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21 00: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常见的警示牌,提醒居民向高处避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警示牌提醒的灾害最可能是(  )
A.海啸               B.强风
C.山洪               D.猛兽
2.引起该灾害的常见原因是(  )
A.气温骤降
B.陆地地震
C.河水泛滥
D.海底地震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民众对减轻泥石流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表回答下面两题。
我国东部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 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3.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为了更及时、准确地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贵州省六盘水市尖山营多发山体滑坡灾害。下图为该地一处易发生滑坡的不稳定斜坡。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5.该地易发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陡峻
②植被条件差
③村庄密集
④降水强度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为了及时监测滑坡的发生,当地在地面布设装置,实时动态监测土体位移状况,该装置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5G通信技术
7.对当地不稳定斜坡开展致灾范围预测,有助于(  )
A.防止滑坡发生
B.减少滑坡堆积
C.制定减灾预案
D.采集灾情数据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位于海螺沟冰川风景区(左图)。地震发生时重庆、四川的居民手机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右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9.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
A.干旱
B.海啸
C.滑坡
D.洪涝
10.关于此次地震的预警,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
②横波破坏力比纵波大
③海螺沟冰川风景区与重庆市江北区震级相同
④海螺沟冰川风景区与重庆市江北区烈度相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9年5月初,强大的“印度台风”——气旋风暴“法尼(Fani)”在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上形成,一度达到了中央气象台标准的17级超强台风程度,为该年北印度洋地区出现的最强热带气旋,其在登陆时每小时风速超过200千米,成为自1999年以来袭击印度的最严重的风暴之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下列关于台风造成的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大雾天气
B.秋季台风使我国南方水稻遭受冻害
C.巨浪摧毁海岸设施、掀翻渔船
D.大海波涛汹涌,吸引鱼群聚集
12.当地防御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合理的有(  )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
③出行建议乘坐飞机
④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
⑤农田夜间防御低温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北京市气象台2023年12月12日22时发布暴雪橙色预警。下图为“2023年12月13日11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3.图示时刻(  )
A.大部分地区刮东北风
B.内蒙古中西部风速较大
C.我国东部沿海发生风暴潮
D.北京气压低于1 020 hPa
14.对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存储、分析等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15.此次天气变化过程可能(  )
①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
②增加患病风险
③阻碍交通运输
④诱发城市内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单位:次)等值线图(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图甲
图乙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角度分析原因。(6分)
(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几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4分)
(3)图中西南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原因。(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据中国地震台网2020年1月31日消息,1月31日18时55分在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北纬24.74度,东经97.86度)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1月31日19时02分在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北纬24.75度,东经97.91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23千米。
  材料二 我国局部地区地震、泥石流分布图。
(1)由图文材料可知云南所处的西南地区地震频发,试分析其原因。(2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分)
(3)结合学过的知识,说明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3分)
(4)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会导致    (地质灾害)日趋频繁,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可能造成    (地质灾害)的发生。(2分)
