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云南省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
(时间75分钟,共9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而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下列生殖器官与功能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附睾——贮存精子和输送精子
B.子宫——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C.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产生精子
D.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产生卵细胞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也日益丰富,但仍出现了不少营养缺乏症患者。下列缺乏症与病因对应正确的是( )
A.佝偻病——缺乏维生素C B.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
C.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 D.神经炎——缺乏维生素A
3.下列关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淀粉在口腔中被消化为葡萄糖
B.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脂肪
C.蛋白质能被唾液淀粉酶消化
D.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
A.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无机盐
B.环形皱襞,甘油、氨基酸
C.小肠绒毛,维生素D、脂肪酸
D.环形皱襞,葡萄糖、水
5.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壁直接吸收的成分是( )
A.含铁的无机盐 B.维生素 C.脂肪酸 D.淀粉
6.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图中a、b、c可分别代表( )
A.淀粉、氧气、二氧化碳 B.淀粉、二氧化碳、氧气
C.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 D.葡萄糖、二氧化碳、氧气
7.下列消化液中,消化酶种类最多的一组是( )
A.唾液和胃液 B.胃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胰液 D.唾液和胆汁
8.下列饮食习惯中,科学的一项是( )
A.不吃早餐,晚餐吃好
B.一日三餐,按时进餐
C.多吃肉,少食蔬菜
D.烹调食物,为了味美,可多加盐和油
9.图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对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 B.②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
C.③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D.①、②、③中只有②没有细胞核
10.登山运动员在高原上进行长期的训练,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11.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若A、B、C为对应管中的血流速度,则下列血液流速关系式表述正确的是( )
A.A>B=C B.A=C>B C.B>A>C D.A>B>C
12.有关动脉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脉血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
B.动脉血是含养料丰富的血液
C.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
D.动脉血是对人体有益的血液,而静脉血是对人体有害的血液
13.下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 B.乙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
C.甲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 D.乙图演示呼气,膈肌收缩
14.气体能顺畅通过呼吸道的原因是( )
A.呼吸道能清洁吸入的空气 B.呼吸道能湿润干燥的空气
C.呼吸道能温暖寒冷的空气 D.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
15.人体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过程中,流进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甲)和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流出的血液(乙)相比,正确的说法是( )
A.甲鲜红色;乙暗红色
B.乙将汇集到肺静脉
C.乙最终流回心脏,首先到达右心房
D.甲是从主动脉流过来的
16.如图,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换时,正在( )
A.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 B.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
C.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 D.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
17.当氧气从血液进入人体肱二头肌处的组织细胞时,一定不会接触的细胞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上皮细胞 D.肌肉细胞
18.《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关于溺水致死的主要原因及急救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溺水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水和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碍呼吸
B.查看溺水者情况,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C.做人工呼吸前,首先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
D.只需进行人工呼吸,无需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19.下列生理过程不属于排泄的是( )
A.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
B.皮肤排出汗液
C.消化系统排出食物残渣
D.泌尿系统排出尿液
20.下列关于泌尿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肾脏—形成尿液 B.输尿管—重吸收作用
C.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D.尿道—排出尿液
21.取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分析,其部分成分的含量(克/100毫升)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主要成分 ① ② ③
蛋白质 0.03 8 0
葡萄糖 0.1 0.1 0
A.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B.②是原尿,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作用形成
C.与②相比,①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D.③是尿液,③中没有葡萄糖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
22.人体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排出大量废物,若不能及时清除这些“体内垃圾”,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垃圾”排出依赖的器官有
①肺 ②肝脏 ③肾脏 ④皮肤 ⑤大肠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3.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猪笼草捕捉昆虫的反应属于反射
C.人的脑包括了大脑、小脑和脑干 D.小脑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2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神经细胞
B.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C.大脑、脊髓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25.冰球运动员经过反复训练后能准确判断球的方向并挥杆将球打出,这一过程属于反射。下列成语所蕴含的反射类型与此不同的是( )
A.望梅止渴 B.入口生津 C.谈虎色变 D.杯弓蛇影
