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 湖南省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二(人教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度 湖南省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二(人教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6-19 19:11: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二(人教版)
(时间60分钟,共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 )
A.脑容量增加 B.群居生活 C.奔跑飞快 D.后肢粗壮
2.根据媒体报道,有医学研究指出,单从技术方面来看,可以通过医学手段让男性像女性一样怀孕生子!如果此事为真,男性需要移植哪个器官才能实现这个目的( )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身高和体重迅速发育
B.正确看待身体变化和第二性征的出现
C.男性在青春期偶尔遗精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觉得性知识是一件丢人的事,将疑惑埋在心里
4.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探究和实践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中,实验用品与使用目的相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用品 使用目的
A 显微镜的使用 纱布 擦试镜头
B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黑纸片 不让绿叶进行呼吸作用
C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碘液 检验淀粉
D 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酒精灯 燃烧所取的食物成分
A.A B.B C.C D.D
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早、中、晚餐热量合适比例为30%、40%、30%
B.E层食物,是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
C.多食用C层食物,可降低患坏血病的可能性
D.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要注意多摄取C、B层的食物
6.如图中的I、Ⅱ、Ⅲ曲线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图中C代表的消化道是(  )
A.食道 B.胃 C.小肠 D.直肠
7.合理营养要求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的比例分别是(  )
A.30%、40%、30% B.40%、30%、30%
C.25%、40%、35% D.35%、45%、20%
8.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下面理由不成立的是(  )
A.鼻毛有清洁作用能阻挡灰尘
B.鼻黏膜内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C.鼻腔能辨别味道
D.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湿润空气
9.下列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长约5—6米,其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利于消化和吸收
B.心脏的右心室壁最厚,利于将血液泵出并输送到全身各处
C.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D.与其他细胞相比,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能传导神经冲动
10.如图为某志愿者的电子献血证(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血样可大量输给B型血患者
B.对于严重贫血者,可只输入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
C.血液中运输氧气的是血小板
D.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静脉
11.下面关于血液、血管、血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
B.动脉是将血液送出心脏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
C.测量脉搏和血压的血管是动脉血管
D.血液的功能是运输、防御和保护
12.下表所列实验操作步骤与实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 称操作步骤 实验目的
A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叶片放入酒精中直接加热 脱色
B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7℃水浴加热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C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时常往包裹小鱼的棉絮上滴水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D 探究蚂蚁的通讯 实验前进行饥饿处理 促使蚂蚁积极觅食
A.A B.B C.C D.D
13.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A.主动脉 B.肺静脉 C.肺动脉 D.体动脉
14.尿液形成及排出的顺序是(  )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B.肾脏、输尿管、尿道、膀胱
C.输尿管、肾脏、膀胱、尿道
D.膀胱、尿道、输尿管、肾脏
15.如图是人体血液中某物质含量变化情况,Ⅰ、Ⅱ、Ⅲ、Ⅳ表示血液流经的器官或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该物质为尿素,则Ⅰ表示肾 B.若该物质为葡萄糖,则Ⅲ表示小肠
C.若该物质为氧气,则Ⅰ表示肺泡 D.若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则Ⅲ表示组织细胞
16.CBA篮球季后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比赛的精彩画面会在图中何处形成清晰的物像( )
A.① B.② C.③ D.④
17.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眼和耳都是人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近视眼可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B.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并堵耳
C.人能清晰看到物体,需要晶状体等结构灵敏地调节
D.耳分外耳、中耳、内耳
18.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眼和耳都是人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明亮的教室到阴暗的走廊,瞳孔的变化是由小变大
B.不良的用眼习惯会导致近视,近视可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C.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这与耳蜗结构有关
D.听觉形成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络→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
1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上有许多突起,有利于信息传递
B.根尖成熟区具有大量根毛,扩大了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C.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运输
D.在心脏中房室瓣将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
20.“科目三”原指中国驾照考试中的一项,如今成为全球社交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下列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交叉手”动作中的左右屈肘,肱二头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B.舞蹈动作的完成只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