(5)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从甲图到乙图受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严重的是    图。(2分)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分)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分析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川藏铁路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抬升地段,受青藏高原急剧隆升、活动断裂、河流快速下切和寒冻作用的影响,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冰崩等地质灾害发育,其最为严重的是冻融条件下的危岩致灾。冻融条件下危岩致灾模式主要包括冻胀—劈裂(图甲)及冻融—剥蚀(图乙)两种。研究表明,冻融—剥蚀模式易导致滑移式崩塌。专家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地震高发区的危岩更应引起重视。
(1)说明冻胀—劈裂模式存在的区域及致灾过程。(5分)
(2)研究表明,冻融—剥蚀模式易导致滑移式崩塌,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地震高发区的危岩更应引起重视的原因。(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2.D 3.C 4.D 5.B 6.B 7.C 8.B
9.C 10.B 11.C 12.C 13.B 14.C 15.C
1.A 从图中可以看到大浪,B、D错误。读图可知,该灾害与地震相关,东南亚处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因此该灾害最可能是海啸,A正确;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不会出现山洪,山洪一般出现在山地、丘陵地区,C错误。
2.D 东南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发生于海底的地震,会引起海底地形急剧升降等变动,进而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引发海啸,D正确。
3.C 泥石流的成因是降水集中、多暴雨,或多冰雪融水;山高谷深,坡度大;植被覆盖差,地表物质松散;等。从表格中可以看出,③集水面积最大,能形成较大水流;平均坡度最大而且落差大,水流的流速快,冲刷力强;植被覆盖最差,能产生泥石流的物质多,所以③最有可能发生泥石流。
4.D 我国东部山区泥石流主要是由暴雨引发的,故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降水量大小,D正确。
5.B 读图可知,该地为山地地区,地势陡峻,不稳定斜坡大部分区域颜色较浅,反映出该区域植被较为稀疏,同时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因此易发生滑坡,①②④正确;读图可知,不稳定斜坡所处位置并没有密集的村庄,③错误。B正确。
6.B 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不能进行精准定位,因此不能精确监测土体位移状况,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能准确实时动态监测土体位移状况,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数据,不能监测土体位移状况,C错误;5G通信技术是一种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不能监测土体位移状况,D错误。
7.C 对当地不稳定斜坡开展致灾范围预测并不能防止滑坡发生、减少滑坡堆积,但可以根据预测结果确定大致受灾范围,及时做好减灾预案,降低损失,A、B错误,C正确;开展致灾范围预测时还没有发生灾害,无法采集灾情数据,D错误。
8.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因此其主要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遥感技术主要是用来获取信息的,并不能进行地震预警,A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用来定位、导航的,也不能用来预警地震,C错误;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可以使人们及时、直观、完整地感知我们的地球,与地震预警关系不大,D错误。
9.C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震发生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该地区多山地分布,地形崎岖,地质结构复杂,因此该地发生地震之后容易出现山体滑坡,C正确;地震一般不会引发洪涝和干旱灾害,A、D错误;该地远离海洋,因此此次地震不会造成海啸,B错误。
10.B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预警。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但是横波破坏力比纵波大,而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和震中距,预警系统在横波到达地面前通过电视广播及网络发出警报,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纵波之前到达,提醒人们及时避险,①②正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海螺沟冰川风景区与重庆市江北区震级相同,烈度不同,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11.C 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不利于雾的形成,A错;秋季我国南方水稻已经成熟,受冻害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稻易遭受冻害主要在早春的幼苗期),且台风也不能明显降低秋季气温,B错;台风带来的狂风巨浪会摧毁海岸设施、掀翻渔船,C正确;台风对吸引鱼群聚集作用不大,D错。
12.C 对于台风灾害的防治,可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沿海渔船要及时回港避风;对于地势低洼地区的居民,应及时转移,以免遭受洪灾,①②④正确。台风发生时,天气多变,大气运动剧烈,应少乘坐飞机出行,③错;农田夜间防御低温主要是为了防御夜间大幅度降温带来的减产,而不是防御台风,⑤错。
13.B 读图可知,图示时刻高压中心位于图中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刮西北风,A错误;内蒙古中西部等压线较密集,风速较大,B正确;风暴潮主要由台风或温带气旋引发,读图可知此时我国东部沿海既没有台风也没有温带气旋,C错误;北京气压值在1 025~1 035 hPa之间,高于1 020 hPa,D错误。
14.C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动态监测地理事物,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B错误;对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存储、分析等,主要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C正确;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
