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全书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下图为我国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和探测器的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在“揽星九天”标识中,序号和天体名称相匹配的是( )
A.①火星
B.②地球
C.③水星
D.④木星
2.探测器轨道示意图中所显示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当时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 三叶虫
B.中生代 恐龙
C.新生代 哺乳类
D.新生代 人类
4.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湿冷的草原地区
B.温暖的浅海环境
C.温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下图(a)(b)(c)为不同情境下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与图(a)相比,图(b)中城市的硬化地面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⑤增加
B.②减少
C.③不变
D.⑥减少
6.图(c)中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有( )
①调节河流径流
②减少下渗
③增加局地蒸发量
④减少土壤含水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甲)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乙)。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主要因为它能(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C.减弱大气逆辐射,使大气降温慢
D.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8.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在内瓶底铺设深色土
B.将瓶子悬空放置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中生代三叠纪(距今约2.45~2.08亿年前)时,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原在南半球的印度次大陆,一路向北“漂移”,最终与欧亚大陆拼合碰撞,衔接处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该过程被学界称为“特提斯单程列车”。下图为“联合古陆和‘特提斯单程列车’运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特提斯单程列车”运行的能量来源于(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
10.“特提斯单程列车”的运行轨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 )
A.非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某河流部分河段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1.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流湍急
B.虚线为枯水期河岸
C.右岸陡峭
D.水流季节变化小
12.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并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汇入处落差大
B.位于干流凹岸处
C.交汇处侵蚀作用强
D.支流流速慢
13.近年来图示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其原因为( )
A.上游建大型水库
B.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
C.下游新建防洪大坝
D.下游河道不断疏浚
2020年夏秋季节,东北三省连续遭遇台风侵袭,使东北地区防汛形势严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台风致灾的主要原因是其可带来( )
①海啸
②风暴潮
③强风
④暴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台风来临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提前搬移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关好门窗
B.待在向风的窗户旁,随时观察台风风速的变化
C.到海滨浴场游泳,体会搏击风浪的成就感
D.躲在桥下避免淋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低气压,其中心形成上升气流;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高气压,其中心形成下沉气流。
材料二 下图为2023年11月28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
(1)描述甲地的风向,并在上图的小图中画图示意甲地空气质点的受力情况(需标注所受力的名称)。(6分)
(2)和甲地相比,戊地风力更大,试分析其原因。(4分)
(3)丙处为 (高气压/低气压),丙处的天气特征为 (阴雨/晴朗),受丙处气压系统势力增强的影响,我国华北地区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是 。(3分)
17.图Ⅰ为北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图Ⅱ为太平洋沿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Ⅰ中,甲、乙、丙、丁四个海区中,能形成大渔场的是 ,请说明判断依据。(4分)
(2)图Ⅰ中,A、B、C、D四处海水盐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请说明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4分)
(3)图Ⅱ①②③三个观测站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排列的顺序是 ,请说明判断依据。(5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状态。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并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堆积作用)。(4分)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差异的成因。(6分)
19.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暑期到宽甸山区做实地考察。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下图是考察小组成员拍摄到的河流地貌景观图片。
上图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描述上图地貌的河谷特点。(4分)
(2)下图为考察小组成员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请你在适当位置填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3分)
(3)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间,遭遇暴雨天气,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指出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条件。(6分)
(4)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 (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2.C 3.B 4.C 5.B 6.C 7.B 8.A
9.C 10.D 11.B 12.D 13.A 14.C 15.A
1.A 在“揽星九天”标识中,①②③④分别位于距日由近及远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位置,则①为火星,②为木星,③为土星,④为天王星,A正确。
2.C 探测器轨道示意图中所显示的天体有太阳和地球、火星,故其显示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C正确。
3.B 由材料可知,形成该煤层的植物以裸子植物为主。裸子植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当时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所以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B正确;古生代后期成煤期形成煤炭的主要植物为蕨类植物,而非裸子植物,A错误;新生代出现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但并不是主要成煤期,C、D错误。
4.C 由材料“粗大的树干”可知,该煤层形成时植被生长良好,森林茂密,所以古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温热的森林地区,C正确。
5.B 与图(a)相比,图(b)中城市的硬化地面会减少地表水下渗,⑤环节减少;因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会减少,②环节减少;会使地表径流增加,⑥环节增加;气温高低直接影响河水蒸发(③环节),而城市的硬化地面对③环节作用不大(也可能由于热岛效应增强导致河水蒸发量增大)。
6.C 图(c)中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体现在:雨季蓄水,旱季放水,能够调节河流径流,①正确;人工湿地能增加下渗,②错误;人工湿地使地表水量增多,水域面积增大,能够增加局地蒸发量,③正确;人工湿地能够增加下渗,会增加土壤含水量,④错误。故选C。
7.B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但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温室效应增强,A、C错误,B正确;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是氯氟烃等人造化学物质,而非二氧化碳,D错误。
