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21 10:2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目前已进入预定轨道,距地面约720千米。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一磁,就是太阳磁场;两暴,就是太阳的两类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下面左图是“夸父一号”实物图,右图是太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该卫星(  )
A.发射以后立刻成为天体
B.进入预定轨道后成为自然天体
C.运行轨道已脱离大气层
D.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读右图判断,耀斑发生于(  )
A.太阳内部
B.①层
C.②层
D.③层
3.当两暴发生时,该卫星将(  )
A.可能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联系中断
B.被大量高速带电粒子击毁
C.被引发的流星雨袭击
D.因周围温度过低无法运作
  天文学上的“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宜生命繁衍的区域。有研究表明在距离地球39光年的“Trappist-1”恒星系统的七颗行星中,有三颗位于“宜居带”中。“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下图为“Trappist-1”天体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Trappist-1”天体系统级别类似于(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
5.该天体系统中“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有可能(  )
A.大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B.等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D.接近火星与太阳的距离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被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经历2 500年的星际流浪后,抵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新家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地球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
A.卫星—卫星—行星
B.行星—行星—行星
C.行星—卫星—卫星
D.行星—卫星—恒星
7.比邻星能成为地球新家园是因为其可以为地球提供(  )
A.充足的食物
B.适宜的大气
C.稳定的光照条件
D.大量的液态水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甲、乙、丙、丁四幅图片中的生物,按出现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9.乙图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左图示意不同生物存续时间,右图为在某地发现的地层Y剖面示意图,该地层中含有各种化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化石X所示三叶虫生存时期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含量增加
B.盘古古陆解体
C.裸子植物盛行
D.鸟类开始出现
11.根据化石判断,地层Y形成的年代可能是(  )
A.泥盆纪
B.侏罗纪
C.白垩纪
D.第四纪
  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千米)示意图,甲地为某省会城市。据图完成下面两题。
12.图示区域莫霍面(  )
A.西高东低
B.中间高,南北低
C.中间深,东西浅
D.西深东浅
13.34°N纬线莫霍面等深线向东凸出,原因是(  )
A.山地的延伸
B.河流流经
C.谷地的分布
D.高原的分布
  读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15.下列关于四大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②岩石圈就是地壳
③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上部
④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据报道,在人类“探索地外文明”(SETI)50周年纪念之际,世界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家从2010年10月起再度展开“窃听外星人”的联合行动,以延续始自1960年的“奥兹玛计划”。下图是“太阳系的局部示意图”。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行星:①    ;②    ;⑤    。(6分)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②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2分)
(3)若人类真的能从其他的星球上探索到地外文明,则该星球存在生命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5分)
17.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光伏树是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各种仿生树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多用途发电装置。光伏树下,可以遮阳避雨、休闲娱乐、充电停车、种植花卉蔬果,既能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共享空间,又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绿色的电力能源,同时光伏树设计兼具储能及互联网功能。光伏树有利于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智能化”。图1为一光伏树图,图2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甲、乙两地为我国不同区域的两座城市。
(1)说出甲地到乙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总体空间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6分)
(2)说出光伏树发电储能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4分)
(3)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分析甲地建设光伏树的优势条件。(4分)
18.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4分)
(2)A—G地层中,形成时间最早和最晚的地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 (4分)
(3)A—G地层和W—Z地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 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5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图为学生用电脑绘制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示意2019年12月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
震级 (M) 发震时刻 (北京时间) 纬度 经度 震源深度 (千米) 参考位置
3.8 2019-12-04 06:01:25 43.59° 89.20° 19 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
2.9 2019-12-03 11:38:52 40.44° 114.54° 15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4 2019-12-03 11:34:11 40.45° 114.55° 13 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
3.0 2019-12-03 06:02:30 28.24° 100.64° 8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1)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有    、    。(2分)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
C.压力大,密度小
D.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1分)
(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2分)
(4)通常根据            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救援领域“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有            ;             。(6分)
(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2.C 3.A 4.D 5.C 6.B 7.C 8.B
9.C 10.A 11.C 12.D 13.A 14.A 15.D
1.D 该卫星发射以后、到达预定轨道之前不属于天体,A错误;进入预定轨道后成为人造天体,B错误;其运行轨道位于距地面约720千米的位置,仍然处于大气层中,C错误;由左图中人造卫星的太阳能发电板可知,其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D正确。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由此判断①②③分别表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耀斑出现于色球层上,故选C。
3.A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电离层会受到扰动,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受到干扰,该卫星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联系可能中断,A正确;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喷射大量高速带电粒子,其会影响卫星工作,但不会击毁卫星,B错误;太阳活动不会引发流星雨,C错误;太阳活动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气温影响不大,也不会导致卫星周围温度过低,D错误。
4.D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一个恒星系统。材料提示“Trappist-1”恒星系统有七颗行星,也是由一颗恒星和多颗行星组成的天体系统,故其天体系统级别类似于太阳系,D正确。
5.C “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为了满足生命存在所需的温度条件,“宜居带”与中心天体的距离应当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近,C正确。
