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21: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之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在网络收集资料并设计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本节课重点是在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
设计理念 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利用网络收集资源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照片让学生了解近代交通和风俗习惯的变化,在课堂最后设计合作探究的方法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的是八年级上学期最后一单元,学生经过初一一年及本学期的近一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尽管涉及的是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时间差距较大,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感受,所以根据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进行本课设计中尽量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旅游及更直观的感受老照片来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  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  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3、阅读教材,说出中国近代在交通、风俗、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变化,认识到社会风尚的革新对国民平等、民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通过一组照片的分析,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5.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6.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2、难点:基于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不足,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突破:以旅游为导线,采用大量的图片、照片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1、导入新课: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伴随着列强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业等企业建立起来。于此同时,曾被认为是“奇迹淫巧”的各项发明,如火车、电话、电报等,也纷纷涌入中国。这些我们熟知的“老字号”品牌,在近代中国曾经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火车、电话、电报等交通通信工具,又是如何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亲自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是否达到。如:“采用展示 石拱桥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中观察几何。 通过问题作为导入能够快速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一、近代交通通信的变迁 教学活动1:今天我们旅游的目的地是美丽的上海,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了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鸦片战争之后的上海,了解上海人的生活吧。 教师在PPT上展示以下问题: 活动1:穿越时空的旅行 地点:150年前的上海 内容:了解上海人的生活 任务1:为了更好地完成上海之旅,我们首先要联系上海的当地导游,请问在当时我们可以使用哪些通讯工具联络导游?从九江到上海可以选择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讨论讲述近代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的出现及影响。 (教师展示近代通讯工具的图片) :学生讨论讲述近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的出现及其影响。 (教师展示近代交通工具的图片) 任务2:上海旅游结束后,我们将举办一次展览,主要内容是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要求必须是真实直观地记录并且能长久保存,请大家想想带什么样的工具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照相机的作用。 学生讲述教师归纳电影并说明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和第一部有声电影。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的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同样需要考虑到技术应用是否能满足教学、是否能创新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等一些列问题。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来完成本部分内容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在ppt上展示让学生能深切地了解近代交通通讯和文化生活的变迁同时体会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活动2:我们今天旅游的第二项内容是参观“老照片馆”,了解三个家庭的故事。 活动2:参观“老照片馆”,了解三个家庭的故事。 教师展示照片1:《晚年的康有为和他的女儿们》 思考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照片看看康有为和女儿们在生活习俗上和清朝有哪些不同之处?这种变化主要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同时请一位同学讲一段你所知道的发生在康有为和他的女儿身上的故事。 (学生讨论并阐述看法,教师适时鼓励并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展示照片2:《宋耀如的全家福》和一段宋耀如和倪桂珍的故事。 故事: 教师简单介绍宋耀如和倪桂珍的故事 思考2:同学们仔细观察照片,看看宋氏家庭成员的服饰并和清前期的中国人服饰进行比较找找变化之处,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教师展示照片3:《孙中山和宋庆龄》 (教师介绍中山装的来历及其内涵)
设计意图 如上思考,建议要充分考虑到“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术”的问题。 通过展示三个家庭的历史照片让学生直观了解生活习俗的变化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三、活动3:合作探究: 展示材料: 材料: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 这一年三月下旬,正值天气晴和,每日出西直门的游人,络绎于途。什么汽车马车人力车驴子,来来往往,极是热闹。 ——张恨水《金粉世家》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 思考:(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教师启发,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都是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相继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归纳: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辛亥革命对封建制度的冲击。(3)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变化是有限的 2、但代表了进步的方向 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在网络上收集的历史照片进一步了解近代社会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和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更多历史照片,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四、课堂反馈: “找错误”:让学生为剧本纠错,展示剧本: 1921年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南京来电报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留念,然后我做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本总统还不下跪?” 五、布置作业: 民族需要英雄,时代需要先驱。在万马齐喑的旧中国,正是有了张謇、荣氏兄弟等这些人,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脊梁的真正含义;虽艰难而不屈,虽百挫而愈奋,为民族振兴而躬行,为国家强盛而砥砺。 从他们的跌宕人生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从他们的奋斗历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他们的故事,对我们今天实现伟大中国梦有怎样的启示?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明确;②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结合现实,评述合理; 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 通过找错误和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式写出启示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入地掌握和理解
板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工具和作用) 社会习俗的变化 特征及原因
教学反思 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展示是否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符合预期、学生互动是否满足效果、技术应用是否得到创新等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但技术应用还不充分,学生运用网络查找的资料还无法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