C.某同学在舞动过程中,若用力不均可能会造成脱臼
D.中学生要理性对待网络文化,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
21.升旗仪式上少先队员面向国旗行少先队礼,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和反射类型分别是( )
A.反射弧、简单反射 B.反射弧、复杂反射
C.脊髓、复杂反射 D.大脑、简单反射
22.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A.脑神经和脊神经 B.脑和脑神经
C.脑和脊髓 D.脊髓和脊神经
23.有关望梅止渴这一反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复杂反身
B.属于简单反射
C.唾液腺是效应器
D.视觉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24.下列物质在饭后血液中显著增加的是( )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性激素 D.肾上腺素
25.被称为“空中死神”的是( )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被破坏
C.酸雨 D.镉、银污染
评卷人得分
二、非选择题(6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甲图为“平衡膳食宝塔”中的各类食物,乙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平衡膳食宝塔”摄入量最多是第一层的食物,该类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 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2)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在保证摄入足够的第一、二层食物的同时,应多吃宝塔中的第 层的食物,因为食物含有丰富的 是建造身体的重要原料。蛋白质在② (填消化液名称)作用下被初步消化。
(3)③是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帮助宝塔中第 层食物的消化,冠心病人应少吃该类食物。
(4)乙图中,④和⑤含有多种消化酶,最终将食物彻底分解,其中a是 。
(5)abc进入X循环系统的过程叫营养物质的 ,进行该过程的主要场所是 。
27.图一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一的心脏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 ] 。主动脉和肺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分别是 。
(2)图一中体循环的途径为 (用字母、文字、序号及箭头表示)。
(3)正常人心脏内瓣膜有规律地开闭,当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时,动脉瓣处于 (填“打开”或“关闭”)状态,此时心室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4)人体通过血液循环能够运输体内的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等。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
(5)某人口服药物治疗胃炎,药物有效成分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病灶,流经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6)如果图二的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 ] 。
28.如图是人体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每个肾单位由[ ] 、[ ]肾小囊和[ ] 等部分组成。
(2)图中②中的液体叫做 ,正常情况下,它与④中液体的成分相比,缺少血细胞和 。
(3)结构④是血管球,由 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从这里出来的血管③中流动的血液属于 。
(4)图中⑤能够重新吸收管内液体中的全部 ,大部分的水和部分 。
(5)某成年人排出的尿中含较多蛋白质,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 处出现了病变。
29.如图表示眼、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呈白色,很坚固,是平常说的“白眼球”。
(2)甲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的大小能发生变化:在黑暗环境中变大,明亮环境中变小。
(3)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折射光线落在 (填名称)上形成物像,然后经过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4)甲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过度变凸而不能恢复原状,导致看不清远处物体清晰的物像,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可配戴 镜纠正。
(5)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乙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 内;听觉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填数字)
(6)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乙图中 (填数字)张开,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7)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这与乙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8)一位汽车司机看到红灯立刻刹车的反射过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事实,分析回答:
①“红灯”的反射光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填结构名称) 。
②能将物像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
③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中,至少有 中枢和 中枢参与了该反射。
30.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分解从胃开始。胃腺能分泌含胃蛋白酶的胃液,胃液呈强酸性,有助于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食物成分进入小肠后,在含胰蛋白酶的胰液等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某生物小组发现,把清蛋白加入琼脂(琼脂是一种凝固剂,加热后为液态,冷却后为“果冻”状固态)中,琼脂会变浑浊;当清蛋白被胰蛋白酶分解后,琼脂就会变得透明。为了研究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是否受酸碱性的影响,该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溶化的琼脂与清蛋白均匀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凝固后,在浑浊的清蛋白琼脂培养基上钻出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凹孔。
步骤二:在每个凹孔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和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缓冲剂用于设置相应的酸碱性环境),如图所示。设置5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5号。
步骤三:把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24小时后,测量每个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结果如下表。
组别 加入的缓冲剂类型 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mm)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A 酸性缓冲剂 2 1 3 2 2
B 中性缓冲剂 8 11 6 9 7
C 碱性缓冲剂 22 20 23 24 2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 ℃的恒温箱中,原因是模拟人体正常温度,保持 最强的活性。
