒冷干燥,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风蚀作用强烈。春季大量的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夏季丰富的降水,使得水蚀作用强烈。春季白天气温较高,冻土融化,夜晚气温较低,土层冻结,冻融作用强烈。
知识拓展 东北黑土的成因分析
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壤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17.答案 (1)当地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分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大。
(2)各支流在上游山区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洞庭湖时,由于地形变得平坦,再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入湖三角洲。
(3)夜晚 偏西风
解析 第(1)题,该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两个,一是岩石条件:有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二是气候条件:夏季高温多雨。第(2)题,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流水的堆积作用,而堆积的物质来源和堆积的原因我们也要进行分析说明。各支流在上游山区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洞庭湖时,由于地形变得平坦,再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在湖口大量沉积,形成入湖三角洲。第(3)题,据图可知A位于陆地上,B位于湖泊中。根据AB沿线近地面等温面图可知,近地面同一高度,A的气温比B低,即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根据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此时为夜晚。此时陆地气温低于湖泊,进一步分析可知陆地气压高于湖泊,空气由陆地流向湖泊,即AB沿线风向为自西向东,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所以此时会吹偏西风(西北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