26.不论看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27.下列关于近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眼球的前后径过短 B.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C.佩戴凸透镜矫正 D.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28.经常戴着耳机大声播放音乐会导致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受损,听力下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
B.半规管和前庭与维持身体的平衡有关
C.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在耳蜗中,形成听觉的部位是耳蜗
D.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吞咽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29.人体的生命活动既有神经调节的作用,又与激素的调节作用密不可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B.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
C.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者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从而导致甲状腺补偿性增生
D.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0.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下列激素中能用来治疗糖尿病的是( )
A.胰岛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评卷人得分
二、非选择题(6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3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示意图(①-⑦表示生理过程,A、B、C、D、E代表系统或结构名称),请据图分析并作答:
(1)a代表淀粉的消化终产物 。其被吸收后至少经过心脏 次到达组织细胞被利用。
(2)尿素是蛋白质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在肝脏合成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经血液流经D系统后,血液中尿素含量 (填增多或者减少)。
(3)图中B表示 系统,③与④相比,气体③中明显增多的是 。
32.第19届亚运会比赛于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成功举行,王莉所在中国队包揽龙舟女子组三个项目金牌,王莉也成为云南省第一位亚运“三金王”。图一是其体内的血液循环流程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其心脏的四个腔,⑤⑥⑦⑧⑨代表血管,⑩代表主动脉血管,箭头代表血液流向,图二是其血液流经某器官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曲线,甲、乙、丙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请据图回答问题。
(1)王莉长期训练,因而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图一中,心壁最厚的腔是 (填序号),它需要将血液送往全身。
(2)为了适应高强度训练,龙舟运动员需要进食富含蛋白质和淀粉的食物。蛋白质的最终消化产物是 ,其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图一的 (填结构名称)。
(3)图二中血液流经乙后,血液中的氧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 ]。
33.为创建绿色文明校园,激发学生“呵护树苗,美化环境”的生态意识,举行了植树节“树苗挂牌”主题活动,据图回答问题: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在辨认小树苗树种时,小树苗反射的光线经过图中[ ]和[D]共同的折射作用,在 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同学们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炭认树种相关知识,这与⑥中特定的语言中枢有关,其该反射活动属于 反射(条件/非条件)。
(3)挂牌过程中,手指不小心被尖锐的东西扎了一下,手会迅速缩回来,则完成缩手动作的反射弧是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如果H处受损,还能否感觉到疼痛 (填“是”或“否”)。
34.青团是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用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上甜馅料做成。如图为人体内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①②③④表示血管,a、b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流静脉血的血管有 (填序号)。
(2)清明有踏青的习俗,在我们快速登山时,我们的呼吸频率和心率会加快,此时组织细胞可以获得较多的[b] ,在该气体的作用下,有机物被分解释放 供组织细胞利用。人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也能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谈及故人时悲伤流泪,该反射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在 。
35.国家现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目的是为了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造福全世界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空气的严重污染﹣﹣雾霾。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的关系,某中学的同学分小组,在不同的时段对马路边的空气进行了采样,数据记录如表。请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车流量时段 组别 最小 清晨 PM2.5(微克/m3) 大 早高峰 PM2.5(微克/m3) 小 中午 PM2.5(微克/m3) 最大 晚高峰 PM2.5(微克/m3)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通过学习得知:雾霾对人体的 系统危害最大。
(2)在该探究中,同学们应该将车流量作为本实验的 ,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3)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同学们出发前提出的问题是 。
(4)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分别求出不同时段“PM2.5”浓度的 值。
(5)将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6.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1号管和2号管就构成了一组 实验。
(3)滴加碘液后,试管②不变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该实验“37℃水浴”是为了模拟 。
(5)如果继续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则可另外设置一支试管,在该试管中加入馒头的状态应该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云南省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
(时间75分钟,共9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而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下列生殖器官与功能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附睾——贮存精子和输送精子
B.子宫——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C.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产生精子
D.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产生卵细胞
【答案】B
【解析】A.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是男性的内生殖器,其中附睾主要是贮存和运送精子,A正确。
B.子宫是女性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输卵管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B错误。
C.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C正确。
D.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状,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D正确。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也日益丰富,但仍出现了不少营养缺乏症患者。下列缺乏症与病因对应正确的是( )
