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我看》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我看》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8 16: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6课 我看
穆旦
课时目标
02
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
03
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感。(素养)
01
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重点)
春 风
[唐]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
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
亦道春风为我来。
这是一首赞颂春风的绝句。对花而言,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诗中将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并通过将荠花、榆荚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在春风的眼中,万物都是平等的。
导 入
春天来临,阳光明媚,树木抽芽,百花绽放……一切令人赏心悦目。春天,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被许多文人墨客不吝笔墨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就有一位诗人描绘了眼中的景,表达出了心中的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诗歌《我看》,一起去领会春天带给我们的感受。
知人论世识体
【一】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走近作者
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它作于1938年,当时诗人年仅20岁,是穆旦随学校(清华大学)一起来到云南之后创作的第一首诗,写于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所在地蒙自。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诗人的一腔热血,都化作一行行文字,借季节的赞歌,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探寻背景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1981年《九叶集》出版,“九叶诗派”由此得名。
在新诗写作中,九叶诗派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在艺术上,九叶诗派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境。
认识文体
基础梳理
【二】
(1)忧戚( ) 
(2)飘逸( )
(3)摇曳( )
(4)凝望( )
(5)枉然( )
(6)丰rùn( )
(7)bó( )发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nínɡ
wǎnɡ


读一读
静悄悄( )
悄然无声( )
(8)悄
qiāo
qiǎo
奔跑( )
投奔( )
(9)奔
bēn
bèn
和xié( )
kǎi( )书
(10)


(11)晕
( )红晕
( )晕厥
yùn
yūn
(12)
潮( )
嘲( )
潮汐
嘲笑
cháo
cháo
揉( )
蹂( )
糅( )
揉搓
蹂躏
糅合
róu
róu
róu
(13)
翼( )
冀( )
翅翼
冀北


(14)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忧戚:_________________
(2)摇曳:_____________
(3)流盼:_____________
(4)沉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枉然:__________________
忧伤。戚,悲伤。
摇荡,晃动。
转动目光看。
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费力而不起作用。
记一记
3.辨析词语。
词语 摇曳 摇动
同 都有“摇动”的意思。
异 侧重于轻微的抖动。 侧重于人为的晃动。
例 ①那笑声很清纯,很甜美,如风铃 ,似春雨绵绵。 ②水牛在水里常常甩动它那粗长的尾巴, 着那两只肥大的耳朵驱逐蚊、蝇。
摇曳
摇动
初读感知
【三】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第1、2节,语气应舒缓轻柔,读出春天原野的美感。“低首又低首”应读得轻且慢,给人以宁静、美好之感。同时,注意把握重音,如“慢慢地”“沉醉”要重读。
朗读正文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第3节,感情要充沛,读出对大自然的深情。“枉然”要重读,读出诗人的叹惜之情:“丰润”“勃发”等要重读,读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第4节,前两行音调略高,后两行声音降低,于起伏变化中读出诗人的平静。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第5节,“去吧,去吧”要读得舒缓,“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声调应上扬,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两行体现了诗人独特、深刻的生命体验,诵读时略带隐忧之情。
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1~2节):
描绘“我”眼中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色。
第二层(第3~5节):
直接抒情,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初读思考
请在梳理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热爱生命
敬畏自然
致敬哲人
画面美
所思
春风、青草、远水、绿潮
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思索人生
拥抱自然
情感美
所看
我看
理清结构
品读诗歌
【四】
1.“我看”领起的前两节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春日夕阳原野图。
傍晚,春风和煦,轻轻拂过丰润的青草,草儿在风的轻抚中摇摆,远处的水面荡起一片绿潮;远眺,天空中,飞鸟平展翅翼,渐渐滑入云中,看不见了,夕阳染红的流云映照着红色的大地。
意象 意象特点 诗句联想
第一节 春风 温柔、寂静、有力度 ①
青草 ② 青草池塘处处蛙
远水、绿潮 有力度、葱郁 ——
春风又绿江南岸
茂盛、生机盎然
2.概括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说说这些意象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完成下表。
意象 意象特点 诗句联想
第二节 飞鸟 自由、轻松 飞鸟相与还
晴空 悠远、庄严 ③
流云 轻盈、自由 清歌遏流云
大地 ④ ——
第五节 树木、花朵 ⑤ 碧玉妆成一树高
乱花渐欲迷人眼
深邃、厚重
自在、坦荡、美丽
晴空一鹤排云上
蒙自春景
宁静而富有力量,
温厚而充满生机。
融入自然,
精神永生
“我”
(诗人自己)
“你”
(大自然)
“他”
(远古的哲人)
3.第三、四两节中的“你”“我”“他”分别指谁?
诗人热切地希望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一起,欣然接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
春之景
自然之景
自由、从容、活力
自我
生命之春
奋发、坦荡、力量
4.诗人在第五节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赏析诗句
【五】
1.分析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凸显出春风柔和的特点。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2.第2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云人格化,把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美丽动人,令人沉醉。
拓展阅读
【六】

穆 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2月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彷徨、焦灼、迷惘,但又显示了诗人强烈的反抗意识,他要坚忍不拔地抗争,“痛苦”地“等待”真正生命喷薄的春天。
爱国诗人穆旦
穆旦是一名诗人,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者。面对日本的侵略,穆旦怀着满腔热血写下《哀国难》,号召国人起来抗争。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曾勇敢地走上街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42年,24岁的穆旦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志,毅然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后随部队进入缅甸抗日战场,亲历了中国远征军与日军的血战以及随后在滇缅大撤退中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
1.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揉动(róu)   脸颊(jiá)    信步漫游(màn)
B.红晕(yùn)    飘逸(yì) 胸怀坦荡(tǎn)
C.忧戚(qī)     枉然(wǎng) 精神勃发(bèi)
D.绿潮(cháo) 沉醉(zuì) 随风摇曳(yè)
当堂检测

C项精神勃发(bó)。
2.下列复句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C.威胁不但没能使他屈服,反而激起他更大的愤慨。
D.他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又埋下头来继续写作

其他三项是递进复句,D项是承接复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原野夕照的美丽图画,歌颂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伟大,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