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18 17: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一、单选题
1.秦汉以来,历代的政府对于城市的管理,基本与乡村无异,而到了唐宋时期,国家逐渐形成了一套专门用于治理城市的制度,这是因为( )
A.国家重视对城市的治理 B.城乡经济管理模式不同
C.城市的经济特性日益凸显 D.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明朝嘉靖年间,常州府江阴县有21市10镇,清朝道光时发展为36镇;苏州府的常熟、昭文县境内,由明末的9市5镇增加到乾隆时的34市8镇。有些大市镇经济实力雄厚,“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表明( )
A.江南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B.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
C.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 D.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3.唐朝之前 ,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 。两宋时期 ,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 产分等进行征税 ,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 ,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 产税 。这反映出( )
A.房税有序传承 B.城市经济发展
C.税收体系完备 D.社会治理混乱
4.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 )
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 B.城市功能的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 D.城镇经济的发展
5.据考证,南宋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御街,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完全符合礼制要求 B.“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
C.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纸币已成为全国流通的主币
6.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这说明( )
A.营建城市形成定制 B.住宅布局主次分明
C.民居设计体现长幼有序 D.等级观念影响民居建设
7.有学者把明清的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城市”“苏杭型城市”“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其中,“开封型”城市属传统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苏杭型”城市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属于“群芳争艳”。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B.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已分离
C.南北方城市发展呈现不同态势 D.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
8.宋代的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文献记载,当时的煤炭开采不再局限于地表,而逐渐深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设备和工作流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据此可推知,宋代采煤业的发展( )
A.助推了城市生活发展 B.催生了新型雇佣关系
C.带来了工业能源革命 D.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9.观察如图,图上标有洛阳、南京以及①②③④四个曾作为古代都城的地点。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孝文帝迁都到①地 B.唐朝的都城在②地
C.北宋的都城在④地 D.元朝的都城在③地
10.北宋嘉祐至熙宁年间,皮州(南宋时更名为“赣州”)两任地方官不仅在赣州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砖城,还在城区街道规划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排水干道(福寿沟)、古城墙、水塘及当地首创的水窗于一体的城市防洪体系。材料可用于印证,北宋时期( )
A.城市化水平较高 B.洪涝灾害的频发
C.南方城市的发展 D.地方割据势力强
11.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12.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 )
A.市场经济开始占据主要地位 B.城市出现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
C.城中之“市”突破时空限制 D.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13.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绘画技术相当高明
14.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散曲)“句式灵活,配乐诗歌”。本质上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文学艺术作品注重意境情趣 B.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15.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其中第三次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④实行了严格坊市制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民众作息时间的规定,始终出现在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法律文书上,除了“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凡是夜行者都算是“犯夜”,而最不被官方所容的是“传习妖教,夜聚晓散”。明清时期,夜行之禁的法规更细,更要求乡里组织派人宣讲并在夜间巡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观念第一是来自经典的说法,第二又是写进法律的规定,第三也符合古代民众自然劳作的需要。所以生活时间的反常就是伦理秩序的颠倒,成为被普遍认同的常识。……宋朝以后,尤其是到明清时代,商业城市中不分昼夜的生活节奏,给传统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这种颠倒的都市生活习惯,日益瓦解着各种官方的规矩,“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葛兆光《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治理“犯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代“‘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并由此谈谈你对法治建设的认识。
2.唐宋以来的城市发展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总是与商业的繁荣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东京城城市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一改中世纪城市的曲折、狭小,更关注城市格局与交通改善、建筑轮廓的统一与条理。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一、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唐宋时期国家逐渐形成了一套专门用于治理城市的制度,和乡村管理区别开来,C项正确;国家重视城市管理的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地位日益重要,排除A项;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唐宋时期才出现了与乡村管理模式不同的城市治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和乡村,与经济中心南移无关,且唐朝经济重心还在北方,并没有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常州府江阴县有21市10镇,清朝道光时发展为36镇;……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的市镇数量增加明显,这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反映出江南经济得到持续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市的管理状态,排除B项;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在明代之前已经有,材料并不能体现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排除C项;传统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两宋时期 ,政府推出了‘宅税’......