A.佝偻病——缺乏维生素C B.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
C.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 D.神经炎——缺乏维生素A
【答案】B
【解析】A.幼儿缺钙和维生素D会得佝偻病,A错误。
B.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形成的,B正确。
C.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形成的,C错误。
D.神经炎与缺乏维生素B1有关,D错误。
3.下列关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淀粉在口腔中被消化为葡萄糖
B.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脂肪
C.蛋白质能被唾液淀粉酶消化
D.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A.淀粉在口腔中被消化为麦芽糖,错误。
B.胆汁中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错误。
C.酶具有专一性,唾液淀粉酶不能消化蛋白质,只能消化淀粉,错误。
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正确。
4.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
A.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无机盐
B.环形皱襞,甘油、氨基酸
C.小肠绒毛,维生素D、脂肪酸
D.环形皱襞,葡萄糖、水
【答案】C
【解析】本图表示小肠绒毛结构图,所以B、D错误。小肠绒毛壁吸收的营养物质有水分、维生素、无机盐、甘油、脂肪酸、葡萄糖和氨基酸。不能吸收脂肪微粒,A错误。
5.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壁直接吸收的成分是( )
A.含铁的无机盐 B.维生素 C.脂肪酸 D.淀粉
【答案】D
【解析】AB.由分析知,含铁的无机盐、维生素这些小分子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不需要消化,AB不符合题意。
C.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基本单位,它们在消化过程中会被分解成较小的分子形式,然后可以通过消化道壁被吸收,C不符合题意。
D.淀粉是一种多糖,是大分子物质,不能被消化道壁直接吸收,它要在消化道中首先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被胰液和肠液中的酶分解为葡萄糖,才能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D符合题意。
6.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图中a、b、c可分别代表( )
A.淀粉、氧气、二氧化碳 B.淀粉、二氧化碳、氧气
C.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 D.葡萄糖、二氧化碳、氧气
【答案】C
【解析】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能够被人体的小肠直接吸收。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 图中a、b、c可分别代表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故C正确,ABD错误。
7.下列消化液中,消化酶种类最多的一组是( )
A.唾液和胃液 B.胃液和肠液 C.肠液和胰液 D.唾液和胆汁
【答案】C
【解析】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胆汁不含消化酶,只能乳化脂肪;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8.下列饮食习惯中,科学的一项是( )
A.不吃早餐,晚餐吃好
B.一日三餐,按时进餐
C.多吃肉,少食蔬菜
D.烹调食物,为了味美,可多加盐和油
【答案】B
【解析】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9.图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对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 B.②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
C.③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D.①、②、③中只有②没有细胞核
【答案】A
【解析】A.①白细胞,个体最大,数量最少,能穿透血管壁,能够吞噬病菌,故A符合题意。
B.②为血小板,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③为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上可知,没有细胞核的有③红细胞和②血小板,故D符合题意。
10.登山运动员在高原上进行长期的训练,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答案】A
【解析】A.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一般较高,从而能增强血液对氧的运输,使机体能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因此登山队员登峰前,在高原上进行了长期的训练,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红细胞,A符合题意。
B.白细胞可以作变形运动,身体某处有病菌时,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C不符合题意。
D.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其由淋巴器官产生,主要存在于淋巴管中循环的淋巴液中,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是淋巴系统几乎全部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是对抗外界感染和监控体内细胞变异的一线“士兵”,D不符合题意。
11.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若A、B、C为对应管中的血流速度,则下列血液流速关系式表述正确的是( )
A.A>B=C B.A=C>B C.B>A>C D.A>B>C
【答案】D
【解析】图中A血管是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C血管是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B血管是血液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动脉血管内血流最快,静脉血管内血流较慢,毛细血管内血流最慢。所以图中三种血管内的血液流动速度不同,血流速度为A>B>C,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2.有关动脉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脉血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
B.动脉血是含养料丰富的血液
C.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
D.动脉血是对人体有益的血液,而静脉血是对人体有害的血液
【答案】C
【解析】A.动脉内流动的血液不一定是动脉血,比如肺动脉流动的是静脉血,A错误。
B.动脉血和静脉血主要是根据是血液中的含氧量来划分的,不能根据含有的养料的多少来判断,B错误。
C.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C正确。
D.动脉血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不能衡量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D错误。
13.下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 B.乙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
C.甲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 D.乙图演示呼气,膈肌收缩
【答案】C
【解析】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甲膈肌顶部升高,膈肌舒张,肺缩小,表示呼气,图乙膈肌顶部下降,膈肌收缩,肺扩张,表示吸气,C正确,ABD错误。
14.气体能顺畅通过呼吸道的原因是( )
A.呼吸道能清洁吸入的空气 B.呼吸道能湿润干燥的空气
C.呼吸道能温暖寒冷的空气 D.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
【答案】D
【解析】ABC.鼻腔是呼吸道的器官之一,与呼吸功能相适应,其内部有鼻毛,可阻挡灰尘;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粘住和阻挡灰尘灰尘和湿润空气,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起到温暖空气的作用,这些特点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湿润、温暖,ABC不符合题意。
D.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使呼吸道敞开,气流通畅,D符合题意。