(2)实验中收集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如上表,三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的数据要如何处理? ,目的是 。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在此实验基础上,还可以怎样设计? 。出现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能为“碱性缓冲剂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的观点提供证据支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二(人教版)
(时间60分钟,共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 )
A.脑容量增加 B.群居生活 C.奔跑飞快 D.后肢粗壮
【答案】A
【解析】早期人类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脑容量增加,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是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综上所述,最显著变化是脑容量增加,因此BCD错误,A正确。
2.根据媒体报道,有医学研究指出,单从技术方面来看,可以通过医学手段让男性像女性一样怀孕生子!如果此事为真,男性需要移植哪个器官才能实现这个目的( )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只有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因此,让男性像女性一样怀孕生子,需要移植子宫才能实现这个目的,B符合题意。
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身高和体重迅速发育
B.正确看待身体变化和第二性征的出现
C.男性在青春期偶尔遗精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觉得性知识是一件丢人的事,将疑惑埋在心里
【答案】D
【解析】A.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神经系统功能也显著增强,故A正确。
B.青春期是人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是正常生理现象,要正确看待,故B正确。
C.遗精是指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中排出的现象。精液是不断产生的,积存多了,自然就会排出。遗精只要不频繁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故C正确。
D.性知识要正确对待,不要把疑惑埋在心里,要多于老师、家长交流,故D错误。
4.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探究和实践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中,实验用品与使用目的相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用品 使用目的
A 显微镜的使用 纱布 擦试镜头
B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黑纸片 不让绿叶进行呼吸作用
C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碘液 检验淀粉
D 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酒精灯 燃烧所取的食物成分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擦拭镜头要用擦镜纸,故A错误。
B.用黑纸片的目的是遮光,不让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故B错误。
C.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可以用碘液检验淀粉,故C正确。
D.酒精灯是用来加热的,故D错误。
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早、中、晚餐热量合适比例为30%、40%、30%
B.E层食物,是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
C.多食用C层食物,可降低患坏血病的可能性
D.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要注意多摄取C、B层的食物
【答案】C
【解析】A.要合理营养就要使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合理,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A不符合题意。
B.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E层为谷薯类食物,主要提供糖类(主要是淀粉),是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B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D层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因此,多食用D层食物,可降低患坏血病的可能性,C符合题意。
D.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重要原料,也是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要注意多摄取C、B层的食物,含丰富的蛋白质,D不符合题意。
6.如图中的I、Ⅱ、Ⅲ曲线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图中C代表的消化道是(  )
A.食道 B.胃 C.小肠 D.直肠
【答案】B
【解析】A.食道没有消化功能,A错误。
B.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由题干所知,Ⅱ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C处开始消化,则C是胃,B正确。
C.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能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观图可知,D是小肠,C错误。
D.直肠是自肛缘起向上15cm的一段大肠,大肠没有消化功能,D错误。
7.合理营养要求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的比例分别是(  )
A.30%、40%、30% B.40%、30%、30%
C.25%、40%、35% D.35%、45%、20%
【答案】A
【解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8.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下面理由不成立的是(  )
A.鼻毛有清洁作用能阻挡灰尘
B.鼻黏膜内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C.鼻腔能辨别味道
D.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湿润空气
【答案】C
【解析】A.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B不符合题意。
C.鼻腔能辨别味道,与用鼻呼吸无关,C符合题意。
D.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D不符合题意。
9.下列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长约5—6米,其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利于消化和吸收
B.心脏的右心室壁最厚,利于将血液泵出并输送到全身各处
C.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D.与其他细胞相比,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能传导神经冲动
【答案】B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小肠长约5~6米,其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利于消化和吸收,A正确。
B.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其中左心室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B错误。
C.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C正确。
D.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可见,与其他细胞相比,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能传导神经冲动,D正确。
