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18 18: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炬毁名园,千古留恨迹。面对被英法联军劫掠、烧毁的圆明园,我们痛心、愤怒。面对人类文明被毁,身为法国人的雨果先生是什么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先生的一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雨果先生对圆明园被抢掠、烧毁持什么看法。
新课导入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一生著述颇丰,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作者介绍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笑面人》,剧本《克伦威尔》等。
创作特点:作品多描写夸张的、非凡的人物和情节,善于描写巨大的场景和重大的事件,善于运用夸张、对比、铺陈等手法再现画面,语言饱含着作家的悲悯情怀。
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为“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于1860年10月焚掠了圆明园焚烧,并在其国内利用舆论掀起爱国狂热。
背景介绍
此时雨果因反对帝制而流亡海外。法军上尉巴特勒写信给雨果,企图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捧场。但雨果写了这封公开信,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遗址在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园内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140余处,并收集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了解圆明园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艺术价值甚高,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赞誉( ) 恍若( ) 绸缎( )
琉璃( ) 珐琅( ) 惊骇( )
晨曦( ) 瞥见( ) 洗劫( )
赃物( ) 制裁( ) 掠夺( )

huǎng
chóu duàn
liú li
fà láng
hài

piē
jié
zāng
cái
lüè
积累知识
(liáo)眼花缭乱
(liáo)潦倒
(liào)瞭望




(mú)模样
(mó )模糊

( hài)骇人听闻
(gāi)言简意赅





(zhuì)缀满
(chuò)啜泣
(duō)掇弄
(chuò)辍学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荡然,空无所有的样子。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感受文章语言的风格,思考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自主探究
2.中国被英法联军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者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充分表现了雨果正直、是非分明的品格,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博大胸怀。
阅读第1段,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特点:未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
作用: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认真阅读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雨果是从哪些方面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等。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
(1)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2)具体描述园中之物。
(3)点明建造圆明园耗费了巨大劳动。
(4)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作者在描写圆明园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铺陈手法,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况,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做铺垫。
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
3.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有什么作用?
这里极写圆明园之美,以“美”衬“丑”,反衬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这一丑恶行径的可鄙可耻,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做铺垫。
4.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5.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等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既突出了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表现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之情。
6.“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不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之情。
7.“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能更直观地让更多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8.“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虽然是中国皇家园林,但却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成果。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他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可知,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极强。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独句段的作用一般有:
(1)起强调作用,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
(2)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
(3)显示文脉,过渡、贯串线索、前后呼应、记录人物对话等,使思路更加明晰。
认真阅读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
这一句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内容上,平淡的陈述与上文的铺陈渲染形成强烈的对比,能够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含蓄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圆明园被毁过程的描述。
1.说一说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认真阅读第5-9段,回答下列问题。
2.文中的两个强盗对圆明园做了什么?根据第5段进行概括。
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阅读第7段,说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含义。
统治者的罪行不是被统治者的过错。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统治者才是真正的强盗,人民无罪。这一句充分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人民一样,痛恨并强烈谴责英法两国政府的强盗行径。
4.阅读第8段,说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反映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雨果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希望未来解放了的、彻底清除强盗行径的法国物归原主,表明了作者对惨遭劫掠的中国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近年来,有人提出重建圆明园的建议。你认为重建有无必要?
拓展延伸
观点一:没有必要。对于圆明园来说,它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曾经的富丽堂皇,还因为它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意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让人们明白了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可怕后果,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救国报国的雄心和决心。残损的圆明园是历史的记录,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过去,努力建设富强的国家。
观点二:有必要。我国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完全有能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通过重建圆明园,向海内外征集失散文物,既可以昭告天下——历史的悲剧一定不能也一定不会重演,又可以凝聚民心,激发人们的斗志。
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课文主旨
谢谢大家