6.B 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为行星,围绕行星运转的天体为卫星。图示A位置地球对应的天体绕恒星太阳运转,为行星;“地球被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因此在B位置时地球并没有被木星捕获成为它的卫星,而是继续向比邻星进发,B位置地球对应的天体类型也是行星;C位置地球对应的天体绕恒星比邻星运转,为行星。故B正确。
7.C 比邻星是恒星,能发光发热,可以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正确;比邻星是恒星,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A错误;地球上适宜的大气和大量的液态水主要是地球自身演化的结果,比邻星并不能为地球提供大气和液态水,B、D错误。
8.B 甲为三叶虫化石,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最为常见;乙为恐龙化石,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繁盛;丙为北京猿人复原图,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丁为鱼类化石,古生代泥盆纪有“鱼类时代”之称。结合地质年代划分,四幅图片中的生物按出现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
9.C 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乙为恐龙化石,恐龙为中生代的典型爬行动物,其在中生代侏罗纪极其繁盛,故C正确。
10.A 化石X所示三叶虫生存在古生代,古生代中后期陆地上出现了大片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盛,导致光合作用增强,氧气释放量大大增加,A正确;盘古古陆开始解体是在中生代,B错误;裸子植物盛行是在中生代,C错误;鸟类开始出现也是在中生代,D错误。
11.C 根据右图信息可知,地层Y中含有恐龙化石等五类化石,结合左图中不同生物存续时间可知,白垩纪这五类生物都有存在,所以地层Y形成的年代可能是白垩纪,C正确。
12.D 根据莫霍面等深线的分布情况可判断,总体上自西向东莫霍面等深线数值越来越小,说明莫霍面的深度越来越浅,D正确。
13.A 图中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数值小的地区凸出,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判断技巧可知,该地的莫霍面深度较南北两侧深。地壳的厚度与地势高低呈正相关,说明该地存在一个东西走向的高地或山地,不可能存在河流或谷地;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知识可知,34°N、109°E附近有我国的东西向山脉——秦岭。故选A。
14.A 大气圈厚度约2 000~3 000千米,在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约60~120千米。水圈一般只有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厚。生物圈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之中,厚度小,一般为20千米左右。
15.D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①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②错误。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③错误。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④正确。
16.答案 (1)地球(2分) 火星(2分) 金星(2分)
(2)逆时针方向,绘图略。(2分)
(3)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1分)稳定的光照条件。(1分)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1分)适合生物呼吸的厚度适中的大气、(1分)存在液态水。(1分)
解析 (1)据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公转轨道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因此①是地球,②是火星,③是木星,④是土星,⑤是金星。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在图中表现为逆时针方向。
(3)该星球存在生命的主要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一致,注意从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7.答案 (1)变化特点:逐渐减少。(2分)
影响因素:地形;(2分)气候(或降水)。(2分)
(2)冬季发电储能效果差,夏季发电储能效果好;(2分)白天发电储能效果好,夜晚无法发电储能。(2分)
(3)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2分)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分)
解析 (1)读图,根据图中不同区域的类型及太阳辐射数值分布状况可知,甲地到乙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总体空间变化特点是逐渐减少。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甲地海拔高于乙地,甲地的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而乙地降水多,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与气候。
(2)
(3)甲地海拔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等削弱作用较弱,更多的太阳光可以到达地面;并且甲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光伏发电板可以更长时间地接收太阳能,有利于提高光伏发电量。
18.答案 (1)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密。(4分)
(2)A地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2分)G地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2分)
(3)B和W、F和Y、G和Z分别属于同一地质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都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5分)
解析 第(1)题,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下后经漫长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所以成煤的基础是有植物。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当时的环境特点应该是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密。
  第(2)题,由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可知,越早出现的生物,结构越简单,等级越低;越晚出现的生物,结构越复杂,等级越高。A—G地层中,A地层中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为结构简单、等级较低的生物形成的化石,说明A地层形成时间最早,于古生代形成;G地层中的化石有哺乳类化石,是由结构复杂、等级较高的生物形成的化石,说明G地层形成年代最晚,于新生代形成。
  第(3)题,存在相同古生物化石的地层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都有贝壳类化石、菊石化石和鱼类化石;F和Y都有鸟类化石、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G和Z都有植物化石、哺乳类化石和鸟类化石,所以它们每对地层中都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应分别属于同一地质年代。
19.答案 (1)B(1分) D(1分)
(2)地壳(1分)
(3)在深度80~400千米处(地幔的上部)添加软流层。(2分)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分)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2分)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2分)
(5)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每点2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题,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不是地核;以古登堡面为界,其上为地幔,其下为地核;地核一般压力大,密度大;图中显示,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因此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第(2)题,表格中四次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为19千米,最浅的为8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四次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
  第(3)题,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因此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必须在地幔的上部加上软流层,软流层深度在地下80~400千米处。
  第(4)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很难直接观测,通常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材料信息表明,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说明“黄金12秒”的确定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材料信息表明,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波一般导致建筑物水平晃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因此地震救援领域“黄金12秒”的确定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有关。
  第(5)题,学校和家庭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应从预防角度分析作答。从学校角度:学校进行建设时,应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多地震地区应尽量使用轻型材料;开设关于地震的相关课程,了解地震,平时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多地震地区的学校应准备地震急救包。从家庭角度:经常提醒孩子关注地震防灾减灾知识;配合学校强调学习避震及地震逃生技能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了解家中房屋结构,提醒其躲避地震灾害的最佳地点;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