10.如图为某志愿者的电子献血证(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血样可大量输给B型血患者
B.对于严重贫血者,可只输入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
C.血液中运输氧气的是血小板
D.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静脉
【答案】D
【解析】A.安全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需要大量输血时,应缓慢地输同型血为原则,防止发生凝集反应。可见,该血样(O型血)不可大量输给B型血患者,A错误。
B.对于严重贫血者,可只输入血液成分中的红细胞(不是白细胞),B错误。
C.血液中运输氧气的是红细胞,不是血小板,C错误。
D.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毛细血管一般比针头还细、血量少,且流动最慢;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献血时,针头插入的是静脉,D正确。
11.下面关于血液、血管、血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
B.动脉是将血液送出心脏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
C.测量脉搏和血压的血管是动脉血管
D.血液的功能是运输、防御和保护
【答案】A
【解析】A.动脉血和静脉血主要是根据是血液中的含氧量来划分的,不是依流动的血管来划分的,如肺动脉里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故A错误。
B.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故B正确。
C.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可以在桡动脉处测得,因此测量脉搏和血压的血管是动脉血管,故C正确。
D.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浆的水分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促进止血。由此可见,血液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等功能,故D正确。
12.下表所列实验操作步骤与实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 称操作步骤 实验目的
A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叶片放入酒精中直接加热 脱色
B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7℃水浴加热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C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时常往包裹小鱼的棉絮上滴水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D 探究蚂蚁的通讯 实验前进行饥饿处理 促使蚂蚁积极觅食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酒精易挥发、易燃,将叶片放在酒精内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需隔水加热,A错误。
B.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需要将试管放到37℃的水中,进行水浴加热,因为37℃模拟人体口腔温度,在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B正确。
C.在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中,时常往包裹小鱼的棉絮上滴水这一步骤的实验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呼吸,鱼用鳃呼吸,湿棉絮可以维持小鱼正常呼吸,C正确。
D.在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中,实验前进行饥饿处理,这一步骤的实验目的促使蚂蚁积极觅食,确保实验顺利进行,D正确。
13.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A.主动脉 B.肺静脉 C.肺动脉 D.体动脉
【答案】C
【解析】A.主动脉中的血液来自左心室,流动脉血,A不符合题意。
B.由于经过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静脉内血液含氧量较高,流动脉血,B不符合题意。
C.肺动脉的血液来自右心室,流静脉血,C符合题意。
D.体动脉血管属于主动脉的分支,流动脉血,D不符合题意。
14.尿液形成及排出的顺序是(  )
A.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B.肾脏、输尿管、尿道、膀胱
C.输尿管、肾脏、膀胱、尿道
D.膀胱、尿道、输尿管、肾脏
【答案】A
【解析】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从尿液的形成到尿液的排出的器官依次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故BCD错误,A正确。
15.如图是人体血液中某物质含量变化情况,Ⅰ、Ⅱ、Ⅲ、Ⅳ表示血液流经的器官或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该物质为尿素,则Ⅰ表示肾 B.若该物质为葡萄糖,则Ⅲ表示小肠
C.若该物质为氧气,则Ⅰ表示肺泡 D.若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则Ⅲ表示组织细胞
【答案】C
【解析】A.血液流经肾脏时,一部分尿素等代谢废物会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减少。结合题图可知,若该物质为尿素,则Ⅰ处尿素减少,表示肾,A正确。
B.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会显著增多。可见,若该物质为葡萄糖,则Ⅲ处曲线上升,表示小肠,B正确。
C.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后,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氧气含量增加。可见,若该物质为氧气,则Ⅲ处曲线上升,可表示肺泡,C错误。
D.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见,若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则Ⅲ处曲线上升,可表示组织细胞,D正确。
16.CBA篮球季后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比赛的精彩画面会在图中何处形成清晰的物像(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形成物像的部位是③视网膜,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C正确,ABD错误。
17.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眼和耳都是人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近视眼可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B.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并堵耳
C.人能清晰看到物体,需要晶状体等结构灵敏地调节
D.耳分外耳、中耳、内耳
【答案】B
【解析】A.近视眼是因为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A正确。
B.当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骨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咽骨管两侧大气压平衡,B错误。
C.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我们视近物时,它的凸度变大,视远物时,凸度变小,C正确。
D.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D正确。
18.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眼和耳都是人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明亮的教室到阴暗的走廊,瞳孔的变化是由小变大
B.不良的用眼习惯会导致近视,近视可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C.乘车、乘船时会晕车晕船,这与耳蜗结构有关