15.人体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过程中,流进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甲)和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流出的血液(乙)相比,正确的说法是( )
A.甲鲜红色;乙暗红色
B.乙将汇集到肺静脉
C.乙最终流回心脏,首先到达右心房
D.甲是从主动脉流过来的
【答案】B
【解析】A.根据血液流动方向可知,甲为肺动脉,其内流静脉血,血液暗红,乙处为肺静脉,其内流动脉血,血液鲜红,A错误。
B.乙为肺静脉,其内流动脉血,B正确。
C.乙肺静脉内血液将流回心脏的左心房,C错误。
D.甲处血液从肺动脉流入的,D错误。
16.如图,当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换时,正在( )
A.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 B.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
C.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 D.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
【答案】C
【解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图示中当膈肌状态由①向②状态转换时,进行吸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
17.当氧气从血液进入人体肱二头肌处的组织细胞时,一定不会接触的细胞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上皮细胞 D.肌肉细胞
【答案】B
【解析】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人体吸入的氧气,由肺泡进入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中,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随着血液循环被运输骨骼肌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处,再经过气体扩散,进入肱二头肌等肌肉细胞的线粒体,参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可见,该过程一定不会接触的细胞是白细胞,故B正确,ACD错误。
18.《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指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关于溺水致死的主要原因及急救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溺水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水和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碍呼吸
B.查看溺水者情况,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C.做人工呼吸前,首先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
D.只需进行人工呼吸,无需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答案】D
【解析】A.溺水是指大量水、泥沙进入口鼻、气管,被吸入]肺泡内,因阻塞呼吸道而引起人体缺氧窒息,A正确。
B.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B正确。
C.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前,应先清理其口鼻,保证呼吸道畅通,C正确。
D.当有人溺水而导致心脏骤停时,可采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方式进行急救,D错误。
19.下列生理过程不属于排泄的是( )
A.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
B.皮肤排出汗液
C.消化系统排出食物残渣
D.泌尿系统排出尿液
【答案】C
【解析】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不属于排泄,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20.下列关于泌尿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肾脏—形成尿液 B.输尿管—重吸收作用
C.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D.尿道—排出尿液
【答案】B
【解析】人体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肾小管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和大部分水;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可见B错误。
21.取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分析,其部分成分的含量(克/100毫升)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主要成分 ① ② ③
蛋白质 0.03 8 0
葡萄糖 0.1 0.1 0
A.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B.②是原尿,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作用形成
C.与②相比,①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D.③是尿液,③中没有葡萄糖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
【答案】B
【解析】A.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所以①是原尿,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作用形成,B错误。
C.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血浆中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分析可知,与②血浆相比,①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C正确。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所以③是尿液,③中没有葡萄糖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D正确。
22.人体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排出大量废物,若不能及时清除这些“体内垃圾”,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垃圾”排出依赖的器官有
①肺 ②肝脏 ③肾脏 ④皮肤 ⑤大肠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排泄的途径有三条: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代谢废物排出依赖的器官有:①肺、③肾脏、④皮肤。
23.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猪笼草捕捉昆虫的反应属于反射
C.人的脑包括了大脑、小脑和脑干 D.小脑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答案】B
【解析】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反射通过神经系统完成,而猪笼草属于植物,不具有系统这一层次,所以,猪笼草捕捉昆虫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人的脑包括了大脑、小脑和脑干,C正确。
D.小脑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D正确。
24.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神经细胞
B.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C.大脑、脊髓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答案】A
【解析】A.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B错误。
C.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C错误。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D错误。
25.冰球运动员经过反复训练后能准确判断球的方向并挥杆将球打出,这一过程属于反射。下列成语所蕴含的反射类型与此不同的是( )
A.望梅止渴 B.入口生津 C.谈虎色变 D.杯弓蛇影
【答案】B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入口生津”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而“冰球运动员能准确判断球的方向并挥杆将球打出”、“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和“杯弓蛇影”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属于条件反射,故B正确,ACD错误。