8.A 二氧化碳吸收的主要是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只要想办法增强地面长波辐射,就可以使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更显著。在内瓶底铺设深色土可以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使得地面辐射增强,故A正确。将瓶子悬空放置反而会使瓶内空气远离热源,会降低实测数据差距,B错误;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可以增强视觉感官体验,但并未改变真实数值,因此其不合理,D错误。
9.C 据图可知,a层为地壳,b层为上地幔顶部,c层为软流层,d层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特提斯单程列车”指的是板块运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运动,其运动的能量来源于软流层,C正确。
10.D “特提斯单程列车”的运行轨道主要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之间的印度洋上,即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印度洋板块,D正确。
11.B 曲流发育,说明水流较为平缓,A选项错误。图中显示,河流的左岸为凹岸,水流较急,河岸较陡;河流的右岸为凸岸,水流较慢,河岸平缓,C选项错误。从图中的河漫滩分布面积较大可以看出,该河流的水流季节变化很大,D选项错误。在枯水期,河流水量较小,河水只在河道的中间处流动,故图中虚线为枯水期河岸,B选项正确。
12.D 汇入处落差大、位于干流凹岸处、交汇处侵蚀作用强都可能是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支流流速慢,有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因此支流流速慢是最不可能的原因。
13.A 上游新建大型水库,上游的泥沙容易沉积在库区,河漫滩处泥沙来源会减少,河漫滩形成速度会减慢,A选项正确;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会进一步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来源增加,更容易形成河漫滩,B选项错误;下游新建防洪大坝和下游河道不断疏浚,不会对上游河漫滩形成速度产生影响,二者不是近年来图示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的原因,C、D选项错误。
14.C 台风致灾的主要原因是其会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②③④正确;海啸一般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引起的,①错误。故选C。
15.A 台风来临时,强风会吹落高空物品,要及时搬移屋顶、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A正确;应避开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台风携带的物体击碎玻璃造成人身伤害,B错误;台风会带来狂风巨浪,要远离海滨浴场,C错误;桥下易积水,台风来临时会带来大量降水,因此不能在桥下避雨,D错误。
16.答案 (1)东南风。(2分)绘图如下:(4分)
(2)戊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2分)戊地位于海洋上,海面平坦,摩擦力较小,因而风力更大。(2分)
(3)高气压(1分) 晴朗(1分) 寒潮(1分)
解析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空气质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空气质点向右偏转,再加上近地面摩擦力的影响,最终甲地的风向为东南风,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甲地相比,戊地附近等压线更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因而风力更大;且戊地位于海洋上,海面平坦,摩擦力较小,所以和甲地(位于陆地上)相比,戊地风力更大。
(3)读图可知,丙处气压分布情况为中间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所以丙处为高气压;受高气压影响,丙处垂直气流下沉,所以丙处的天气特征为晴朗;图为2023年11月28日图,受丙(陆地冷高压)势力增强的影响,冷空气势力增强,我国华北地区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是寒潮。
17.答案 (1)甲(2分)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2分)
(2)CDBA(2分) 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降低。(2分)
(3)②①③(2分)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降低。(3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海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形成北海道渔场。
第(2)题,根据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判断,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降低。读图可知,A、B两处纬度较高,盐度较低,A处受寒流影响,盐度最低;C、D两处位于副热带海区,盐度较高,C处受暖流影响,盐度最高。因此四处海水盐度由高到低依次是CDBA。
第(3)题,海洋表层水温大体由低纬向高纬降低,比较三个观测站表层水温即可判断出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排列的顺序是②①③。海洋表层海水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也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18.答案 (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2分)风力堆积作用。(2分)
(2)主导风向: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2分)
成因: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小,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黄土)粒径不断减小。(4分)
解析 (1)由图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方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两地的沙土物质被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沙土沉积,也就是产生了风力堆积作用,形成黄土层。
(2)黄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黄土颗粒(粒径)越来越小。
19.答案 (1)上(1分) 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高低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鹅卵石。(答出三点即可,每点1分)
(2)从甲至丙依次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填图略。(每处1分)
(3)前期暴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水流;(2分)地形陡峻,坡度大;(2分)受采石场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度低,有丰富松散碎屑物质。(2分)
(4)野外活动前,提前了解天气状况;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在沟谷中停留;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发现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报告,向他人求救。(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图示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为“V”形,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谷底狭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河床底部高低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块和鹅卵石。
第(2)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成熟土壤由表层向下依次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第(3)题,结合材料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说明该区域地形崎岖,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气,受暴雨影响在短时间内汇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说明当地植被破坏严重,地表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质。
第(4)题,进行野外活动前,提前规划考察路线,了解天气状况,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沟谷时,应先进行观察,确定安全后再进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预防出现泥石流,最好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远离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将营地选在平整空旷的高地上,千万不要选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发现泥石流后,要立即向垂直于泥石流行进方向的山坡两侧转移,并及时报告,寻求援助,以求脱困。上述均为进行野外活动时应对泥石流威胁的良好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