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这一专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的常考区域,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设计理念 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通过情境模拟,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和图片教学,将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视频,图片以及图表的插入能够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趣味。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的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的知识点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但又缺乏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事件的贯通、衔接。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融汇贯通,对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文字材料的阅读,梳理已学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3、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2、对外交往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引出课题:大屏幕上出示四幅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玄奘像、戚继光像、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观察每幅图片说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事件的共性归纳今天的复习主题。 2、指出对外交往分两种形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这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和平交往。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是否达到。如:“采用展示 石拱桥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中观察几何。 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导入本课,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出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能更大程度上参与课堂。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复习旧知 展示图片和材料猜一猜“它”指的是什么?(丝绸之路) 教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汉朝/西汉) 第一篇章:丝路之兴---隔绝到互通 汉朝的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开始)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知识框架 展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学生填空,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丝绸之路在张骞出使西域基础上继续向西延伸,直至欧洲,路途更加遥远。 展示地图,学生根据地图说出丝路经过的高山和沙漠,并说一说张骞通西域可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要学习它的什么精神? 随堂检测: 出示选择题,教师讲授选择题解题技巧 知识延伸:请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的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同样需要考虑到技术应用是否能满足教学、是否能创新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等一些列问题。 以简单的知识框架展开对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思路清晰,体系明了 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更能直观的认识到丝绸之路的艰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关于知识延伸在这里是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体的联系,第二轮复习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更多的是对知识点之间的融汇贯通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第二篇章:丝路之盛---互通到开放 唐朝的对外交往(开放) 1、展示(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图片,提问这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他们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2、展示唐朝知识框架 3、展示材料和图片 唐代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丝绸之路也繁荣无比。唐代陆海两路相继繁荣和交替。 ——《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根据图片和材料,归纳唐朝的对外交往有哪些变化? 4、材料分析题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律制度完备且稳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根据材料和图片,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讲授史料概括题解题技巧) 宋元的对外交往(繁荣) 1、宋代海外贸易 著名商港: 最远到达: 管理机构: 材料二: 结合材料二图片,讨论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完成宋元时期科技发明的知识框架 展示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图
设计意图 如上思考,建议要充分考虑到“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术”的问题。 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为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同时展示相对应的知识框架和地图,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第三篇章:丝路之衰---开放到保守 明清的对外关系(友好、冲突) 1、材料一: 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总结: 展示材料: 材料一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哥伦布希望探索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找到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黄金、珠宝和香料之国。他曾说过:“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他明白地表露过,在追求黄金和传播宗教之间,更侧重于前者。 ——摘自《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1)材料一中的两次远航有何异同之处?(4分) 4、展示图片 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我国的____英雄。 学生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事迹的概括。 5、材料一:自大的朝廷 1775年,乾隆正式下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出的清朝对外政策。并简要说明该政策的影响。 学生小结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及对外内容的基本走向: 从汉唐宋元的开放到清朝的闭关锁国 从汉唐宋元以经济文化和平交往 到明清呈现出友好交往与反侵略冲突并存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概括相关内容,加深印象。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第四篇章:探丝路兴衰,识古代外交 小组讨论: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和实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已多次证明,国家强盛,社会安定及友好关系的建立,是对外开放、商贸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发展外交关系和实施对外开放的政治之路、外交之路和开放之路。它也成为古代中国走向世界、引领世界、对外交流、国家富强、文明昌盛、文化繁荣的典型象征和永恒记忆。 ——雍际春《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历史沿革》 根据材料,讨论并思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哪些条件?对于古代对外交往应该如何认识?有何意义? 第五篇章:当今中国的外交理念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你认为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样的“丝路精神”? 3、热点解读“一带一路”。 (三)巩固训练:中考试题回眸 1.下列史实中反映了唐朝对外关系盛况的是 ①遣唐使来华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 ④郑和远航 ⑤玄奘西游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2.“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 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 A.南非 B.河西走廊 C.洛阳 D.辽东 3、你从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和平交往的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学生交流合作,总结本课内容,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掌握本课内容。 联系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板书设计 第一篇章:丝路之兴---隔绝到互通 第二篇章:丝路之盛---互通到开放 第三篇章:丝路之衰---开放到保守 第四篇章:探丝路兴衰,识古代外交 第五篇章:当今中国的外交理念
教学反思 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展示是否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符合预期、学生互动是否满足效果、技术应用是否得到创新等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事件的贯通、衔接,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点都掌握的较好,同时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的设问引导,问题形式多样,既包括简单的问答,也包括探究性的分析和思辨性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提升。 本节课内容较多,可以对一些知识点简单的概括,把时间放在本课的重难点上,让学生自己多思考,多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