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7:4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单选题
1.截至2020年,我国果品产量达28692.4万吨,产值近2万亿。但是,我国每年有20%以上的果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0亿人民币。这说明( )
A.缩短生产地与消费地距离的必然性 B.立体交通体系多样化是时代需要
C.发展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具有必要性 D.急需加大食品保鲜防腐剂的使用
2.“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C.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3.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 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
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 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4.从1976年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推广至今,中国累计种植60多亿亩,增产稻谷6亿多吨,全世界播种面积共计1.5亿公顷,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供养7000万人口。这一现象有助于( )
A.消除世界性贫困问题 B.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C.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D.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5.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获得成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奠定基础。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世界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B.中国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已逐渐落后于中国
6.20世纪60年代,美国玉米开始使用单交种,亩产量由原来的400斤增加到750斤。1977年,美国已拥有拖拉机438万台,联合收割机122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48个州逐渐形成了10多个农业专业化地区,如玉米带、棉花区、小麦区等。这反映出美国( )
A.国内粮食安全和优势地位得到保障 B.农业生产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过渡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已获得广泛应用 D.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7.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连续第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中国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B.中国成功解决了粮食基本自给问题
C.政府保障粮食安全卓有成效 D.中国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重大贡献
8.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表明( )
A.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B.国际垄断组织垄断粮食生产
C.国际粮食组织注重食品安全 D.经济全球化影响到粮食贸易
9.“渔光一体”创造性地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 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 B.进一步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成功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
10.《马可 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薹,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我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11.1958年,德国成功研发了机械制冷低温储粮专用设备谷物冷却机,并开始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普遍采用,完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的普遍使用( )
A.扩大了粮仓仓储容量 B.有利于食品与环境安全
C.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 D.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
12.19世纪初,英国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1848年,英国布拉德福自治镇还发生了一起致200人死亡的药糖中毒事件。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这反映了( )
A.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英国法制建设落后
C.英国环境污染严重 D.英国工业革命推进
13.英国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英国此举旨在( )
A.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B.自主制定食品政策
C.方便食品安全执法 D.赢得公众普遍信任
14.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仅2022年上半年,中国先后向叙利亚、阿富汗、斯里兰卡、乌干达、贝宁等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利用粮食出口协调外交关系
C.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中国自身已经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15.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 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主要得益于( )
A.现代化农业的实现 B.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C.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 D.联合国粮食组织大力的推动
二、材料分析题
1.【罐头的发展历程】
材料 1795年,法国政府征集食品长期保存的方法。巴黎糕点商阿佩尔采用加热密封方法,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1810年,阿佩尔获得政府奖金,随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罐头食品装瓶厂。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军标准口粮。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商品。与此同时,食品罐藏技术传入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先后建立了罐头工厂。
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在欧洲战区、北非沙漠、炎热的太平洋岛屿和白雪皑皑的北极地区作战,需要大量的罐头食品。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时曾坦言:“当1941年苏联的‘大粮仓’乌克兰被纳粹占领后,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罐头,我们当时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养活红军。”
1961年4月12日,罐头随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到达太空。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阿波罗宇航计划。
如今,罐头也成为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许多罐头实物被各国博物馆收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并且鼓励人们向罐头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命进军。
——摘编自韩锦平《食品罐藏发展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罐头食品发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罐头食品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罐头食品发展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构建所谓“新月形包围圈”(从日本、韩国,经过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直到印度),为配合这一战略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开展农业援助,即“绿色革命”。输出水稻、小麦等高产新品种、农业机械、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绿色革命”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局限性,主要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90年代初又发现农作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造成当地人民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衰弱,从而国家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对其进行农业援助……至70年代末,中国政府主要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农业援助,帮助非洲建设了许多大型农村水利工程、农业技术推广站等。80年代以来援外工作不断改革,在很多援非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农业学者前往非洲,他们研发了适合非洲自然条件的粮食生产技术,如马达加斯加种植了中国专家培育出的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远高于当地一般产量,场区农户年纯收入高达2600美元···同时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实施援助项目,引导援助资金投向当地有资源、有市场的开发性和生产性项目。2000年至今,伴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中非农业合作进入了新阶段,逐渐形成了援助、投资和贸易三大关键领域,更加体现出互利合作的原则。
——摘编自郑青亭《授人以渔,中国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特点与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美对外农业援助的重要区别。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奖型,政府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具体来讲,历代政府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实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分仓核算方法。封建政府还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等。另外,还建立了仓储保管者贵任制度,设立了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机制,并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使所有环节都能按制度进行。
——摘编自姚荣《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33年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南昌举行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对原有“仓储管理规则”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国立储备仓由中央设立,省立储备仓由省设立,省以下各仓,乡仓、镇仓必须普遍设立,县仓、市仓根据地方情形分别设立。至此,已基本确立了现代粮食三级储备的雏形。1935年5月,实业部制定《农仓业法》及其施行细则,鼓励金融机关经营农业仓库,规定农民银行必须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之后,这一新式仓储制度的推广得到了各省及各银行的响应,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等均在各地分别设立了农业仓库。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党政府粮食储备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并进行简要评析。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中“有 20%以上的果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可防止生鲜食品在物流环节变质和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的损耗,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果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不是强调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距离问题,排除A项;立体交通体系在此之前早已形成,排除B项;“加大食品保鲜防腐剂的使用”不利于食品安全,且相对于冷链物流而言此方式不可取,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B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排除A项;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排除C项;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题意可知,冷链运输的普及造就了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但也造就了恶劣的工作环境。