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单选题
1.1979年,文化部下发文件,允许艺术院团进行改革探索。北京市京剧二团试行“演出承包经营责任制”,启动面向市场的探索之路,尝试突破传统行业体制下“单位—个人”严格的“保护一服从”关系模式。这(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B.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
C.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经济地位 D.为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一定空间
2.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 )
A.旨在消除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 B.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C.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960年曹禺等人创作完成了以越王勾践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话剧《胆剑篇》,随后在文艺界刮起了一股“卧薪尝胆”风,全国戏剧院和演出团体纷纷进行了“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演出,演出极大唤起人们对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注意。这一现象说明( )
A.历史解释需要“因时而变” B.“经世致用”得到广泛认可
C.社会境况决定“历史书写” D.“历史记忆”影响社会发展
4.20世纪60年代,在工农业生产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她们被称为“铁姑娘”,成为那个时代怒放的铿锵玫瑰。“铁姑娘”群体的出现反映了( )
A.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
C.女性积极参与了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践行
5.1955—1959年,新中国的艺术家们集中创作了黄河主题的系列画作,如国画《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黄河勘测》《建设工地一角》《建设三门峡电网》,版画《征服黄河》,油画《又一条桥通过黄河》等。这些作品( )
A.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折射出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C.体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D.反映出左倾思想的指导作用
6.1983—1988年我国的劳模表彰活动,在继续提倡吃大苦耐大劳精神的同时,更注重表彰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如发明汉字编码方案的王永民、研究河蟹育苗新技术的赵乃刚。这一时期的劳模表彰( )
A.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
C.促进了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 D.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7.孟泰是20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据记载:“1950年初冬的一个晚上,高炉水门被堵,孟泰踹碎水道表面冰层,跳入其中,俯身抠除堵塞的杂物,使高炉循环水线恢复畅通。经历十几次抢险之后,铁厂工人敬佩地称呼孟泰为‘老英雄’。”由此反映出(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 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8.新汴河是为综合治理淮河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在建设过程中,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该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千五百多万亩耕地的排洪排涝问题,开辟了皖苏新的内河航线。新汴河工程( )
A.是六十年代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物 B.反映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C.彻底解决了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问题 D.有效改善了皖苏地区国民经济的布局
9.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 )
A.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B.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10.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纲要”( )
A.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B.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
C.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11.20世纪50年代,一批胸怀爱国之志的交通大学师生,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治学报国,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铸就了“西迁精神”的丰碑。这说明了( )
A.西部地区开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
B.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西迁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D.西迁的交大师生践行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12.“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你知道颁奖词中的“他”是谁?(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李振声
13.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部署下,编写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教材,整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出版社会公德教育普及型读物;在城市制订市民守则,在农村推广乡规民约,清除封建陋习;并通过立法手段清除各种精神垃圾。这说明,我国( )
A.健康有序社会生活规范形成 B.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C.重视消除城乡文化间的差距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14.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在自纠自查以及他律的规范中,逐渐发展成型,如“首届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聚焦于对教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且产生较大影响的对象;凤凰卫视打造财经人物评选,挖掘经济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等,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
A.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B.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弘扬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精神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段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B.只有依托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才能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
D.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发展历程
时期 主题 具体内容
1949—1985年 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下的初步研究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公民的公感。
1986—2000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的探索研究 培育有理越、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001—2011年 德法共治方咯下的拓展研究 以热爱和国、服务人民、崇高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2年至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引领下的深化研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摘编自蔡丽《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因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耕望(1916-1996),著名历史学家。严先生治史以朴实严谨著称,他将自己的治学方针总结为:勤、恒、毅、勇、谨、和、缓、定。他在《治史三书》中提出,治史的基本原则是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要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努力挖掘历史真相,重视正史的史料价值、以逻辑为准则,通过多方论据进行考证,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贯通性。严先生毕生躬耕于史学之土地上,“研究是其生命,学问化为人品”。他能够甘于淡泊,坚守寂寞,全心全力地投入到学术之路上来,取得了“充实而光辉”的成就。
——摘编自舒琮瀚《严耕望的治史风格及史学评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耕望的治史风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严耕望治学的精神品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922年,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等。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劳动教育政策的导向开始逐步向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年底,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 翟小宁 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刻涵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参加秋收起义的一位连长在家信中写道:“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普遍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之势。解放战争时期,新式整军运动通过诉苦和三查,让广大干部战士倒出了苦水、挖出了苦根、提振了士气,也使得大批国民党俘虏兵成为“解放战士”。民主革命时期,党还通过办学、扫盲、办报、出书、广播、演剧、演讲等方式,加强文化教育、发展革命文艺、推动移风易俗,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营造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摘编自胡昌勇《培根铸魂育新人——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
材料二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专列“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章,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促进了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等一批时代楷模的涌现。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为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中央文明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深远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作用。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建设方向,还指出了精神文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981年2月,全国慈工会等9单位就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1985年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指出,在当前以至整个新的历史时期,都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认真维护和坚决执行宪法、法律和政策。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甚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被写进了党章。进入21世纪,面对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和进一步碰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网《浅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