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 产税 ”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政府增收房产税主要是为了增加税收、抑制土地兼并等,建立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百姓富裕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材料表明唐朝之前 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所以不是有序传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税收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治理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赵宋立国后,将房产税定为正式税种,而且成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并且其征收越来越呈现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宋朝市镇经济的兴起,房子越来越显示其价值,政府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从中收取一定的赋税,以充斥国库,D项正确;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朝城市功能在不断增强,而不是弱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并没有出现质变,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旧的市坊分区规划体制,按照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布局,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变化,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可知南宋的都城设计不完全符合礼制要求,排除A项;“市”的变化只是都城布局变化的一部分,排除B项;“全国流通的主币”的说法言过其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可见明朝时期,房屋样式、规模和装饰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等级观念影响民居建设,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营建城市形成定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住宅布局主次分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居设计体现长幼有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的市镇兴起,成为第三种城市类型,因此可以得知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城乡差距,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南北方之间的城市发展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据材料“宋代的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可知,宋代的大型煤矿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助推了城市生活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或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煤矿的规模及产品的用途,未涉及工业能源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煤矿的规模及产品的用途,未涉及自然生态平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地图......洛阳、南京......四个曾作为古代都城的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处于陕西境内,其都城判断为长安,②都城在河南境内,出去洛阳外,可判断为开封,③都城在北京地区,可判断都城为大都,④都城在浙江境内,可判断都城为临安,综上所述,元朝都城在大都,今北京地区,D项正确;孝文帝迁都到洛阳,排除A项;唐朝的都城在长安,而非②地开封,排除B项;北宋的都城在开封,而非④地临安,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皮州(南宋时更名为‘赣州’)两任地方官不仅在赣州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砖城,还在城区街道规划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排水干道(福寿沟)、古城墙、水塘及当地首创的水窗于一体的城市防洪体系”可知,在赣州建立的砖城,在城区街道规划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排水干道(福寿沟)、古城墙、水塘及当地首创的水窗于一体的城市防洪体系,体现了赣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及南方城市的发展,C项正确;城市化水平较高,没有对比性材料,无法判定水平高低,排除A项;洪涝灾害的频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经完成,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及皇权高度集中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中之“市”突破时空限制,C项正确;中国古代农业占据主导,排除A项;商帮出现于明清,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得出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也发展起来,因此设置了与经济有关的税务所,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具体体现民众的负担多少,排除B项;D项不是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话本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B项正确;文学艺术作品注重意境情趣为文学作品的特点,与材料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与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无关,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是强调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①③D项正确;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实行了严格坊市制在唐朝晚期,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
1.(1)特点:重视以法律规范社会行为;法律和礼教并用;重视乡村治理功能。(任意两点)
原因: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存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维护封建统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儒学的发展并逐渐深入社会基层。(任意两点)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国家法规日渐滞后于时代发展。(任答两点)
认识:法治建设要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法治建设需适应时代变迁。
2.(1)表现:商业街繁荣,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金融业较为发达;城市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涌现瓦子等娱乐场所;城市功能多样化。
(2)特点:逐步形成镇级聚落;主要依托经济功能;处于交通交汇处;得益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行政功能增强;主要聚集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
(3)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城郊一体化进程。
3.(1)特点: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的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业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
(2)表现: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原因: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
4.(1)表现:出现了夜市,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店铺经营的专业化;瓦子出现增强了城市生活的娱乐性;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纽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生产的专业化。
影响: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5.(1)传统礼制;地理环境;“天人合一”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防卫;文化教育的需要。
(2)变化:由关注城市格局与建筑,转变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为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
原因: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恶化;工人运动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浪漫主义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