这种情况甚至引起总统罗斯福的重视,从而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其食品监管机制。而这一切的源头在于冷链运输的普及,由此说明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形成的巨大影响,排除A项;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法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行政权干预立法权,这是正常的政治推动过程,排除C项;“社会关切”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从1976年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推广至今,中国累计种植60多亿亩,增产稻谷6亿多吨,全世界播种面积共计1.5亿公顷,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供养7000万人口”和所学可知,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广泛种植,对于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发挥巨大作用,D项正确;消除世界性贫困问题不能依靠粮食产量的增加,排除A项;材料与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食物储备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其中1973年,袁隆平研制成功了“南优2号”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饥饿问题,C项正确;1973年改革开发还未开始,排除A项;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排除B项;“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已逐渐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玉米开始使用单交种,亩产量由原来的400斤增加到750斤”“拥有拖拉机438万台,联合收割机122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10多个农业专业化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要是由于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开始”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材料背景是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成就,C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以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等为依据,材料仅涉及粮食产量问题,排除A项;材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至于是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取得重大成就的客观现象,并未反映其与人类消除饥饿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以来(中国)。根据材料“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可知,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问题,D项正确;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食品安全,而是粮食安全,排除C 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排除A项;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排除B项;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至清朝(中国)。据题干所述,《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13世纪中国使用冰保存鲜肉的技术,明朝政府利用冰为运输鲜菜鲜果的船只保鲜,以及清代北京设立冰窖储藏蒜薹供应皇宫等,这些实例跨越多个朝代,共同反映了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运用冰块进行食物保鲜的技术和实践,A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涉及物种的引进或输出,排除B项;题干虽然提到官府的需求,但并未明确指出这种需求直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食物保鲜技术,而非长途贩运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8年的德国。根据材料“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普遍采用,完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可知,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即利用制冷机产生的冷量对自然空气进行冷却降温,除湿,再通过风机及粮仓内的通风管道使冷却后的空气穿过粮堆,使粮食温度降到15°C以下进行低温储藏的一项科学,先进的粮食储藏技术,有助于无污染的储存粮食和保护环境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粮仓仓储容量扩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并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表述有误,排除C项;21世纪以来,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6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初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1848年药糖中毒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出现饮食安全问题是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的造成的,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说明随着工业革命推进,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D项正确;饮食安全问题是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的造成的,不是人口膨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不是英国法制建设落后,排除B项;饮食安全问题与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有关,不是环境污染,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0年(英国)。英国食品标准局是依法设立的相对独立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具有提供食品政策建议、制定标准、食品监测快速反应、食品追溯和召回等多种管理职能,在英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故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主要是为了确保其在政策和标准制定以及执法过程中的职权自主,以免受到其他因素和部门的干预,强化食品安全监管,A项正确;自主制定食品政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方便食品安全执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食品标准局的运作公开透明,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但材料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根据材料可知,2005年,中国有原来的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对外援助国,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说明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能力增强,C项正确;接受援助和对外援助皆为相互联系,无法体现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排除A项;中国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是处于国际责任和人道主义,排除B项;中国对外援助并非自身已经没有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6年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说明中国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原因是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中国朝着现代农业发展,而非实现现代化农业,排除A项;相关法律只是有利于保障粮食产量,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联合国粮食组织大力的推动属于外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二、
1.(1)因素:工业革命推动了罐头加工技术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罐头食品因其便携、易保存的特点而备受欢迎;生物技术和机器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2)演变趋势:保质性能的提升、包装材料的改进以及种类的丰富。影响:提高了食品的便携性和耐储存性;罐头食品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罐头食品还成为了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向世界人民传播了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
2.(1)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专门经济作为产区大量出现;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
(2)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确立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
(3)农业是国民经济根本粮食供应是否充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的功能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3.(1)背景条件: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对峙;美苏争夺中间地带;中美关系敌对紧张,美国遏制中国的企图;受援国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实现粮食自足;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2)特点:由无偿援助到援助、投资和贸易相结合;政府主导到多主体、多渠道共同参与;日益机制化、体制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受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体现“真实亲诚”的原则;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意义:利于提高非洲粮食产量,保障非洲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展开,扩大国际影响力;形成中非休戚与共、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重要区别:①美国:渗透冷战思维,全球扩张的目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强调美国优先,成为世界动荡的重要因素;忽视受援国的可持续发展。
②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努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政策,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稳定繁荣;长期援助,重视当地的民生福祉(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4.(1)主要特点:历史悠久;中央专管;区别管理;管理制度较为完备;注意监管审核与责任追究。(任答四点即可)
(2)举措:建立起国家、省级、地方三级粮食储备的制度;立法保障建立起农业仓库制度。评析:扩大了粮食储备规模,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体现分权管理的原则,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既缓解了国家财力之不足,又发挥了各省、地方财政在粮食储备中的作用。农业仓库的建立,调动了地方与商业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粮食储备的实现。尽管因为各个地域富裕程度、交通情况的不同,在粮食储备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粮食储备制度的功效,但这些做法毕竟在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三级储备为主导、以地方与金础机关设立农业仓库为补充的粮食安全保障模式,完成了粮食储备制度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言之有理即可)
5.(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粮食供应过剩;美国垄断资本的农民的剥削;农业机械化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破坏。
(2)同:农产品价格不稳,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存在农业生产萎缩和耕地荒芜的现象;国际市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异:在美国,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则更多受到内部政治动荡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在美国垄断资本的剥削和贷款问题较为突出,而中国则是现银外流和农户普遍负债;在美国,自然灾害加剧了危机,而中国则是在国内战争和政治斗争背景下,农业危机更加复杂。
(3)国民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负担,导致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内市场进一步萎缩,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共产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为中国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变革也伴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