D.听觉形成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络→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
【答案】C
【解析】A.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所以从明亮的教室到阴暗的走廊,瞳孔的变化是由小变大,A正确。
B.不良的用眼习惯会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B正确。
C.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身体的平衡有关。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当人体的半规管和前庭过度敏感,就易出现晕车、晕船,C错误。
D.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D正确。
1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上有许多突起,有利于信息传递
B.根尖成熟区具有大量根毛,扩大了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C.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运输
D.在心脏中房室瓣将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
【答案】D
【解析】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有利于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A正确。
B.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B正确。
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C正确。
D.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朝向心室的房室瓣,房室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将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D错误。
20.“科目三”原指中国驾照考试中的一项,如今成为全球社交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下列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交叉手”动作中的左右屈肘,肱二头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B.舞蹈动作的完成只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
C.某同学在舞动过程中,若用力不均可能会造成脱臼
D.中学生要理性对待网络文化,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
【答案】B
【解析】A.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因此“交叉手”动作中的左右屈肘,肱二头肌都处于收缩状态,A正确。
B.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B错误。
C.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情况,同学们在舞动过程中,若用力不均可能会造成脱臼,C正确。
D.青少年要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理性对待网络文化,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D正确。
21.升旗仪式上少先队员面向国旗行少先队礼,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和反射类型分别是( )
A.反射弧、简单反射 B.反射弧、复杂反射
C.脊髓、复杂反射 D.大脑、简单反射
【答案】B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升旗仪式上少先队员面向国旗行少先队礼,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该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属于复杂反射,故B正确,ACD错误。
22.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
A.脑神经和脊神经 B.脑和脑神经
C.脑和脊髓 D.脊髓和脊神经
【答案】C
【解析】由分析可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因此ABD错误,C正确。
23.有关望梅止渴这一反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复杂反身
B.属于简单反射
C.唾液腺是效应器
D.视觉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答案】B
【解析】A.“望梅止渴”要通过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才能完成的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复杂反射,故A正确。
B.由A分析可以看出,“望梅止渴”属于复杂反射,不属于简单反射,故B错误。
C.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当眼睛看到梅子的颜色和形状时,就会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传到唾液腺,唾液腺就会分泌唾液,因此唾液腺是效应器,故C正确。
D.当看到梅子时,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梅子反射的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视网膜上有丰富的感光细胞,受到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因此,视觉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故D正确。
24.下列物质在饭后血液中显著增加的是( )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性激素 D.肾上腺素
【答案】B
【解析】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具有调节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
B.正常人在饮食以后,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多,从而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用,因此引起血糖浓度变化的激素是胰岛素,B符合题意。
C.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功能是:刺激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并维持生殖功能,C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是一种应急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时分泌出这种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D不符合题意。
25.被称为“空中死神”的是( )
A.温室效应 B.臭氧层被破坏
C.酸雨 D.镉、银污染
【答案】C
【解析】酸雨就是pH小于5.6的雨水,由于其严重威胁生物的生存,也被称为“空中死神”,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使用含氟制剂会破坏臭氧层;镉、银污染属于重金属污染,因此ABD错误,C正确。
评卷人得分
二、非选择题(6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甲图为“平衡膳食宝塔”中的各类食物,乙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平衡膳食宝塔”摄入量最多是第一层的食物,该类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 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2)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在保证摄入足够的第一、二层食物的同时,应多吃宝塔中的第 层的食物,因为食物含有丰富的 是建造身体的重要原料。蛋白质在② (填消化液名称)作用下被初步消化。
(3)③是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帮助宝塔中第 层食物的消化,冠心病人应少吃该类食物。
(4)乙图中,④和⑤含有多种消化酶,最终将食物彻底分解,其中a是 。
(5)abc进入X循环系统的过程叫营养物质的 ,进行该过程的主要场所是 。
【答案】(1)糖类
(2)三、四;蛋白质; 胃液
(3)五