26.不论看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答案】D
【解析】眼球分为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角膜无色透明便于光线通过,巩膜是一层结缔组织膜,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内有色素,眼球的颜色就是由它来决定的,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内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神受物象的刺激可以产生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被看清,主要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通过睫状体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D符合题意。
27.下列关于近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眼球的前后径过短 B.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C.佩戴凸透镜矫正 D.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答案】D
【解析】A.眼球前后径过短形成远视眼,A错误。
B.晶状体的曲度过小形成远视眼,B错误。
C.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C错误。
D.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D正确。
28.经常戴着耳机大声播放音乐会导致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受损,听力下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
B.半规管和前庭与维持身体的平衡有关
C.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在耳蜗中,形成听觉的部位是耳蜗
D.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吞咽可调节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C
【解析】A.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A正确。
B.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应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B正确。
C.听觉的感受器在耳蜗,视觉的感受器在视网膜,视觉和听觉的形成均在大脑皮层,C错误。
D.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D正确。
29.人体的生命活动既有神经调节的作用,又与激素的调节作用密不可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B.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
C.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者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从而导致甲状腺补偿性增生
D.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答案】C
【解析】A.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A不符合题意。
B.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当人体内该激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会下降,B不符合题意。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饮食中缺碘,导致甲状腺补偿性增生,使人患地方性甲状腺肿,C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不符合题意。
30.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下列激素中能用来治疗糖尿病的是( )
A.胰岛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A.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可以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A正确。
B.性激素能促进并维持第二性征的出现,与糖尿病的治疗无关,B错误。
C.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能促进人体生长,与糖尿病的治疗无关,C错误。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糖尿病的治疗无关,D错误。
评卷人得分
二、非选择题(6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3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示意图(①-⑦表示生理过程,A、B、C、D、E代表系统或结构名称),请据图分析并作答:
(1)a代表淀粉的消化终产物 。其被吸收后至少经过心脏 次到达组织细胞被利用。
(2)尿素是蛋白质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在肝脏合成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经血液流经D系统后,血液中尿素含量 (填增多或者减少)。
(3)图中B表示 系统,③与④相比,气体③中明显增多的是 。
【答案】葡萄糖;2;减少; 呼吸;二氧化碳
【解析】 (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若a是淀粉成分的消化终产物,则a是葡萄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②表示吸收。a是葡萄糖循环路线:体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细胞,经过心脏两次到达组织细胞。
(2)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因此,经过D系统后,尿素含量会减少。
(3)B表示的是肺和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代表的是呼吸系统。③表示呼气,④表示吸气,③气体与④气体相比较,气体成分中氧气明显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32.第19届亚运会比赛于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成功举行,王莉所在中国队包揽龙舟女子组三个项目金牌,王莉也成为云南省第一位亚运“三金王”。图一是其体内的血液循环流程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其心脏的四个腔,⑤⑥⑦⑧⑨代表血管,⑩代表主动脉血管,箭头代表血液流向,图二是其血液流经某器官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曲线,甲、乙、丙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请据图回答问题。
(1)王莉长期训练,因而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图一中,心壁最厚的腔是 (填序号),它需要将血液送往全身。
(2)为了适应高强度训练,龙舟运动员需要进食富含蛋白质和淀粉的食物。蛋白质的最终消化产物是 ,其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图一的 (填结构名称)。
(3)图二中血液流经乙后,血液中的氧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 ]。
【答案】(1)④
(2)氨基酸;右心房
(3)增加; ⑦
【解析】(1)图一心脏四腔中,心脏肌肉壁最厚的腔是④左心室,因为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射血距离最远需要很强的收缩力量。
(2)蛋白质最初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最终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最先随下腔静脉到达图一的①右心房。
(3)图二是其血液流经某器官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曲线,所以图二中血液流经乙后,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加,丙血管对应图一中的⑦肺静脉。
33.为创建绿色文明校园,激发学生“呵护树苗,美化环境”的生态意识,举行了植树节“树苗挂牌”主题活动,据图回答问题: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在辨认小树苗树种时,小树苗反射的光线经过图中[ ]和[D]共同的折射作用,在 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同学们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炭认树种相关知识,这与⑥中特定的语言中枢有关,其该反射活动属于 反射(条件/非条件)。
(3)挂牌过程中,手指不小心被尖锐的东西扎了一下,手会迅速缩回来,则完成缩手动作的反射弧是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如果H处受损,还能否感觉到疼痛 (填“是”或“否”)。
