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新式结婚》,画中影壁上悬挂毛主席画像,右下角男子手扶贴有囍字的耕犁。该作品反映了( )
A.群众的婚俗形式日益新潮多样
B.革命建设成就获工农群众认同
C.土改完成保障民众生活祥乐富足
D.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成为社会共识
2.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政策保障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3.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我跟着他,沿着闹市中这条古老狭长的小巷,
迈进被陈旧的房屋簇拥着的小小庭院。
……
采访本上,“待业”两个字刚刚不情愿地落下笔尖,
一张打开的个体营业证陡地遮断我的视线;
它倔强地展示出一个关于职业的崭新的概念。
A.人们青睐个体经济
B.经济体制改革已初步实施
C.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D.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4.某学者撰文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变迁历程,伴随消费观念变迁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的深刻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 )
A.发展新兴工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B.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C.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D.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5.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6.下表反映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它反映出这一时期( )
年份 在工农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例 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年 70% 30% 22.1% 7.9% 73.7% 26.3%
1952年 56.9% 43.1% 27.8% 15.3% 64.5% 35.5%
1956年 48.7% 51.3% 29.6% 21.7% 57.7% 42.3%
A.我国的工业布局不合理
B.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善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
D.我国工业化开始起步
7.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引发“上山下乡”运动
C.体现国民经济调整成效初显
D.反映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8.下面是1961—1962年我国钢铁工业的调整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基建投资(亿元) 年度指标(万吨) 钢产量(万吨)
1961年 11.88 850 870
1962年 5.07 600 667
A.降低成本以缓解财政危机
B.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改变
C.压缩产量以减轻市场压力
D.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9.上海解放前夕,一部分工商业者“想在国内做一番事业,但又听得谣言四起……内心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到了1951年,工商业者却纷纷欢呼这是一个“黄金时代”“难忘的1951年”。这一变化说明人民政府( )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初见成效
B.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成果显著
C.团结工商业者巩固新生政权
D.多种所有制并存政策开始确立
10.下图是中国东北地区工业指数变化情况。该时期东北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推动了工业化
B.基于国家安全的重点投入
C.国家“一五”计划的着力打造
D.生产关系调整释放经济活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历了3个关键性步骤:一是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二是1929年4月,全苏第十六次党代会对五年计划草案进行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三是1929年5月,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之具有法律效力。1929年,苏联利用西方资本家迫切向国外输出商品的需求,大量引进外国设备与技术,引进西方专家指导建设。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这期间人民群众以极高的劳动热情从事基础工业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为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徐浩然《苏联制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一五”计划草案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主持制定的。这个计划草案从1951年开始着手,一面建设,一面编制,经过近4年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经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尤其是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一大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得到相应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00多年的发展。
——摘编自《新中国档案:我国
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制定“一五”计划的相似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制定“一五”计划的不同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一五”计划的相似意义。
12.养猪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养猪政策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地宣传壁画
材料二 1960年北京市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2两,为缓解这种情况,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出“白地霉”,将其置于淘米水中进行繁殖,厨师加上淀粉、藕粉和色素着色,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人造肉”。……之后,政府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养猪应该两条腿走路,公养和私养并举,公养猪应该以小队和食堂为主,社员户养猪也应该鼓励。
材料三 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后,农业粮食产量逐年大增,特别是1985年取消全国生猪派购,开放经营之后,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全国养猪数量快速增加。至1992年,全国猪肉产量达2 600万吨以上,人均猪肉占有量达22.5kg左右。大、中城市取消了“凭票吃肉”,进入“敞开吃肉”的时代。
——《中国养猪业百年来的成就与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社”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肥猪”壁画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了解决猪肉供应紧张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人能“敞开吃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猪肉供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新式结婚》,画中影壁上悬挂毛主席画像,右下角男子手扶贴有囍字的耕犁。该作品反映了( )
A.群众的婚俗形式日益新潮多样
B.革命建设成就获工农群众认同
C.土改完成保障民众生活祥乐富足
D.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 根据1952年的宣传画《新式结婚》中反映的“影壁上悬挂毛主席画像”“右下角男子手扶贴有囍字的耕犁”等信息可知,该作品反映了工农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认同,故选B项。
2.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政策保障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标志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一国两制”为这一“历史使命”提供了制度保障,故选C项。
3.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我跟着他,沿着闹市中这条古老狭长的小巷,
迈进被陈旧的房屋簇拥着的小小庭院。
……
采访本上,“待业”两个字刚刚不情愿地落下笔尖,
一张打开的个体营业证陡地遮断我的视线;
它倔强地展示出一个关于职业的崭新的概念。
A.人们青睐个体经济
B.经济体制改革已初步实施
C.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D.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1982年”“个体营业证”“一个关于职业的崭新的概念”可知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出现了私人个体企业,故选B项。
4.某学者撰文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变迁历程,伴随消费观念变迁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的深刻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 )
A.发展新兴工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B.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C.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D.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带来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故选C项。
