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期末古文】课内古文梳理与练习
学习目标
1.回顾课内的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掌握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诗的相关题型,并通过练习把握其解答技巧。
古诗闯关
迢迢牵牛星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②。
纤纤擢③素④手,札札⑤弄机杼⑥。
终日不成章⑦,泣涕零⑧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⑨一水间,脉脉⑩不得语。
注释:
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白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子。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填空题】解释下面的词语。
答案:(1)擢:_________________
(2)素:_________________
(3)盈盈:_______________
(4)脉脉:_______________
伸出,抽出。
白皙的。
形容清澈。
相视无言的样子。
【填空题】把诗句中的叠词画上横线。关于这些叠词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叠词的运用使整首诗音韵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答案:
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盈盈 脉脉
A
【填空题】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和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
________之情。
牛郎
织女
思念
【解答题】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谁 把能体现主要人物情感的诗句写在下面。
答案:
主要描写的是织女。
能体现织女情感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寒食①
[唐]韩翃
春城②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③斜。
日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入五侯⑥家。
注释:
①〔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
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
受赐的可以点火。
⑥〔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填空题】本诗的作者______朝的_________(人名)。
唐
韩翃
【单 选】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春风拂面,杨花飞扬,宫柳轻斜,美不胜收,“春城无处不飞花”成为当时流传甚
广,皇帝都特别称许的名句。
B.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习惯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提倡简约。日暮时分,皇宫只
好分发蜡烛照明。
C.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作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起到借古讽今的作
用。
D.“五侯”指汉成帝时封王皇后五个兄弟为侯,诗中借此典故委婉地讽刺皇帝对贵戚
近臣的特别恩宠。
B
十五夜①望月
[唐]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填空题】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乌鸦
露水
桂花
凄清、孤寂
【填空题】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
______________。
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白
空明皎洁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单 选】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烘托
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霜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
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
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C
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填空题】“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类
似的诗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
本题考查古诗句的积累。
注释:
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②。
何当③金络脑④,快走踏清秋。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填空题】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字_________。
长吉
【单 选】单选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B.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C.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实际上是
开启后两句的。
D.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
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A
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①。粉骨碎身浑②不怕,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填空题】本诗作者是明代诗人_________。
于谦
【单 选】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诗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石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
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说的虽然是石灰石,但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
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
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寓情于景,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D
注释:
①〔任〕:任凭。
②〔尔〕: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①尔②东西南北风。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填空题】将诗歌补充完整,写出题目的意思。
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
题目的意思:
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之中的竹子。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____________。
__________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答题】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
答案:
任凭各方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和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填空题】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_。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诗,诗中“千
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
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诗中表现竹子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
来自世俗、社会的各种迫害
勇于斗争的精神
郑燮
题画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填空题】这首诗托物言志,表面在写________,其实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
竹子
不怕打击、不畏风浪
文言文闯关
学弈①
弈秋②,通国③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④,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⑥弓缴⑦而射之。虽与之⑧俱学,弗若⑨之矣。为⑩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注释: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
②〔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通国〕全国。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⑤〔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⑥〔援〕引,拉。
⑦〔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⑧〔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⑨〔弗若〕不如。
⑩〔为〕因为。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读yú。
〔然〕这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填空题】解释下面红色的词。
(1)惟弈秋之为听____
(2)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解答题】把下面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答案:
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解答题】谈谈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答案:
因为两个人在智力上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学习态度上却截然不同:一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另一人三心二意,不能集中精神。
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⑤,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
汤⑨,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⑩为 汝 多知 乎 ”
注释: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②【辩斗】辩论,争论。③【以】认为。④【日中】正午。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蓬盖,像雨伞一样。⑥【及】到,到了。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⑧【沧沧凉凉】寒凉。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很热。汤,热水。⑩【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知】同“智”,智慧。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填空题】解释下面红色的词。
(1)问其故______________
(2)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
缘故、原因
热水、开水
【解答题】把下面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孰为汝多知乎?
答案:
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呀?
【填空题】文中两小儿是面对“________”(人名)进行辩日的
孔子
【单 选】下列理解与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联系最不紧密的一项是( )
A.我们要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B.我们要学会能言善辩、争取多辩好胜。
C.我们要学会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D.面对学海,要领会到学无止境的真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