【答案】(1)A;视网膜
(2)条件
(3)E→F→G→H→I;是
【解析】(1)小树苗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A晶状体和D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B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人能对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这与人类的⑥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有关。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声音的听觉感受器在④耳蜗内。可见,该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是:E感受器→F传入神经→G神经中枢→H传出神经→I效应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故如果H处受损,缩手反射不能完成,但能感觉到疼痛。
34.青团是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用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上甜馅料做成。如图为人体内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①②③④表示血管,a、b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流静脉血的血管有 (填序号)。
(2)清明有踏青的习俗,在我们快速登山时,我们的呼吸频率和心率会加快,此时组织细胞可以获得较多的[b] ,在该气体的作用下,有机物被分解释放 供组织细胞利用。人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也能促进代谢废物排出,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人们谈及故人时悲伤流泪,该反射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在 。
【答案】(1)①③
(2) 氧气;能量;排泄
(3)大脑皮层/大脑
【解析】(1)淀粉在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所以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逐步被消化分解成物质葡萄糖。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葡萄糖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经过下腔静脉,首先进入心脏的[A]右心房。
(2)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图中流静脉血的血管有①上、下腔静脉和③肺动脉。
(3)快速运动时,因为呼吸频率和心率会加快,组织细胞可以获得较多的[b]氧气。在氧气的参与下,组织细胞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排泄是将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代谢终产物是指含氮废物(如尿素、尿酸等)、二氧化碳、代谢中产生的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4)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也叫条件反射。该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人们谈及故人时悲伤流泪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该反射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
35.国家现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目的是为了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造福全世界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空气的严重污染﹣﹣雾霾。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的关系,某中学的同学分小组,在不同的时段对马路边的空气进行了采样,数据记录如表。请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车流量时段 组别 最小 清晨 PM2.5(微克/m3) 大 早高峰 PM2.5(微克/m3) 小 中午 PM2.5(微克/m3) 最大 晚高峰 PM2.5(微克/m3)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通过学习得知:雾霾对人体的 系统危害最大。
(2)在该探究中,同学们应该将车流量作为本实验的 ,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3)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同学们出发前提出的问题是 。
(4)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分别求出不同时段“PM2.5”浓度的 值。
(5)将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呼吸;变量;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有什么关系;平均;车流量越大,“PM2.5”的浓度越高
【解析】(1)根据题干中的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2.5,是可直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知,PM2.5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进入肺,经过鼻腔、咽、喉、器气管和支气管,但是PM2.5颗粒物微小,从而不易被鼻等器官阻挡,可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等疾病。进入肺后,可迅速被肺泡外毛细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因此,通过学习得知:雾霾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最大。
(2)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因此,在该探究中,同学们应该将车流量作为本实验的变量,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因此,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同学们出发前提出的问题是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有什么关系?
(4)实验中获取的数据有的需要求平均值,其目的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因此,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分别求出不同时段“PM2.5”浓度的平均值。
(5)将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PM2.5的浓度越高。
36.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1号管和2号管就构成了一组 实验。
(3)滴加碘液后,试管②不变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该实验“37℃水浴”是为了模拟 。
(5)如果继续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则可另外设置一支试管,在该试管中加入馒头的状态应该是 。
【答案】(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对照
(3)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
(4)人的口腔温度
(5)馒头块
【解析】(1)提出问题是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表述这些问题,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结合“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及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变量为唾液。
现2号试管滴加的是唾液,所以,1号试管应该加入2mL的清水,这样,1号管和2号管就构成了一组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
(3)①号试管中的清水没有淀粉酶,不能将浆糊中的淀粉分解,故滴加碘液会变蓝;②号试管中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将浆糊中的淀粉分解,故滴加碘液不变蓝。
(4)人体内的温度接近37℃,所以37℃的环境下酶的催化效果最好,上述实验装置都置于37℃水浴环境中,目的是模拟口腔内的温度。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如果继续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则可另外设置一支试管,在该试管中加入馒头的状态应该是馒头块,其他条件与试管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