5.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解析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
6.下表反映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它反映出这一时期( )
年份 在工农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例 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年 70% 30% 22.1% 7.9% 73.7% 26.3%
1952年 56.9% 43.1% 27.8% 15.3% 64.5% 35.5%
1956年 48.7% 51.3% 29.6% 21.7% 57.7% 42.3%
A.我国的工业布局不合理
B.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善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
D.我国工业化开始起步
解析:据题中表格可知,1949—1956年,我国工业比重上升明显,尤其是重工业上升较多,说明我国经济结构逐步改善,故选B项;工业布局强调我国地区之间的工业化水平,而材料描述的是工农业比重,排除A项;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标准是衣食住行,工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排除C项;工业化起步强调“一五”计划的重要作用,而材料还包括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排除D项。
7.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引发“上山下乡”运动
C.体现国民经济调整成效初显
D.反映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据示意图可知,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和全国城镇人口都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在农村,排除A项;材料与“上山下乡”运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变化是调整的结果,排除D项。
8.下面是1961—1962年我国钢铁工业的调整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基建投资(亿元) 年度指标(万吨) 钢产量(万吨)
1961年 11.88 850 870
1962年 5.07 600 667
A.降低成本以缓解财政危机
B.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改变
C.压缩产量以减轻市场压力
D.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解析:从我国钢铁工业的调整统计表的数据可得出,钢铁产量有所调整下降,这是我国“八字”方针实施的结果,从而使得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故选D项;材料内容是我国“八字”方针下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并不是成本的下降,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公有制,排除B项;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排除C项。
9.上海解放前夕,一部分工商业者“想在国内做一番事业,但又听得谣言四起……内心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到了1951年,工商业者却纷纷欢呼这是一个“黄金时代”“难忘的1951年”。这一变化说明人民政府( )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初见成效
B.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成果显著
C.团结工商业者巩固新生政权
D.多种所有制并存政策开始确立
解析:由材料“内心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1951年,工商业者却纷纷欢呼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可知,工商业者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忐忑、恐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振奋、激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国民经济有序恢复和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调动工商业阶层巩固新生政权的积极性,故选C项;A项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所有制问题,排除D项。
10.下图是中国东北地区工业指数变化情况。该时期东北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推动了工业化
B.基于国家安全的重点投入
C.国家“一五”计划的着力打造
D.生产关系调整释放经济活力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东北地区工业指数在1952年远远高出1950年,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在东北地区加强重工业的投入,促进了东北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但这不是东北工业指数上升的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历了3个关键性步骤:一是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二是1929年4月,全苏第十六次党代会对五年计划草案进行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三是1929年5月,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之具有法律效力。1929年,苏联利用西方资本家迫切向国外输出商品的需求,大量引进外国设备与技术,引进西方专家指导建设。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这期间人民群众以极高的劳动热情从事基础工业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为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徐浩然《苏联制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一五”计划草案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主持制定的。这个计划草案从1951年开始着手,一面建设,一面编制,经过近4年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经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尤其是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一大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得到相应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00多年的发展。
——摘编自《新中国档案:我国
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制定“一五”计划的相似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制定“一五”计划的不同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一五”计划的相似意义。
参考答案:(1)相似举措:政府全力参与指导和制定计划;积极为计划做精细准备;分步骤制定计划;借助法律手段推进五年计划;积极利用外来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前提不同:苏联国内政局基本稳定,急需发展国内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经济基础不同:经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有一定工业基础;近代中国丧失独立自主,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几乎无发展,经济基础薄弱。
国际环境不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西方正发生经济危机,客观上为苏联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我国“一五”计划则是在美苏冷战加剧,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的环境下进行的。
面临的困难不同:苏联“一五”计划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内部,而我国则面临内部、外部双重困难。
(3)相似意义: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12.养猪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养猪政策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地宣传壁画
材料二 1960年北京市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2两,为缓解这种情况,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出“白地霉”,将其置于淘米水中进行繁殖,厨师加上淀粉、藕粉和色素着色,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人造肉”。……之后,政府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养猪应该两条腿走路,公养和私养并举,公养猪应该以小队和食堂为主,社员户养猪也应该鼓励。
材料三 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后,农业粮食产量逐年大增,特别是1985年取消全国生猪派购,开放经营之后,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全国养猪数量快速增加。至1992年,全国猪肉产量达2 600万吨以上,人均猪肉占有量达22.5kg左右。大、中城市取消了“凭票吃肉”,进入“敞开吃肉”的时代。
——《中国养猪业百年来的成就与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社”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肥猪”壁画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了解决猪肉供应紧张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人能“敞开吃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猪肉供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人民公社。大跃进政策。
评价: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带来经济困难。
(2)措施:造人造肉;养猪公养与私养并举。
(3)原因: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
(4)农业生产;体制改革;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