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时空是1979年的中国。根据题干信息“演出承包经营责任制”“启动面向市场的探索之路”“尝试突破传统行业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文化部允许艺术院团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探索,这有助于突破传统行业体制的限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一定空间,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2012年11月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题干时间不符合,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核,是中国作为大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象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艺工作者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是中国职工群众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开展的群众性业余读书活动,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项正确;“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并非重点服务乡村,而是面向城乡职工群众,旨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而非消除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排除A项;读书活动主要是提升公民文化素质而非道德素质,且“全面提升”说法夸大,排除B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全国戏剧院和演出团体纷纷进行了‘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演出,演出极大唤起人们对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注意。”及所学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历史话剧《胆剑篇》极大地唤起了人们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卧薪尝胆”的历史记忆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材料未涉及历史解释与“因时而变”的叙述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广泛认可”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社会环境对书写历史的影响,“决定”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可知,说明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当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因此女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A项正确;材料只能证明女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不能证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排除B项;材料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排除C项;“铁姑娘”群体的出现反映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此时还未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55至195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国画《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黄河勘测》《建设工地一角》《建设三门峡电网》,版画《征服黄河》,油画《又一条桥通过黄河》”可知,新中国初期的艺术创作以黄河为主题,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热情,反映了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左倾是指脱离国情,不顾实际,照搬他国经验,材料显然与左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83—1988年(中国)。根据材料“在继续提倡吃大苦耐大劳精神的同时,更注重表彰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更加注重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折射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新型人才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治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排除B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排除C项 。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和题干时间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以孟泰为代表的劳模克服困难,创造奇迹,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劳模身上的时代精神,由材料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恢复情况,排除C项;195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物资供应得到全国各地支援,工地上开展劳动竞赛,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及所学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汴河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工程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物资支援,体现了当时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时代风貌,B项正确;在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具体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新汴河工程开始修建于1966年,并不是克服国民经济困难的产物,排除A项;“彻底解决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问题”的说法不准确,夸大了新汴河工程的作用,排除C项;新汴河减轻了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威胁,改变了洪涝长期制约农业生产的局面。“有效改善皖苏地区国民经济布局”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C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1年(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既强调新条件下的内容,同时不忘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公民作为道德的主体,而非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06年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公民道德建设的要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据材料“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打起背包就出发,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治学报国,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可知,为了适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交通大学师生不畏艰苦,铸就了“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D项正确;虽然此时期在西部地区进行了一些工业化建设,但西部地区并非此时期国家建设重点,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迁精神体现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不畏艰苦的爱国主义精神,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排除B项;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并非西迁,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真正的耕耘者”、“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等信息可知,该人物是袁隆平,A项正确;邓稼先是核物理学家,研究的领域不是农业,排除B项;钱学森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其研究领域也不是农业,排除C项;李振声的研究领域是农业,但他不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编写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教材,对农村和城市的道德修养进行教育,还通过立法手段清除各种精神垃圾,通过这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这一时期健康有序社会生活规范还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排除A项;通过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城市和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非消除城乡文化间的差距,排除C项;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没有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聚焦于对教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且产生较大影响的对象”“挖掘经济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可知,这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全面提升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C项;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主要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正在进行的奋斗……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可知,这段讲话的主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对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特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以弘扬爱国主义为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将国家建设与公民道德发展相结合。(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时代的变迁;党和国家对于社会发展的期待与要求;物质文明建设的新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公民素养;文化教育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1)风格:专精以达博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依托史料探究历史真实;注重历史的准确性、贯通性。
(2)品质:朴实钻研;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实事求是。
3.(1)时代内涵: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以此唤醒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支援革命斗争,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并突破物质困难兴办教育。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动教育被提到了教育方针的高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起到提高思想觉悟和移风易俗的作用,培养了社会主义的新型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更加注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相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2)涵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该论述符合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突出强调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认识;这一思想有力支撑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必将助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1)主要措施:整顿党风、开展整军运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加强教育推动移风易俗。(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发展历程:从提出科学概念,到成为全党和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再到出台指导方针。
作用: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一批时代楷模的涌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答出两点即可)。
5.(1)表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形成发展,比如对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目标等认识不断深化;持续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如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人民为中心,调动群众参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