15.C 此次天气变化表现为由寒潮带来暴雪、低温、大风等天气,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阻碍交通运输,②③正确;但对无线电通信影响较小,①错误;降水以降雪为主,不会诱发城市内涝,④错误。故C正确。
16.答案 (1)我国雨涝区大体从东南向西北减少。(2分)原因:我国的降水总体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2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分)
(2)“堵”:在干支流的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全流域植树造林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坝以防止洪水外泄。(2分)
  “疏”: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能力;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甚至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下游的泄洪能力;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可以分洪、减洪。(举出1例即可,2分)
(3)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降水充沛,但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2分)地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的存留时间短。(2分)
解析 (1)由图示信息可知,我国雨涝区大体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是我国的降水总体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发生雨涝。
(2)由题目设问可知“堵”为截流或防泄,“疏”为引洪,两种策略的实例主要考虑工程措施,另外流域内植树造林(生物措施)也可以起到截流蓄洪的作用。
(3)西南地区干旱频发,与其地形地势密切相关。当地地势起伏大,地表储水条件差;喀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表水易渗漏。
17.答案 (1)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2分)
(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震级大;(1分)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1分)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1分)
(3)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线路受损;通信线路受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1分)
(4)泥石流(1分) 滑坡(1分)
(5)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增加。(3分)
解析 第(1)题,我国云南所处的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地震频发。
  第(2)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震级大;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第(3)题,地震不仅能造成人员伤亡,而且能造成财产损失,特别是会使交通线路和通信线路受损。
  第(4)题,人类在山区改造环境时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5)题,注意“当今世界”四字,说明要主要分析人为原因。
18.答案 (1)在洪水高风险区,耕地面积扩大,(1分)居住用地增多,(1分)经济密度明显增大。(1分)
(2)乙(2分)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2分)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2分)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洪水高风险区,减少灾害损失。(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会引起受灾体的变化。结合图片可以看出,与甲图相比,乙图中耕地面积扩大,居住用地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会“放大”灾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迁出洪水高风险区就会“缩小”灾情。
19.答案 (1)存在区域:沟谷、河谷陡倾边坡。(1分)
  致灾过程:在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该区域形成与坡面平行的陡倾裂隙;(1分)降雨和冰雪融水形成裂隙水入渗,产生较大冻胀力;(1分)危岩体顶端裂隙随着冻融次数增多而扩展;(1分)最后脱离母岩失稳。(1分)
(2)铁路沿线岩性复杂,软硬岩在大的温差条件下表现出差异性的冻融效应;(2分)在长期反复冻融循环下,岩体被不断切割剥蚀,堆积在边坡较缓处;(2分)受到工程扰动或者地震影响时,易产生滑移式崩塌。(2分)
(3)地震导致坡体地形地貌发生改变,部分未崩落岩体会形成危岩体;岩体松动,容易进一步失稳;地震诱发危岩失稳后,运动距离和威胁范围增加。(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结合图甲冻胀—劈裂发生过程图可知,冻胀—劈裂模式主要存在于地势起伏大的沟谷、河谷陡倾边坡区域。其致灾过程可结合材料分析,该地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抬升地段,温差大,边坡在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反复冻融,形成与坡面近乎平行的陡倾裂隙;该地区降雨和降雪较多,雨水和融雪随裂隙渗入,形成积水;由于昼夜温差大,裂隙水反复冻融,导致裂隙扩展;最后危岩脱离母岩失稳。
(2)结合材料“川藏铁路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和抬升地段,受青藏高原急剧隆升、活动断裂、河流快速下切和寒冻作用的影响,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冰崩等地质灾害发育”可知,铁路沿线岩性复杂。结合图乙冻融—剥蚀模式图,可知软硬岩互层坡体在大的昼夜温差条件下表现出差异性的冻融效应;在长期反复冻融循环下,岩体被不断切割剥蚀,堆积在边坡较缓处;当受到工程扰动或者地震作用时,剥蚀下来的碎石不断滑移,产生滑移式崩塌。
(3)该区域位于川西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多发地震;大型地震可引发崩塌或滑坡,导致坡体地形地貌发生改变,部分未崩落岩体会形成危岩体;中小型地震引起坡度较大的斜坡岩体产生裂缝或松动;被震裂岩体内部发育裂隙,为危岩体发育和进一步失稳提供了结构条件,易引发冻胀—劈裂;持续地震会使得危岩裂缝进一步扩展,地震持续时间越长,危岩失稳可能性越大;地震诱发危岩失稳后,危岩脱离母岩,且获得了地震提供的一些能量,岩体运动距离延长,威胁范围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