(4)葡萄糖
(5) 吸收;小肠
【解析】(1)一层为谷物类,主要提供糖类,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要摄取足量的蛋白质。因此,青少年应当每天吃奶类、大豆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即应多吃宝塔中的第三、四层的食物。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②胃液的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
(3)肝脏分泌的③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宝塔中第五层食物中的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4)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⑤肠液和④胰液的多种酶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a葡萄糖。
(5)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小肠长,有皱襞和小肠绒毛,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特点与吸收功能相适应。因此,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27.图一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一的心脏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 ] 。主动脉和肺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分别是 。
(2)图一中体循环的途径为 (用字母、文字、序号及箭头表示)。
(3)正常人心脏内瓣膜有规律地开闭,当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时,动脉瓣处于 (填“打开”或“关闭”)状态,此时心室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4)人体通过血液循环能够运输体内的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等。血液流经小肠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
(5)某人口服药物治疗胃炎,药物有效成分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病灶,流经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6)如果图二的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 ] 。
【答案】b;左心室;动脉血和静脉血;b→主动脉→③→全身毛细血管网→②→c; 关闭 ;舒张 减少; c→d→a→b; ①;肺静脉
【解析】(1)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进行体循环,输送血液路线最长。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叫做体循环,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2)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叫做体循环,即图示中左心室→主动脉→③→全身毛细血管网→②→c右心房。
(3)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这些瓣膜都能防止血液倒流。心房收缩,心室舒张,则此时与心脏相连的动脉瓣关闭。
(4)血液流经小肠后,由于小肠的吸收作用,葡萄糖含量会增多,氧气与组织细胞进行交换,所以氧气减少。
(5)药物到达病灶的途径为小肠→下腔静脉→c右心房→d右心房→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a左心房→b左心室→主动脉→胃部。所以药物流经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是c→d→a→b。
(6)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因此如果图二中的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减少,则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①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
28.如图是人体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每个肾单位由[ ] 、[ ]肾小囊和[ ] 等部分组成。
(2)图中②中的液体叫做 ,正常情况下,它与④中液体的成分相比,缺少血细胞和 。
(3)结构④是血管球,由 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从这里出来的血管③中流动的血液属于 。
(4)图中⑤能够重新吸收管内液体中的全部 ,大部分的水和部分 。
(5)某成年人排出的尿中含较多蛋白质,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 处出现了病变。
【答案】(1)④;肾小球;②;⑤;肾小管
(2)原尿;大分子蛋白质
(3)入球小动脉;动脉
(4)葡萄糖; 无机盐
(5)肾小球
【解析】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肾小囊、③出球小动脉、④肾小球、⑤肾小管、⑥肾静脉。
(1)每个肾脏约有100多万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⑤]肾小管。肾小体包括[④]肾小球和[②]肾小囊。因此,人体内每个肾单位由④肾小球、②肾小囊和⑤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所以,图中②中的液体叫做原尿;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3)血液流经④肾小球时只发生了过滤作用,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因此“图中④是一个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从这里出来的血管③中流动的血液属于动脉血。
(4)当原尿流经⑤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
(5)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成年人排出的尿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肾小球即④(填序号)处出现了病变。
29.如图表示眼、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呈白色,很坚固,是平常说的“白眼球”。
(2)甲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的大小能发生变化:在黑暗环境中变大,明亮环境中变小。
(3)视觉形成的过程是:折射光线落在 (填名称)上形成物像,然后经过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4)甲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过度变凸而不能恢复原状,导致看不清远处物体清晰的物像,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可配戴 镜纠正。
(5)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乙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 内;听觉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填数字)
(6)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乙图中 (填数字)张开,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7)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这与乙图中数字 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8)一位汽车司机看到红灯立刻刹车的反射过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事实,分析回答:
①“红灯”的反射光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填结构名称) 。
②能将物像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
③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中,至少有 中枢和 中枢参与了该反射。
【答案】(1)①
(2)⑦
(3)视网膜
(4)⑥;凹透镜
(5)耳蜗;⑧-⑦-⑤-④-①
(6)⑥
(7)③
(8)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网膜;视觉中枢;运动中枢
【分析】图甲中:①巩膜、②视网膜、③脉络膜、④视神经、⑤角膜、⑥晶状体、⑦瞳孔。
图乙中:①是大脑,②是脑干,③是小脑,④是听觉神经,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听小骨,⑧是鼓膜。
(1)巩膜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①巩膜。
(2)虹膜中央有瞳孔,⑦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在黑暗环境中变大,明亮环境中变小。
(3)视觉产生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9]角膜、穿过瞳孔,经过[7]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其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4)物像只有落到眼球内的视网膜上,人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这就需要眼球内⑥晶状体调节凸度来实现。看近处物体时,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⑥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若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⑥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物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物体清晰的物像,称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5)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⑧鼓膜,引起⑧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⑦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④听觉神经传递到①大脑的特定区域,就形成了听觉,因此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图中的耳蜗内,听觉产生的先后顺序是:⑧→⑦→⑤→④→①。
(6)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咽鼓管张开,保持⑧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
(7)在脑的结构中,其中小脑的作用是能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所以跳水运动员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这与图乙中③小脑的调节有关。
(8)①视觉形成的过程大致是: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球,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视觉中枢) ,产生视觉。所以“红灯”的反射光进入司机眼球成像的先后顺序是: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②在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将红光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③参与该反射的中枢有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故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中,至少有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了该反射。汽车司机看见红灯停车,是对“红灯”这种信号的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此反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了该反射。
30.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分解从胃开始。胃腺能分泌含胃蛋白酶的胃液,胃液呈强酸性,有助于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食物成分进入小肠后,在含胰蛋白酶的胰液等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某生物小组发现,把清蛋白加入琼脂(琼脂是一种凝固剂,加热后为液态,冷却后为“果冻”状固态)中,琼脂会变浑浊;当清蛋白被胰蛋白酶分解后,琼脂就会变得透明。为了研究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是否受酸碱性的影响,该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加热溶化的琼脂与清蛋白均匀混合,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凝固后,在浑浊的清蛋白琼脂培养基上钻出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凹孔。
步骤二:在每个凹孔中加入等量的胰蛋白酶和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缓冲剂用于设置相应的酸碱性环境),如图所示。设置5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5号。
步骤三:把培养皿放在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24小时后,测量每个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结果如下表。
组别 加入的缓冲剂类型 凹孔周围透明区的直径(mm)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A 酸性缓冲剂 2 1 3 2 2
B 中性缓冲剂 8 11 6 9 7
C 碱性缓冲剂 22 20 23 24 2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 ℃的恒温箱中,原因是模拟人体正常温度,保持 最强的活性。
(2)实验中收集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如上表,三组凹孔周围透明区的平均直径的数据要如何处理? ,目的是 。
(3)根据上表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在此实验基础上,还可以怎样设计? 。出现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能为“碱性缓冲剂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的观点提供证据支持? 。
【答案】(1)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37;胰蛋白酶
(2) 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3)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促进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4)再增加一个大小相同的凹孔,放入等量的碱性缓冲剂;放入碱性缓冲剂的凹孔周围也出现透明区
【解析】(1)根据图表分析可知,A组、B组、C组唯一不同的是加入缓冲剂类型,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类型的酸碱缓冲剂。人体的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的最适温度是37℃。因此在实验的步骤三中,培养皿应放在37℃的恒温箱中,原因是37℃模拟人体正常温度,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强。
(2)实验中要收集5个培养皿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3)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受酸碱性的影响,碱性缓冲剂可以促进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4)为了进一步探究碱性缓冲剂是否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可以再增加一个凹孔,该凹孔中应加入等量碱性缓冲剂,与胰蛋白酶和碱性缓冲剂进行对照。只有放入碱性缓冲剂的凹孔周围也出现透明区,才能为“碱性缓冲剂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的观点提供证据支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